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八旗中正旗與鑲旗有何區別 上三旗曾有變化 事關多爾袞一場謀害

2021-01-11 騰訊網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時候,建立了八旗制度。至於八旗制度的詳細內容這裡就不再贅述,各種書友可以去自己搜索一下。

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八旗制度當中,所謂的正旗與鑲旗到底存在什麼不同之處,這其中八旗制度曾經發生過一些順位上的變動,並且還牽扯到多爾袞與豪格的一場鬥爭,那麼帶著這些介紹,我們開展今天的分析。

八旗旗幟

首先,我們看一下正旗與鑲旗到底有什麼區別。筆者第一次接觸八旗制度的時候,看到正旗和鑲旗這兩個詞語,腦子裡面蹦出來的就是「正副」的差距,也就是說正旗要比鑲旗的地位要高。實際上並非如此。

其實,從地位而言,所謂的正旗與鑲旗根本沒有區別,我們在了解這所謂的八旗制度的時候,不要被他的名字所疑惑,如果換個名字,其實大家就不會產生這麼多的不解了。打個比方,正黃旗叫「戰狼旗」,鑲黃旗叫「虎牙旗」,所謂的旗號,只是便於管理和稱呼的名字而已,與地位無關。

除了地位之外,正旗與鑲旗有沒有區別?多少還是有點的,其中一個就是盔甲和旗幟的顏色正鑲不同。正旗的盔甲顏色就是純的背景色,而鑲旗的盔甲則在邊緣鑲嵌其他的顏色,除了鑲紅旗是紅底白邊以外,其餘的均是紅邊鑲繪。

八旗盔甲與旗幟

除此之外,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的資料來分析,正鑲旗之間應該沒有其他的區別。

正鑲旗之間雖然沒有區別,但是八旗之間卻有區別。同樣,這個區別造成的原因並非因為旗的名稱產生的,而是在於誰是掌旗者。

八旗制度的制定一定是為了政權統治服務的,這是任何制度被政府建立的最終目的。所以八旗制度最終受益者是皇帝本人。那麼根據這種說法來推算,誰是皇帝,誰有權力來決定八旗之中誰貴誰賤。

努爾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在他死後,皇太極繼位。但是皇太極所在的正白旗相對於其他旗來說,實力相對較弱,於是他頻繁的調整八旗間的軍隊實力,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這樣一來,原來的正白旗就成為了實力排名靠前的一旗,只不過原來的正白旗的人,全部調入皇太極直管的正黃旗旗下,相當於正白旗變為了正黃旗。後來皇太極又通過一系列的手段,頻繁調整,最後形成了初代的上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

皇太極

後來皇太極去世,順治繼位,多爾袞成為攝政親王。手握大權的多爾袞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將豪格統領的正藍旗進行了調整,實力大大削弱,相對應的,正藍旗從初代上三旗的地位中降至下五旗中,而多爾袞統領的正白旗則順位成為了上三旗。

豪格

自此,大清帝國八旗制度當中,上三旗與下五旗的順位直到大清滅亡都沒有發生改變。

上三旗與下五旗的順位調整,還牽扯到一樁大案,就是多爾袞與豪格的皇位之爭。

皇太極死後,由於他沒有立下遺囑,導致繼承人之位沒有定數,所以各位親王以及皇子為了爭奪皇位大打出手,這其中又以皇太極的兄弟多爾袞及皇太極的皇子豪格最為搶眼。

最終,在諸多老臣的幹涉下,兩位大打出手的候選人均未登上皇位,而後選舉了順治作為皇位繼承者。但是多爾袞棋勝一招,成為順治年間的攝政親王,不是皇帝,勝似皇帝。但是豪格仍然握有不小的權力,時常與多爾袞發生爭鬥。

