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壇丹青別樣情——一位畫家老師與他的弟子們

2021-02-21 成都七中實驗學校

弘揚民族文化之有顏有味賀歲人——年畫人物


 (陳可鑫   男  10歲)

 (高小雅  女 10歲)


(龔啟瑞   男 10歲)


(韓晗  女 10歲)


(何煦 女 10歲)


(李思維  女 10歲 )


(羅雲哲  男 9歲 )


(尼瑪措  女 10歲)


(戚博語  女 10歲)


(覃路涵   女 10歲)


(王馨珧  女 10歲)


(徐小嵐  女 9歲)


(許睿凌  女 9歲 )


(楊焰墉  女 10歲 )


(曾子益  女  10歲 )

張國和老師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人,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自2003年工作定居於成都。現系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工筆畫學會會員、四川省教育學會美術專業委員會會員、成都市第十五屆優秀青年教師。山水畫先後受業於雷久泰、段七丁、管苠棡等先生,主張用傳統筆墨現代形式抒寫當代情懷。主張美術教師應「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自己的美術專業,有主攻方向,不負己生;一條腿是美術教學,不負學生。在美術教育教學中「尊重個性,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現於成都七中實驗學校每天帶領學生做愉悅的藝術之旅。

生長沃土中綻開的藝術之花


國和兄擬在網上推出學生美術作品,以展示近幾年在教學中弘揚民族文化方面的探索和成果,囑咐我寫幾句話,雖然頗有些忐忑,但卻之不恭,也就應承下來了。

其實,我與國和兄相見、相識到相知,僅僅四個月時間而已。今年八月下旬,我來成都七中實驗學校任教,在新教師培訓會上,一位老師的講座令我印象深刻。這位老師便是國和兄,他以《回望·沉思》為題,通過一組組圖片,現身說法,談了他自七中實驗創建之初至今十四年來的人生領悟。他認為,日出日落,花開花謝,逝去的是光陰,不變的是初心,人必須努力堅持最初的夢想,把學習當做一生的主題。在具體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就應該堅持「單純做人,勤懇做事」的原則,努力做到「兩個純粹」,即純粹為了「人」,純粹為了「美」。說真的,他的這一席話,深深地觸動了我,激勵我繼續為理想而奮鬥。

作為一個畫家,國和兄是有自己的理想的。他主張用傳統筆墨現代形式抒寫當代情懷,虔誠地接受傳統文化和大自然的教育,以期達到「吾手隨意寫吾心」的自由之境。我看過他去年以家鄉升鍾湖為題材的系列作品,無論是鏡心、扇面,還是鬥方、長卷,其湖光山色、土石林木、村居禾苗、霧藹漁船,都是那麼素雅平和、寧靜淡遠,絕無豔麗之色,了無驚聳之氣。若無傳統文化的長期淫浸和民族精神的自覺修煉,是不可能創作出如此超凡脫俗的佳作的。國和兄閒聊時不經意間蹦出的一句古語,微信朋友圈隨手寫出的幾個散句,真的好有詩情畫意……

然而國和兄首先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是一位小學美術教師。因此,他平時對自己個人的創作總是三緘其口,極少提及,而對自己學生的作品,卻忍不住要津津樂道。呵呵,國和兄是值得自豪的,因為教師的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學生的成長和成就,作為和作品。近幾年來,國和兄在他執教的2016屆學生的美術教學中,從四年級到六年級,分階段分專題地進行了弘揚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嘗試。

我們經常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可是,現實的教育中,我們似乎是離傳統文化越來越遠了,反倒是遠離中國大陸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對古老的中華文明卻推崇備至。這些現象,引起了包括國和兄在內的一些有識之士的警覺和擔憂。作為一線美術教師,不可能在更高的層面上力挽狂瀾,那就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於是,國和兄率領自己的學生,一群十歲上下的娃娃,利用中國畫工具材料和孩子們能夠掌握的方法技巧,開始了神奇而愉快的學習和創作之旅。具體的過程,也就無須贅言了,我們只需知道,他們師生不是在課堂上,而是在課外,利用休息的時間進行的;他們的這趟旅行,不是淺嘗輒止,而是經歷了長途跋涉;旅途中感受到的不是多麼的艱辛,而是無比的快樂;不是苦行,而是享受!經過了一個專題又一個專題,學生興趣高漲欲罷不能,無奈,他們升學了……而他們可敬的張老師呢,又在下一批弟子中開始了新的探索……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七條指出:「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國和兄這批學生作品,緊緊圍繞「弘揚民族文化」這個主題,分「有顏有味賀歲人(年畫人物)、舞顏留色皮影人(皮影人物)、飛顏走筆劇中人(戲曲人物)、童顏無忌壁上人(壁畫人物)」四個專題進行展示。這些作品展以前也曾在不同場所展出過,得到了包括知名畫家和美術教育專家的高度評價。

