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影30+,李安如何在電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020-12-27 騰訊網

作者 / 陳一

去年今日,《雙子殺手》在國內熱映,導演李安正奔波於各大城市為影片進行宣傳活動。彼時,影片在影迷群體和學界都引發了一陣有關於藝術與技術的討論風潮,而對李安自己而言,這也是他創作道路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嘗試。

如今,一年過去,李安在今天迎來了他的66歲生日。這位在大眾和業內人眼中都已經功成名就的導演,似乎仍未停下他探索和創新的腳步。

從影三十餘年,雖然稱不上是交出了滿分答卷,但李安的成績也有目共睹。無論是藝術作品,還是為人處事,李安始終顯得溫和謙遜卻又鏗鏘有力。他遊走於多元文化的同時也始終堅守著自己,在偌大的話語體系中巧妙地找尋著只屬於自己的位置。

毫無疑問,他是成功的。雖然新一代導演正在不斷湧現,但迄今為止,我們依然無法在華語電影界找到可以替代李安的人。

但是,為什麼是李安?

到底是什麼讓這個看似溫和敦實的人變成了華語電影無法被複製的一張名片?

「我只是一個蠻喜歡拍電影的人」

平衡與融合,一直都來似乎都是李安生活與創作上的母題。

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生於臺灣的李安決定赴美讀碩、試圖實現自己內心渴望已久的電影夢。但那時,初到美國、飽含熱忱的李安卻發現,自從離開家鄉後,自己周遭的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曾經的價值觀受到莫大的衝擊,無法融入的外在也始終包裹著一顆和當地文化格格不入的心。

在兩種社會文化的撕扯之間,李安慢慢地尋找著各個方面的平衡。生活上,他花費數年之久才慢慢克服掉語言上的障礙,而創作上,他則將自己糾結複雜的狀態作為靈感的源泉,從未停下地將自己內心的掙扎融於創作。

在堅定的自我創作和身旁人的鼓勵之下,李安終於從早期的晦暗中慢慢走了出來,初期的不得志使得他厚積薄發,一上來拍攝的「父親三部曲」就令他在中美兩國名聲大噪。

雖然身處神壇之上,但李安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他始終保持著一種謙卑的態度。在因《臥虎藏龍》而獲得美國導演工會獎之後,他真摯而誠懇地在訪談中說道,「可以有地方與我的同行們分享建議和經驗,這樣很不錯」。之後,李安又憑藉著《斷背山》等多部影片斬獲大獎無數,而在面對他人對自己才華的肯定時,李安也只是將輕描淡寫地將自己稱為「一個蠻喜歡拍電影的人」。

除去自身的性格因素外,如此的謙卑大概率也是他早年間的心酸經歷所致。

從三十歲那年起,李安度過了整整六年看不到未來的日子。那段時間裡,他邊創作邊在家中做「家庭主夫」,雖有創作但無人投拍,徒有一身才華卻得不到業內人士的賞識。這種狀況直到他拍出《推手》之後才得以扭轉,而已經過去的那些苦悶和迷惘此時卻也死死烙在了他的心中,使得他格外珍惜現在這份來之不易的成功。

與名字中的「安」字不同,李安在創作上從來就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他追求藝術時的熱烈和執著甚至與他在生活中的性格都有些截然不同。不過,這一點也正是讓李安「成為李安」的一個重要因素。

總有人說,導演一生都在重複拍攝同一部電影。但於李安而言,這句斷言並不適用。

從早期基於本土和留學經驗創作而成的《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到逐漸融於美國電影工業體系拍攝而成的《理智與情感》、《冰風暴》和《與魔鬼共騎》,幾十年間,李安聚焦過文化差異、關注過個體命運,曾試圖在商業化敘事中刻畫英雄人物的細微情感,也曾借著情色情節的特質深入過角色的內心。

李安曾說:「以我現在做的成績來講,我就是再拍爛片,還有人找我拍,可是我會擔心說,拍東西沒有意思了,沒有挑戰,我的那個鬥志沒了。」於是,即便已經大膽穿梭於各種藝術形式之間,年過花甲的他依然敢於技術層面上邁出新的步伐。除了人物和船、全部使用後期製作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世界上第一部使用4K/3D/120幀技術拍攝的商業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及儘管遭受技術非議也堅持著使用同樣的高幀技術拍攝的《雙子殺手》,都是最好的例子。

