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與過失——刑法中的主觀責任要件

2021-01-08 老王聊讀書

一、故意

故意是指對結果的故意,而不是對行為的故意。因為對於行為,必然是故意的。

故意分為直接的故意與間接的故意。

1.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會」造成危害結果,並「希望」、「追求」該危害結果的發生。

其中,「明知」是指對該犯罪的客觀要件都認識到。對於「記述的構成要件」,只需要認識到「屬」,不必認識到「種」,比如「毒品」,只需要認識到該物是屬於毒品,但是不需要認識到是哪一種毒品,是海洛因還是嗎啡。對於「規範的構成要件」,只需要認識到客觀事實,不需要進行價值評價,不需要認識到法律概念,比如「淫穢物品」,只需要認識到光碟中內容是裸體男女床上運動,不需要認識到這種內容屬於「淫穢」。

「希望」、「追求」是指對結果的態度,是積極主動的,十分想讓發生的,也是犯罪的目的。

2.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造成危害結果,但「放任」結果的發生。如果結果是「必然」會發生的,那就是直接故意,如果對可能的結果是「積極促成」,而非消極等待,那就是直接故意。

間接故意只有造成了實害結果,才能處罰。間接故意如果造成了實害結果,就構成犯罪並受刑罰。間接故意如果沒有造成實害結果,可能是犯罪未遂,也可能不夠成犯罪。

刑法分則中的故意犯罪,沒有特別規定的,都既包括直接故意,也包括間接故意。

二、過失

過失犯罪,只有造成實害結果才構成犯罪;間接故意,只有造成實害結果才處罰。

過失分為過於自信的過失和疏忽大意的過失。

1.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根本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也就是「應當預見而沒有有預見」。成立相應的過失犯必須有認識的可能性,如果行為人根本沒有可能認識到行為的危害性,則只能認為是意外事件。而如何認定「應當預見」,一般要結合生活經驗、業務規則、行業歸責等。

2.過於自信的過失是行為人預見到了可能的危險但是輕信自己能夠避免,也就是「預見到危險,但相信能避免」。重點在於「輕信能夠避免」,而這種自信的憑藉可能是主觀的,也可能是客觀的,或者行為人對自己的能力、技術有自信(主觀憑藉),或者行為人採取了一定的避免結果發生的措施(客觀憑藉)。

如何區分過於自信的過失與間接故意:行為人是否有主客觀方面的自信憑藉。如果有自信憑藉,不論是相信自己能力、技術出色,還是採取了客觀的避免措施;如果出現了賭徒心理(比如「死了活該」),就是間接故意。

其中,有兩種需要特別注意的情況:一是,行為人雖然主觀上可能「排斥結果的發生」,但是沒有為此做任何的措施,主觀上也沒有任何自信的依據,就只能認定為間接故意;二是雖然採取了避免的措施,但是這個措施跟鬧著玩一樣,根本不可能有什麼效果,也只能認定為間接故意,因為採取的措施微不足道,其實主觀上還是放任結果發生的,對於避免結果根本沒有努力。

三、行為危險係數與主觀心態判斷

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從行為人的危害行為的危險係數來評價他的主觀心態,畢竟當時他的主觀心態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知的。

行為的危險係數越高,我們就越認為他的主觀故意度越高,反之,行為越不危險,就越認為他過失的可能性較大。危險係數評價指標為:直接故意>間接故意>自信過失>大意過失。

比如案例中把充氣泵塞進小孩的肛門,行為的危險性特別高,不論行為人如何辯解當時只是鬧著玩的,我們都應該認定為他們有傷害的故意,至少是間接故意;又比如某人在馬路上輕輕推了朋友一下,結果朋友腳底打滑摔倒被疾馳而過的汽車碾壓致死,輕輕推這個行為危險係數很低,我們無論如何也最多只能認為是過失。

四、其他

另外,判斷行為人的主觀心態,也有在主觀層面阻卻罪責的功能。例如某些只能由故意心態構成的犯罪,如果該行為人沒有犯罪故意,就不構成犯罪。比如強姦罪只能由故意心態構成,不存在過失強姦罪這種罪名。確實有過失強姦的行為,但是不存在過失強姦罪。