後來,多爾袞利用自己攝政親王的權力,趁著張獻忠起義的大好時機,將豪格安排至平叛起義,想藉機將豪格剷除。

多爾袞

只可惜張獻忠根本不給力,或者說豪格手底下也的確有些本事,張獻忠竟然被豪格給擊潰,立下大功。多爾袞頓時失去了一個除掉豪格的大好時機。

但是多爾袞怎麼可能輕易放過豪格?於是在豪格凱旋歸來的次月,以誣陷豪格啟用罪人之後為將、濫殺良善充功的罪名將其下獄,最後豪格死於獄中。

本文系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八旗之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
    眾所周知,八旗包括了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和鑲藍旗。其中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被稱為「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統領,其餘的被稱為「下五旗」,由宗室王公統領,從這樣的稱謂以及統御關係上來,「上三旗」的地位高於「下五旗」成為了一種必然,而「上三旗」中的鑲黃旗一直以來又被稱為「頭旗」。
  • 清朝的八旗如何排名,哪一旗最為尊貴?
    清朝八旗制度中,級別最高的應該是正黃旗。要區別各旗的排名和地位等級,首先得從清國的八旗制度起源談起。八旗制度的起源清的祖先是建州的女真人,屬遊獵的少數民族,主要以捕獵為主要生活來源。八旗制度的發展努爾哈赤採取有一系列強有力的戰略方針,對投降的人員非常優待,對主動來歸的人員,更是特別優厚,實現了地盤不斷擴大,軍隊不斷擴充。於是又增設了四旗,分別授予「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種顏色的旗幟。整個八旗制度就此形成,名稱分別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以及鑲黃、鑲白、鑲紅、鑲藍。
  • 八旗為什麼又叫二十四旗,裡面哪個旗地位最高?王爺貝勒們是不是都在正黃旗?
    再後來隨著八個大隊的人口進一步增加,每個大隊內部又根據人丁特點不同分成了三個大隊,這就分成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故而也被稱為「二十四旗」。八旗沒有高低之分,但是有「排序」的先後。清代八旗的「領主」和「旗主」在清前期經常更變,最後在順治朝基本固定下來,其格局為: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三個旗內不設領主,直屬皇帝,因為這三個旗的旗主都是皇帝本人,故而這三個旗被稱為「上三旗」。而剩下的五個旗,則分給各個高等皇族作為「領主」,各旗有一個「旗主」,故而被稱為「下五旗」。
  • 清朝八旗中,所有旗的地位都一樣嗎?事實上還真有天壤之別
    滿洲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清軍入關前,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由皇太極親自統領,是皇帝的親兵,稱為"上三旗"。餘下的正紅旗、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鑲藍旗,稱為"下五旗",由親王、貝勒、貝子掌管,駐守各地。
  • 關曉彤是滿族,她的祖上是哪一旗?和瓜爾佳氏有何關係?
    關曉彤家裡祖孫三代都是從事文藝工作,他的父親關少曾也是一名演員,出演過《傾城之戀》、《大漢天子2》等多部影視劇。很多熟悉關曉彤的朋友都知道,關曉彤是滿族,說到這裡,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想必很好奇:關曉彤的祖上是滿族哪一旗呢?
  • 科普滿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和「下五旗」怎麼區分差別大了!
    滿洲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清軍入關前,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由皇太極親自統領,是皇帝的親兵,稱為「上三旗」。餘下的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白旗、鑲藍旗,稱為「下五旗」,由親王、貝勒、貝子掌管,駐守各地。入主中原後,多爾袞將自己所領的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豪格統領的正藍旗降入下五旗,此後未再變動。
  • 滿洲八旗之中,地位最高的是哪一旗?慈禧此舉給出答案
    當時皇太極親領的只有正黃一旗,於是皇太極將正黃旗與正藍旗重組,編成了新的正黃旗和鑲黃旗。而原先給豪格統領的鑲黃旗,也被改成了正藍旗。自此,正黃與鑲黃兩旗固定下來,直到清朝滅亡也沒有再有變動。 需要說明的是,兩黃旗編制的固定,並不代表滿洲八旗的其他各旗固定。
  • 清朝八旗如何排名?哪個旗是最厲害的?
    八旗旗下的單位稱為牛錄,每個牛錄有三百人,原則上每旗應有二十五個牛錄。但是實際上,每旗的牛錄數量都不一樣,而且隨時會調整。努爾哈赤在位時期,八旗牛錄數量大致為:正黃旗四十五個牛錄,鑲黃旗二十一個牛錄,正紅旗二十五個牛錄,鑲紅旗二十六個牛錄,正藍旗二十個牛錄,鑲藍旗三十三個牛錄,正白旗二十五個牛錄,鑲白旗十五個牛錄。
  • 清朝八旗如何排名?哪個旗最厲害?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後來,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舒爾哈齊和褚英都相繼獲罪被處死。努爾哈赤將原來的三旗改為黃、白、紅、藍四旗。不久後,又在四旗的基礎上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
