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行策、實賢、周夢顏、彭紹升,兩僧兩居士,使淨土再次興盛

2020-12-24 歷史國學教堂

淨士法門逐漸取代禪學的地位,成為在佛教界和社會上最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佛教信仰和實踐,是清代佛教的一個突出特點。

總的說來,淨土的興盛與禪學的沉寂是同步的,這個轉折發生在雍正時期。在這個轉折的過程中,長江流域的中下遊地區成為淨土興盛的中心,出現了多個淨土宗的重要人物。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行策、實賢、周夢顏、彭紹升,兩僧兩居士,使淨土再次興盛。

01行策

行策(公元1628-1682年),字截流,俗姓蔣,江蘇宜興人,其父全昌精通儒佛,與憨山德清有有很深的交往。德清示寂後三年,全昌夢見德清杖錫人室,於是生行策。

行策長大後父母相繼逝世,年二十三投於武林理安寺箬庵通問門下,五年沒有躺下來休息過,透徹地了解了佛法的要義,「五載不橫臥,徹達法要」;後來住報恩寺,受自庵瑛之勸,而修淨土,並且隨著錢塘樵石研習天台學,共修法華三昧。

清康熙二年,他於杭州法華山結蓮相庵,專修淨業。康熙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復興蓮社,學者翕然風從。

行策在弘揚淨土法門方面主要是制定了七日念佛的實踐方法,開創了清代僧俗界實踐淨土信仰的一種新形式。所謂「七日念佛」,是修行者為了在短時期內收到較好的效果,定下七天的期限,集中修習念佛法門。

這種念佛求往生的活動無論男女老幼、或僧或俗,都可以參加。在這種活動中,對於如何念佛、怎樣燒香、感受哪些體驗、獲得什麼功德等,都有定的要求、規定和說明。行策為這種易於修持和普及的宗教活動制定了規則,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

02實賢

實賢(公元1686-1734年)俗姓時,字思齊,號省庵,江蘇常熟人,出身於儒學世家。十五歲出家,參究「念佛是誰」的話頭,得悟。

他曾在真寂詩掩關三年,白天學習經典,晚上念佛名號。二十四歲受具足戒。曾長期隨紹曇學習天台和唯識教理。

實賢在兩方面被人稱頌。其一,持戒嚴謹,日僅一食,常坐不臥。清代淨土名僧基本都重視戒律修持,但像他這樣持戒類苦行者也不多見。

其二,在重視學習各類經典的同時,注重淨土信仰,往往是晝閱三藏典籍,夕課西方佛名。他曾在鄖山阿育王寺、杭州遷林寺等處講經十餘年,晚年在杭州梵天寺結「妙蓮法會」,指導僧俗專修淨業。

除了以上兩位高僧外,在清代士大夫中,信仰和實踐淨土法門的人也比較多。他們通過著書立說,在社會上形成了重要影響;通過身體力行實踐,為一般民眾樹立了榜樣。像周夢顏、汪縉、彭紹升、羅有高、汪沅等,都是西方淨土的度誠信奉者、積極宣傳者和親身實踐者。

他們的人生經歷和社會地位不盡相同:有的官至巡撫,有的終生白衣;但治學經歷基本相同:既精通儒學,又精通佛學。他們在研究佛學方面各有側重,但是都把信仰的終極歸宿安置在西方淨土上。今天先來介紹下比較著名的周夢顏和彭紹升:

03周夢顏

周夢顏,字安士,號懷西居士,江蘇崑山人。其對佛教善惡因果報應論深信不疑,認為眾生所造作的無法計量的罪過,都緣於殺和淫,故而撰萬善先資集四卷,闡述戒殺的道理,又撰慾海回狂三卷,闡述戒淫的道理。

這種眾生有罪說,成為鼓勵人們棄惡從善、信奉儒家和佛家的倫理道德的號召,對維護現存的社會秩序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周夢顏集西歸直指四卷,主要闡述淨土念佛為「究竟解脫方便」。

他自謂「一心常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並作偈:「修行無別法,出世為究竟。出世有多途,淨土為捷徑。

04彭紹升

彭紹升,法名際清,字允初,號尺木,又號西歸子,二林居士,江蘇長洲人。曾學習道家修煉之術,三年沒有成效,轉而閱讀佛教典籍,在接觸真可、株宏、德清、智旭等人的著作後,開始崇信佛教。

他曾從蘇州華藏庵聞學禪師受菩薩戒。其倡導三教融合和佛教內部各派融合,並且以淨土為信仰歸宿。「以為道之所歸在是矣;聞西方有無量壽佛,放大光明,接引五濁眾生,往生淨土。意飩然慕之,日面西而拜焉。」

