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風邪上受,首先犯肺,做好四點遠離風邪,清肺養肺

2020-11-17 文化養生談

《黃帝內經》:風邪上受,首先犯肺,做好四點遠離風邪,清肺養肺。

我們都知道,中醫對於病因的區分,大致分為「內邪、外邪、不內外邪」三者。其中的「外邪」,又包括「風、寒、暑、溼、燥、火」六種,又被稱為「外感六淫」。

可以說,中醫理論裡,幾乎所有的外感諸證,都是由感受外邪而來。而外感六淫之邪裡,又有「風為百病之長」的說法。意思是說,雖然外邪有六種之多,但「風」卻是所有外邪裡最常侵犯機體的。

之所以這麼說,我們可以從中醫常見的「證候」得到答案:風寒、風溼、風熱、風燥。幾乎涵蓋了大部分的六淫之邪,而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兼有「風」這個百病之長。

因此,如何避免外邪侵襲機體,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防風邪。如果能「克制」主風邪,那麼我們就能減少大部分的外感六淫的機會,這對提高我們的健康水平是很有意義的。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想要更好地防止風邪侵襲,我們當然必須全面地了解並掌握它的特性,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防禦。

首先,從整體來說,中醫所說的「風」,可以有內外之別。內經病機十九條的「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就是指的「內風」,本文暫且不涉及,僅針對我們最關心的「外風」加以闡述。

什麼是風?我們現代人的理解,就是空氣的流通。在中醫理論裡,「風」本屬於自然「六氣」之一,只有當它侵襲機體引起身體不適時,才被稱為「風邪」。這個其實很好理解,也就是說,風本來就有的,如果不傷人就不成為「風邪」,我們只需要記住這一點就夠了。

這麼說雖然有點道理,但對於我們日常養生來說,如何知道自己面對的風會不會傷害自己呢?這顯然是需要提前做好防備的。

風為陽邪,其性開洩:

中醫理論離不開陰陽,陰勝則寒陽勝則熱。既然風屬於陽邪,其侵襲機體之後,必然首先損及陰津。因為它「開洩」的特點,侵襲機體後,容易導致陰津的洩露。要知道,正常機體的陰津,是「藏而不洩」的。

比如感受風邪之後,常會有出汗的表現。「出汗」其實就是一種陰津的損傷,陰津損耗自然會有「陰虛則熱」,這也就符合「風為陽邪」的基本特點。

風性善行而數變:

這一點是比較好理解的,無非就是說「風」的基本特點,它喜歡行走不定,而且變化多端。自然界的風,如果停下來還有風嗎?而且,風無常態,無孔不入,這也造成了它千變萬化的不確定性。

因此,感受風邪之後,會有周身行走不定的不適感,而且其表現也會多種多樣。通俗點說,每個人、每一次感受風邪之後的表現,都可能是不相同的。這就給臨床辨證帶來很大的困擾。

風邪上受,首先犯肺:

這是最需要關注的一點,為什麼說「上受」?因為風邪屬於陽邪,根據同氣相求的原則,自然首先侵襲上焦。上焦心肺二髒中,肺為嬌髒,喜潤而惡燥。肺的弱點,剛好又是風邪的長處。

其次,肺主皮毛。我們每個人的體表都是皮毛,風邪由外而入,必然需要通過皮毛這道關卡。何況,循行在肌表的「衛氣」,也是由肺來主導的。內經說「正氣內存,邪不可幹」,也就是衛氣抵禦外邪的緣故。

既然風邪能侵襲機體,必然已經突破了皮毛和衛氣兩道屏障,也就有不同程度上的「正氣不足」,而涉及的臟腑,首先就是肺這個嬌髒。

了解完上述三點之後,對於如何提高抵抗力、防止風邪侵襲自己,相信大家就已經有了一定的思路了。總括起來,無非如下四個方面:

1、保持機體正氣充足:正因為「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想要遠離風邪侵擾,首先當然得從自己做起,保持正氣充沛,才能更好地抵禦外邪。需要糾正的一點是,所謂保持正氣充沛,並非簡單的補氣補血,而是保持身體「精氣神」的和諧與充足。