我所拍攝的,是「大型的小電影」

雖說親身經歷的文化衝突給李安帶來了得天獨厚的創作優勢,但其實,那個年代的在美留學生並不少見,性格溫和的李安也絕不是他們之中最出色的存在。讀碩初期,李安同其他電影學子一樣常年混跡於各個劇組,唯一不同的是,在那個尚未成熟的階段,李安就早早地顯示出了明確且清晰的電影觀:他要拍攝「給大眾看」的電影。

關於這一點,與李安合作了「父親三部曲」的攝影師林良忠回憶到,在那樣一個藝術電影風靡的年代,李安並沒有跟隨當時的主流去進行強烈的自我表達。「有時候我們看到有些學生電影就說拍得很棒什麼的,能得什麼奧斯卡獎,然後他看了他覺得不以為然。他覺得那種作品根本就沒有辦法面向廣大的電影市場,或者說走得很遠。」

在這樣的創作意識和踏實的工作態度之下,李安終於在1990年迎來了他的人生轉折點——那一年,李安筆下的兩部劇本,《推手》和《喜宴》,分別獲得了臺灣「新聞局」劇本甄選活動的前兩名,同年年底,臺灣「中影」的副總兼製片部經理徐立功邀請他以一千兩百萬臺幣的預算將《推手》拍攝出來。幾經猶豫之後,李安下定決心開始拍攝,並在過程中遇到了他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合作夥伴,編劇兼製片人詹姆士·沙姆斯。

《推手》之後,李安成功打響名號,他正式開啟了自己作為獨立導演的職業生涯之旅,並與詹姆士·沙姆斯展開了近二十年的深度合作。

與相隔萬裡的大陸及臺灣同行們不同,紐約獨立電影業給予了李安足夠的自由和專業團隊的庇護,在這樣的條件之下,他先後創作了三部華語片和三部英語片,票房與口碑都沒有失手。

創作中,李安一面探索著藝術表達的邊界,一面也在努力跳脫出自己的個人化經驗,他心知肚明自己的優勢所在,於是努力將自己身上的過往經歷融入創作,從東方到西方,從家庭到社會……正如李安自己所言:「觀眾需要新的東西,可能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怎麼樣把我們習慣的東西、我們擅長的東西、我們的強項,比如像意境、似有似無的結構,還有整體的崇敬天地的感覺,把它發揮出來,融入到西方文化當中,我們應該是蠻有機會的。」

事實證明,李安確實做到了。將東方融入西方的做法,幫助他在主流商業市場和個人藝術風格間尋找到了平衡,他也藉此獲得了商業與口碑的雙重成功。

對此,李安表示道:自己似乎正處於一個非常安全的區域,拍攝的大多是些「大型的小電影,並沒什麼特別大的問題」。

目前為止,在全球範圍內,李安坐擁當年票房打破華語片歷史記錄的《臥虎藏龍》(2000年),在亞洲也有叫好又叫座、內地票房高達5.72億元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年)。雖然近年偶有票房失利,但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李安在影屆的地位至今為止無法撼動。

「電影人,應該具有冒險精神」

在那場有關於「技術與藝術」的風波過後,李安似乎仍未停下他不安分的腳步。「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講,我最安全的舒適圈其實是冒險,如果不冒險我會非常焦躁不安,我覺得事情會變得很糟糕,這是個很奇怪的心理,但我覺得一個電影人應該具有冒險精神。」

提到《雙子殺手》的時候,李安曾承認這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動作片,但他之所以執著選擇這個劇本,是因為他深深地被故事中「與年少的自己對話」這一點打動。

與片中主角威爾·史密斯相同,李安也一直在試圖去和前半生的自己對話、甚至是和解。他說道:「一個人要去接受自己年輕時的樣子。同樣的基因,不同的成長。最觸動我的是在面對鏡子,面對年輕的自己時,一生所有的後悔,惆悵,到我這個年紀,會回顧一下,如果再過一遍會有什麼不同的想法。」