好了,本篇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這裡,若有不同意見歡迎補充!最後,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未來會繼續分享相關內容,還請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這3方面,看中國「淨土宗」祖統,其師承、立祖未必直接師徒制?
    第一方面:有祖統不一定有宗的傳承,淨土宗的祖統正是一例很多淨土行者知道有「蓮宗十三祖」系譜,以為淨土宗如他宗一樣,既有祖師,自然就有宗的傳承。事實上,就中國佛教的宗派而言,有宗的傳承必然有祖師繼統(簡稱「祖統」) ,但有祖統不一定有宗的傳承,「蓮宗十三祖」的祖統正是一例。
  • 學誠法師:金陵刻經處與近現代佛教義學
    大師翻譯的系統而完整的佛經論典,不但為唯識宗的創立奠定了基礎,更為漢傳佛教其他各宗各派的興盛,提供了寶貴的經典依據。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淨土宗、禪宗等大乘各宗派百花競放,唐中葉後又陸續出現「禪門五家」及華嚴宗、密宗。「這些宗派創立之後,隨著隋唐中國對外交通的開拓,不久即傳播海外。」
  • 佛教紀錄片:《靈巖道風》講述高僧顯聖淨土祖庭:靈巖山寺
    大型佛教文化紀錄片《靈巖道風》,講述了一座絕囂世外的千年古寺,一座吳越春秋的西施遺宮,一座清雅古樸的奇石靈山,一座高僧顯聖的淨土祖庭:靈巖山寺。 《靈巖道風》由蘇州弘化社、新影世紀影視文化傾力打造,歷時兩年餘,謹依宋、明、清、民國、當代不同時期數十萬字的古籍文獻為背景資料;經過有關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聆聽佛門長老大德追憶敘述;匯集社會各界人士之力,得到國學泰鬥、紀錄片領域權威人士、著名歌手、古琴家、書畫家等鼎力支持,最終呈現為上集「吳中勝跡」、下集「百年弘願」兩集影視作品
  • 佛教經典:《維摩經》淨土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本經甚至被外國學者喻之為「大乘佛教文獻寶冠之珠」,可見本經在佛學界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但是,本經主角維摩居士出場之前,經文的第一品卻是討論著大乘的一個當時非常流行的觀念,這便是「淨土思想」。自古至今,「維摩淨土」被認為是唯心淨土,與繼而出現的大乘淨土三經之西方極樂世界、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的藥師淨土、東方阿閦佛淨土、及後來的兜率天彌勒淨土所顯示的淨土境界都不同。
  • 佛教:獨特姓氏的戒疤漢僧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長江流域中下遊地區,漢傳佛教的僧人在姓氏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即所有的僧人全都只有一個姓,這與小乘南傳和大乘藏傳佛教,僧人的姓氏是自然傳承的規矩都不同。一般而言,如果順利的話,寺裡一些年長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擁有五六個戒疤而像少林寺等重要寺院的住持,則有八、九乃至十二個戒疤,關於僧人們頭上戒疤的由來,有幾種說法:其一:宋末,蒙古軍隊一路南徵,所到之處青壯年男子要麼被屠殺,要麼被強徵服勞役。
  • 佛教中有些菩薩的淨土,竟然就藏在地球上?
    【佛教中所描述的不同淨土】 在佛教典籍中,記載了很多淨土,每種淨土都各有其特色。有時候會讓初學者眼花繚亂,在選擇的眾多淨土中徘徊。因此,了解各淨土的情況及往生條件,依據自身的能力而加以抉擇,就顯得十分必要。
  • 上海地藏古寺:剃髮出家僧相現 皈依三寶居士身
    上午6點,地藏古寺兩序大眾舉行祝聖普佛一堂,稱揚藥師聖號,點燈供養。下午14點,本寺隆重舉行在家二眾皈依儀式,大眾禮請本寺住持悟端大和尚,為來自各地發心皈依的信眾傳授三皈依。受皈依眾以佛法僧三寶為依靠,長養法身的慧命,升華心靈世界。
  • 佛教:佛陀教育與淨土宗
    佛教是宗教,很多年來給我們社會上有一個錯誤的認識,認為它是屬於迷信、消極的,不是社會大眾普遍接受的一個宗教。正確的認識佛教,對於初機者很重要!很多人對於佛教的觀念是錯誤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佛陀教育。
  • 【完整版】居士基本守則(法界佛教總會)
    18、要拿出真心為佛教我們要拿出一種真心來為佛教,不要敷衍,好像我去華盛頓,那個佛教會是一個很小的地方,但那個居士家裡住得非常豪華,很大,甚至於有這個佛教會四個那麼大。我看這個,就知道他不是真正為佛教的,是拿佛教來做廣告,來斂財的。要不然的時候,道場為什麼那麼小,自己家裡住兩個人,那麼大?
  • 復丁福保居士書十