比如合理作息,規律睡眠,勞逸結合、科學鍛鍊,這幾個方面,都是保持正氣充沛的必要前提。為什麼人疲倦時、熬夜時最容易感冒?其實也是一種正氣的不足。

所以,非常時期,尤其是超長假期期間,我們更要合理安排自己的起居作息,娛樂休閒都要適度,避免身心勞累。才能更好地避免「風」侵襲機體。

2、適當收斂,保持陰津充足:因為風為陽邪,還有開洩的特點,所以,我們需要適當收斂,以保持機體的陰津充足。所謂「收斂」,也並非一味地貓著不動。

比如運動過後,及時補充丟失的水分,合理進食一些性味收斂的食物或者藥食,比如酸湯之類,有助於肌腠開闔,以保證陰津不至於過分發洩。

同時,合理地收斂心神,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做到心平氣靜,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收斂」。做好這個方面,乃是針對「風為陽邪、其性開洩」而做出的主動對應。

3、動靜結合、靈活變通:針對「風性善行而數變」的特點,我們需要做好動靜結合,但也要靈活變通。以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抵抗力,遠離風邪所襲。

所謂動靜結合,無非就是運動和靜養配合;而靈活變通,也就是根據身邊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工作生活規律,避免不必要的外出與接觸。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遠離「風邪」所在的源頭,就是最好的保護。

4、清肺養肺,保護衛氣:這一點是針對「風邪上受,首先犯肺」而設的。因為肺是一個嬌弱的臟腑,容易受到「風」這個陽邪的侵襲。又因為風為陽邪,風邪壅塞於肺時,容易傷及肺陰,這是一個基本的情況。

所以,清肺養肺,也是防止風邪的一個主要方面。所謂「清」,也就是清掃、清除的意思。將外來之邪全部趕走。比如薑茶、金銀花茶、蒲公英茶之類,都可以算是清肺之品。

而「養」,則是儘量減少對肺的刺激和傷害。比如保持空氣的清新與衛生,減少辛辣食物的攝入,多吃點清輕味薄的養肺食物,如梨、杏、蓮藕、蜂蜜、百合之類的藥食,都可以屬於清肺養肺的範疇。

總之,「風」是中醫理論中一個很常見的外邪,因為它多變善變的特點,讓人們防不勝防。比較合理的防護,就是我們「主動」做好自己的調攝,提高機體的抵抗力。也就更接近內經所說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幹」的狀態,從而使身體更強壯健康。

