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竹製油紙傘,竟和現代金屬骨架傘製作原理相同

2021-02-28 中科院物理所

我掐指一算,電影《藝伎回憶錄》裡小百合踩著花魁步的那段油紙傘舞,距今都已經 14 年了(十年前是2009年,不是1999年...)!簡直是,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小時候看覺得有點驚悚,現在看就只想知道竹傘是怎麼做這麼精緻的...


我國從唐宋時期就開始出現並使用油紙傘了,這種「用時打開,不用收攏」的結構距今已經用了上千年。現在用的長直傘,在原理上和古代油紙傘是沒太大差別的,只是材料上做了很多優化,比如透明塑料的傘面和金屬或塑料的傘骨。

當然啊,摺疊傘是結構上的更優化啦~比起直筒傘,傘骨上多了兩次摺疊收攏。

如果真的把油紙傘製作的七、八十個工序寫完,估計得看到明天...我修來改去的,決定用幾個不同的製作視頻,拼出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步驟了~

刨竹青皮

製作傘骨的第一步是取合適的竹節,然後刮去竹青皮。除了做竹傘,老家做個啥竹椅、竹凳也得先這麼處理。

劈條傘骨

做傘架一般是一個竹筒一把傘,這樣到最後閉合的時候更能嚴絲合縫。

削尖傘骨

分劈的單根傘骨的一端還需要被削尖細,我們暫且把這個叫做傘骨的頂部。

傘骨開槽

傘長骨上還需要在接近頂端 1/4 的位置去開個槽和鑽個孔,後面用來和傘短骨相連的~然後就可以先按摞收集好了,這麼一排列我們就很容易知道削尖的用途了,後面傘長骨要交錯的聯結在傘頭上的~

傘骨鑽孔

接著用非常順手的鑽孔工具,通過旋轉施力,給每一根傘骨的頂部都鑽好小孔,後面連結傘頭要穿線的。來個特寫圖,確實是完全手作...就是看著手有點危險...

傘骨穿線傘頭

上傘頭和下傘託的結構類似,都是用來承載連結傘骨的,一般就是用整塊的實心木頭給鑿修出來的。除了要在傘骨頂部鑽孔,傘頭上同樣需要打孔,然後才像下圖這樣一起去穿線進行連結,然後一根根傘骨嵌進去...
上傘頭和傘長骨連結好後,下傘託和傘短骨也是同樣的製作和穿線連結過程。

長骨穿線短骨

開合結構的 4 個部分,傘頭連好了傘長骨,傘託連好了傘短骨,自然還有傘長骨和傘短骨的相連。這就是之前在傘長骨上開槽的意義所在了!然後是再來好幾輪的穿針引線,把長傘骨和短長骨連起來...

開合測試

雖然這時候還沒插上傘杆,但開合的結構可以測試下,看整個撐傘收傘的動作是否順滑了~

網傘定型

傘骨和傘骨之間還沒有確定固定的開合路徑,這就需要把下整個傘架給用線網住定型了。下圖制傘師傅手裡拿的定距工具叫「摺子」,每卡一次就是傘骨和傘骨間一個固定的網線距離。五六次的纏線固定,就把傘面上的傘骨給分布均勻了。讓每一根傘骨的開合都是固定的開合路徑,以此增加整把傘的穩定性,也就更耐用了~

繞線渡傘

渡傘的步驟有的是在這時候,也有的是在整把傘都製作完成後。
油紙傘的渡傘一般每一層都會用到不同顏色的絲線。不僅是為了繁複的幾何美,同時也為了支撐和穩固傘短骨們。

做竹跳子

如果要我說整把竹製油紙傘最神奇的結構在哪裡,我肯定要說是那個完全用竹子做出來的,在開合處用來卡口鎖喉的「竹跳子」了!竹跳子完全就是靠自身的韌性,支撐著一把傘整個使用周期的開合。而且完全就是卡在此處,也沒用到彈簧啥的,細微處的巧奪天工不外如此...做好了傘杆後,我們先放一邊,一般是最後的組裝環節才給換上全新的傘杆,防止製作過程的磨損和刮花。

糊傘紙面

在傘骨上刷好漿糊後,就可以把宣紙這麼一層層的貼好到傘骨內外了。
除了糊了上傘面,當然還得糊下傘面和包邊。有的傳統工藝也會用到柿子水當天然膠水,就是榨柿子得到的黏糊糊的柿子汁...

