與我國一水之隔的朝鮮半島面積約22.084萬平方公裡。這大約相當於兩個浙江省的大小。就是在這麼一塊並不算大的土地上卻存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兩個國家。朝鮮半島所處的特殊地緣區位使其很早就與中原王朝形成了較為密切的關係:在中國現存的古籍之中」朝鮮「一詞最早見於《山海經》之中「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的記載。
據現代史學界推測:《山海經》是成書於戰國中後期,而其參考資料的年代可能更為久遠,這也就是說至少在戰國時代朝鮮就已被當作國名使用了。需要指出的是:《山海經》中的這個朝鮮國是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之一,儘管這個朝鮮國的一部分疆土延伸到了今天的朝鮮半島北部,但嚴格意義上這個朝鮮國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和今天的朝鮮不是一個概念。
這個作為周王朝諸侯國的朝鮮國在司馬遷的《史記·朝鮮列傳》中被稱之為箕子朝鮮: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將朝鮮之地封給了商紂王的叔父箕子。當時所謂的朝鮮之地大體在今天遼寧省境內的遼河流域一帶,和今天的朝鮮其實並沒多少關係。戰國時代燕昭王在打敗東胡部落後乘勝東擊遼水一帶的箕子朝鮮,箕子朝鮮在燕國的戰略壓力下將統治中心由中國遼東地區遷到了如今的朝鮮半島,就此與朝鮮半島的歷史產生交集。
秦末漢初中原戰亂之際一個名叫衛滿的燕國流民逃到箕子朝鮮。箕子朝鮮君主箕準拜衛滿為博士,將箕子朝鮮西部方圓數百裡土地封給衛滿,讓衛滿守護箕子朝鮮西部邊境。衛滿等到力量聚集雄厚後便驅逐箕準,自立為王,定都王險城,建立衛氏朝鮮政權(或叫衛滿朝鮮)。被衛滿滅掉的箕子朝鮮的後裔則逃到半島南部建立辰國。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後在其故地設置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個郡。
朝鮮半島漢江以北地區從西漢到魏晉一直隸屬於中原王朝的郡縣管轄之下。與此同時生活在半島南部的部族被稱為三韓部族。這一稱謂最早見於《後漢書·東夷列傳》中的記載: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辰。《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曾提到:「桓、靈之末,韓濊強盛,郡縣不能制,民多流入韓國」,此系「韓國」這一名稱的最早記錄。
朝鮮半島南部的辰韓部落聯盟逐漸演化為後來的新羅國,而從中國東北遷徙而來的扶餘後裔在徵服半島馬韓土著部族後逐漸演化為百濟國,源自中國東北的割據政權高句麗在被曹魏攻破丸都城後也開始向朝鮮半島發展。公元676年半島上的新羅王國統一了如今大同江以南的半島地區,從此半島開始形成統一的民族文化。此後半島先後歷經王氏高麗、李氏朝鮮等王朝的統治,在此期間半島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
在1895年籤訂的《中日馬關條約》中清政府放棄了與朝鮮之間的宗藩關係。1897年朝鮮國王宣布建制稱帝,由此建立了所謂「大韓帝國」。在此之前「韓」只是對生活在半島南部的三韓民族的統稱,而1897年建制稱帝則是「韓」這個字第一次由民間概念轉化為正式國號。1910年日本通過《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在朝鮮半島建立起殖民統治。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美、蘇兩國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
1948年8月15日李承晚在美國的扶植下獨立後的朝鮮半島南部地區建立大韓民國政府,1948年9月9日朝鮮半島北部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半島南北分裂後雙方不斷發生各種衝突,而一系列的小規模衝突最終釀成了1950年爆發的韓戰。1953年7月27日上午以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及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一方、以聯合國軍總司令為另一方於在板門店籤署了《朝鮮停戰協定》。
直到這天晚上10點南朝鮮方面與中國人民志願軍之間的金城戰役才結束,所以南朝鮮方面實際上就沒參與板門店談判,南朝鮮代表自然也就沒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在法律意義上朝、韓雙方至今仍處於交戰狀態。1991年9月17日第46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朝鮮和韓國同時加入聯合國。這意味著國際社會實際上就是拿朝鮮和韓國當兩個國家對待的,然而作為當事者的朝鮮和韓國卻對雙方的關係有不同的理解。
當國際社會把朝鮮和韓國當兩個國家對待時朝鮮和韓國卻都認為半島只存在一個國家,只不過目前他們的祖國在客觀上處於分裂狀態。朝鮮憲法第九條明文規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為在祖國北半部加強人民政權大力開展思想、技術、文化三大革命,為實現社會主義的完全勝利而奮鬥,為按照自主、和平統一、民族大團結的原則實現祖國的統一而鬥爭。
