惋惜:廣西最後一位傳統手作油紙傘傳承人在賓陽,可是他走了……

2021-02-08 賓陽融媒體


  陸玉貸先生·紀錄片截圖

  6月初的一個陰雨連綿的日子,廣西陸雲崗先生來信告知:其父陸玉貸老先生已於二零一六年五月十六日仙逝,享年八十四歲。錯愕之餘我們倍感痛心:廣西最後一位傳統手作油紙傘的傳承人,離我們遠去了!


  陸玉貸親手製作的油紙傘

  去年,我們在籌備傳統手作油紙傘展覽時,特意聯繫上陸老先生,請他幫我們做一把油紙傘,他非常熱情地接受了。四月初,他親手製作的這一把綠色油紙傘來到了北京,在我們的展廳裡展示。然而,如今他已駕鶴西遊,我們還沒來得及告訴他,他做的傘有多好、多美!陸老先生,您是永遠值得我們尊敬和緬懷的一代油紙傘藝人!

  我的手閒不下來


  做傘鬥·紀錄片截圖

  談起小時候,陸老先生說,他從十五、六歲,便開始學做油紙傘了。那時候家裡窮,沒辦法繼續念書,就待在家裡,跟著爺爺學起了做傘。聽爺爺說,自己家族從祖公開始,已經做了數百年的油紙傘,一直流傳到他這一代。小時候學穿傘花,長大一些,便學修傘骨。

  要做成一把傘,一般會由村裡幾家人共同完成。如果哪一道工序缺了人,他就會替補上去。熟悉一百二十多道的製作工序,這一個過程他足足堅持了六十年。如今,陸老先生已掌握製作油紙傘的完整工序。有報導稱,放眼整個廣西,完全掌握油紙傘全套工序的油紙傘藝人,陸玉貸是最後一人。

  人生七十就可以從心所欲。對於已過八十歲的他,卻不像其他老人家一樣,選擇舒適地安享晚年。他從心所欲的事情,便是拿起相伴他多年的工具,繼續埋頭做油紙傘。


做傘鬥·紀錄片截圖


  平日,他親自挑好長在山上的鴨腳木,放在水裡保存,留做油紙傘的傘鬥,家門口那一臺笨重的機器,是用來給傘鬥開槽的。還有一些特有的傳統制傘工具,需要通過腳踩、手轉,靠麻繩反覆牽引的力量,用來給開槽的傘鬥和傘骨,進行打磨修整。這些顯然有了時間痕跡的工具,就象是成了他雙手雙腳的一部分,他用起來得心應手。

  「現在年輕人做生意,老人帶孫子。我孫子大了,讀書的讀書,參軍的參軍,你讓我在家這樣坐著看門口,我就坐不住啊。年紀大啦,這個手就閒不了。」

  「路數」不對,你就做不來!


  接傘骨·紀錄片截圖

  「你看這竹子與竹子之間,有些會向這邊彎,有些會像那邊彎。如果路數不對了,就合不上了。雨傘合不上,活動不了,它就爛了。」


  用豬血調粘紙水·紀錄片截圖

  「一斤豬血放八兩水,要溫水,冷水不行,熱水也不行。再放石灰。沒有石灰就不行,放其它也不行,(要不然塗在傘紙上就不粘。)這個是秘密,不傳的。」


  煮桐油·紀錄片截圖

  「這個秘密我就告訴你啦,(用)這個煮(桐)油,有絲這麼長就放,一放下去就不能燒火了。放多少要看氣候,水風天就放多一點,幹風天就放少一半。」

  談起「路數」和「秘密」,陸老先生就笑得像小孩子一樣可愛。他所說的「秘密」裡。一直珍藏著他從世代家族中傳承下來的寶貴技藝,而「路數」,應該是他終其一生,在一次又一次地削傘骨、調製粘紙水、煮桐油,不斷錘鍊自己技藝中,所悟出來的工匠修行之道。他的油紙傘,堅固,不受潮,不長黴,下雨天回到家,輕輕轉一圈,雨水就能靈活地順勢飛出去。

  是的,這需要耐心堅守,需要親身百踐,一步也急不來,在時間和耐性的較勁中磨合,熬過去了,就容易找到自己的「路數」,掌握真正的匠人精神。若是堅持不下去,那就與它無緣了。

