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士法門逐漸取代禪學的地位,成為在佛教界和社會上最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佛教信仰和實踐,是清代佛教的一個突出特點。
總的說來,淨土的興盛與禪學的沉寂是同步的,這個轉折發生在雍正時期。在這個轉折的過程中,長江流域的中下遊地區成為淨土興盛的中心,出現了多個淨土宗的重要人物。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行策、實賢、周夢顏、彭紹升,兩僧兩居士,使淨土再次興盛。
01行策
行策(公元1628-1682年),字截流,俗姓蔣,江蘇宜興人,其父全昌精通儒佛,與憨山德清有有很深的交往。德清示寂後三年,全昌夢見德清杖錫人室,於是生行策。
行策長大後父母相繼逝世,年二十三投於武林理安寺箬庵通問門下,五年沒有躺下來休息過,透徹地了解了佛法的要義,「五載不橫臥,徹達法要」;後來住報恩寺,受自庵瑛之勸,而修淨土,並且隨著錢塘樵石研習天台學,共修法華三昧。
清康熙二年,他於杭州法華山結蓮相庵,專修淨業。康熙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復興蓮社,學者翕然風從。
行策在弘揚淨土法門方面主要是制定了七日念佛的實踐方法,開創了清代僧俗界實踐淨土信仰的一種新形式。所謂「七日念佛」,是修行者為了在短時期內收到較好的效果,定下七天的期限,集中修習念佛法門。
這種念佛求往生的活動無論男女老幼、或僧或俗,都可以參加。在這種活動中,對於如何念佛、怎樣燒香、感受哪些體驗、獲得什麼功德等,都有定的要求、規定和說明。行策為這種易於修持和普及的宗教活動制定了規則,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
02實賢
實賢(公元1686-1734年)俗姓時,字思齊,號省庵,江蘇常熟人,出身於儒學世家。十五歲出家,參究「念佛是誰」的話頭,得悟。
他曾在真寂詩掩關三年,白天學習經典,晚上念佛名號。二十四歲受具足戒。曾長期隨紹曇學習天台和唯識教理。
實賢在兩方面被人稱頌。其一,持戒嚴謹,日僅一食,常坐不臥。清代淨土名僧基本都重視戒律修持,但像他這樣持戒類苦行者也不多見。
其二,在重視學習各類經典的同時,注重淨土信仰,往往是晝閱三藏典籍,夕課西方佛名。他曾在鄖山阿育王寺、杭州遷林寺等處講經十餘年,晚年在杭州梵天寺結「妙蓮法會」,指導僧俗專修淨業。
除了以上兩位高僧外,在清代士大夫中,信仰和實踐淨土法門的人也比較多。他們通過著書立說,在社會上形成了重要影響;通過身體力行實踐,為一般民眾樹立了榜樣。像周夢顏、汪縉、彭紹升、羅有高、汪沅等,都是西方淨土的度誠信奉者、積極宣傳者和親身實踐者。
他們的人生經歷和社會地位不盡相同:有的官至巡撫,有的終生白衣;但治學經歷基本相同:既精通儒學,又精通佛學。他們在研究佛學方面各有側重,但是都把信仰的終極歸宿安置在西方淨土上。今天先來介紹下比較著名的周夢顏和彭紹升:
03周夢顏
周夢顏,字安士,號懷西居士,江蘇崑山人。其對佛教善惡因果報應論深信不疑,認為眾生所造作的無法計量的罪過,都緣於殺和淫,故而撰萬善先資集四卷,闡述戒殺的道理,又撰慾海回狂三卷,闡述戒淫的道理。
這種眾生有罪說,成為鼓勵人們棄惡從善、信奉儒家和佛家的倫理道德的號召,對維護現存的社會秩序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周夢顏集西歸直指四卷,主要闡述淨土念佛為「究竟解脫方便」。
他自謂「一心常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並作偈:「修行無別法,出世為究竟。出世有多途,淨土為捷徑。
04彭紹升
彭紹升,法名際清,字允初,號尺木,又號西歸子,二林居士,江蘇長洲人。曾學習道家修煉之術,三年沒有成效,轉而閱讀佛教典籍,在接觸真可、株宏、德清、智旭等人的著作後,開始崇信佛教。
他曾從蘇州華藏庵聞學禪師受菩薩戒。其倡導三教融合和佛教內部各派融合,並且以淨土為信仰歸宿。「以為道之所歸在是矣;聞西方有無量壽佛,放大光明,接引五濁眾生,往生淨土。意飩然慕之,日面西而拜焉。」
好了,本篇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這裡,若有不同意見歡迎補充!最後,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未來會繼續分享相關內容,還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