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區的美食
總是承載著每個鮮活、真實的人生
息息相關的情懷和記憶
人們懷著對食物的理解
在不斷的嘗試中尋求著美食不斷轉化的靈感
用美食喚醒記憶 用技藝復甦情懷
讓「吃」 更富文化底蘊
有沒有讓你回想起家鄉美食?
在這個事事講究營銷的時代
用心去做好一件事情
心無旁騖
這叫做「工匠精神」
但即使身處喧囂當中
仍然有些人在堅守著自己的信仰
用「心」去做好的事物
工匠精神可不僅僅局限在加工製造業
在美食界同樣有著這樣一批人
固守著自己的理念
用心去做「好的美食」
引得世人的尊重
平南工匠·美食工匠不只是一次評選活動
將工匠精神一直延續下去
本次評選活動,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客觀、擇優」的原則,進一步挖掘搜集我縣在餐飲、食品等行業中可親、可愛、可敬的勞動者的光輝形象。同時,集中宣傳推廣一批立足本職崗位,勤奮學習、刻苦鑽研、追求卓越、技藝超群、甘於奉獻,為我縣餐飲、食品等行業健康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優秀典型,進一步打造有影響力的本土特色「美食工匠」。
一道道美食滋養著人們的脾胃
也承載著當地的風土人情
是藝術 也是一種文化
位於大安鎮鎮南街61號有一家燒鴨店,
特有的「吊爐燒鴨」
皮脆肉嫩、甜香可口,
不僅有百年的歷史,
其獨特風味,
更是成為平南美食的一大特色。
他叫劉國雄,今年58歲。
1979年高中畢業後,
他選擇了回鄉繼承父業,
並取了店名叫「雄記燒鴨」。
時至今日,劉國雄做燒鴨已經39年了。
雄記燒鴨的製法由來已久,
清朝時期劉國雄的爺爺就開始做燒鴨,
如今盛而不衰,經百年改進,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技巧。
劉國雄每天6點起床,就開始忙著烤制。
不僅做燒鴨也做叉燒,
平時一天賣30-40隻燒鴨。
雄記燒鴨對烘烤的技藝非常注重,
全程純碳烤制,炭烤時間約1小時。
傳承百年的雄記燒鴨除了烘烤技藝,
對鴨子的品種選材,宰殺清洗,
都是非常的講究。
熟制的烤鴨,周身紅潤油亮,
肉層豐滿,改刀切成小塊,
放入盤中,澆上特製的滷汁,
食之原汁原味,皮脆肉嫩、色香味獨特。
吃上去,油而不膩,滿口留香。
在大安有一家沒有招牌的店,
每天6點開店,
早上7-8點,店裡店外擠滿了客人。
她叫陳瑞娟,今年65歲,
大安鎮新華社區人,是這家店的創始人,
做粉角有21年了。
每天四點起床忙活,
早上基本都是先磨豆、煲粥,
五點左右就拿皮回來包粉角。
粉角—是平南大安傳統特色小吃,
對於米粉皮也是較為講究的,
皮薄才好吃。
以豬肉、蘿蔔、木耳、腐竹等為餡炒熟,
包進粉皮裡折成三角形,
再放進蒸籠裡蒸熟。
淋上花生油和特製的甜辣醬,
粉角蒸熟後,晶瑩剔透,
色澤十分誘人。
傳統手工中散發出來的質樸,
大安風味—蛋散 沙翁餈!
蛋散在清朝時就廣為人們傳誦。
蛋散是蛋饊的俗稱,
是以麵粉和雞蛋搓成落油鑊炸,
炸到淺黃色時便撈起,
在淋上麥芽糖汁,
一道美味的蛋散出來了。
固有「北方沙琪瑪,南方蛋散」之稱。
沙翁餈以糯米粉為原料,
加入白糖、水、發酵粉,再以豆沙做餡。
揪下一小團的糯米糰裡面放上豆沙餡,
用手捏成「品」字型然後放在油鍋裡,
炸到兩面金黃色時撈起撒上白糖粉,
表皮脆香內裡軟糯的沙翁餈做好了。
彭金賢,今年63歲,大安鎮鎮西街人。
不管是蛋散還是沙翁餈
都是大安的特色美食,
而今用傳統手藝製作的蛋散、沙翁餈,
已經不多了,
彭金賢就是其中一個,
還在堅持老手藝的師傅。
1971年,年輕的彭金賢
進入大安供銷社跟著老師傅
學了製作麵食點心蛋散、沙翁餈等手藝,
從1981年開店至今,
彭金賢或許成了大安鎮最後一批做蛋散的老手藝人。
這裡的蛋散、沙翁餈是純手工製作,
不管搓粉、碾皮、下鍋油炸,
都是要靠多年的製作經驗
才能做出這傳統特色。
古鎮大安的味道,在於質樸自然的地道,
在於一絲不苟的認真,
在於精益求精的追求,
甚至一瓶調味品都能做到極致。
和味醬料廠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創立,
有很悠久的歷史。
1986年,大安鎮綜合廠關閉了,陸海利用在綜合廠中向廣東師傅學到的製作辣椒醬的技術,在鎮西街自己家中開了一個小作坊,面積只有400多平方米。剝蒜頭、剁辣椒、放進缸裡醃製、起缸,瓶裝,憑著一絲不苟的手工,一瓶瓶蒜蓉辣椒醬從這個小作坊走向市場,很快獲得了顧客的認可。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陸海又租了鎮農機廠作廠房,生意越做越紅火,大安和味蒜蓉辣椒醬的名聲越來越響,在兩廣受歡迎的程度甚至超過了桂林辣椒醬。1998年,他們在鎮賀崗大道買下了兩畝多地,終於有了自己正規的廠房。
陸海年事已高,交由兒子打理。他辭世之後,三個兒子中只有老二陸澤雄繼承經營,如今已傳到第三代了。醬料的工藝比較繁瑣,而和味辣椒醬遵循著這樣一個宗旨:誠信為本,寧缺勿濫,保證質量。和味醬料廠不盲目擴大生產,照單生產,基本保持在一種計劃供應模式。這或許就是傳統工藝的精神所在吧。大安點心,是一種特定的糕點,
原料為粘米粉、香菇胡蘿蔔肉餡,
加上其他的配料。
在大安鎮辦酒席,
家家戶戶幾乎都習慣去訂點心,
如果少了它,這頓酒席就算不上完美。
張勝德,大安鎮鎮安街人,今年38歲,
點心從他的外公那一輩開始做起,
到他已經是第三代了,
以前開始至今大概有七八十年了。
近百年的祖傳手藝,
儘管是在機械化主導人們生活的今天,
張勝德仍然堅持純手工製作,
能世代遵從祖傳的老手藝,
這樣的店十分難得。
張勝德每天都親自挑選準備食材,
浸米、煮漿、碾皮、拌餡都親力親為,
從清晨開始一直忙碌到深夜。
而店裡光顧的客人絡繹不絕,
每天製作的3000個點心供不應求。
沒有名貴食材的修飾
卻能感動你的味蕾
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工匠精神」吧!
匠,是精益求精。匠,是一絲不苟
匠,是一種堅持。匠,是一種修行
他們一步一個腳印
他們久久為功不改初衷
他們精雕細琢臻於至善
如果你身邊也有同這樣的人,
加小編微信推薦報名吧!
▍廣告 ▍整理編輯:掌上龔州網
▍商業合作電話:7819008 加業務微信: 5276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