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油紙傘,做了十多年,油紙傘下美麗的傳說還在他們手中延續.

2021-02-08 設計寶app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雨巷》




|  油紙傘  |  丁香  |  雨巷  |


因為著名詩人戴望舒一首優美的詩《雨巷》而定格在人們的記憶裡,成為浪漫與古典的代名詞。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歲月裡,油紙傘伴著江南的杏花煙雨,浪漫了無數的風花雪月,裝點了許多年輕人的夢。



|  雨中情  |


許仙本來家住錢塘清波門,錢塘就是今天的杭州。許仙和白娘子初遇,搭同一條船,在清波門下了船,丫環小青是這樣介紹的:「我們家就在清波門雙茶巷,財神廟對面的大紅門牆,牆外有對石獅子的就是白府。」借傘還傘,許仙和白娘子的故事就此展開。




油紙傘伴著江南的杏花煙雨,浪漫了無數的風花雪月。關於油紙傘引發的江南印象,有一半,已被江南的細雨浸透;而另一半,則全都給了江南春的明媚。




|  油紙傘  |


油紙傘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日用雨傘,使用歷史已有1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塗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油紙傘是世界上最早的雨傘,純手工製成,全部取材於天然。




傳統的油紙傘製作過程非常繁瑣,全部依賴手工完成。民間有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




一把油紙傘集合了瀕臨失傳的手工藝、文人墨客之書畫和富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典雅造型,古樸懷舊,精緻唯美,是一件高雅的藝術品。在杭州,油紙傘下美麗的傳說還在他們手中延續。




|  天開竹語  |


在過去,製作完一把傘,要歷時半月之久,從開料起到製作完畢,一把傘要經歷9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種工具。一把製作精良的油紙傘反覆撐收3000次不損壞,清水浸泡24小時不脫骨,傘頂5級風中行走不變形。




「竹語」傘延續了西湖綢傘的製作工藝,每把竹語傘要經過20位以上師傅的手,18道工序和6道傳統手工藝精心製作而成。


|  制傘過程  |



|  號竹  |


首先精選上等竹木,選出合適的竹子。



|  做骨架  |


用竹子做出傘的框架,為了保證傘面的弧度,這些竹子的骨架都是採用純手工劈制。


|  刨青  |


|  劈條  |


|  削傘骨  |



|  細緻打磨  |


|  換杆子  |


在之前的製作過程,傘的杆會粘上膠水,所以做完定型後要換一根打磨過並且乾淨整齊的杆子。


|  鑽孔  |


每根傘的支架上會鑽20個孔,這樣用來穿線會非常密實,才能支撐抗陣風5級的驚人強度。



|  手柄  |


竹製的手柄比傳統的那種油紙傘還是輕便一些,竹骨的柔韌度也理想,手柄的竹木打磨的很順手,撐開收傘都是靠整圈傘柄裡的吸鐵石,對傘的耗損度低。




|  穿線  |


最後一個步驟是穿線,由於穿線工作非常精細,她一般會花去一整天時間來完成這道工序。



|  上油  |


最後在傘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乾後就可以使用了




今天要介紹的這把傘,在原有的傳統工藝上進行了改良,把油紙改成了現在的布料,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使得竹語傘更受大眾喜歡。



|  生肖系列  |



|  經典系列  |


|  星座系列  |



|  名家特質系列  |



|  外包裝  |


帆布背帶傘包紙筒包裝,無論張開還是收攏,顏值都經得起360度無死角考驗。



|  創新工藝  |




竹語傘骨採用精巧的12道傘骨的力學結構,12道傘骨取自同一棵竹子的同一個部位,保證受力均勻。經過嚴格的5級大風抗風測試,輕盈的同時又堅韌無比。一把竹語傘僅有400克,相當於2個iPhone的重量。