  「這個是祖傳的秘密。當然,我就是告訴你,你也做不出來。」他再一次靦腆摸了摸自己的發茬,笑得很開心。


  在古時富含寓意的紅色油紙傘

  紀錄片截圖

  「為什麼加桐油呢?它可以驅邪殺鬼。這個是迷信唉,以前做給日本的傘,你不過桐油他就不要。他家裡有人死了,他就一個孝子,就拿一把傘送出山,埋好了,這個傘就丟在那裡了。」

  「入夥了,就拿來擋香火,回去就放在祖先壇上面。結婚,以前新娘坐紅轎子。有一個背新娘的去到紅轎裡面,就有一個人拿著傘來擋她(以作避邪)。」

  「撿骨啊,他要擋天,不讓祖公的骨頭給天見。」在賓陽當地,有「撿骨葬」的習俗,這樣的習俗主要保存於客家文化中,指的是初次埋葬遺體時不立墓碑不起塋,三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後,由子孫擇日進行「二次拾骨」的改葬儀式。子孫會在油紙傘的遮蓋下撿拾先人的遺骨。遺骨怕見光,不能讓天見,油紙傘就是用來遮天,防止先人的魂魄逃遁。

  曾經,油紙傘承載著古時之人對生活的祈願和祝福,並帶來了種種的生活趣味。陸老先生說起這些他稱為「名堂」的習俗時,臉上浮現的是喜悅的表情,可以看得出,他在回憶著令人感動難忘的故事。

  可是,如今的油紙傘,已不如往日般,是每家每戶必需的生活用品,能用得上的,也僅僅是舞臺、觀賞、收藏罷了。這些記載著美好習俗、寄託著彼此的情感的油紙傘,一旦被生活所拋棄,那人們,會不會少了一種可以心聲交流的機會?

  現在要是拿這個傘出去,人家會取笑:「哼,你這個老古板!」

  他對老古板,卻情有獨鍾。


  已經過期但不捨得丟棄的柿子膠

  紀錄片截圖 


  存放在陶土壇裡數年的柿子幹

  紀錄片截圖

  那已經過期了、不能再用的柿子膠,和存放在陶土壇裡數年的柿子幹,都是他生命裡的記憶之物。這些東西快要從這個世上消失了,他小心翼翼地收藏著,唯恐真的消失了,心裡就空了,默默堅守的那一份傳統文化和家族記憶,也就不存在了。



  一生歲月的痕跡,獨有他自己的路數,也只有自己經歷過,才知道它的何緣何故,何去何從。而我們,懂他的所有,我們會成為他的雙手,秉承他的工匠精神,繼續走在這條路上。


   記錄片:《賓陽油紙傘》

(建議在wifi網絡下觀看,土豪隨意)


原標題:陸老,好走!|追緬一代油紙傘藝人陸玉貸 

內容來源:無用

新聞整合:賓陽網絡電視

今日責任編輯:西瓜妹


  本微信號所發表的原創文章,版權屬賓陽縣廣播電視臺所有。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希望轉載,請聯繫:2954808290@qq.com,歡迎分享至朋友圈。未經授權而轉載的,我們將按照《微信公眾平臺關於抄襲行為處罰規則》進行侵權投訴,特此聲明。