只可惜,在這場義無反顧的嘗試中,李安的優勢似乎都變成了缺陷,他的溫和綿長使得影片文戲部分略顯游離,而他對技術緊密的追求又讓動作戲的部分不夠暢快精緻。意料之中的,影片以口碑失利,票房滑坡告終。

但好消息是,雖然在執迷追求技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李安仍然在享受著影迷和業內的厚愛。如同一些影迷所言,「你可以不認可《雙子殺手》,但很少有人能說他不認可李安。」

李安曾坦言,在拍電影方面,自己毫無疑問是個「貪心的人」,他不願停下對電影主題與形式的探索,只可惜在這樣的年紀,無論再怎樣擁有年輕的心態,身體上的衰老都無法被避免。

「到了這個年紀,很多東西包括體力和記憶力都在衰退。大家常常忽略拍電影對體力的要求,耳聰目明很重要,精力和專注力要跟得上。」

四年前,在宣傳《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時,李安曾與著名導演馮小剛進行了一次題為「我們的第一次」的對談。當時的對話中,58歲的馮小剛提到在這個年齡,無論自己再怎麼勤奮和努力,也頂多只能再拍七八部電影了。聽到這裡時,李安顯得有些詫異,他打趣說到自己可能連七八部也拍不了了。但實際上,李安拍攝電影的腳步其實從未停下。

前不久的北影節大師班上,李安透露到自己正在創作一部華語片和一部英語片,而且在未來,他仍然有繼續執導武俠片的打算。

縱觀影史,年盡八十還堅守於導演崗位的影人都不在少數。也許李安口中的「拍不了七八部了」只是自嘲之言,但從悶於家中的30歲,到初出茅廬的36歲,再到現如今的66歲,影迷們無論如何都希望李安導演能繼續馳騁在他的銀幕幻夢之中,永葆好奇和探索之心,永遠年輕。