晾傘環節

傘面還只是糊上去,還沒到刷桐油的步驟,現在需要在太陽底下進行晾曬。

初步收傘

在傘面作畫之前,制傘師還需要把剛曬好的紙傘初步的用手收傘、攏傘,整理一下傘面。

手繪傘面

現在有請我們手藝高超的手繪師,在傘面上盡情作畫啦~這裡的顏料都是混過桐油的,.這樣的處理能防暈染,在紙面著色更好。畢竟我們的傘是要下雨天用的,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除了現場手繪,現在傘面作圖的玩法已經很多了,有的是一開始就已經印刷好了傘面直接糊就好了;還有的是糊多層紙的時候,夾層上就有圖了的;更有新鮮的是夾層中夾了真竹葉或是真花瓣...

卡摺痕

為了以後紙張傘面的開合「有跡可循」,現在把整把傘歸攏箍緊,再用工具調整每一處收痕的縫隙。在這之後吧,還有一個「烘烤定型摺痕」的步驟,才算是做好摺痕。出了烘烤處,還得給傘面內外刷上清桐油,並在多雲的天氣下陰乾,才算是做好雨傘徹底的防水工作~

裝傘柄

是時候給油紙傘的手握竹杆處裝上傘柄了,也不能忘了給傘柄刷上防腐的清漆。

包布頭

我們把傘隨手一放的時候,傘頭和地面的接觸比較頻繁,屬於比較容易磨損的部位。給油紙傘包上布頭,一個是布相較於紙張不易於磨損,還有一個是淋雨的時候頂上用來引流雨水,最後一個就是美觀了~

撐開傘

pusa~ 你要的竹製布包頭油紙傘就這麼美美噠上線了!

等等!小編還有話說

🤔所以四大天王裡的多聞天王魔禮紅,一定是從唐朝之後穿越回商朝的!(大誤...狗頭保命...)

校對:Cast + 江小喪

截圖:陽哥

文中 Gif 截取自電影《藝伎回憶錄》、 YouTube 博主 Николай Графтио 的《油紙傘的製作。》、Chris Liang 的《廣德興紙傘-製作過程》、Discovery《How it's Made》S21E07 和中央電視臺 CCTV7 的「農廣天地」節目油紙傘的製作工藝技術(2010.8.20) 

原標題:古代的竹製油紙傘,竟然是和現代金屬骨架傘一樣的製作原理...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點此查看以往全部熱門文章