傘面的材料也取自竹本身,採用竹炭纖維經過防雨膠塗層處理,抗紫外線功能大於普通面料。




竹子還經過現代高科技的防腐劑沒泡,烘乾,並經過打磨和環保油漆表面處理工藝,在防腐防潮的同時也讓傘在使用的過程中歷久彌新。



|  竹語傘課程  |


親手做一把屬於自己的竹語傘,竹語聯合木藝實驗室,推出手作竹語傘課程。提供原材料,場地,工具,老師教學。


看視頻,那些傳承匠人精神的手藝人。



親手體驗:車床加工、打磨上蠟、裝配傘骨、縫製傘面、手柄刻字。



兢兢業業做一把傘的手藝人,已經不多了。大城市的生活方式,捲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老人們則慢慢的老去。



體驗打磨上蠟



體驗裝配傘骨



沒想到,大家對手作的熱情很高,第一次的報名人數超出預期。」



「手藝,竹傘的手作劈制工藝已日漸衰落,把祖先留下來的造物智慧重拾起來,用精心的雕刻打磨見證手作的生命力,是我們對匠人文化的傳承。」



|  紅點設計  |




設計靈感源自杭州古老的西湖綢傘,「竹語」傘在這項古樸的民間工藝上加入現代化改良,獲得了2013年德國紅點設計獎和素有「設計界的奧斯卡」之稱的IF設計獎。




獨有的鏤空大橢圓竹質手柄可謂整把傘的設計亮點,符合人體工學的抓握手感,方便了日常的使用的同時,更是給人簡潔硬朗的視覺感受。




「竹語」傘的收攏處是磁鐵收攏裝置,收傘的時候更易吸附,手感順滑。竹質吊牌、木質搭扣等每處細節都處照顧了「竹語」的整體美感。




過去漫長的歲月裡,

油紙傘伴隨著江南杏花煙雨,

浪漫了無數風花雪月。

丁香、雨巷,

因著這把紙傘,

也溫柔了無數江南姑娘。


END


相關焦點

  • 天空下著毛毛細雨,你是否想起了古老的油紙傘呢?
    橫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這首雨巷把我們帶入進了江南雨巷,在於向必不可少的就是像丁香一樣的姑娘手中的油紙傘。江南的雨很輕很柔,水鄉的女子似楊柳般柔弱無骨,媚態萬千。一座小橋,濛濛細雨,遠遠的一女子,她撐著一把油紙傘,俏麗的立於橋上。
  • 一把油紙傘,美醉了整個江南!
    撐起的油紙傘是她美麗綻開的見證宛如開在雨中的花引得路人痴痴的呆望這多情油紙傘,藏了多少綺麗的夢,夢裡是這一生愛情的圓滿。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油紙傘是漢民族傳統的日用雨傘,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雨傘,使用歷史已有1000多年。
  • 「老人活路」即將消失的手工傳承油紙傘!
    雲南騰衝縣固東鎮滎陽村,全村只有100多戶人家,油紙傘的製作工藝從中原傳入至今,已延續了近三百年的歷史。目前,村裡做傘的只剩下五六個老藝人,當地人把這門手藝叫做「老人活路」。1927年出生的鄭映海是油紙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鄭映海老人從8歲開始幫助家人製作油紙傘,至今依然固守著這一古老的傳統行業。因為手工製作油紙傘耗時長、價格低、勞動強度低,年輕人每天打工的收入遠高於此。只有幹不動農活的老人,只有老人閒著無事,做幾把來賣賣,現在兒孫都不大樂意接手。
  • 「老人活路」—— 騰衝滎陽村裡的油紙傘(圖)
    鄭映海老人12歲開始做傘,已經做了70多年。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斯路):不像其他邊陲小城或者少數民族地區那樣有當地特色,騰衝傳統民間手藝一點也不特別,諸如皮影戲或油紙傘,都是漢族人最熟悉的物件,全部能在中原找到。騰衝縣固東鎮的滎陽村,是一個只有100多戶人家的古老村落,油紙傘的製作工藝從中原傳入至今,以延續了近三百年的歷史。
  • 人物 | 中國「傘王」畢六福:一生獻給分水油紙傘
