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墮胎合法化,只看女性解放顯然還不夠

2021-01-12 細觀

2020年12月30日,支持墮胎合法化的人群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國會外觀看議員們立法討論過程的視頻直播。(AP)

阿根廷參議院2020年12月30日以38票對29票、1票棄權的決議通過了2年前流產的墮胎合法化法案,成為拉丁美洲最大的墮胎合法化國家,這是這一天主教擁有強大勢力的保守地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時刻。

墮胎合法化為何在阿根廷受到如此大關注?

一方面,阿根廷婦女長期以來都得不到安全的墮胎保障。根據阿根廷衛生部的統計數據,自1983年至今,阿根廷每年因非法墮胎死亡的婦女人數已經超過3,000人。如今阿根廷每年仍有37萬至52.2萬名婦女在缺乏專業醫療照護的條件下接受非法墮胎,另有成千上萬的婦女因與不安全墮胎有關的併發症而住院,這也是造成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由此,女性爭取合法墮胎權益的呼聲越來越高。

另一方面,阿根廷參議院2018年8月9日否決墮胎合法化的裁定進一步激起了女性運動團體壓抑已久的追求自由和權利的鬥志。阿根廷作為受教育程度最高、文盲率最低的拉美國家,自此掀起了一場呼籲墮胎合法化的浪潮,而在這場拉鋸戰中,支持「墮胎合法化」的綠色方巾陣營和反對「墮胎合法化」的藍色方巾陣營之間的交鋒也從未停止過。

合法墮胎在阿根廷為什麼這麼難?

在拉丁美洲,天主教有絕對的影響力,墮胎合法化一直存在爭議。教宗方濟各曾明確表示反對墮胎,在政治和宗教的博弈中,阿根廷國會礙於教廷和教宗的施壓,政教互相牽制,國會普遍屈從於教廷所支持的「家庭價值」意識形態。教廷認為人類沒有剝奪他人生命的權利,醫生如果執行墮胎無異於「戴著白手套的法西斯」,其他保守力量團體以及一些奉行「救死扶傷」的醫生群體也堅稱墮胎就是謀殺。這使得阿根廷主張女性身體自主權的聲浪受挫,也顯示拉美地區的天主教力量,在社會心理高度敏感的生育權議題上仍佔上風。

而在政治層面,阿根廷現有政治建制力量也擔心時下左翼進步主義之風產生的新社會力量,將乘女權運動之浪潮,形成新的政治力量,威脅當下的政治資源劃分,乃至影響到國家政局的穩定。此外,民意調查普遍顯示,這個天主教和福音派色彩濃厚的國家大部分公民都反對墮胎合法化。所以支持墮胎合法化無疑會遭到譴責,支持者在做出自由和生命權衡的同時,也面臨很大的道德壓力。

從政治體制來看,阿根廷作為聯邦制國家,即使此前已經通過有條件的墮胎法案,但這一紙條文無法得到完全貫徹和實施,在很多內陸省份,尤其是趨於保守的北部省份,這項法律根本不可能執行。而那些願意為女性實施墮胎手術的醫生一旦被發現,則會被判處4年以上有期徒刑。可見,在聯邦分治的阿根廷進行墮胎,還承擔著沉重的法律風險。更有甚者,操刀醫生更將面臨民間的巨大輿論壓力,人言之可畏有時更甚於法令之嚴。

合法墮胎「政改」到位,「治改」能同步嗎?

此次墮胎合法法案獲得通過,不僅僅是阿根廷基層墮胎權利倡導者和女性團體政治話語權的勝利,同時在更深層面上,也為該國文化和政治格局的其他深刻變化鋪平了道路,這些變化代表著阿根廷社會共識進步的一個裡程碑,並使阿根廷成為一個領頭羊,在整個拉丁美洲乃至很多傳統天主教國家都可謂開歷史先河,推動了對平權的追求。

可是從更宏觀的視野來看,阿根廷圍繞女性墮胎權一事多年的社會政治爭執,也凸顯了另一個問題:在解決政治權益的同時,必須也要同步解決造成這些社會現象的根源。

很多社會遇事都在爭取政治代表性,認為有了更廣泛的政治代表權,就能掌握話語權,擁有民主自由,便可以解決問題。但以阿根廷為例,一個擁有廣泛政治代表權多年的國家,依舊無法妥善解決女性墮胎權一事。這背後所夾雜的是社會因各類經濟和思潮原因而引發的撕裂,是這些撕裂以諸如女性墮胎權等議題的呈現,是女性在工作及家庭等場合中地位的獨立性,是國家整體政經機遇的有限所造成的保守和畏變……

2020年12月29日,支持墮胎權的社運人士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國會外出席集會,他們前方的路面寫有「立即讓墮胎合法化,以及將(天主教)教會趕出國家」的字樣。(AP)

所以,從政治維度為女性爭取墮胎權,拓展其獨立性和人生選項,這是從政者重要的工作,亦是選舉體制下需要普通公民發揮其民主責任的時刻;不過與此同時,從政者和公民更應該從稅務改革、企業法投資法完善、長期產業政策等多方面著力,將現有資源的使用效益最大化,這樣才能在「將蛋糕做大」之後,從根本上解決造就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問題的經濟根源