相關焦點

  • 古代的竹製油紙傘,竟然是和現代金屬骨架傘一樣的製作原理......
    簡直是,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小時候看覺得有點驚悚,現在看就只想知道竹傘是怎麼做這麼精緻的.我國從唐宋時期就開始出現並使用油紙傘了,這種「用時打開,不用收攏」的結構距今已經用了上千年。現在用的長直傘,在原理上和古代油紙傘是沒太大差別的,只是材料上做了很多優化,比如透明塑料的傘面和金屬或塑料的傘骨。當然啊,摺疊傘是結構上的更優化啦~比起直筒傘,傘骨上多了兩次摺疊收攏。
  • 古代的竹製油紙傘,竟然是和現代金屬骨架傘一樣的製作原理... | 有趣的製造
    我國從唐宋時期就開始出現並使用油紙傘了,這種「用時打開,不用收攏」的結構距今已經用了上千年。現在用的長直傘,在原理上和古代油紙傘是沒太大差別的,只是材料上做了很多優化,比如透明塑料的傘面和金屬或塑料的傘骨。當然啊,摺疊傘是結構上的更優化啦~比起直筒傘,傘骨上多了兩次摺疊收攏。
  • 人物 | 中國「傘王」畢六福:一生獻給分水油紙傘
    傳承400多年的油紙傘,如何在古代的詩意與現代的需求之間脫離瀕危困境、尋求出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瀘州分水油紙傘的傳承人——畢六福,他或許能告訴你答案。今年60歲的畢六福,是瀘州分水油紙傘的第6代傳承人。在400餘年的分水油紙傘製作歷史長河中,畢家佔據了300多年。從幾歲幫父母穿線、上油開始,畢六福幾乎將他畢生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分水油紙傘」上。
  • 一把油紙傘,做了十多年,油紙傘下美麗的傳說還在他們手中延續.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歲月裡,油紙傘伴著江南的杏花煙雨,浪漫了無數的風花雪月,裝點了許多年輕人的夢。傳統的油紙傘製作過程非常繁瑣,全部依賴手工完成。民間有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一把油紙傘集合了瀕臨失傳的手工藝、文人墨客之書畫和富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典雅造型,古樸懷舊,精緻唯美,是一件高雅的藝術品。在杭州,油紙傘下美麗的傳說還在他們手中延續。
  • 油紙傘養護指南,撐著油紙傘穿漢服拍雪景吧!
    小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講述油紙傘的製作並且安利了一下在文中小袍提到,油紙傘製作會有「上油」這道工序。傘面的桐油遇到雨水時,會產生反應,形成一層包漿。如果你買回來不常使用的話,反而會讓桐油幹掉,傘面向中間收縮、逐漸失去彈性,甚至有可能泛黃。所以,一定要多讓油紙傘見見雨水。
  • 小小油紙傘 美豔達滸鎮
    達滸鎮李忠國創辦的達興工藝品廠生產的油紙傘,就是一個代表。油菜花田間的小道上,數百把油紙傘串起了一條美美的藝術長廊,讓人流連忘返,分不清是油菜花美還是油紙傘美。 這些精緻靈動、樸實可愛的油紙傘,來自達滸鎮椒花新村李忠國的達興工藝品廠。 李忠國曾是椒花新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短短兩年時間,不僅自己脫了貧,還帶領村裡67戶貧困戶一起走上了脫貧之路。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身」手遊 搭網際網路「快車」-油紙傘,傳承...
    東方網記者曹磊8月7日報導:與大眾印象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時」和與社會脫節不同,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傳統文化越來越頻繁地出現於日常生活中,為大眾所談論與欣賞。  近日,蘇繡、油紙傘、惠山泥人、口技、以及四川巴中皮影戲等紛紛出現於騰訊手遊《尋仙》中,引發新一輪關注。
  • 一個叫做「分水嶺」的小鎮,藏著關於油紙傘的故事
    ——那是一種叫作油紙傘的古老製作傳統。你該知道了,雲貴川三省交界的邊遠小鎮分水嶺鎮,是中國漢文化符號之一——油紙傘的故鄉。那個面積巨大的百年老宅,就是全世界矚目的瀘州油紙傘的製作工廠。瀘州分水嶺鎮,以生產油紙傘聞名。 視覺中國相傳傘是魯班的妻子發明的。木匠魯班每天都要出門工作,常被雨淋。
  • 「老人活路」即將消失的手工傳承油紙傘!
    1927年出生的鄭映海是油紙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鄭映海老人從8歲開始幫助家人製作油紙傘,至今依然固守著這一古老的傳統行業。因為手工製作油紙傘耗時長、價格低、勞動強度低,年輕人每天打工的收入遠高於此。只有幹不動農活的老人,只有老人閒著無事,做幾把來賣賣,現在兒孫都不大樂意接手。
  • 以傘問情,《仙劍奇俠傳4》手遊與油紙傘的忘年交
    而這種透過故事展示出來的浪漫情懷,正是油紙傘和《仙劍奇俠傳4》手遊,一個千年IP和十年IP的最好交匯點。2018年,《仙劍奇俠傳4》手遊找到了分水油紙傘的代表性傳承人畢六福老先生,邀請他將瀘州油紙傘的製作工藝和傳統文化植入到遊戲之中。在他的巧心構思之下,寓意著「雙飛燕子幾時回?夾案桃花蘸水開」,「重山滿目秋,似語鶴悠悠。」
