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熱瞀瘛,皆屬於火」:熱邪引起的危急重症,該如何治療?

2020-12-20 金蘭健康

風、寒、暑、溼、燥、火為自然界中之六氣,其隨著四季之變遷而盛衰。但若六氣過極,則可成為六淫,侵害人體,威脅我們的健康。雖謂風為百病之長,但實際上在六淫中,火也是我們難對付的主兒。醫者就有「六氣皆從火化」之言,且現今,上火仿佛成為了我們普通百姓的常態,各類清熱解毒藥物隨之成為大家的心頭愛。

其實早在《黃帝內經》之病機十九條中,火和熱的病機條文便佔據了過半。而今天就從溫病的角度,同大家一起探討「諸熱瞀瘛,皆屬於火」之原理及辨證施治。

溫病,為外感溫熱邪氣而引起以發熱為主要表現之外感疾病的總稱。「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若感受普通之溫邪,其最先侵犯之部位為上焦肺衛,則可出現微熱、咳嗽、咽痛等輕症,與風熱感冒之症狀其實非常類似,而在此時的治療便需要以宣肺解表為主。

但若是溫邪未解,則可順勢入裡,傳至氣分,出現大熱、大渴、大汗及脈洪大等白虎湯證。若此時再未解,便會入營血分,或是在肺衛階段溫邪未除,也可直接逆傳心包入營血,這時便會表現出身熱夜甚,斑疹顯露甚則出血,神昏譫語,四肢抽搐等危急重症。

再反觀之「諸熱瞀瘛」,其熱則為發熱,而瞀為神昏,瘛為動,四肢抽搐。其症狀之表現與溫病熱入營血其實是十分相似的。心主血脈且主神志,熱入營血,血分熱盛,則擾亂心之正常功能,因此出現神昏譫語。而熱盛則可動風,肝風內動故可見四肢抽搐,而言皆屬於火,也因此為溫邪所致,熱邪熾盛。這時可以使用涼血地黃湯進行治療。