  • 清代「抬旗」「降旗」「換旗」都有怎樣的含義?
    (1601年)在牛錄製度上組建黃、白、藍、紅四旗,1615年增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其中黃、白、藍用紅緣,紅用白緣,由此組建八旗,在入關後,以正黃、鑲黃、正白為上三旗,有清帝直接掌控,餘下五旗為下五旗,同時在清太宗皇太極期間還增設了漢八旗、蒙古八旗。
  • 舊中國的秘密:五色旗、龍旗、青天白日旗有何內涵?
    舊中國有三種國旗:五色旗、龍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很多人不明就裡,將這三面旗幟混合使用,比如有人將五色旗作為北洋政府國旗,將青天白日旗作為民國國旗,而將龍旗作為北洋水師軍旗。本號前面文章指出,民國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歷史上屬於不同的地方政權(詳見《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民國政府,究竟有什麼區別?》)。那麼這三面國旗,究竟有什麼內涵,又如何和三個地方政權相對應呢?先來看五色旗。五色旗究竟怎麼來的?
  • 清朝八旗制度,哪一個旗是老大,他們排名的依據是什麼?
    但是,後來政治上發生很多事情,褚英,舒爾哈齊先後被處死,努爾哈赤對三旗進行改革,想成了黃,白、藍、紅四旗,隨後又在四個旗的基礎上,增添了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1923年,已經60歲的努爾哈赤,將自己手下的兩個旗,分配給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經過一番調整之後,努爾哈赤本人只控制一部分鑲黃旗,從這個時候開始,鑲黃旗成為八旗中的「頭旗」。皇太極繼位之後,他將鑲白旗分配給兒子豪格,為彰顯尊貴,又將兩白旗的稱號,與多爾袞三兄弟對調。
  • 滿洲人人在旗,連皇帝都有名義上的上級
    如今一提到旗人,我們的腦子裡就會出現兩個活生生的形象:老舍名著《茶館》中的松二爺和常四爺。他們可以算有清一代最末一撥旗人的代表,吃的是旱澇保收的「鐵桿莊稼」,見天兒遛鳥、喝茶、聽戲、聊大天,太半生過著衣食不愁的生活。
  • 八旗的旗主太威風,權勢到底有多大,為何官員升官後最怕見旗主?
    咱們都知道,努爾哈赤創建了八旗制度,這是滿清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滿清的根本,其排序分別是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旗主就是各旗最大的統領者。入關之前,皇帝親任正黃、鑲黃兩旗的旗主,順治帝親政後,將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也收了,這三旗就是所謂的上三旗,地位崇高,其餘是下五旗。
  • 八旗是清代特有的嗎?抬旗、出旗是什麼意思?
    上次還允許「自願」,這回壓根沒有「自願」這個說法,你說我不出旗成不成呢?不成,直接採取強制性措施。大批漢八旗自此被掃地出門,自個兒願做點啥做點啥去吧,皇糧這口飯您就甭合計了!抬旗與出旗是八旗制度演變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現象。它對包衣乃至八旗本身的影響,更非同小可。當然這都是滿族統治者的決定及所頒布一系列政策的結果。
  • 京旗回屯呼蘭
    2月18日發文章《哈爾濱雙城滿族的歷史》, 2月19日發文章《京旗回屯雙城堡始末》, 2月20日發文章《雙城堡有左中右三屯》, 2月21日發文章《富俊將軍建立雙城堡》, 2月22日發文章《富俊修改八旗屯墾雙城章程》,
  • 舊時滿族為什麼分為上三旗下五旗
    到後金建國的前一年(1615年),由於統一過程中人口數量繼續增加,又在原來四旗的基礎上擴編為八旗,並建立完善的組織體系。早年所建的四旗的旗幟都是一種顏色,即「整色」或「純色」,所以叫整黃旗、整白旗、整紅旗、整藍旗,新增加的四旗都是在原有旗色之外鑲上不同的顏色,即黃、白、藍三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分別稱為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
  • 為什麼內蒙古有的地區叫「旗」,有的地區叫「盟」?
    而原來依附於大汗的「森林百姓」瓦剌力量崛起,要和蒙古本部一決高下,就這樣草原上陷入了一片混亂。  大約到了明朝弘治正德年間,黃金家族裡出了一個人物,名叫孛兒只斤-巴圖孟克,《明史》上稱其為小王子。這個小王子打跑了瓦剌人,再次統一了蒙古各部,被稱為「大元中興」之祖,人稱達延汗。
  • 【名家讀紅】曹雪芹的旗籍與族屬
    順治元年(1644年),鑲白旗旗主睿親王多爾袞憑藉攝政王的權勢和聲威,與其弟正白旗旗主豫親王多鐸互換旗纛,將原鑲白旗改為正白旗,原正白旗改為鑲白旗,從此曹家由鑲白旗包衣改為正白旗包衣。順治八年二月,睿親王多爾袞死後被降罪,削爵奪諡,籍沒家產,順治帝將正白旗收歸自己掌管,正白旗包衣歸隸內務府管轄,與內務府屬兩黃旗包衣合稱內務府三旗即上三旗包衣。
  • 旗鞋擺滿一面牆,清代后妃可真潮
    康熙六年,因為民間女子未禁裹足,如果強行懲罰,牽涉面太廣了,無奈下令弛禁裹足,但是對八旗女子可是嚴禁裹足的。  嘉慶、道光、鹹豐年間曾多次下諭旨,諭令滿洲女子不準受漢族的服飾影響,更不能裹足。如果發現秀女中有裹足的,不但不能入選,還要「唯父母是問」。八旗女子的純天然的雙腳穿上具有民族特色的旗鞋,更顯得亭亭玉立、纖細高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