參考資料:徐光華刑法一本通;柏浪濤刑法攻略;張能寶刑法試題集錦。

相關焦點

  • 刑法基礎入門:犯罪構成與構成要件
    是否具有有責性應該從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過失等方面考察。要讓行為人承擔責任,還得具備責任要件,也就是對客觀實施法益侵害的行為具有責任,能夠將法益侵害的行為歸責於行為人,行為人對其實施的客觀違法行為在主觀上有故意或過失,才能該行為歸責於行為人。責任是對客觀不法的非難可能性,具備責任必須的要素,就是責任要素,是第二個階層。
  • 刑法中的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
    根據這一犯罪論體系,行為符合刑罰法規所規定的構成要件,實質上侵害或者威脅了法益,主觀上具有故意、過失(前提是達到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以及期待可能性時,才能成立犯罪。(現在有不少學者主張故意、過失也是構成要件的內容。)顯然,客觀主義並不意味著只要有客觀行為及其實害等客觀要素就成立犯罪,而是將客觀行為及其實害作為認定犯罪的根據。   主觀主義也不是主觀歸罪。
  • 此行為構成間接故意還是過失 - 人民法院報
    [分歧]  本案中,對於被告人虎金雷用啤酒瓶傷害他人身體致人重傷是故意犯罪,還是過失犯罪存在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人虎金雷因瑣事與他人發生爭執時,其明知自己用啤酒瓶砸侯某的頭部,啤酒瓶炸裂後玻璃碎片可能會傷及同桌坐的受害人劉某等人,但其本人卻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主觀上具有犯罪的間接故意,客觀上也造成他人身體重傷的結果,應以故意傷害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 【好書推薦】《犯罪故意研究》&《刑法中的間接故意研究》
    而犯罪是人的有意識、有意志的行為,古今中外的刑法,歷來以懲罰故意犯罪為本體,以懲罰過失犯罪為例外,所以犯罪論的一切問題,幾乎都無法拋開犯罪故意的存否而展開,刑罰論的一切問題,也幾乎都不能不以犯罪故意為本體的罪過論作為建構其理論的一個重要基石。  本書是作者多年潛心研究的成果。
  • 犯罪構成三要件說與四要件說之比較
    一、兩種學說的內涵  1、犯罪構成四要件說  四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要件是某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滿足的主客觀條件的有機整體,由四個方面構成:  (1)犯罪主體,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單位也可以成為部分犯罪的主體。  (2)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係。
  • 刑法中的因果關係
    刑法因果關係:是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一種客觀的引起與被引起的聯繫。刑法中因果關係的地位:確認行為與結果存在因果關係,是讓行為人對該結果負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對與行為犯來說,一般不存在解決刑法因果關係的問題,但對於實害犯,解決因果關係問題則具有重要意義。實害犯的既遂必須以實害結果的發生為要件,並且這一時還結果必須與危害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如果某一結果的發生與行為人的行為之間沒有因果關係,則不能要其對這一結果承擔責任。
  • 刑法: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
    也就是說,故意殺人罪 3-10年(輕的)如果是中的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侵犯的法益:他人的生命權。總結:罪名:故意殺人罪   最低3-10年  最高死刑要件:故意,非法剝奪他的生命法益:他人的生命權關於安樂死的問題:①積極的安樂死,這種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②消極的安樂死,這種行為不構成故意殺人罪積極的安樂死,指的是有意縮短患者生命的安樂死。
  • 區分監理人責任條款中的過失和故意
    監理合同範本第二十六條規定了監理人的過失導致委託人造成經濟損失的責任,即累計賠償總額不應超過監理報酬總額。此條款對委託人有失公平,因為要證明監理人主觀上責任是非常困難的,且合同範本中並沒有規定證明責任由誰承擔。
  • 2014事業單位刑法微模塊:案例中理解犯罪主觀方面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14事業單位刑法微模塊:案例中理解犯罪主觀方面,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本文就犯罪的主觀方面的考點結合生活中的案例給考生們做一次系統梳理,希望能為考生提供一些借鑑與幫助。
  • 輕微暴力致人死亡如何定性(故意傷害、過失致人死亡、意外事件)
    朝人臉部打一巴掌的行為,難以評價為具有類型性傷害危險的行為,即不屬於傷害行為,行為人也不具有傷害的故意,傷害乃至死亡結果的發生,顯然出乎行為人的預料,但具有預見的可能性,因此,不成立故意傷害致死,而是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
  • 學習刑法,沒有刑法體系思維怎麼行?
