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五邪第十三

2021-03-05 黃帝內經原文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五邪第十三

【本章要點】
敘述邪傷五臟所引起的病症和刺治方法。

【原文】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①,背三節五臟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裡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三裡。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僕;視有餘不足②而調之其輸也。

【注釋】
①膺中外腧:胸部中、外側的腧穴,理解為中府、雲門穴。
②有餘不足:心臟靠陽氣充養,這裡理解為陽氣的有餘和不足。

【譯文】
病邪侵襲到肺臟,就會發生皮膚疼痛,惡寒發熱,氣上逆而喘,汗出,咳嗽牽引到肩背作痛。治療可取側胸上部的中府、雲門穴,以及背部第三椎骨旁的肺腧穴。針刺時,先以手速按其處,病者覺得爽快一些,就在該處進針。同時可取缺盆穴,使肺中邪氣向上越出。
病邪侵襲到肝臟,就會發生兩脅中疼痛、寒氣在中,惡血淤留在內,走路時經常關節牽引作痛,並且時有腳腫的症狀。治療可取行間穴,以引脅肋間的鬱結之氣下行,並取足三裡穴以溫其胃中,同時對有淤血的絡脈,可用刺法以散其惡血,再取耳輪後青絡上的瘛脈穴,以減去牽引性的病痛。
病邪侵襲到脾胃,就會發生肌肉疼痛,如果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在中而易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在中而腸鳴、腹痛;若陰陽均有餘或均不足,則有寒有熱。這些病症,都可取三裡穴來調治。
病邪侵襲到腎臟,就會發生骨痛、陰痺。所謂陰痺,是說在形體表面按摸不到,症見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等處疼痛,以及經常目眩諸症。治療時可取湧泉、崑崙穴;凡有淤血的,都刺出其血。
病邪侵襲到心臟,就會發生心痛,易於悲傷,時時目眩跌僕。診療時先要分析其偏虛還是偏實,而後取治於本經的腧穴。