溢美之辭我就不說了,各位讀者朋友自己去欣賞品味吧,相信你們看過之後會贊同這樣一句話:「不要低估了學生!」

擁有理想的人是可敬的,追求理想的人是充實的,達成理想的人是幸福的。把學習當做一生的主題的國和兄,願你繼續帶著孩子們,乘著理想的翅膀高飛!(蒲德芳)


相關焦點

  • 丹青心事—畫家楊明玉的畫
    2013年 作品《藕象》參加首屆「朝聖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中美協主辦)。2013年 作品《偶像之二》參加」墨韻嶺南「全國中國畫展(中美協主辦)2013年 作品《藕象之一》(豎)獲「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中美協主辦,最高獎)。
  • 人物畫家張忠安‖戲曲舞臺繪丹青
    撰稿:戴平繼關良、韓羽、馬得三位戲劇人物畫大家之後,當今畫壇又出現了一位戲曲人物畫名家,他就是廣西京劇團原團長、國家一級舞臺美術設計師、廣西舞臺美術學會會長張忠安。他的《楊貴妃》和《王昭君》、《回眸》、《梨園精靈》分別於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入選世界藝術聖殿法國羅浮宮畫展。《鍾馗臨風圖》獲2009年中國-東協藝術家盛典等金獎。瓷畫《蓮子花童》獲八桂天工獎金獎及自治區藝術作品展優秀作品獎,《三岔口》、《粉磨丹青》獲首屆中華戲曲書畫藝術大展最佳優秀作品獎。
  • 輕鬆一課丨杏壇、杏林、杏園都和杏子有關嗎?
    我國的「杏」文化源遠流長、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其中,「杏壇」「杏林」「杏園」流傳至今,仍被人們廣泛使用。這看似都與杏有關的三個詞,實際上含義相差甚遠,分別代表著三個不同的意思和用途。「杏壇」。早在《莊子·雜篇·漁父》開篇就寫道:「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鉉歌鼓琴。」這一記載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孔子遊歷來到一片名叫緇帷的樹林,坐在長有許多杏樹的土壇上休息。弟子們在一旁讀書,孔子在彈琴吟唱。」孔子大家當然知道,他一生周遊列國,未能得到重用,回到自己的家鄉魯國後,仍然得不到重視。
  • 中國當代著名人物畫家史國良做客微拍堂紅人駕到 論道丹青風雅
    10月23日20:00,中國當代著名人物畫家、國家一級畫家史國良大師做客微拍堂紅人駕到,將在平臺商家「會拍美術」直播間與著名美術評論家、《中國畫苑》雜誌主編付京生、中央數位電視國學頻道創始人、會拍美術董事長李靜一同圓桌對談書畫藝術、論道丹青風雅。此外,藏家還將有機會競拍眾多書畫重器、名家大作,盡享一場書畫精品饕餮盛宴。
  • 宿遷本土寫意花鳥畫家郭尤柏 澄心悟道 丹青抒懷
    宿遷網訊(記者 徐其崇 通訊員 陳兆安)家住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香格裡拉花園的郭尤柏,四十多年致力國畫藝術研習創作,在墨色生動的渲染中著力尋覓畫作的意境,在飛舞的線條勾勒裡恣意探求丹青的魂魄。郭尤柏出生於1958年的郭尤柏,1985年就讀於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他深知學習機遇來之不易,倍加珍惜。他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泡在圖書館和教室,閱讀繪畫理論、臨摹古人畫作、聆聽老師講課、鑽研寫意技法。
  • 他民國四公子之一,也是畫家金城最喜歡的一個!