    傳承400多年的油紙傘,如何在古代的詩意與現代的需求之間脫離瀕危困境、尋求出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瀘州分水油紙傘的傳承人——畢六福,他或許能告訴你答案。今年60歲的畢六福,是瀘州分水油紙傘的第6代傳承人。在400餘年的分水油紙傘製作歷史長河中,畢家佔據了300多年。從幾歲幫父母穿線、上油開始,畢六福幾乎將他畢生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分水油紙傘」上。
  • 一個叫做「分水嶺」的小鎮,藏著關於油紙傘的故事
    【編者按】:一把油紙傘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作者江子在四川瀘州發現了一個叫做「分水嶺」的小鎮。它位於雲貴川三省交界之處,以盛產油紙傘聞名。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這裡擁有大大小小上百家油紙傘生產廠,從業人員多達上萬人。然而,當機器生產開始普及時,手工製作開始失去了活力。
  • 這位走紅全網的油紙傘手藝人,憑什麼拒絕央視拍攝、韓國邀請?
    油紙傘作為一種起源於中國的傳統工藝,享譽四海內外,遠傳至朝鮮、日本等世界各地,曾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近日來,網上一位名為聞士善的油紙傘手工藝人一夜爆紅,風頭兩無。這位走紅全網的油紙傘手藝人,憑什麼拒絕央視拍攝、韓國邀請?油紙傘起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傳承歷史,取材天然,技藝獨特。
  • 寂寥的油紙傘
    今天推出第四篇:《寂寥的油紙傘》傘外,晨霧煙雨傘內,溫柔多情戳下方視頻,一睹油紙傘的風雨滄桑「傘」的出現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古代漢字中,「傘」由五個「人」字組成,象徵著多子多孫;客家方言裡,「油紙」又與
  • 油紙傘最後的守望者
    偶讀一篇《油紙傘的最後守望者》的文章,喚起了我兒時的回憶,記憶裡那把散發著油墨味的油紙傘,似乎就撐開在我的眼前,一下子離我好近好近。正是放學的時候,教室外的家長越聚越多,大多撐著傘,黑色的、紅色的、藍色的……傘的顏色鮮豔多彩,摩肩擦踵地搭在一起,這其中,有一把黃色的油紙傘,不起眼兒,我卻一眼就看到了,我知道,是爺爺來接我了。
  • 油紙傘養護指南,撐著油紙傘穿漢服拍雪景吧!
    這位袍袍把她的疑問發到了微信後臺為了避免大家也出現同樣的慘案小袍今天就來講解一下傳統油紙傘的養護指南多「盤它」關於油紙傘,在文中小袍提到,油紙傘製作會有「上油」這道工序。傘面的桐油遇到雨水時,會產生反應,形成一層包漿。如果你買回來不常使用的話,反而會讓桐油幹掉,傘面向中間收縮、逐漸失去彈性,甚至有可能泛黃。所以,一定要多讓油紙傘見見雨水。
  • 中國傘王的孤獨堅守,一把傘做了三百多年
    我們向裡面張望,一個大大的教室裡大約有二十多個學生,他們或站或坐,正在專心致志做傘,兩三位油紙傘匠人不時在旁指導著手法。那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畢六福老師的父親還在世。當時市面上出現了輕巧的尼龍傘,油紙傘市場一片蕭條。分水油紙傘一直是熬製桐油製作,桐油熬製又比較麻煩,需要上山採桐子。熬製時也沒有什麼計量工具,一切全憑眼觀手摸。基於此,他們便想減輕工序,用松香和汽油兌成化學油。沒想到這批傘賣出去後不久就全壞掉了,質量不過關。
  • 以傘問情,《仙劍奇俠傳4》手遊與油紙傘的忘年交
    這一次,《仙劍奇俠傳4》手遊將目光瞄準了四川分水油紙傘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正是想要以傘問情,在傘下的小世界裡,為玩家展現一個有情有愛的大世界。四川宜賓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讓蜀南竹海中的楠竹成為了油紙傘的最佳材料,也孕育出了聞名全國的分水油紙傘。一柄分水油紙傘,需要96道工序才能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見證他們的悲歡離合。
  • 一把油紙傘撐起「一片天」——記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瀏陽...