相關焦點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邪客第七十一(疑難字注音版)
    邪,邪氣。與人體正氣相對而言,泛指各種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損害。客,侵襲,侵害。由於本文以討論邪氣客於人體而致失眠證開篇,故名「邪客」。黃帝問於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míng不臥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zāo pò、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mì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 自我康療152: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論》
    自我康療152: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論》    樂由心生精神爽,喜從天降百花香
  • 《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第1集 《黃帝內經》簡介
    應大眾需求,從今天開始,《中華文化大講堂》微信公眾平臺將為您重播劉宏毅先生講解的《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本節目是一組聽了能讓自己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正能量節目!它可以讓年輕人學習到處事修身的智慧;讓中年人看淡得失,活得更加從容;讓老年朋友不懼衰老,喜樂天年。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73: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73: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一元復始東風起,氣象萬千景相似。
  • 《黃帝內經》人體有一個開關,可以阻擋百邪入侵!
    更多資訊:打開黃帝內經講堂公眾平臺,點右上角查看歷史記錄。現代「病毒」之說,《黃帝內經》只是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人體內本身就有一個避虛邪賊風,一個拒絕病毒的開關。這個開關,我們在嬰兒時期就運用純熟了,這是過去秘傳的內容。今天就公開這個簡單方法:拒絕病邪毒氣進入體內的方法。
  • 讀經:《黃帝內經》靈樞 ● 刺節真邪篇第七十五
    本篇討論了刺節、真邪、解結推引和五邪四個問題,作者只取前後兩個內容作為篇名。故篇名為"刺節真邪"。【原文】 黃帝問於岐伯日餘聞刺有五節,奈何?岐伯日固有五節一日振埃,二日發蒙三日去爪四日徹衣,五日解惑。黃帝日夫子言五節,餘未知其意。岐伯日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也;發蒙者,刺腑輸,去腑病也;去爪者,刺關節肢絡也;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輸也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
  • 《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何理解?
    《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何理解?在中醫養生理論裡,有幾句話幾乎是所有人都聽說過的,那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兩句話,對後世中醫養生產生了非常重大的深遠影響。裡面的精髓其實就集中在一個地方:對於正氣的養護。
  • 《黃帝內經》:「邪氣反勝」,如何根據五運六氣理論來「制邪氣」
    《黃帝內經》:「邪氣反勝」,如何根據五運六氣理論來「制邪氣」。我們都知道,中醫的最高境界就是「治未病」。不管這個目標是否能達到,但確實戳到了每個人的痛點。但《黃帝內經》倒是有一個雖然模糊、但卻又比較貼切的說法:邪氣致病。也就是說,任何疾病的形成,都是有「邪氣」的存在。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有邪氣存在,疾病也就不能被消滅。而「邪氣」從何而來?中醫認為,它有內邪、外邪、不內外邪三種。但通常情況下,「外邪」是我們最為關注的。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經筋第十三(疑難字注音版)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趾),上結於踝huái,邪(斜)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踝,結於踵zhǒng,上循跟,結於膕guó;其別者,結於腨shuàn外,上膕guó中內廉,與膕guó中並上結於臀,上挾jiā(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於頄kuí;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yú;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
  • 《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黃帝內經》(連載01)
    從今天開始,《中華文化大講堂》微信公眾平臺將為您推送國學大師劉宏毅先生講解的《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本節目是一組聽了能讓自己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正能量節目!它可以讓年輕人學習到處事修身的智慧;讓中年人看淡得失,活得更加從容;讓老年朋友不懼衰老,喜樂天年。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8)—離合真邪論第二十七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8) 《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第二十七原文:
  • 《黃帝內經》的曆法知識與五運六氣理論(2)——北鬥曆法篇
    了解了這些古天文曆法知識,我們將會更懂《黃帝內經》,更懂中醫。 今晚(2月14日)晚7點,大熊將和中醫老苗在「大熊學中醫」的這個視頻號中,為大家直播《黃帝內經的曆法知識與五運六氣理論》。想學習五運六氣的朋友,關注大熊學中醫視頻號,一起跟著老苗學習五運六氣。
  • 《黃帝內經》與健身氣功「三調」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經典,內容博大精深,涉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等多方面內容。可見,《黃帝內經》是奠定我國古典氣功學基礎的重要經典著作之一。本文擬對《黃帝內經》中涉及健身氣功「三調」的論述做一個摘要的梳理和分析,以說明健身氣功與傳統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的淵源關係。       一、關於調心      在《黃帝內經》中有關調心的論述很多。《素問 ·靈蘭秘典論》就用治理國家來比喻調心養生。
  • 《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告訴你!
    【摘要】《黃帝內經》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根據《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大致能夠看到2020年的氣候概況,經過了2019年的暖冬,庚子年將在一個極寒的春天之後,進入到相對乾旱的夏季。可以說是春寒短暫,而夏熱漫長。
  • 《黃帝內經》中暗藏的修行方法,有啟發!
    作者:陳全林某女士,是北大樓宇烈先生的學生,她很推崇《黃帝內經》,認為當代真正懂這部經典的人還沒有。她想舉辦一個《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的講課、培訓,想找人講課,想請我推薦講課老師。我推薦了兩位。我談到了《黃帝內經》與修道的道理,好比《西遊記》的回目就是丹訣,而故事文本裡隱藏者很多丹道口訣。
  • 黃帝內經《論神為主》
    今天給大家推薦古籍黃帝內經《論神為主》:黃帝問於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
  • 《黃帝內經》奠定了健身氣功的理論基礎
    在《黃帝內經 ·素問 ·寶命全形論》中就明確地提出了人為氣生的觀點。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天,懸命於地,天地合元,命之曰人。」不僅如此,人的生命維持亦依賴天地之氣。《黃帝內經》指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相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就是說,人體形質的長養以及功能活動和精神活動均依靠於氣。
  • 《黃帝內經》對於「五勞」是怎麼理解的呢
    大家有可能知道,《黃帝內經》已經說了五勞所傷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而久立,久行,久視這三種損傷被認為是生活中常見的過度地形勞損傷,對於繁忙的現代人來說,如何應用這些理論,生活中應該注意些什麼?
  • 朗讀:黃帝內經*素問-痺論白話文
    您的關注和轉發,是我們前行的動力,更多內容請點擊篇頭專輯《黃帝內經誦讀》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71: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
    岐伯回答說:金石土木絲竹匏革,這八種材質製作的樂器,演奏出的五調七聲十二律樂曲都有五行屬性。人體的五臟,也有相應的五行屬性。五行相生相剋,就會使人體五臟氣血循環與五調音樂形成和諧共振。足陽明經屬於胃臟經脈,胃臟五行屬土,木克土。因為土厭惡被木克,所以脾胃疾病患者聽到木音就會受驚,而聽到金音和革音卻不會受驚。  黃帝說:明白了!那麼,為何會厭惡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