    他民國四公子之一,也是畫家金城最喜歡的一個,同樣也是金城弟子當中最年輕的一個,只可惜態度英才,英年早逝。陳少梅的山水畫筆墨瀟灑而不失法度,藝術面貌淵穆清華,洋溢著和諧的節奏與優雅的韻律,形成了自己清逸淡雅、寓柔秀於陽剛的清勁畫風,於藝壇獨樹一幟。張大千對於陳少梅高度點評,特別是他的人物畫張大千非常喜愛。
  • 我校文聯受邀加入新區文學藝術教育聯盟並參加「杏壇丹青」新區...
    同時,由區教育和體育局、山東科技大學文聯、青島黃海學院藝術學院共同舉辦的首屆聯合美術展暨「杏壇丹青」教育美術家協會第三屆會員作品展在城市傳媒廣場開展,作品涵蓋國畫、油畫、水彩、年畫、剪紙、雕塑、陶藝等多種形式,新區教師創作的85幅美術作品進行展覽。(藝術學院供稿 責編:徐展)
  • 杏壇18所小學開永春課
    精氣神好少年  「18所小學的學生們有機會學習永春拳了,這項活動過後,杏壇的永春拳『小學教學』就基本實現100%全覆蓋了(每個小學都有學習點)」說到這點,杏壇文化站站長陳文莊感慨  4月22日,杏壇鎮桑麻小學的禮堂舞臺上,一個個矯健的身影掠過,永春拳的精、氣、神被永春弟子們演繹得淋漓盡致。當天,杏壇鎮「傳承永春文化,展現校園活力」永春文化進校園啟動儀式就在此舉行。  此舉一是為了倡導全民健身,弘揚傳統武術文化,推廣和傳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永春拳」。同樣,也希望通過活動加快推進杏壇鎮各小學辦學模式、培養模式改革,形成特色化辦學格局。
  • 「杏林」與「杏壇」一字之差,所指的並不是一回事
    在舉國上下、眾志成城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之際,衷心感謝奮戰在疫情前線的醫護工作者,人民不會忘記,祖國不會忘記,杏林們忘我的犧牲精神將載入史冊。這裡的「杏林」,指的就是醫護工作者。董奉的傳奇和高尚並非僅僅是醫術高明,他視錢財如糞土,為人治病,從不取人錢物,但是他有唯一的一個要求,就是在被治癒之後,如果願意的話,重症患者必須在他的診所附近栽種五棵杏樹,輕者就栽種一棵杏樹。這樣一來,十年過去之後,董奉的診所附近居然有了十萬餘株杏樹,鬱鬱蔥蔥,蔚然成林,成為當地一景。
  • 亞麻布國畫第一人,吳冠中嫡傳弟子,極具實力的畫壇精英馮少帥
    他是優秀的油畫家,同時也是另闢蹊徑,用油畫亞麻布展現水墨國畫的丹青高手。他就是馮少帥,一位1965年出生在西北寧夏,定居於北京的職業畫家。畫家簡介:1991年畢業於寧夏大學油畫系,1995年畢業於中央美院油畫系,曾師從吳冠中、馮法祀等藝術大師,專業的西方繪畫技巧,深厚的美學藝術積澱,加上對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獨特理解,才有了他別具一格的唯美畫風。
  • 「杏壇」與「杏林」
    這條信息美中不足的是誤將「杏林」當「杏壇」。說「筆誤」是託詞,「沒文化」「張冠李戴」確是實情,貽笑大方也就在所難免。文章中的字可改,標題中的字尚無修改權限,也曾有過刪除——修改——重發的念頭,後又想,能看出的一眼就看到了,看不到的重發也未必能發現。
  • 劉海青畫家簡介 手繪山水國畫作品賞析
    原標題:劉海青畫家簡介,手繪山水國畫作品賞析!劉海青老師是當代的國畫山水畫家,是張大千再傳弟子,畫風師承胡若思、李可染兩位大師,是中國當代的水墨山水大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家畫院理事,中華慈善總會愛心慈善大使,是一位有德有才的國畫民家!
  • 中國繪畫縱橫導覽|閻立本:初唐人物畫家,被譽為「丹青神化」