相關焦點

  • 風邪就是自然界的「風」嗎?
    因為從涼熱角度看,風是偏涼的,所以在有空調之前,夏天人們喜歡扇扇子,或吹風扇,是以涼風來掃炎熱。 風為陽邪,是因為風具有升、開、外、上特點,所以屬陽邪。風無孔不入,易使腠理疏鬆而開張,所以說:其性開洩。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73: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岐伯曰: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也,使人強上,瞑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
  •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五邪第十三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五邪第十三【本章要點】 敘述邪傷五臟所引起的病症和刺治方法。
  • 「諸熱瞀瘛,皆屬於火」:熱邪引起的危急重症,該如何治療?
    風、寒、暑、溼、燥、火為自然界中之六氣,其隨著四季之變遷而盛衰。但若六氣過極,則可成為六淫,侵害人體,威脅我們的健康。雖謂風為百病之長,但實際上在六淫中,火也是我們難對付的主兒。其實早在《黃帝內經》之病機十九條中,火和熱的病機條文便佔據了過半。而今天就從溫病的角度,同大家一起探討「諸熱瞀瘛,皆屬於火」之原理及辨證施治。溫病,為外感溫熱邪氣而引起以發熱為主要表現之外感疾病的總稱。
  • 讀經:《黃帝內經》靈樞 ● 刺節真邪篇第七十五
    黃帝說講得好。那麼怎樣治療呢?岐伯說首先針刺手太陰肺經的天府穴和足太陽膀胱經的大杼穴各三次,再刺膀胱經的中膂俞用以瀉熱,然後補手太陰經和足太陰經,使病人出汗,待熱退汗液減少時,病就痊癒了,其奏效之捷,比徹掉衣服都快。黃帝說你講得很好。【原文】黃帝日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
  • 《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何理解?
    《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何理解?在中醫養生理論裡,有幾句話幾乎是所有人都聽說過的,那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兩句話,對後世中醫養生產生了非常重大的深遠影響。裡面的精髓其實就集中在一個地方:對於正氣的養護。
  • 立秋後,養肺「黃金期」,潤肺排毒「三步走」,讓肺鮮活如新!
    《黃帝內經》言:「秋氣通於肺」。傳統中醫認為,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肺是人體最嬌嫩的器官,所以自古就有「嬌肺」之稱。立秋後,空氣會由溼潤漸漸變得乾燥,而肺臟性喜潤厭燥,因此,立秋後若是不養肺,肺很容易受秋燥所影響,到了冬季時,寒氣上升,肺臟就可能被感染到一些肺部疾病。立秋後,養肺「黃金期」,潤肺排毒「三步走」,讓肺鮮活如新!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8)—離合真邪論第二十七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8) 《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第二十七原文:
  • 自我康療152: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論》
    自我康療152:解讀《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論》    樂由心生精神爽,喜從天降百花香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35)—逆調論第三十四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35) 《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第三十四
  • 中醫所說的「風邪」是什麼?為什麼說它是百病之首?如何防範呢?
    中醫認為春為木,夏為火,長夏為土,秋為金,冬為水,其對別對應著人的五臟中的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春季多是東風,所以若受風邪至病,則發生於肝(木),而肝經氣注於頸部,所以春季得病多在頭部,如眩暈或是流鼻血等;夏季多南風,所以若受風邪至病則多發生於心(火),而心經氣注於胸脅部,所以胸脅部病症多於夏季發生,同理,長夏易發病為脾(土),比如腹瀉等疾病;秋季多西風,對應於肺(金),
  • 《黃帝內經》人體有一個開關,可以阻擋百邪入侵!
    更多資訊:打開黃帝內經講堂公眾平臺,點右上角查看歷史記錄。現代「病毒」之說,《黃帝內經》只是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人體內本身就有一個避虛邪賊風,一個拒絕病毒的開關。這個開關,我們在嬰兒時期就運用純熟了,這是過去秘傳的內容。今天就公開這個簡單方法:拒絕病邪毒氣進入體內的方法。
  • 【黃帝內經】中認為內傷五臟的常見病因與治療原則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75: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75: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    上善若水無常形,氣化雨露凝寒冰。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邪客第七十一(疑難字注音版)
    邪,邪氣。與人體正氣相對而言,泛指各種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損害。客,侵襲,侵害。由於本文以討論邪氣客於人體而致失眠證開篇,故名「邪客」。黃帝問於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míng不臥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zāo pò、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mì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 《難經》五邪
    病有微邪者,如心屬火,其邪從肺金傳來,火克金,金受克而火能勝, 髒氣既受制於我,則邪氣亦不能深入,故曰從所勝來者,微邪也。正邪者,如心臟止有自感之邪,而無他髒幹克之邪者是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 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溼得之為賊邪。舉心為例,以發明上文之義也。中風,肝木之邪也。得之,言因中風而心得 病也。肝邪乘心,是從後來者,故曰虛邪。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30)—太陰陽明論第二十九
    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府,陰受之,則入五藏。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藏,則瞋滿閉塞,下為飧洩,久為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溼氣。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溼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
  • 老中醫王慶其:從《內經》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和養
    當前,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屬於中醫疫病範疇,《黃帝內經》稱為「金疫」(按中醫五行學說「肺屬金」,故肺系疫病稱為「金疫」),病因為感受疫戾之氣襲肺
  • 入秋後,重在養肺,提醒:吸菸者出現3種表現,勸你趁早戒菸
    很多人都知道,養生應順應時節,而這個時節正是養肺的好時機。中醫上講,五季養五臟,入秋後,重在養肺。中醫認為,秋季以「燥」為主,隨著空氣越來越乾燥,容易出現鼻幹、咽幹、咳嗽等不適,這時要小心「秋老虎」了。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九針論第七十八(疑難字注音版)
    黃帝曰:餘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矣,餘猶不能寤wù(悟),敢問九針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岐伯曰: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數焉,以針應數也。一者,天也。天者,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