相關焦點

  • 《病機十九條》中屬「火、熱」的病機和病症該如何理解?
    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論述屬熱的有四條,分別為「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於熱」;「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等。但臨床中有因小兒傷食或中氣不足而致小便渾濁者,均不屬於熱。④「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指多種嘔吐酸水,或突然發生的瀉下,同時伴有裡急後重的病症,大都與熱邪有關。此處嘔吐吞酸是因肝鬱化熱,橫逆犯胃引起。暴注下迫亦多為火熱侵迫大腸所致,故前人有「暴瀉非陰,久瀉非陽」的說法。
  • 熱邪傷津傷心又傷身
    熱邪傷津傷心又傷身  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熱特性的外邪稱為熱邪。熱一般旺於夏季。熱邪為病,稱為外熱病。
  • 周至一16歲女生突發出血熱 重症監護室住了一周
    近日,一名16歲女生因突發出血熱入住西安市兒童醫院,因為病情嚴重,在重症監護室住了一周後才好轉。據了解,該女生為周至人,事發當天在外就餐,吃了3個包子一碗米線,回家後出現發熱症狀,發燒到39℃,家人急忙送到縣上醫院,隨後又轉入西安市兒童醫院。
  • 風、寒、溼、火、燥、熱……六邪如何艾灸引出?
    在某度搜索這個字的解釋,會看到:不正當,不正派;鬼神給予的災禍;而在中醫裡,邪是什麼呢?邪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影響我們身體的?圖片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素問·調經論》圖片邪氣也作「 邪炁 」,來源於大自然的六氣,為風、寒、暑、溼、燥、火,謂之六邪。
  • ​趙紹琴談火鬱證的治療及體會
    「火鬱」一詞,首見於《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火之與熱,表現雖有所不同,但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因而後世醫家亦每有稱「火鬱」為「熱鬱」者。其致病原因頗多,外感六淫邪氣;內滯氣、血、痰、飲、溼、食均可罹患。究其病機,皆因邪氣阻滯氣機,引起人體氣血循行障礙,內鬱不宣,邪氣不得洩越,蘊蓄於裡,遂成火鬱之證。其鬱愈甚則火愈熾,火愈熾則鬱愈甚。
  • 趙紹琴談火鬱證的治療及體會(強烈推薦)
    「火鬱」一詞,首見於《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火之與熱,表現雖有所不同,但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因而後世醫家亦每有稱「火鬱」為「熱鬱」者。其致病原因頗多,外感六淫邪氣;內滯氣、血、痰、飲、溼、食均可罹患。究其病機,皆因邪氣阻滯氣機,引起人體氣血循行障礙,內鬱不宣,邪氣不得洩越,蘊蓄於裡,遂成火鬱之證。其鬱愈甚則火愈熾,火愈熾則鬱愈甚。
  • 「伏氣化熱」引發的病要先清邪再扶正 |張錫純語音文字複習
    ,就是到下午的時候,他覺得身體開始熱了,大便乾燥,「小便短赤,脈左右皆弦長,右部重按有力,一息五至」,就是呼吸間脈會跳五次。因為射幹有清咽利喉的作用,射幹解毒的主要部位就在咽喉,我們遇到咽喉腫痛的時候,我們往往用射幹這味藥,如果因為有熱邪而引起的咳嗽的時候,我們也會用射幹,所以射幹有平喘止咳的作用。
  • ​趙紹琴談火鬱證的治療及體會(強烈推薦)
    「火鬱」一詞,首見於《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火之與熱,表現雖有所不同,但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因而後世醫家亦每有稱「火鬱」為「熱鬱」者。其致病原因頗多,外感六淫邪氣;內滯氣、血、痰、飲、溼、食均可罹患。究其病機,皆因邪氣阻滯氣機,引起人體氣血循行障礙,內鬱不宣,邪氣不得洩越,蘊蓄於裡,遂成火鬱之證。其鬱愈甚則火愈熾,火愈熾則鬱愈甚。
  • 伍炳彩治療痰、溼二邪部分藥對舉隅
    學生有幸伺診於側,獲益匪淺,現將其部分針對痰、溼二邪的藥對整理如下。1 蠶沙配宣木瓜蠶沙,味辛甘,性溫,歸胃、脾經,有祛風除溼、和胃化溼之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風溼痺證,吐瀉轉筋,風疹、溼疹之瘙癢。宣木瓜,味酸,性溫,歸肝、脾經,為吐瀉轉筋之要藥。陶弘景云:「凡轉筋呼木瓜之名,寫木瓜之字,皆愈」。
  •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五邪第十三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五邪第十三【本章要點】 敘述邪傷五臟所引起的病症和刺治方法。
  • 抵當湯(丸),為什麼可以治療「神誌異常」?
    其三,如果是血蓄膀胱,治療時也應配合使用利膀胱之藥,以助排出實邪。但抵當湯中並無一味利尿藥,反而俱為通瀉大便之藥。 可見,三腑「所生」之病必多屬於血,若遇熱邪,更傷其津而血易結,正屬常理。 此外,從陰陽性質來看,三者皆為陽,其病多實,所謂「陽道實」。又胃與大腸為燥腑、小腸為火腑,邪氣傳入三腑多化燥、化火,因此傷津耗液,其血必瘀。
  • 【醫案故事】中年耗洩伏溫發,一奎屢透邪熱淨
    我愕然道:「不服用黃連,已經導致邪熱轉劇;今天恐怕非用石膏不可了!」於是,我予以白虎湯加竹茹,仍處以二帖。臨別之前,我鄭重囑託:「今天的病症,非昨天可比。石膏是非用不可!如果當用不用,使經中邪熱內傳入府,恐怕下次非大黃不能愈!所以,這次請你們一定切記,不要在錯過時機而誤了治療!」哪知道,我剛離開,一幹族人又開始蠱惑患者及家屬。
  • 口唇發炎,中醫屬於唇風,不好治;常用三方你知道嗎?
    因為初期大家不太重視,後期亂治加重,或者用藥誤治,增加難度。以前治療那個患者跟我說,他們都有病友群,可見唇炎不在少數;也說明治療不易;西醫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否則也不會這麼多唇炎患者。總之纏綿不愈唇炎大有人在。今天談談唇炎治法。口唇屬於脾胃,治療唇炎離不開治療脾胃。
  • 看中醫如何應對它!
    看中醫如何應對它! 雖然麥粒腫很常見,預後較好,但是麥粒腫反覆和多發者,可能會影響眼瞼外觀或功能,嚴重的甚至引起眼眶蜂窩織炎或腦膜炎。」中醫如何認識和治療麥粒腫呢? 《諸病源候論-目病諸侯-針眼候》講到:「此由熱氣客在眥間,熱博於津液所成。」
  • 劉松林運用經方治療咳嗽經驗
    指出外邪從皮毛侵肺,寒邪從胃上至於肺,外內合邪故致咳嗽。劉教授認為凡外邪襲人,不從皮毛而客,必由鼻竅而入,故六淫外邪最易侵襲肺衛;又肺為嬌髒,不耐邪擾,由外感引起肺系疾病者多見,但因內傷飲食或情志失調,臟腑失和,所生風、痰、瘀、火等內邪上擾於肺而發病者亦不少。無論外感,或是內傷,犯之於肺,皆可引起肺的氣機升降活動失常,而致肺失宣降、肺氣鬱閉或肺氣上逆等,臨床可見咳、痰、喘等病證。
  • 《黃帝內經》:風邪上受,首先犯肺,做好四點遠離風邪,清肺養肺
    《黃帝內經》:風邪上受,首先犯肺,做好四點遠離風邪,清肺養肺。我們都知道,中醫對於病因的區分,大致分為「內邪、外邪、不內外邪」三者。其中的「外邪」,又包括「風、寒、暑、溼、燥、火」六種,又被稱為「外感六淫」。可以說,中醫理論裡,幾乎所有的外感諸證,都是由感受外邪而來。
  • 天熱小心中暑,22歲小夥子爬山6小時突然昏迷進了ICU
    深圳連續高溫,烘烤模式下要謹防中暑,一旦中暑演變為熱射病,會危及生命。近日,深圳 22 歲的小劉(化名)在大熱天爬山 6 小時,快登頂時突然暈倒,被 120 急救車送到深圳大學總醫院救治,診斷為熱射病。小夥子送到醫院時已陷入昏迷,出現多器官損傷,幸虧得到了及時全面救治,轉危為安。
  • 北京一重症服用安宮牛黃丸後正在恢復,專家提醒:不可普遍使用
    患者病情變化迅速,入院第2天即出現呼吸困難,呼吸衰竭,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病情進一步加重,6月15日進行ECMO生命支持治療,出現神昏,煩躁,汗出肢冷,舌質紫暗,苔厚膩,脈浮大無根,中醫診斷邪熱內閉,陽氣暴脫之危重,在「益氣固脫,通腑洩熱」以「人參、生大黃、葶藶子」為基本處方,配合給予安宮牛黃丸。
  • 《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何理解?
    其中,「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意思是說只要體內正氣充沛,外界致病的邪氣就不能侵襲機體;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只要是生病了,就必然是正氣的不足引起的。這兩句話,看上去似乎能互相成為印證,但真要認真推究起來,卻又有很多使初學者感到迷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