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永遇樂》:霎時風怒,倒翻筆硯,天也只教吾懶

2021-01-13 史讀書

「老合投閒,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這是辛棄疾遊覽江西靈山時寫下的詩句,他感嘆自己在該退隱的時候,卻還是多事,忍不住要去檢閱山中的十萬株松樹。

當辛棄疾回到瓢泉時,他建立新居,在停雲亭附近種植萬棵松樹。他在停雲亭時,準備給親友回信,不料桌上紙筆被大風吹走,只能寫下這首《永遇樂》。

圖片來源於網絡

投老空山,萬鬆手種,政爾堪嘆。何日成陰,吾年有幾,似見兒孫晚。古來池館,雲菸草棘,長使後人悽斷。想當年良辰已恨:夜闌酒空人散。

停雲高處,誰知老子,萬事不關心眼。夢覺東窗,聊復爾耳,起欲題書簡。霎時風怒,倒翻筆硯,天也只教吾懶。又何事催詩雨急,片雲鬥暗。

我告老瓢泉,親手種下萬棵松樹,這正是讓人感嘆啊。這些松樹何日才能長大?我也時日無多,看不見它們長大,就像見不到兒孫成人那樣。古來多少亭臺樓榭,轉眼成荒原草棘,真是令人極度悽涼、傷心。當年的良辰美景,如今也已經消散,夜深無酒人也都散去,只留下遺憾重重。

站在停雲亭的高處,誰知道我已經不問世事了。夢醒東窗,閒居無趣,姑且起來回信給親友。突然狂風怒號,吹我筆墨紙硯,天似乎也在教我偷懶。可又為什麼突然「黑雲壓城,急雨催詩」?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萬棵松樹,直立挺拔,就好比辛棄疾的忠心耿耿。雖然他被排擠在朝廷之外,閒居瓢泉,但收復中原的理想還在,只是這種憤懣,無處發洩,只好手植松樹,消磨時光。

然年華不再,日子無多,很難親手見到松樹長大成蔭。「滄海桑田」,曾經的樓臺亭榭如今也成了荒原,真是令人唏噓。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下片承接上文,辛棄疾下定決心歸隱,萬事不在關心。夢醒時,百無聊賴,思念起親友,打算寫信給親友。不想狂風驟起,吹走筆硯,似乎不想他寫信,但又急雨催詩,不知是何意。

這樣的矛盾,這樣的彷徨,不就是辛棄疾出仕和隱居的矛盾嗎?他遠離朝政,卻又不甘寂寞,報國無門。「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可以說就是辛棄疾晚年真實寫照了。

