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 中國「傘王」畢六福:一生獻給分水油紙傘
按瀘州史學界的廣泛說法:分水嶺油紙傘工藝的使用和傳承,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製作歷史超過四百年。隨著尼龍摺疊傘的興起,工序繁複的手工油紙傘,漸漸便脫離了現代人的視線。 如今的分水,保留傳統手工制傘的工廠,便只有畢六福的一家。
-
天空下著毛毛細雨,你是否想起了古老的油紙傘呢?
橫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這首雨巷把我們帶入進了江南雨巷,在於向必不可少的就是像丁香一樣的姑娘手中的油紙傘。江南的雨很輕很柔,水鄉的女子似楊柳般柔弱無骨,媚態萬千。一座小橋,濛濛細雨,遠遠的一女子,她撐著一把油紙傘,俏麗的立於橋上。
-
高雄美濃油紙傘 半為遮雨半是「景」
美濃油紙傘製作精巧,傘面繪有中國書畫,山水人物、花鳥魚蟲等。由於「紙」與「子」諧音,客家男孩16歲成年禮時,父母即贈與一對紙傘;傘形圓整,代表「萬事圓滿」,女兒出嫁時,娘家贈一對紙傘,希望女兒能婚姻美滿、多子多孫。於是,油紙傘就有了象徵吉祥的涵義。 據民間傳說,油紙傘發明者為中國春秋時期的魯班,臺灣凡製作紙傘的人家,都供奉「巧聖仙師」魯班的牌位,作為自己的保護神。
-
一把油紙傘,做了十多年,油紙傘下美麗的傳說還在他們手中延續.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歲月裡,油紙傘伴著江南的杏花煙雨,浪漫了無數的風花雪月,裝點了許多年輕人的夢。| 油紙傘 |油紙傘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日用雨傘傳統的油紙傘製作過程非常繁瑣,全部依賴手工完成。民間有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
-
「老人活路」即將消失的手工傳承油紙傘!
雲南騰衝縣固東鎮滎陽村,全村只有100多戶人家,油紙傘的製作工藝從中原傳入至今,已延續了近三百年的歷史。目前,村裡做傘的只剩下五六個老藝人,當地人把這門手藝叫做「老人活路」。1927年出生的鄭映海是油紙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鄭映海老人從8歲開始幫助家人製作油紙傘,至今依然固守著這一古老的傳統行業。因為手工製作油紙傘耗時長、價格低、勞動強度低,年輕人每天打工的收入遠高於此。只有幹不動農活的老人,只有老人閒著無事,做幾把來賣賣,現在兒孫都不大樂意接手。
-
這位走紅全網的油紙傘手藝人,憑什麼拒絕央視拍攝、韓國邀請?
油紙傘作為一種起源於中國的傳統工藝,享譽四海內外,遠傳至朝鮮、日本等世界各地,曾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近日來,網上一位名為聞士善的油紙傘手工藝人一夜爆紅,風頭兩無。這位走紅全網的油紙傘手藝人,憑什麼拒絕央視拍攝、韓國邀請?油紙傘起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傳承歷史,取材天然,技藝獨特。
-
【視頻】瀘州14.6米油紙傘將衝擊吉尼斯世界記錄 成為新傘王
說起瀘州分水嶺油紙傘,起源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油紙傘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具有較深遠的歷史文化性,是極具中國漢族特色的民間工藝品。而且保留了幾百年的傳統製作手工藝,被譽為「中國傘工藝的活化石」 。 現在這把傘王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畢六福親自製作,完成這個作品既是一種傳承也是一個挑戰。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畢六福告訴記者:「因為我是國家級的油紙傘製作的傳承人,我應該有這個責任把非遺文化傳承下去。加上又是國慶65周年,給國慶65周年獻禮。」
-
四川最浪漫的古鎮,始建於明代,瓊瑤曾在這裡上學,油紙傘很有名
傘裡古鎮位於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鎮,走進古鎮,各種圖案的油紙傘,讓人走進了一個傘的王國,古鎮歷史久遠,鎮上設有油紙傘博物館,主要展覽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傘裡古鎮,我們還可以欣賞到油紙傘的製作過程,油紙傘歷史悠久,作為起源於中國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亦傳至亞洲各地如 朝鮮 、 越南 、 泰國 、 日本 等地,並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
-
以傘問情,《仙劍奇俠傳4》手遊與油紙傘的忘年交
四川宜賓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讓蜀南竹海中的楠竹成為了油紙傘的最佳材料,也孕育出了聞名全國的分水油紙傘。一柄分水油紙傘,需要96道工序才能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見證他們的悲歡離合。2018年,《仙劍奇俠傳4》手遊找到了分水油紙傘的代表性傳承人畢六福老先生,邀請他將瀘州油紙傘的製作工藝和傳統文化植入到遊戲之中。在他的巧心構思之下,寓意著「雙飛燕子幾時回?夾案桃花蘸水開」,「重山滿目秋,似語鶴悠悠。」
-
油紙傘養護指南,撐著油紙傘穿漢服拍雪景吧!