    及學佛快捷方式,將光之蕪語,參於諸大祖師諸大居士之中,更為慚赧【一】無地。光乃無知無識之人,其於佛學了無所得。雖於淨土一法,頗深嚮往,然業深慧淺,何能發揮。縱有一二看佛敬僧者,有所詢問,亦只是以己所恃以活命之殘羹餿飯,以攢草聚葉之法,塞其責斥,何堪與諸大祖師大居士並列乎哉。竭誠方獲實益論,本欲廣搜敬褻罪福證案,以為現今人一大法戒。但以目力不給,故止録一二則而已。
  • 詳解佛教僧服「海青」
    佛教「海青」也就是大袍,是我國僧團中主要的服裝之一。因它的款式:腰寬袖闊,圓領方襟,比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所以也叫做「大袍」。 佛教尊重古制,同時為了整肅儀容、莊嚴道風,所以「海青」雖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還能夠遵守穿用著。 海青顏色 「海青」的顏色,一為青黑色為主;已受戒者,可於海青外加搭袈裟;未受戒者,僅著海青,不得披搭袈裟。另有黃色,為一寺之方丈或法會中之主法者所穿,一般大眾不得穿著。
  • 蘇東坡居士悟道因緣
    在黃州,蘇軾築室於東坡,日與田夫野老相遊於溪山之間,因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後,蘇軾先後被召為禮部郎中、翰林學士兼侍讀等職。紹聖三年(1096),再次遭謗,貶至惠州,三年後又被貶到瓊州。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卒於常州。  縱觀東坡居士這一生,在仕途上可謂幾起幾落,坎坷不平。多虧他學佛,性情豪放,不以為意。
  • 佛教:「唐密」的短暫復興
    經過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吳立民教授等專家的多年研究,終於證實,地宮的這種神秘布置是供養佛骨舍利的唐密曼荼羅。密教,是和顯教相對的一個概念,是公元6世紀以後印度佛教吸取融合印度教信仰形成的一個流派,又名「秘密教」、「真言乘」等。這在前面關於藏傳佛教一節有敘述。人們提到密教,往往想到的是藏傳密教。
  • 佛說阿彌陀經析.186阿彌陀佛開啟了可帶業往生佛國淨土的全新模式
    對阿彌陀佛來說區別於其他諸佛的地方是:他開啟了一個可以帶業往生佛國淨土的全新模式。這個模式由阿彌陀佛發揚光大了,正是因為這個模式,把救度眾生的門檻直接從證四果出輪迴降低到發願念佛就可以,實在不可思議,這是阿彌陀佛的個性部分,區別於其他諸佛的地方。
  • 「追封」曇鸞和道綽兩位大師,恢復中國淨土宗的本來面貌
    談到淨土宗祖統的特色,提及「蓮宗十三祖」──始祖慧遠,二祖善導,三祖承遠,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延壽,七祖省常,八祖蓮池,九祖澫益(智旭),十祖省庵(實賢),十一祖行策(截流),十二祖夢東(徹悟),十三祖印光,卻少了早期兩位「重磅級」淨土宗的祖師竟未入「典堂」──北魏的曇鸞大師(
  • 什麼是破和合僧?如何抉擇?
    什麼是破和合僧?如何抉擇?《佛說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第十八大願,十念往生,是佛為末世劣根眾生開的殊勝方便,是往生淨土最容易的法門。可有人把方便推到了極端,覺得有了這一願等於買了保險,阿彌陀佛欠他一個往生,也不用持戒也不用修心,反正阿彌陀佛得來接他。甚至發展出奇怪的邏輯,說越是壞人、越無可救藥、越沒有出路,越會全身心的歸靠阿彌陀佛,於是越容易往生——所謂惡人正機說。
  • 達照法師一家5僧1居士,自己剃度出家後親人陸續出家,佛緣深厚
    現如今有許多人選擇剃度出家,這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從小對佛教感興趣,自己的家人們也是信奉佛教的教徒。在這種耳濡目染的環境下,很快被其吸引。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位法師——達照法師,他的父母都信佛,17歲的他後來也入了佛門。這樣一位法師並無什麼特別之處,但是這位法師出家以後,接連帶著自己的一家人都出了家。
  • 諦閒、弘一可謂是中國佛教之脊梁,尤其是2人的事跡無不令人敬仰
    上文,小編介紹了兩位佛教界泰鬥級存在的大德高僧,其中,一個是佛界當中如擎天般的苦行僧代表,虛雲老和尚;一個則是佛界當中的革新派先驅,太虛大師。這兩位大師所經歷的種種傳奇故事,無不令僧、俗兩界人士敬重,至今坊間依然盛傳為一段佳話。
  • 莊春江 | 佛教僧團的分化
    從思想發展史的角度來看,部派佛教論典的發達,為往後佛法多元發展的基礎。第二節 僧團分化的原因僧團分化,對往後的佛教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探索僧團分化的原因,將有利於對佛教思想發展的了解與抉擇。以下試就三方面來討論︰一、提婆達多的破僧提婆達多是阿難的兄長,佛陀的堂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