  • 油紙傘最後的守望者
    正是放學的時候,教室外的家長越聚越多,大多撐著傘,黑色的、紅色的、藍色的……傘的顏色鮮豔多彩,摩肩擦踵地搭在一起,這其中,有一把黃色的油紙傘,不起眼兒,我卻一眼就看到了,我知道,是爺爺來接我了。黃色的油紙傘是爺爺的「寶貝」,竹子和麻繩構成傘骨,黃色的雨布做傘面,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出潤澤的光,與現在的尼龍傘面不同,這把油紙傘用時髦的話來形容,那叫「低調的奢華」,每次爺爺撐著它出現,總會吸引不少同學羨慕的目光。傘很大,在傘下站著三個成年人都能轉開身。
  • 可如今,它們卻逐漸消失在時光裡……(附摺紙油紙傘...
    非遺手藝之:景泰藍 景泰藍,中國的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間這種工藝技術製作達到了最巔峰,製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而著名,故後人稱這種瓷器為景泰藍
  • 高雄美濃油紙傘 半為遮雨半是「景」
    中新社高雄10月11日電 題:高雄美濃油紙傘 半為遮雨半是「景」  中新社記者 冽瑋 陳立宇  青山綠水間,撐一柄油紙傘,嫋嫋走在美濃的氤氳煙雨中,周圍是保持完好的客傢伙房,供奉著祖先也延續著下一代……家住以製造油紙傘聞名的臺灣高雄美濃鎮,制傘匠師吳劍瑛的記憶深處,最美好的點點滴滴均與「傘」有關。
  • 這位走紅全網的油紙傘手藝人,憑什麼拒絕央視拍攝、韓國邀請?
    就單單製作傘骨這項工藝而言,其手法之複雜,造型之精妙,足以令世界驚嘆不已。聞士善先生手下的油紙傘,美輪美奐,經久耐用,堪稱絕技。製作油紙傘的工藝雖繁冗複雜,其精緻細膩的外表乃是我國傳統手藝的經典之作。直至科技現代的今日,這項古老的東方工藝依然活躍於世界各地。自聞士善學習油紙傘那日起,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光陰。
  • 天空下著毛毛細雨,你是否想起了古老的油紙傘呢?
    橫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這首雨巷把我們帶入進了江南雨巷,在於向必不可少的就是像丁香一樣的姑娘手中的油紙傘。江南的雨很輕很柔,水鄉的女子似楊柳般柔弱無骨,媚態萬千。一座小橋,濛濛細雨,遠遠的一女子,她撐著一把油紙傘,俏麗的立於橋上。
  • 川黔要道上的堯壩古鎮,油紙傘是最大特色,蜿蜒曲折沒有一級臺階
    在四川南部,就有一座名不見經傳,但卻魅力十足的古鎮,彩色的油紙傘是這裡的名片,徐志摩說過:"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雨霧朦朧,撐起油紙傘,怎一片詩情畫意了得。我們離開宜賓李莊,一路向東,看到了萬裡長江第一門,參觀了氣勢恢宏的陳塘關,很快就來到了瀘州合江縣,放眼望去一片川南風光,堯壩古鎮就在眼前了。堯壩古鎮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
  • 創意學農業頭條推薦丨瀘州市分水嶺油紙傘的創意藝術
    2020中國創意農業美學觀賞季瀘州市分水嶺油紙傘的創意藝術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分水嶺油紙傘的製作始於明末清初,清光緒八年壬午(1882年)《瀘縣誌·卷第三》記載:「瀘制(桐油)紙傘分水嶺油紙傘已有400多年歷史,至今仍保留著傳統手工製作工藝,被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2006年至2008年,在瀘州市、江陽區兩級政府文化部門的幫助下,分水油紙傘傳統手工製作技藝實現了申遺「三級跳」:先後成功申報為瀘州市非遺項目、四川省非遺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9年2月,3把分水嶺油紙傘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 鬧鬧天宮新法器上線 遁龍柱油紙傘展威儀
    跟英雄的天賦類似,不同的法器有不同的效果,搭配不同的英雄技能,能進一步提升英雄的強度和能力,是裝備系統最精簡但最實用的外展形式。 而此次新出的兩大法器為遁龍柱與油紙傘,分屬神兵和天工兩種品質。其中遁龍柱的效果是攜帶遁龍柱通過傳送門時,回復生命值
  • 四川最浪漫的古鎮,始建於明代,瓊瑤曾在這裡上學,油紙傘很有名
    十二月的旅行,我來到四川的瀘州,在江陽區,遇見了自己想要的慢生活,從瀘州老窖博物館,到舌尖美味瀘州白糕,當我和朋友說,我最喜歡年代久遠的古村古鎮的時候,他馬上告訴我,要帶我去走一走四川最有浪漫情懷的古鎮:傘裡古鎮。
  • 潮汕老物件之:阿公阿嬤遺留的油紙傘
    這是我阿公阿嬤用過的油紙傘。它雖然平凡,卻穿越了近百年的風風雨雨,無聲地講述著一段塵封的愛情故事——這把油紙傘骨架已經不完整,傘面更是被時光的風風雨雨衝刷得千瘡百孔,傘面曾經的精美圖案、昔日那淺褐色的散發著濃鬱香氣的熟桐油,都隨著油紙傘在為主人遮風擋雨的千千萬萬個日子裡慢慢消磨,以至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