相關焦點

  • 關於「辛棄疾涵星硯」相關問題的探討
    涵星硯不僅受到宋代文人非常的青睞,直到清代乾隆也對涵星硯喜愛有加,並仿製了幾方涵星硯,收入《西清硯譜》。乾隆皇帝對董其昌涵星硯題字:「其制樸,其性堅,伴香光(即董其昌),居畫禪,參五合,常恧旃峴,過眼雲煙一片石,全其天。」《西清硯譜》中另還收錄了蘇軾題字的涵星硯,形制與辛棄疾題字的涵星硯形制基本一致。1987年浙江蘭溪宋墓出土的長方形石硯,形制同稼軒硯完全一致。
  • 《永遇樂》的「樂」讀yuè嗎?
  • 辛棄疾《浣溪沙》: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雲
    辛棄疾隱居上饒,居住在帶湖和瓢泉,他的詞中,描寫農村生活的大都作於此時,如《清平樂 村居》。但也有例外,今天我們要的欣賞的這首《浣溪沙》,也是一首農村詞,作於辛棄疾赴任的路上。我們常說辛棄疾隱居上饒二十年,但其實,這二十年,他並不是完全隱居不仕,朝廷也曾起用他,只是他的每一次出山,都很短暫,最後也都是敗興而歸。今天的這首《浣溪沙》就是辛棄疾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赴任途中所作的。《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北隴田高踏水頻,西溪禾早已嘗新,隔牆沽酒煮纖鱗。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雲。賣瓜聲過竹邊村。
  • 辛棄疾的經典詩詞
    (亡 同:無)作者用了側筆反襯手法,反映農村生活中一個恬靜閒適的側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像補充餘地。《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此詞通篇言愁,上片描繪出少年涉世未深卻故作深沉的情態,下片寫出滿腹愁苦卻無處傾訴的抑鬱。全詞構思精巧,言淺意深,令人回味無窮!有宋一朝,人填詞,基本苦在四件事:一是相思不得,二是年華空老,三是朝廷不用,四是打不了仗。
  • 「詞中之龍」辛棄疾十首經典詞作,傳唱千年,你讀過哪一首?
    他有著「詞中之龍」的稱號,他的一生創作六百多首詞作,他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他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合稱「濟南二安」,他就是辛棄疾。辛棄疾出生於宋高宗紹興十年五月十一日,即1140年5月28日,今天是他誕辰880周年紀念日,我們選擇了十首辛棄疾比較有代表性的詞作,來一起紀念這位偉大的豪放派詞人。
  • 辛棄疾:詞中之龍,胸含虎嘯龍吟之氣,以功業自許卻抱憾而去
    他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江山 」。受祖父的影響,辛棄疾雖生於長於金國,卻清楚地明白自己骨子裡流淌著的是宋人的血脈,他嚮往著建功立業,嚮往著回到南宋,收復失地,揮師北伐,嚮往著金戈鐵馬。辛棄疾乘機拉了二千多人的隊伍去投奔他。起義軍在耿京和辛棄疾的帶領下常常打勝仗,威風凜凜。南宋王朝想招安這支起義軍。於是耿京讓辛棄疾南下去與朝廷談判。辛棄疾完成使命歸來時,聽聞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怒不可恕,當即決定帶領自己手下的五十人前去捉拿叛徒。於是辛棄疾帶著五十人殺入五萬大軍駐紮的金營,電光火石之間,生擒了叛徒張安國,帶領軍隊千裡歸宋。
  • 《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比較閱讀
    《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宋詞中的經典名篇,出自於「豪放並蒂、壯美曠達雙士」的蘇軾和辛棄疾之手,兩詞氣勢恢宏,同屬豪放詞,均借懷古而抒情。起筆三句,不僅正面描寫了滾滾大江動人心魄的氣象,給人波瀾壯闊、一瀉千裡、迴腸盪氣之感,而且將千古英雄人物概括進來,既表達了對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又為下片所追憶的英雄人物的出場渲染了環境氛圍,做了良好鋪墊。
  • 「申江詩潮第246期」王軍勝追步辛棄疾詞六十一首(總619期)
    09追步辛棄疾 鷓鴣天 重九席上遭遇風波緊鎖眉,望洋興嘆暗生悲。上千苦惱誰能說,萬一災臨或可知。天命詭,運如棋。風花雪月只為詩。是非總待公平定,論議周全豈一時。附辛棄疾原玉有甚閒愁可皺眉?老懷無緒自傷悲。百年旋逐花蔭轉,萬事長看鬢髮知。溪上枕,竹間棋。怕尋酒伴懶吟詩。十分筋力誇強健,只比年時病起時。
  • 宋詞三百首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簡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作者是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這首詞的。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注釋】1.永遇樂:詞牌名,又名「消息」此調有平、仄兩體。此體為雙調一百零四字,上下片各十一句四仄韻。
  • 《辛棄疾.稼軒長短句》卷一
    稼軒長短句是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作品集。稼軒是辛棄疾的號,辛棄疾藝術上與蘇軾風格近似,而並稱為「蘇辛」。共收辛詞六百二十餘首。其詞筆勢縱橫,雄健豪放,不為格律所拘,繼承了蘇東坡豪放派的詞風,並在內容和藝術上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辛棄疾長短句》( 亦稱《稼軒詞》),是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作品集。
  • 詞中王者辛棄疾.
    友朋描述,雖有溢美之詞,但可以想見辛棄疾在賞心亭上的形象,如果說姜白石過揚州,兵火劫餘襯託的是詞人的弱不勝衣,而水隨天去秋無際展現的是辛棄疾雄健的身影。劉過有《呈稼軒》詩:精神此老健於虎,紅頰白須雙眼青。未可瓢泉便歸去,要將九鼎重朝廷。紅頰青眼,此時的辛棄疾正值壯年。
  • 一片神鴉社鼓中的佛狸是指什麼意思 讓辛棄疾很感慨也很無奈
    一片神鴉社鼓中的佛狸是指什麼意思 讓辛棄疾很感慨也很無奈時間:2020-11-09 12:48   來源:99遊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一片神鴉社鼓中的佛狸是指什麼意思 讓辛棄疾很感慨也很無奈 今天的問題是:辛棄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中的佛狸是指?
  •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賞析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他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一生力主抗金,他的詩詞表達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詩詞是吟誦祖國河山的。讀者從下面的幾個故事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生矢志不移的奮鬥精神與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1.少年時立志恢復中原。
  • 辛棄疾充滿殺氣的兩首詞,少時不知其意,如今再讀淚流滿面
    辛棄疾,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居士,濟南府歷城縣人。官員、將領,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辛棄疾他不但可以吟詩作賦,他還可以在疆場上戎馬半生。文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武能橫刀躍馬,馳騁沙場。
  • 辛棄疾3首冷門宋詞,豪放不羈文採飛揚,千年後令人嘖嘖稱奇
    而辛棄疾作為豪放詞的代表詞人之一,其作品流傳千年,膾炙人口,得到了許多詩詞愛好者的喜愛。不過,辛棄疾一生寫了大量豪放詞,相比《破陣子》、《永遇樂》等千古名篇,其中一些作品的知名度就相對冷門了。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詩詞文化愛好者。記得關注我,一起來欣賞辛棄疾3首冷門宋詞,豪放不羈文採飛揚,千年後令人嘖嘖稱奇。
  • 辛棄疾充滿「殺氣」的2首詞,曾覺得酷背下全詞,如今讀卻已淚目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楚天千裡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 淺析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之特點(二)
    辛棄疾與蘇軾相比,有英雄與學士之別。下面,我們接著談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之特點: 以及《西江月》的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於簡樸中見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境界。所以劉克莊《辛稼軒集序》說:「公所作,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其穠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這是比較客觀全面的評價。
  • 《永遇樂·明月如霜》蘇軾
    《永遇樂·明月如霜》作者:蘇軾  朗誦:鮑國安 張家聲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
  • 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豪放派辛棄疾
    卻道天涼好個秋「男兒到死心如鐵」,說的大概就是辛棄疾本人。歷史開了辛棄疾一個巨大的玩笑:一個本意馳騁天下、恢復河山的帥才,卻最終被歷史定位為「南宋著名愛國詞人」。陽剛與陰柔,個人氣質和時代氣質格格不入,這些註定了稼軒懷才不遇的悲劇。因此有了「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 【20】中國歷史文人軼事: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辛棄疾)
    那位英氣雄發的少年不是別人,就是辛棄疾。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生於北宋滅亡十三年之後的金人統治地區。他從小就受到民族意識與愛國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復失地,報效祖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 ,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