    唐朝時期宰相、畫家,隋朝殿內少監閻毗之子。隋朝時,閻立本門蔭入仕,累遷朝散大夫、將作少監。唐武德年間,擔任秦王(李世民)府庫直。貞觀年間,歷任主爵郎中、刑部郎中,遷將作少監。繪製「昭陵六駿」和「凌煙閣」功臣圖,監修翠微宮。顯慶元年(656年),出任將作大匠,遷工部尚書。總章元年(668年),檢校右丞相,冊封博陵縣男。當時姜恪憑藉戰功擢任左丞相,時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之說。
  • 七夕佳語萬巷言,丹青筆墨伴一生—伉儷畫家高學年、史玉愛情故事
    今天所要講述的愛情故事的兩位主人公是以藝結緣,以藝共進,以藝相伴,以藝相守的模範夫妻,巧合的是他們之間也有一個感情的橋梁:筆墨丹青中的花鳥。以丹青雀鳥為題,以筆墨鵬翅為友,夫妻二人共同創作花鳥畫已三十餘載。
  • 閨秀丹青,中國女子書畫會的美女們
    謝月眉與「中國女子書畫會」畫家們討論扇面畫稿閨秀的字畫,向來惹人喜愛,然「丹青之在閨秀,類多隱而弗彰」。明清之際還真有不少驚豔聞名且雅擅丹青的女子,恰以青樓居多,如柳如是、馬湘蘭、薛素素等,惜才貌雙全者多英年早逝,難逃自古紅顏多薄命的宿論,她們所遺的片楮零箋更是得到名流、士大夫的揄揚,珍愛有加。
  • 郭德綱老師多了一位小「師弟」,德雲社眾弟子多了一位小「師叔」
    12月4日,德雲社的眾弟子憑空多了一位小「師叔」,這位小「師叔」還沒有拜師學藝,就有如此高的輩分,怎麼回事呢?這還要從他的父親謝金說起。 謝金是德雲社的一名相聲演員,與郭德綱老師的弟子李鶴東搭檔,謝金與李鶴東參加《相聲有新人》積攢了大量的人氣,為今後奠定了基礎。
  • 「丹青百家人物吳宇華」從素昧平生到華語入境——畫家吳宇華作品...
    今天的這位畫家:他出生在文化世家,滋養於太湖靈秀,臨習過名家碑帖,經歷過市井倫常,進修於國府廳堂,鍾情過民間美術,志向趨寫意人物,輔教於大家範揚。他筆下的寫意人物,高古清逸、靜睹蒼茫,空山未遠、文質悠揚。撫琴對飲嘯林去,謙謙君子入境來!他就是畫家吳宇華。
  • 文史知識:「杏林」與「杏壇」的區別
    有人好奇,「杏林」與「杏壇」是不是一回事,本人通過查詢資料說一點自己的見解,權當探討。首先,這個「杏林」是用於醫學界的。說話三國時期的「建安三神醫」之一的董奉,晚年隱居江西廬山腳下,但他既不開荒種田,也不種菜,專門給慕名而來求醫的人看病。有意思的是,他立了一個規定:看病不收費,但是要求種杏樹,病重的人種五棵,病輕的人種一顆,多年之後,所栽的杏樹鬱鬱蔥蔥、蔚然成林。杏樹果實成熟後,他貼出告示,可以用一石稻米來換一石杏子,換來的稻米除了維持自己的生活外,還用來救濟窮人和斷絕了盤纏的路人,贏得人們讚許。
  • 大慶杏壇詩社詩友送廣會回鄉同題作品專輯
    春光依舊明媚、依然燦爛,而杏壇裡卻瀰漫著濃鬱的離愁,因為大家喜愛的才女廣會踏上了回鄉的路,與朝夕相處的兄弟姐妹們依依道別,雖然不忍卻不得不說再見。三年前,廣會陪讀來到了大慶,酷愛文學的她不甘心浪費大好時光,報名參加了大慶市老幹部大學詩詞班學習。在這裡她與詩友們相識,也種下了一棵情感的小樹。春秋幾度,小樹漸漸長高長大,那份情感之根深深地扎進了這片泥土。
  • 痴心杏壇 虔誠「點燈」
    他,就是萬載縣株潭鎮上坊小學四十多年一直痴心杏壇虔誠「點燈」、深受當地百姓尊敬的陽錦文老師。一生只為教育來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上坊小學是土木結構校舍,師生工作學習環境處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中。有人是這樣描述的:「上坊小學,陽光燦爛;校舍環境,破破爛爛。」因條件艱苦,民風欠佳,好多老師都不來上坊小學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