李安導演,生日快樂。

相關焦點

  • 李安的溫柔:每代年輕人都是需要在這個世界上找到位置的比利·林恩
    ,李安還是那個李安,那個溫柔的、永遠懂得人性中最矛盾部分的李安。《比利·林恩》並不是很多人說的那樣是反戰電影,李安從來不在自己的電影裡做價值觀的評判,他從不表現自己的立場,這樣才讓電影本身有了餘味悠長的回味空間,也有了無限的可能性。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達到「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境界。李安說:「大家對戰爭有各自的理解,電影也一樣。」
  • 李安對談是枝裕和:電影有自己的生命
    《理智與情感》劇照在講座上,是枝裕和好奇李安究竟在拍攝電影時,如何處理時間概念,李安不藏私地透露,「最大的挑戰是當只有30頁劇本,最後卻要求你完成一個充滿感情的史詩般的長故事。這就像是一個來自讀者的要求,讀者有條件來投資他們自己,因為書是一個間接媒介,但是電影是直接的,是依靠拍攝實現的畫面,需要你的強制性注意力,因此看電影時候的思考,相比較文字的閱讀會更為被動。二者的完成程序是不同的。所以說對於導演的最大困境和障礙就是,一個小故事,你卻想要加工變成一個跨越20年的愛情史詩。所以這一次我處理時間的時候非常小心安排。我的方法是非常依賴鏡頭切換的前30秒。
  • 乾貨 | 李安電影敘事的4個技巧
    他的電影裡容納了各種類型電影的特點:有戲 劇性故事、有多樣的「有意味的形式」、有故事之外的情緒與韻味……一、故事編排:戲劇性的故事本體與結構李安是學戲劇出身的,5年的戲劇經歷對他創作的影響十分明顯,從拍電影起步開初,他就 把戲劇的方法帶入到電影創作中。
  • 如何評價導演李安?
    (青年李安)不過誰也沒想到在美國順風順水讀完了導演碩士的李安,出來後竟然沒有找到正經的工作,而且這一待就是六年。很多人了解李安的故事都是從這六年開始的,他的太太是如何賺錢養家,李安本人又是如何做家庭煮夫度過人生最艱難的六年時光。其實在李安自己看來,這只是很普通的六年,和平常百姓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後來他有了一個機遇,抓住了,於是成為了今天這個樣子。但故事本身並沒有什麼傳奇可言。結緣金馬與此同時,在世界的另一邊,臺灣新電影在此時誕生了。
  • 李安眼中的電影工業下一步:新片《雙子殺手》即將上映,李安談為何...
    時隔三年,李安終於帶著新片回歸。備受關注的李安新作《雙子殺手》近日發布了一組「李安說」話題劇照,剖白了李安拍完這部新片後,內心的感悟和思索。《喜宴》、《臥虎藏龍》、《斷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從影30年,李安不僅為大家帶來了許多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更難得的是,李安幾乎每一部作品都在尋求突破,一次次踏出安全區,探索新的類型。這一次,時隔三年回歸影壇,李安又玩起了「新花樣」,不僅嘗試科幻動作題材,更首次挑戰超燃動作場面。
  • 李安的真誠,讓中國電影人臉紅
    可以讓觀眾沉浸在角色所經歷的電影場面中,感受身臨其境的衝擊。李安這樣的嘗試,或許能改變電影技術的未來。生長本身需要孕育的,年輕人要準許自己被孕育。我鼓勵你們不要急功近切,這個花花世界很誘人,很多東西不是觸手可及。醫藥那麼發達,我們活那麼長,急什麼呢?我現在61歲,我看我爸爸61歲的時候像神一樣什麼都知道,我摸摸良心,我還是小孩,他也是唬人的。魚叔記得,李安在評價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也提到過小孩子。
  • 李安 | 一個努力讓你走進電影中的導演
    ,一個努力讓你走進電影中的導演。剛畢業時的李安1990年,他執導了個人首部電影《推手》,該片獲得了第2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李安在自傳裡說:「那時整個運勢從谷底翻揚起來了。」對於一個蟄伏六年人來講真的是觸底反彈。1993年,《喜宴》獲得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金熊獎,李安憑藉該片獲得第30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 解讀李安電影:為何他能在中西方左右逢源?
    不管是原創劇本,還是改編小說,李安總是像一個學者一樣去剖析一個故事,發現其中的各種衝突,然後告訴觀眾其中最打動人心的部分。他於電影有一種特殊的領悟力,讓他的電影具備某種包容性,在東西方間遊刃有餘,有一種普世價值和人文情懷;他的電影好看,也經得起多角度的解讀,無論東方和西方都可以找到滿意的答案。如何理解李安其人?
  • 李安不「安」:我心裡永遠有一個關於電影的夢