這裡很明確提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目前實際所管轄的地域只是祖國北半部,同時指出要按自主、和平統一、民族大團結的原則實現祖國的統一。這樣的統一意識不僅存在於朝鮮,韓國方面同樣也有著類似的統一意識。韓國憲法明文規定:大韓民國的領土為韓半島和其附屬島嶼。大韓民國志向統一,樹立並推進立足於自由民主基本秩序的和平統一政策。
朝鮮和韓國都在各自政府層面設立了推進統一的機構:朝鮮設立有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韓國政府設立有韓國統一部。1991年雙方達成了以容忍相互的體制、繼續進行和平統一為目標的交流協作為內容的「南北基本協議」。1998年韓國金大中政權提出了以經濟援助為基礎的包容北朝鮮的「太陽政策」。2000年6月13日到15日朝鮮國防委員長金正日和韓國總統金大中進行了歷史上首次南北首腦會談。
同年8月15日雙方舉行了離散家屬見面會。在同年舉行的雪梨奧運會上朝、韓兩國運動員首次身著同一的黑西裝白褲子共舉「朝鮮半島旗」入場。統一在朝鮮半島的北部和南部都是不容觸碰的政治底線。儘管國際上都把朝鮮和韓國當成兩個國家對待,但在半島內部沒任何一個人敢公開說半島的北部或南部是一個獨立國家,因為誰這麼說就會被周圍的人問候十八代祖宗。
理論上朝鮮和韓國是否統一完全是朝、韓雙方的內政問題。如果雙方能達成一致,那麼他國本不該幹預,然而如果涉及到大國利益就是另一個概念了。同一個民族在外力作用下被分裂在歷史上曾有過先例:德國曾分裂為東德和西德,越南也曾分裂為北越和南越。當初兩德合併在相當程度上就是國際博弈的結果:關於德國統一問題的談判除了身為當事者的東德和西德之外美、蘇、英、法四國也參與其中。
按說東德人民和西德人民如果心向統一為什麼還要讓美、蘇、英、法參與討論本國的統一問題呢?是因為德國的統一將極大改變歐洲既有的地緣政治格局,從而對美、蘇、英、法四大戰勝國的利益造成一定影響。一旦涉及到這些大國的利益,那麼德國的統一問題也就不再只是單純的內政問題了。同樣越南的統一表面上是北越和南越之間的事,可實際上卻是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陣營集團之間的事。
北越當局在美軍撤出後得以統一越南,德國則在東歐劇變的大背景下實現了統一,然而朝鮮半島迄今為止仍是大國博弈的舞臺:環顧朝鮮半島四周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都在周邊有自己的戰略利益。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裡半島的力量平衡是難以打破的,所以朝鮮半島很難像德國一樣通過和平談判實現統一。那麼如果像越南一樣通過軍事手段實現統一呢?
這同樣也是不現實的:韓國在常規武器和經濟潛力方面佔據優勢,又有美國駐軍提供保護,朝鮮則在這種形勢下另闢蹊徑佔據了核優勢,加之朝鮮在戰鬥意志上也更為頑強,所以半島南北雙方實際上誰也不具備武力吞併對方的絕對勢力。況且朝韓之間一旦發生戰端勢必會把利益相關的各大國拖入其中,所以朝鮮半島目前的戰略態勢在短期內是不大會出現根本性變化的。
朝鮮半島要統一不僅需要面對國際問題,同樣也需要面對不小的國內挑戰。半島南北雙方儘管都把統一作為不容觸碰的政治底線,但雙方所認同僅僅只是民族統一這樣一種理念,然而雙方並不認同對方的意識形態和生活習慣。朝鮮與韓國雖同屬一個民族,可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雙方的社會形態卻是截然對立的。事實上朝韓之間的差異性遠遠大於過去的東西德。
東德和西德儘管也存在社會體制上的差異,然而東德和西德之間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並沒完全中斷。相比之下朝鮮半島南北雙方自從年分裂以來有幾十年時間處於互不聯絡的狀態:雙方不僅在政治立場上是截然對立,就連民間的經濟、文化、體育等各方面的交流也幾乎為零。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以後雙方才開始展開有限度的交流,而之前幾十年的時間早已使兩邊的人民具有完全不同的心態。
如今韓國GDP總量是朝鮮的55倍,人均GDP是朝鮮的25倍。一旦統一就意味著韓國需要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李明博時期曾考慮徵收統一稅用於為未來填補朝鮮經濟作鋪墊,然而平時高喊著統一口號的韓國民眾卻無法接受這種會導致自己切身利益受損的政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同的經濟基礎使半島南部和北部的人民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生活習慣,雙方的文化斷層已不是一般的大。
設想從小聽著韓流音樂、玩著推特、看著韓劇長大的韓國人能和北方封閉了70年的人有共同話題嗎?同樣接受了幾十年主體思想教育的朝鮮人又會如何看待韓國財閥對政治和社會的把控現象呢?儘管雙方都喊著統一的口號,然而卻很難真正發自內心接納對方。雙方對彼此的認知差異巨大就像一對沒共同語言的男女很難走到一起,即使被強行捆綁在一起也可能會誘發一系列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