這位袍袍把她的疑問發到了微信後臺為了避免大家也出現同樣的慘案小袍今天就來講解一下傳統油紙傘的養護指南多「盤它」關於油紙傘,在文中小袍提到,油紙傘製作會有「上油」這道工序。傘面的桐油遇到雨水時,會產生反應,形成一層包漿。如果你買回來不常使用的話,反而會讓桐油幹掉,傘面向中間收縮、逐漸失去彈性,甚至有可能泛黃。所以,一定要多讓油紙傘見見雨水。
-
一個叫做「分水嶺」的小鎮,藏著關於油紙傘的故事
那個遠方,叫作傳統。——那是一種叫作油紙傘的古老製作傳統。你該知道了,雲貴川三省交界的邊遠小鎮分水嶺鎮,是中國漢文化符號之一——油紙傘的故鄉。那個面積巨大的百年老宅,就是全世界矚目的瀘州油紙傘的製作工廠。瀘州分水嶺鎮,以生產油紙傘聞名。 視覺中國相傳傘是魯班的妻子發明的。木匠魯班每天都要出門工作,常被雨淋。
-
創意學農業頭條推薦丨瀘州市分水嶺油紙傘的創意藝術
2020中國創意農業美學觀賞季瀘州市分水嶺油紙傘的創意藝術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油紙傘的製作始於明末清初,清光緒八年壬午(1882年)《瀘縣誌·卷第三》記載:「瀘制(桐油)紙傘分水嶺油紙傘已有400多年歷史,至今仍保留著傳統手工製作工藝,被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2006年至2008年,在瀘州市、江陽區兩級政府文化部門的幫助下,分水油紙傘傳統手工製作技藝實現了申遺「三級跳」:先後成功申報為瀘州市非遺項目、四川省非遺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9年2月,3把分水嶺油紙傘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
惋惜:廣西最後一位傳統手作油紙傘傳承人在賓陽,可是他走了……
錯愕之餘我們倍感痛心:廣西最後一位傳統手作油紙傘的傳承人,離我們遠去了! 陸玉貸親手製作的油紙傘 去年,我們在籌備傳統手作油紙傘展覽時,特意聯繫上陸老先生,請他幫我們做一把油紙傘,他非常熱情地接受了。四月初,他親手製作的這一把綠色油紙傘來到了北京,在我們的展廳裡展示。
-
一眼千年話紙傘
我,一把來自婺源的油紙傘,從青林漫野、碧茶滿山的世外桃源到垂柳依依、三潭映月的斷橋湖岸,從無所不能、巧手擅造的神匠魯班到彳亍雨巷、哀愁悽婉的丁香影傘;從粗糙爆筋、渾濁老到的老匠人的手眼到一等千年、轉世輪迴的素貞與許仙……我,輾轉千年,奔波萬山,帶著溪竹的清新與油紙的暈環,伴著神話的傳奇和亙古的情感,睜開帶有溫度的骨眼,嫋嫋婷婷,走出溫潤如玉的雨巷江南
-
可如今,它們卻逐漸消失在時光裡……(附摺紙油紙傘...
非遺手藝之:蛋雕 蛋雕,是在飛禽類蛋殼上刻琢成畫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品,可在飛禽類蛋殼上刻琢成畫,融和了繪畫與雕刻,以浮雕、陰雕、陽雕、透雕、鏤空等雕刻手法體現出各種精美的圖案
-
小小油紙傘 美豔達滸鎮
達滸鎮李忠國創辦的達興工藝品廠生產的油紙傘,就是一個代表。油菜花田間的小道上,數百把油紙傘串起了一條美美的藝術長廊,讓人流連忘返,分不清是油菜花美還是油紙傘美。 這些精緻靈動、樸實可愛的油紙傘,來自達滸鎮椒花新村李忠國的達興工藝品廠。 李忠國曾是椒花新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短短兩年時間,不僅自己脫了貧,還帶領村裡67戶貧困戶一起走上了脫貧之路。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身」手遊 搭網際網路「快車」-油紙傘,傳承...
東方網記者曹磊8月7日報導:與大眾印象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時」和與社會脫節不同,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傳統文化越來越頻繁地出現於日常生活中,為大眾所談論與欣賞。 近日,蘇繡、油紙傘、惠山泥人、口技、以及四川巴中皮影戲等紛紛出現於騰訊手遊《尋仙》中,引發新一輪關注。
-
油紙傘最後的守望者
偶讀一篇《油紙傘的最後守望者》的文章,喚起了我兒時的回憶,記憶裡那把散發著油墨味的油紙傘,似乎就撐開在我的眼前,一下子離我好近好近。正是放學的時候,教室外的家長越聚越多,大多撐著傘,黑色的、紅色的、藍色的……傘的顏色鮮豔多彩,摩肩擦踵地搭在一起,這其中,有一把黃色的油紙傘,不起眼兒,我卻一眼就看到了,我知道,是爺爺來接我了。
-
川黔要道上的堯壩古鎮,油紙傘是最大特色,蜿蜒曲折沒有一級臺階
在四川南部,就有一座名不見經傳,但卻魅力十足的古鎮,彩色的油紙傘是這裡的名片,徐志摩說過:"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雨霧朦朧,撐起油紙傘,怎一片詩情畫意了得。我們離開宜賓李莊,一路向東,看到了萬裡長江第一門,參觀了氣勢恢宏的陳塘關,很快就來到了瀘州合江縣,放眼望去一片川南風光,堯壩古鎮就在眼前了。堯壩古鎮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
-
古代竹製油紙傘,竟和現代金屬骨架傘製作原理相同
我國從唐宋時期就開始出現並使用油紙傘了,這種「用時打開,不用收攏」的結構距今已經用了上千年。現在用的長直傘,在原理上和古代油紙傘是沒太大差別的,只是材料上做了很多優化,比如透明塑料的傘面和金屬或塑料的傘骨。當然啊,摺疊傘是結構上的更優化啦~比起直筒傘,傘骨上多了兩次摺疊收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