    無論是藝術作品,還是為人處事,李安始終顯得溫和謙遜卻又鏗鏘有力。他遊走於多元文化的同時也始終堅守著自己,在偌大的話語體系中巧妙地找尋著只屬於自己的位置。雖然新一代導演正在不斷湧現,但迄今為止,我們依然無法在華語電影界找到可以替代李安的人。
  • 李安電影中的同性慾望:隱藏的男體,隱秘的激情
    ©️這是傑克記憶中最美的畫面李安以景寓情,用重重疊疊的山巒,象徵恩尼斯和傑克的艱苦愛情。無論兩人如何相愛,他們擁有的只有這座斷背山。最經典的是湖邊的那場戲,我至今不敢重溫。」 這是李安自己對《製造伍德斯託克音樂節》(以下簡稱《音樂節》)的評價。和前兩部電影不同,《音樂節》沒有控訴對社會和家庭的不滿,而是體驗發現自我的快樂。
  • 電影《雙子殺手》正式上映 李安引領電影新革命
    此前中國首映中,李安用高幀+3D技術呈現的身臨其境的觀影體驗,讓不少觀眾直言被驚豔到,更用「一部超級3D電影」來形容這種視覺震撼,「動作場面很刺激、很真實,所有的打鬥細節都被一覽無餘,感覺自己就是在電影中。」不僅眼睛看得「爽」,電影背後蘊藏的李安式情感也同樣觸動人心。
  • 李安的《雙子殺手》撲街了,但李安卻還是贏了
    雖然這部電影的評價不是很高,豆瓣只有7.1分,但李安還是那個李安,是電影界的驕傲。 64歲的李安,一生執著於電影,30年的電影拍攝,創造了許多影視圈的奇蹟和輝煌。
  • 上海電影節|如何成為優秀製片人,「李安推手」沙姆斯告訴你
    製片人是電影工業中極其重要的角色,在好萊塢的發展過程中,曾有相當長的時間裡是實行製片人中心制,作為一名資深製片人,沙姆斯分享了自己從業多年以來的經歷和經驗。他認為要成為一個好的製片人簡單又複雜,最重要的並不是擅長電影製作的每個流程環節,而是一定要懂得如何為這個位置找到最擅長的人,並且邀請他加入。
  • 李安合作攝影師林良忠談電影攝影
    林良忠與李安同為紐約大學Tisch學院MFA(電影製作碩士班)的學生,兩人結緣於片廠。1990~1994年間,林良忠掌鏡拍攝了李安的《推手》、《喜宴》、《飲食男女》三部電影,還憑藉《推手》入圍了第28屆金馬最佳攝影。談到如何與導演合作?林良忠回憶,李安其實很明確自己要的是什麼,表達也十分精準,在拍攝過程中,很考驗攝影指導的專業知識和對導演作品的理解。
  • 【新片上映】李安的新電影《雙子殺手》60幀觀影走起
    李安的新電影《雙子殺手》發布定檔預告,正式宣布內地定檔10月18日。時隔三年回歸,這一次李安聯手威爾·史密斯,一起幹了件大事,用特效製造了一個大活人:年輕的威爾·史密斯。預告中,一老一少的兩個威爾同屏對打的一幕幕,視覺和情感上的雙重衝擊,讓人印象深刻。
  • 《十年一覺電影夢》--拿了奧斯卡小金人的煮夫李安
    但我們平日裡偶爾看到文章裡提及李安,卻常與電影無關,只是提他如何蟄伏家中做了六年家庭煮夫,他的夫人如何慧眼識才如何知大體重情義,一肩扛起養家重擔。最後夫妻情深互助互敬,李安終於不負妻望,一舉成名。非常感動有沒有?然而讀完《十年一覺電影夢》,才知道什麼叫「故事都是騙人的」。那麼,真實的李安、真實的李安與夫人是怎樣的?
  • 李安,折中又溫良了三十年
    在美國的日子十分艱難,無論是龍套、劇務,李安都幹過。但幸運之神,卻沒有眷顧他。相比同代導演,臺灣有侯孝賢、香港有王家衛、大陸有張藝謀,在文化藝術黃金期的八十年代末,這些名字已經頻頻出現在人們視野中。李安的名字似乎還不夠那麼有分量。30到36歲之間,李安過著完全看不到天日的時光,自己失業,家裡的收入全靠老婆承擔。窮困潦倒到在他拍第一部戲之前,銀行卡裡只有43美元。
  • 上海電影節|如何成為優秀製片人,「李安推手」沙姆斯告訴你
    製片人是電影工業中極其重要的角色,在好萊塢的發展過程中,曾有相當長的時間裡是實行製片人中心制,作為一名資深製片人,沙姆斯分享了自己從業多年以來的經歷和經驗。他認為要成為一個好的製片人簡單又複雜,最重要的並不是擅長電影製作的每個流程環節,而是一定要懂得如何為這個位置找到最擅長的人,並且邀請他加入。
  • 《推手》——李安電影處女作影評
    在與美國妻子的家庭、與中國父親的孝道的搖擺中,小朱看似多次向妻子以及他自己的「三口之家」妥協了,但他骨子裡仍有著濃厚的孝道觀念,這也就使得他也會爆發,在父親出走後,憤怒的將家中的東西砸個稀巴爛。在影片整個故事敘述中,小朱才是中心人物,他的決定影響著情節的推進;他的位置處於中西文化衝突的中心。他在推手的哲學中讀懂了父親,也以推手的哲學影響了妻子。
  • 拍了30年電影的李安,為什麼會拍出《雙子殺手》
    李安在接受訪談時說,他拍電影已經30年了。明白觀眾更關注的是角色的感情和關係,但對於創作者來說,滿足觀眾對於感情的期待,成為了一份工作,不再有新鮮感了。背後的寓意是滿足觀眾,是創作者拍攝影片這份工作的基本需求。而滿足自己的創作想法,則是在工作之外的,能有成就感的所在。而讓李安能有新鮮感的,是新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