改革總會觸碰到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是以只有在經濟情況持續改善的情況下,改革的阻力才能被最小化。這些工作並非憑靠擴大代表權的」政」就能解決,而有需專業而科學的態度,制訂合理而長遠的發展路線,並佐以枯燥、繁瑣而缺乏噱頭的落實推進,是為政治的「治」。

阿根廷如今在「政」的層面取得了難得的進展,可是能否在「治」的層面跟進,繼續因地制宜,善用本國各類資源,創造出更多的財富,並在此過程中為女性創造更多政治、經濟機遇,這才是保住政改成果的真正挑戰所在。如果以墮胎合法化為契機成功推動「政」和「治」的同頻共振,那麼它帶來的就不僅僅是女性地位的提升,更是整個社會弱勢群體覺醒的一道曙光,也是解決社會其他問題的突破口。

廣而論之,以公平正義為準繩,在推動政經資源分配的「政改」之餘,也推動善用政經資源的「治改」工作,對各國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相關焦點

  • 阿根廷墮胎合法化,代表女性獲得更多人權?博索納羅:荒誕!
    編輯:小馬由於天主教一些教義的規定,南美一些信奉天主教的國家在女性權利方面都顯得較為落後,這一點在女性的「墮胎」權利方面表現得最為明顯。近年來,世界上多個國家的婦女都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了「墮胎合法化」的權利,2018年5月愛爾蘭通過投票廢除了長久以來的墮胎限制,而盧安達總統更是在2019年赦免了367名因為墮胎而被判處監禁的婦女,對於一個非洲欠發達國家來說做到這一點殊為不易。想要讓拉美地區的婦女享受和其他國家婦女同樣的權益,區域性大國的表率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 實現墮胎合法化後,阿根廷將撤銷針對被控墮胎女性的刑事指控
    英國《衛報》1月10日消息,在阿根廷政府作出墮胎合法化的歷史性決定之後,該國將撤銷針對被控墮胎女性的刑事指控。報導稱,這一舉措為面臨刑事制裁的大多數貧困和邊緣化女性帶來希望。但社會活動人士表示,諸如產科暴力(obstetric violence)和司法系統中的性別歧視等揮之不去的問題表明,爭取生殖正義(Reproductive Justice)的鬥爭還沒有結束。據聯合國新聞消息,阿根廷眾議院於去年12月早些時候通過墮胎法案,允許在懷孕14周內在所有情形下墮胎,而此前只允許在強姦導致懷孕或女性生命受到威脅時才可以進行墮胎手術。
  • 阿根廷成為拉美地區首個墮胎合法化大國
    海外網12月30日電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30日報導,阿根廷參議院30日以38票同意、29票反對通過了一項法案,該法案使墮胎合法化。阿根廷由此成為拉丁美洲第一個墮胎合法化的大國。據報導,該法案允許懷孕14周以內的女性合法墮胎。
  • 阿根廷墮胎合法化後,巴西婦女越境到阿根廷手術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華輿訊 據阿根廷新大陸周刊報導 一月下旬,至少有13名巴西婦女將前往阿根廷,以達到自願終止懷孕的目的。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預計會有更多的孕婦抵達。根據美聯社編寫的一份報告,阿根廷在12月30日批准合法墮胎法案後,來自巴西的婦女開始「移民」該國,旨在安全地接受手術。非盈利組織「女性生活裡程」估計,2017年,巴西第一位婦女旅行到國外墮胎,截止到2020年底,有59位追隨她的方式出國墮胎,其中包括16位在去年11月和12月前往阿根廷的孕婦。為了進行這些旅行,該組織每月需要募集4000雷亞爾(63000阿根廷比索)。
  • 阿根廷國會通過墮胎合法化法案,允許懷孕14周內婦女墮胎
    當地時間30日,阿根廷國會通過一項使墮胎合法化的法案,允許懷孕14周內的婦女根據個人意願選擇終止妊娠。當地時間2020年12月30日,阿根廷國會通過一項使墮胎合法化法案。圖為兩名婦女在參議院辯論墮胎法案時相互擁抱。
  • 阿根廷通過選舉表決,成為拉丁美洲最大的墮胎合法化國家