相關焦點

  • 油紙傘最後的守望者
    偶讀一篇《油紙傘的最後守望者》的文章,喚起了我兒時的回憶,記憶裡那把散發著油墨味的油紙傘,似乎就撐開在我的眼前,一下子離我好近好近。黃色的油紙傘是爺爺的「寶貝」,竹子和麻繩構成傘骨,黃色的雨布做傘面,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出潤澤的光,與現在的尼龍傘面不同,這把油紙傘用時髦的話來形容,那叫「低調的奢華」,每次爺爺撐著它出現,總會吸引不少同學羨慕的目光。傘很大,在傘下站著三個成年人都能轉開身。
  • 人物 | 中國「傘王」畢六福:一生獻給分水油紙傘
    傳承400多年的油紙傘,如何在古代的詩意與現代的需求之間脫離瀕危困境、尋求出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瀘州分水油紙傘的傳承人——畢六福,他或許能告訴你答案。今年60歲的畢六福,是瀘州分水油紙傘的第6代傳承人。在400餘年的分水油紙傘製作歷史長河中,畢家佔據了300多年。從幾歲幫父母穿線、上油開始,畢六福幾乎將他畢生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分水油紙傘」上。
  • 非物質文化遺產,賓陽酸粉,吃碗受歡迎的廣西米粉居然要等二十天
    非物質文化遺產,賓陽酸粉,吃一碗受歡迎的廣西米粉居然要等二十天!廣西有著米粉之都的稱譽,螺螄粉與桂林米粉已經成了當地粉類的代表。在這裡還隱藏許多別具特色的米粉。賓陽酸粉便是其中工序較為繁雜的,當地人較為喜愛的一種。賓陽人特別愛吃酸粉,進粉店的食客絡繹不絕。
  • 「老人活路」即將消失的手工傳承油紙傘!
    1927年出生的鄭映海是油紙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鄭映海老人從8歲開始幫助家人製作油紙傘,至今依然固守著這一古老的傳統行業。因為手工製作油紙傘耗時長、價格低、勞動強度低,年輕人每天打工的收入遠高於此。只有幹不動農活的老人,只有老人閒著無事,做幾把來賣賣,現在兒孫都不大樂意接手。
  • 一個叫做「分水嶺」的小鎮,藏著關於油紙傘的故事
    那個遠方,叫作傳統。——那是一種叫作油紙傘的古老製作傳統。你該知道了,雲貴川三省交界的邊遠小鎮分水嶺鎮,是中國漢文化符號之一——油紙傘的故鄉。那個面積巨大的百年老宅,就是全世界矚目的瀘州油紙傘的製作工廠。瀘州分水嶺鎮,以生產油紙傘聞名。 視覺中國相傳傘是魯班的妻子發明的。木匠魯班每天都要出門工作,常被雨淋。
  • 【視頻】瀘州14.6米油紙傘將衝擊吉尼斯世界記錄 成為新傘王
    說起瀘州分水嶺油紙傘,起源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油紙傘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具有較深遠的歷史文化性,是極具中國漢族特色的民間工藝品。而且保留了幾百年的傳統製作手工藝,被譽為「中國傘工藝的活化石」 。 現在這把傘王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畢六福親自製作,完成這個作品既是一種傳承也是一個挑戰。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畢六福告訴記者:「因為我是國家級的油紙傘製作的傳承人,我應該有這個責任把非遺文化傳承下去。加上又是國慶65周年,給國慶65周年獻禮。」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身」手遊 搭網際網路「快車」-油紙傘,傳承...
    東方網記者曹磊8月7日報導:與大眾印象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時」和與社會脫節不同,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傳統文化越來越頻繁地出現於日常生活中,為大眾所談論與欣賞。  近日,蘇繡、油紙傘、惠山泥人、口技、以及四川巴中皮影戲等紛紛出現於騰訊手遊《尋仙》中,引發新一輪關注。
  • 以傘問情,《仙劍奇俠傳4》手遊與油紙傘的忘年交
    四川宜賓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讓蜀南竹海中的楠竹成為了油紙傘的最佳材料,也孕育出了聞名全國的分水油紙傘。一柄分水油紙傘,需要96道工序才能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見證他們的悲歡離合。2018年,《仙劍奇俠傳4》手遊找到了分水油紙傘的代表性傳承人畢六福老先生,邀請他將瀘州油紙傘的製作工藝和傳統文化植入到遊戲之中。在他的巧心構思之下,寓意著「雙飛燕子幾時回?夾案桃花蘸水開」,「重山滿目秋,似語鶴悠悠。」
  • 這位走紅全網的油紙傘手藝人,憑什麼拒絕央視拍攝、韓國邀請?
    油紙傘作為一種起源於中國的傳統工藝,享譽四海內外,遠傳至朝鮮、日本等世界各地,曾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近日來,網上一位名為聞士善的油紙傘手工藝人一夜爆紅,風頭兩無。這位走紅全網的油紙傘手藝人,憑什麼拒絕央視拍攝、韓國邀請?油紙傘起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傳承歷史,取材天然,技藝獨特。