    在駐村幫扶工作隊和支村兩委的鼓勵和支持下,李忠國憑著自身一股鑽勁和韌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創辦達興工藝品廠,生產銷售油紙傘等手工藝品,不僅摘掉了自己貧困戶的帽子,還帶領51戶鄉鄰脫貧致富奔小康,用一把油紙傘撐起「一片天」。
  • 四川最浪漫的古鎮,始建於明代,瓊瑤曾在這裡上學,油紙傘很有名
    傘裡,名字讀起來就覺得意境深遠,循著古色古香的街道行走,走進悠哉遊哉的瀘州慢生活,傘裡古鎮始建於明代,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這裡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傘裡古鎮位於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鎮,走進古鎮,各種圖案的油紙傘,讓人走進了一個傘的王國,古鎮歷史久遠,鎮上設有油紙傘博物館,主要展覽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 高雄美濃油紙傘 半為遮雨半是「景」
    中新社高雄10月11日電 題:高雄美濃油紙傘 半為遮雨半是「景」  中新社記者 冽瑋 陳立宇  青山綠水間,撐一柄油紙傘,嫋嫋走在美濃的氤氳煙雨中,周圍是保持完好的客傢伙房,供奉著祖先也延續著下一代……家住以製造油紙傘聞名的臺灣高雄美濃鎮,制傘匠師吳劍瑛的記憶深處,最美好的點點滴滴均與「傘」有關。
  • 潮汕老物件之:阿公阿嬤遺留的油紙傘
    這是我阿公阿嬤用過的油紙傘。它雖然平凡,卻穿越了近百年的風風雨雨,無聲地講述著一段塵封的愛情故事——這把油紙傘骨架已經不完整,傘面更是被時光的風風雨雨衝刷得千瘡百孔,傘面曾經的精美圖案、昔日那淺褐色的散發著濃鬱香氣的熟桐油,都隨著油紙傘在為主人遮風擋雨的千千萬萬個日子裡慢慢消磨,以至不復存在。
  • 【文藝湘軍進行曲】一把油紙傘,撐開新天地
    在專家的科學指導下,碗米溪村民踏上種桑養蠶的發展致富之路。 【原型人物】 瀏陽市達滸鎮椒花新村5年前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忠國 製作骨架、安裝傘面、檢查包頂……1月15日,在瀏陽市達滸鎮椒花新村的「致富工廠」裡,達興工藝品廠的數名制傘工人緊張又有序地忙碌著。 這是椒花新村村民李忠國辦的工廠,裡面的工人都誇李忠國有一門製作油紙傘的好手藝。
  • 傳承中國文化——油紙傘
    油紙傘是世界上最早的雨傘,純手工製成,全部取材於天然,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最早的傘由魯班的妹妹發明。
  • 惋惜:廣西最後一位傳統手作油紙傘傳承人在賓陽,可是他走了……
    陸玉貸親手製作的油紙傘  去年,我們在籌備傳統手作油紙傘展覽時,特意聯繫上陸老先生,請他幫我們做一把油紙傘,他非常熱情地接受了。四月初,他親手製作的這一把綠色油紙傘來到了北京,在我們的展廳裡展示。聽爺爺說,自己家族從祖公開始,已經做了數百年的油紙傘,一直流傳到他這一代。小時候學穿傘花,長大一些,便學修傘骨。  要做成一把傘,一般會由村裡幾家人共同完成。如果哪一道工序缺了人,他就會替補上去。熟悉一百二十多道的製作工序,這一個過程他足足堅持了六十年。如今,陸老先生已掌握製作油紙傘的完整工序。有報導稱,放眼整個廣西,完全掌握油紙傘全套工序的油紙傘藝人,陸玉貸是最後一人。
  • 小小油紙傘 美豔達滸鎮
    達滸鎮李忠國創辦的達興工藝品廠生產的油紙傘,就是一個代表。油菜花田間的小道上,數百把油紙傘串起了一條美美的藝術長廊,讓人流連忘返,分不清是油菜花美還是油紙傘美。 這些精緻靈動、樸實可愛的油紙傘,來自達滸鎮椒花新村李忠國的達興工藝品廠。 李忠國曾是椒花新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短短兩年時間,不僅自己脫了貧,還帶領村裡67戶貧困戶一起走上了脫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