    阿根廷參議院經過長達12個小時會議,星期三凌晨在教皇方濟各的家鄉通過了一項重要法律,使通過選舉墮胎合法化。這是幾十年來為爭取墮胎權利而鬥爭的婦女運動的勝利。這次投票意味著在懷孕14周之前墮胎將是合法的,在懷孕14周之後,如果強姦或母親生命受到威脅,墮胎也將是合法的。這將對整個拉丁美洲產生影響,因為這種手術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法的。
  • 在福音派和天主教徒的抵制下,阿根廷依然通過了墮胎法案
    對於此,阿根廷總統阿爾貝託·費爾南德斯(Alberto Fernandez)在推特上發文道:「安全,合法及自由的墮胎行為是法律了。」他也補充說:「今天,我們是個更美好的社會啦,擴大了女性的權利並保障了公眾健康。」費爾南德斯之前就承諾過,會籤署該法案。
  • 少女墮胎秀照片,誰奪走了中國女性的恥感?
    在她與其他朋友的互動留言中,還表達了自己「各種怕」的心情。遭眾多網友圍觀炮轟後,她氣憤回應,曬圖是為留作紀念,無意分享,還認為「十個人裡面總有一個人支持我」。最終,這位名叫楊某某的女生把雙胞胎打掉了!     西方盛行的基督教早在西元629年的君士坦堡會議中便視墮胎等同於殺人。
  • 9012年了,為何女性墮胎問題卻在美國掀起了「政治風浪」?
    另還有多個州通過法案,若最高法院推翻了1973年的「羅伊訴韋德案」,他們的反墮胎法案將自動生效。▲當地時間5月21日,美國紐約,墮胎權利活動家抗議阿拉巴馬和喬治亞等州通過嚴厲的反墮胎法。/視覺中國1973年美國最高法院關於「羅伊訴韋德案」的判決,事實上承認美國墮胎合法化。但此後的幾十年間,關於女性是否可以自由墮胎的爭議從未停止。
  • 阿根廷12歲女孩被侵犯懷孕,申請墮胎遭拖延處理,被迫生下雙胞胎
    在阿根廷北部有一個城市叫蒙特裡科,有一位12歲的女孩被侵犯了,不幸的事因此懷孕了,正常情況下,一般被強姦懷孕了,基本上都會打掉這個孩子,誰願意給強姦犯生孩子呢,這名女孩本打算墮胎,但墮胎手術並沒有那麼容易。
  • 美國史上最嚴反墮胎,女性的子宮為什麼不能自己決定?
    而禁止墮胎,無疑是堵死了這些情況的解決出口——要麼生,要麼承擔風險進行非法墮胎。為什麼在美國,法律要幹涉墮胎?女人的子宮,為何無法自處?生命派vs選擇派有人說,自從奴隸制後,還沒有一個問題像墮胎一樣分化美國社會。確實分裂,墮胎問題將美國人粗暴分成了兩大派別,生命派和選擇派。
  • 美國史上最嚴墮胎法案:《使女的故事》將真實上演?
    法案通過之後,阿拉巴馬州的女性紛紛打電話到診所,詢問是否還可以墮胎。實際上,這一系列限制墮胎的法案都還沒有生效,並且將面臨著法庭的拷問。之前肯塔基州的墮胎法案,就因為違憲而被法官叫停。凱·艾維也承認,根據最高法院1973年通過的「羅伊訴韋德案」判決,阿拉巴馬州的墮胎法案可能無法執行,但「現在是最高法院重新檢視這件事的時候了。」
  • 波蘭幾近全面禁止墮胎,現代世俗主義迎來逆流?
    在2009年至2016年間的數據,基於強姦或亂.倫、孕婦生命健康受到威脅這兩種情況也基本佔墮胎總數的3%到5%之間,前者的案例更是少得接近於零。這意味著波蘭女性能夠進行合法墮胎的渠道在此次判決後幾乎被全面封禁。 對波蘭女性有何影響 但這並不代表墮胎行為在波蘭會幾乎完全消失。
  • 目前的年度最高分,拍的是「少女墮胎」
    這恰恰是女性對這個社會恐懼與不安全感的來源。似乎處處都暗藏著威脅與危險。在女性弱勢困境之外,電影還探討了另一個更具爭議的話題——墮胎。其中一場衝突激烈的戲就發生在醫院門口。一大批天主教信徒舉著聖母瑪利亞的雕像遊行,抗議墮胎者和相關醫院。認為他們在「謀殺」。一直以來。
  • 《工作女郎》比性解放更重要的是女性解放
    片子的立意還不錯,所以說如果不拍成喜劇的話也許更好。前面鋪墊了差不多一個多小時,大談性,從夫妻關係到女性高潮,從性技巧到性玩具,甚至是性用品產業從業者的社會地位,讓你覺得這部片子一直在討論性與性解放的話題。但總覺得哪裡不對勁。直到在企業展會上被警察查抄時,女主親口否認了倡導性解放的設定。這時候我們才發現,比性解放更重要的是女性解放。
  • 被強姦懷孕也不準墮胎!美國最嚴苛反墮胎法案,有多可怕?
    首先,法案規定阿拉巴馬州的女性不得在懷孕中的任何時期墮胎。言下之意,「受精」後就不能墮胎。墮胎的女性雖然不會被處罰,但是為患者實施墮胎的醫生將背負刑事重罪,可判處10至99年有期徒刑。其次,法案規定,女性即便是因被強姦或亂倫導致的懷孕,也不準墮胎。也就是說,如果一名女性不幸遭遇性侵懷孕,她不僅要遭受那一刻的摧殘折磨,還必須要忍受一輩子的屈辱,把孩子生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