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勞動節到了,讓我們一起探訪湖南本地工匠專注的一天吧。
湖南藍山塔峰鎮東側孟家自然村的彭國亮、孟柳菊夫婦,在傳承祖輩的油紙傘手藝同時,不斷進行創新,把手工藝品越做越美,也把這一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
彭國亮的父輩是山村竹篾匠,除了編織製作竹板凳、竹蓆、竹躺椅、竹籮筐外,還製作油紙傘。耳濡目染的彭國亮從小就學會了各種竹篾技術。20多歲時,憑藉一門製作油紙傘手藝,他曾輾轉外地的多個油紙傘廠做工。2008年,他回到村裡,夫妻倆開始手工製作和銷售油紙傘。
傳統油紙傘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繁瑣,一把小小的油紙傘,看似簡單,其實非常講究。第一步就是精選竹材。砍伐下來的竹子經過刨皮後,還要經過製作傘骨、穿傘頭、網傘邊、糊傘面、上油、穿線等工序,全程需要耗時一周左右。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彭國亮苦心鑽研出部分機器設備助力,但油紙傘製作的大部分工序,仍需要手工才能完成。目前,彭國亮的工廠每年生產4萬多把不同規格的油紙傘,年產值100多萬元。
作為傳統的日用雨傘,油紙傘使用歷史已有1000多年,做傘是祖祖輩輩親手相傳下來的工藝,雖然傳統的油紙傘更多的是被當作工藝品收藏,或者作為裝飾品,在彭國亮心裡傳承手藝非常重要,他希望自己在部隊的兒子轉業後接過衣缽,盡最大努力把這門手藝繼續傳承下去。(通訊員 蔣軍林 唐勳江 黃少友 孟江兵 時刻新聞記者 於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