    我們在學習刑法的過程中,很多總則的知識聽不懂,究其原因還是你沒有養成刑法體系思維。那麼,什麼是刑法的體系思維,我們又該如何養成體系思維呢?萬國君今天就跟你講講一些學習刑法的技巧和思維。我國的刑法典由刑法總則和刑法分則構成,總則中對於犯罪和刑罰做了一般規定;分則則是對於具體罪名的犯罪構成要件及刑事責任。刑法總論刑法的體系很是嚴格,想要學好的話必須樹立刑法的體系思維,刑法總論可以簡單概述為罪—責—刑。
  • 過失致人受傷或死亡,是否承擔刑事責任?及需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
    俗話說,「殺人償命,天經地義」,我們知道故意傷害他人會受到法律的嚴懲,《刑法》中對於故意傷害他人有著明確規定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規定: 故意傷害罪,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 刑法中相當因果關係說的判斷方法
    它解決的是將一定的危害結果歸責於行為人的實行行為,從而行為人要對該危害結果承擔刑法上的法律責任。根據一定的危害結果在具體犯罪中的地位,刑法因果關係影響到該犯罪的成立、既遂或加重處罰等。因此,刑法因果關係的地位至關重要。
  • 2020法考刑法重要知識點:不作為犯罪的成立條件
    不作為犯罪是法考刑法中的一個重要考點,今天就跟著中公法考刑訴老師一起來學習一下不作為犯罪的成立條件吧~一、行為人負有作為義務(保證人地位)在不作為犯中,不作為者負有作為義務,在理論上將之稱為保證人。例如,逃稅罪中的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就是保證人,故意以不作為的形式殺死需要自己餵養的嬰兒的母親也是保證人。所以,在不作為犯罪中首先應該確定行為人是否具有「保證人」身份。具有保證人身份,如果能夠履行救助義務而不履行的,無疑可以構成不作為犯罪。如果不具有保證人身份,能救助而不救助,不需要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只有可能在道德上受到譴責。
  • 生殺予奪、安忍殘賊:故意殺人和故意傷害的罪與罰
    自古以來我國便有「殺人償命」的說法,時至今日我國《刑法》中針對故意殺人罪的死刑條款依然印照著這句話。作為侵犯人身權利犯罪中最惡劣的罪名,故意殺人罪被社會所不齒。與之相對的過失致人死亡罪,是從主觀要件上進行區分,最高刑也從死刑降到了七年以下。
  • 對於人身傷害類案件,故意傷害還是過失傷人該如何界定?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但是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死亡的,主體為已滿14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其主觀方面為非法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 關於過失致人死亡罪的11條裁判規則
    在上述區域道路上因使用交通工具致人傷亡,在排除行為人出於主觀故意以及不能構成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情況下,如構成過失犯罪,需要定罪處罰的,不能按交通肇事罪處理。原則上講,一般應首先考慮以過失致人死亡罪追究刑事責任,如該行為同時又符合重大責任事故罪或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的構成要件,則應按特別法條優於普通法條的適用原則,以重大責任事故罪或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等罪名追究刑事責任。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故意殺人還是正當防衛
    (三)主體   故意殺人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即我國刑法分則規定的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一般身份的犯罪主體。   需要注意的是,《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因此故意殺人罪的行為主體包括已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
  • 周末特刊/日本刑法名家列傳之藤木英雄(第五期)
    而新過失犯論認為,過失犯的構成不在於行為人的主觀過失,而在於行為人違反結果避免義務,行為人應當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卻沒有採取有效的防止措施從而導致危害結果發生時,才構成過失犯。新過失論把認定過失的重點放在行為人的行為性質方面,而不是行為人的主觀方面。新過失論在日本戰後刑法理論中一直佔統治地位。最早對舊過失犯論提出挑戰的是井上正治教授。
  • 考前劃重點|第5天(刑法)
    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構成特徵 共同犯罪, 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構成特徵如下:1.主體要件:有兩個以上的犯罪主體。作為共同犯罪人中的任何一人, 都必須具備責任能力、 達到責任年齡的一般主體資格。3.主觀要件:在主觀方面, 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 包含兩層意思:①各共同犯罪人對共同犯罪持性質相同的故意心態;②各共同犯罪人相互之間有意思聯絡, 對互相協作犯罪亦持故意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