  • 小朋友畫油紙傘 領略傳統工藝的內涵與美感
    在活動現場,來自明日之星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在家長的陪同下手執畫筆,蘸上各種顏色的顏料,在空白的油紙傘上恣意揮灑,有畫月亮太陽星星的,也有畫花花草草的,一朵朵「傘花」綻放,充滿童真童趣,小朋友和家長還爭相和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不少家長表示,這樣的活動讓人樂在其中,能和孩子們一起收藏這樣一份彩繪活動記憶很開心。
  • 油紙傘養護指南,撐著油紙傘穿漢服拍雪景吧!
    這位袍袍把她的疑問發到了微信後臺為了避免大家也出現同樣的慘案小袍今天就來講解一下傳統油紙傘的養護指南多「盤它」關於油紙傘,在文中小袍提到,油紙傘製作會有「上油」這道工序。傘面的桐油遇到雨水時,會產生反應,形成一層包漿。如果你買回來不常使用的話,反而會讓桐油幹掉,傘面向中間收縮、逐漸失去彈性,甚至有可能泛黃。所以,一定要多讓油紙傘見見雨水。
  • 一把油紙傘,做了十多年,油紙傘下美麗的傳說還在他們手中延續.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歲月裡,油紙傘伴著江南的杏花煙雨,浪漫了無數的風花雪月,裝點了許多年輕人的夢。油紙傘伴著江南的杏花煙雨,浪漫了無數的風花雪月。關於油紙傘引發的江南印象,有一半,已被江南的細雨浸透;而另一半,則全都給了江南春的明媚。
  • 高雄美濃油紙傘 半為遮雨半是「景」
    中新社高雄10月11日電 題:高雄美濃油紙傘 半為遮雨半是「景」  中新社記者 冽瑋 陳立宇  青山綠水間,撐一柄油紙傘,嫋嫋走在美濃的氤氳煙雨中,周圍是保持完好的客傢伙房,供奉著祖先也延續著下一代……家住以製造油紙傘聞名的臺灣高雄美濃鎮,制傘匠師吳劍瑛的記憶深處,最美好的點點滴滴均與「傘」有關。
  • 小小油紙傘 美豔達滸鎮
    達滸鎮李忠國創辦的達興工藝品廠生產的油紙傘,就是一個代表。油菜花田間的小道上,數百把油紙傘串起了一條美美的藝術長廊,讓人流連忘返,分不清是油菜花美還是油紙傘美。 這些精緻靈動、樸實可愛的油紙傘,來自達滸鎮椒花新村李忠國的達興工藝品廠。 李忠國曾是椒花新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短短兩年時間,不僅自己脫了貧,還帶領村裡67戶貧困戶一起走上了脫貧之路。
  • 天空下著毛毛細雨,你是否想起了古老的油紙傘呢?
    橫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這首雨巷把我們帶入進了江南雨巷,在於向必不可少的就是像丁香一樣的姑娘手中的油紙傘。江南的雨很輕很柔,水鄉的女子似楊柳般柔弱無骨,媚態萬千。一座小橋,濛濛細雨,遠遠的一女子,她撐著一把油紙傘,俏麗的立於橋上。
  • 賓陽守望手工毛筆的匠人:堅持54年 如今手藝瀕臨失傳
    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記者 鄧色迎 文/圖核心提示南寧市賓陽縣賓州鎮的大羅村,是廣西甚至我國長江以南僅有的毛筆生產專業村,大羅毛筆至今已有約300年歷史。羅儒供從小生活在大羅村,從12歲開始製作毛筆,至今已經50多年,是大羅毛筆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今年66歲的他,仍然在製作毛筆,傳承著古老工藝。
  • 四川最浪漫的古鎮,始建於明代,瓊瑤曾在這裡上學,油紙傘很有名
    十二月的旅行,我來到四川的瀘州,在江陽區,遇見了自己想要的慢生活,從瀘州老窖博物館,到舌尖美味瀘州白糕,當我和朋友說,我最喜歡年代久遠的古村古鎮的時候,他馬上告訴我,要帶我去走一走四川最有浪漫情懷的古鎮:傘裡古鎮。
  • 川黔要道上的堯壩古鎮,油紙傘是最大特色,蜿蜒曲折沒有一級臺階
    在四川南部,就有一座名不見經傳,但卻魅力十足的古鎮,彩色的油紙傘是這裡的名片,徐志摩說過:"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雨霧朦朧,撐起油紙傘,怎一片詩情畫意了得。我們離開宜賓李莊,一路向東,看到了萬裡長江第一門,參觀了氣勢恢宏的陳塘關,很快就來到了瀘州合江縣,放眼望去一片川南風光,堯壩古鎮就在眼前了。堯壩古鎮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
  • 創意學農業頭條推薦丨瀘州市分水嶺油紙傘的創意藝術
    2020中國創意農業美學觀賞季瀘州市分水嶺油紙傘的創意藝術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油紙傘的製作始於明末清初,清光緒八年壬午(1882年)《瀘縣誌·卷第三》記載:「瀘制(桐油)紙傘分水嶺油紙傘已有400多年歷史,至今仍保留著傳統手工製作工藝,被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2006年至2008年,在瀘州市、江陽區兩級政府文化部門的幫助下,分水油紙傘傳統手工製作技藝實現了申遺「三級跳」:先後成功申報為瀘州市非遺項目、四川省非遺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9年2月,3把分水嶺油紙傘被國家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