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通過冷兵器研究所的《沒看過《孫子兵法》就不會用計?漢尼拔:背水陣、火牛計我都會用》一文,我們明白漢尼拔不缺謀略,那麼為何漢尼拔再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中,還是以失敗告終?
我們首先要明白漢尼拔的第一步戰略,漢尼拔進入羅馬之後,採取的是分化瓦解戰術。這裡我們可以從以下事例中看出,再拉西美諾湖之戰之後,他很仁慈地對待羅馬的同盟者,沒有勒索贖款而釋放他們回家去,以便安撫他們的市鎮。但是他扣留所有的羅馬人俘虜阿庇安(《羅馬史》)。之所以這樣是因羅馬人再義大利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以下是戰爭開始之時,羅馬人兵力表。
所以雖然漢尼拔在戰爭之初,就讓羅馬喪失了大約10萬軍隊,但是羅馬仍然保持兵力優勢。這也就是漢尼拔,繼續進攻羅馬盟友的原因。這裡有一個問題?為何羅馬遭到一連串慘敗之後。羅馬大部分城市還是沒有背叛羅馬呢?因為這個時候的義大利剛剛遭遇高盧人入侵,有一種普遍反對高盧人的觀念。從戰前對高盧人的態度就可以看出,義大利其他居區也樣恐懼高盧人的進攻,所有盟邦隨時提供協助,他們不再將自己看成是羅馬盟邦而已,也不會將這次戰爭認為只是為了支持羅馬霸業而戰。相反地,所有人都認為這危險是對他們自已人身、城市及領土的共同威脅。因為這個理由,所以他們在回應羅馬人的命令時,沒有遲疑過任何一刻(《羅馬帝國的崛起》)。所以漢尼拔與高盧人聯合,無疑將自己推到了與義大利人的對立面。這也是漢尼拔解放政策失敗的主要原因。
其實漢尼拔也有不與高盧人聯合的道路,漢尼拔之所以與高盧人聯合,是因為漢尼拔翻山進入羅馬之後,兵力不足的原因。其實進入義大利並不只有一條,可以改從海路進入義大利,這個時候可能會有人說,羅馬掌握制海權,會攔截漢尼拔。但是這一點從下表可以看出,羅馬在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中,攔截成功率才只有37%。
事實就是海路攔截成功率低於50%,如果漢尼拔從海路進攻。羅馬能攔截成功漢尼拔的成功性是很低的。這是漢尼拔再以解放者的姿態,出現在義大利。通過幾次野戰勝利,就可以迫使大部分羅馬同盟城市投降。可以說漢尼拔一開始的行動,過於穩健,導致其一開始的戰略失敗。
當然就算漢尼拔一開始戰略出現失敗,也不意味著漢尼拔不能打。首先我們要明白羅馬人不可能一次集合60萬大軍,一口氣擊殺漢尼拔。這裡我們要先明確一個概念,有多少兵力和能出動多少,並不一樣。就如羅馬有78萬軍隊,但是一次集合最多的也才只有八萬。那麼漢尼拔的第二步戰略究極是什麼?這個問題,由於沒有援軍到義大利。所以這裡根據漢尼拔的行動進行推測。首先是拿波裡圍攻戰,按照李維《建城以來史》記載,在庫普阿投降迦太基之後,漢尼拔曾想襲擊拿波裡。但是,當他得知羅馬將軍優尼烏斯·西拉努斯可能率領一支軍隊來保衛拿波裡的消息之後,他便馬上撤退了。如果漢尼拔真有意攻下拿波裡,那麼不可能因為一支羅馬軍隊就撤退。並且前兩次拿波裡之戰漢尼拔也沒有採取強攻。可以看出漢尼拔並沒有想攻下拿波裡。
在諾拉也是,漢尼拔第一次兵敗諾拉之後,這一仗損可能也就幾百人。所以其實並不影響漢尼拔繼續攻城。所以筆者認為漢尼拔並沒有攻城的打算,其目的不過是為敲山震虎,意思就是告訴羅馬人,自己要一個一個拔掉羅馬同盟,依次來削弱羅馬,迫使羅馬分散大量兵力用救援,這樣漢尼拔可以個個擊破。雖然沒有史料證明這一點,但是按照李維《建城以來史》記載:由於西西里發生叛亂,羅馬這一年決定組織18個軍團,用於這一年的軍事行動。執政官們艱難地招募軍隊,由於沒有足夠的青年,不僅難以組建一些新的城市軍團,而且也難以補充原有的軍團。羅馬之所以出現兵力不足,可能就是因為漢尼拔的戰略造成的。但是就算這樣羅馬仍然有一支機動性部隊,這支部隊可以足以攻擊漢尼拔的盟友。所以這才是漢尼拔要援軍的原因。我們要知道卡普亞投降給漢尼拔,按照地圖可以看出卡普亞離羅馬城非常近,這對於羅馬來說始終是一個威脅。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援軍到達駐紮在卡普亞,就可以迫使羅馬將大批兵力集中在羅馬城或者附近。這樣的話羅馬全部力量都會被牽制住。這樣就可以給予漢尼拔個個擊破的可能。總之由於援軍未到,使漢尼拔的戰略無法完成,這也是漢尼拔失敗的原因之一。而迦太基之所以這麼做,不過是為了收回第一迦太基之戰失去的利益而已。
不可否認的是羅馬的成功,是因為羅馬的戰略上的布置強於迦太基。首先羅馬人始終在西班牙有一支部隊,並且之後還派出援軍,元老院延長了他的權力期限,把他派來西班牙,給了他30條五層槳戰船和8000名步兵,以及數量巨大的軍需品李維(《建城以來史》)。羅馬之所以在西班牙仍然保持大量軍隊,其目的是為了要保證能夠堵住西班牙派給漢尼拔的援軍。之後菲利普與漢尼拔結盟。羅馬立刻開始反馬其頓活動。212年列維努斯和埃託裡巨的領導人物間開始了秘密的談判,這談判很快地便導致了羅馬一埃託裡亞的聯盟。埃託裡距人應當在陸上反對菲利浦,而羅馬人則應當在海上,羅馬所使用的兵力應不少於二十五艘戰船。在共同進行徵服時,埃託裡亞人取得土地,羅馬人取得擄獲品。特別是羅馬人必須在徵服阿卡爾那尼亞的時候幫助埃託裡亞人。雙方都不得與菲利浦締結單獨的和約。這樣一來,菲利浦不但沒有把戰爭轉移到義大利去,他自已反而被巴爾幹半島上的敵人四面八方地包園起來了(《古代羅馬史》)。從中就可以看出,羅馬的戰略就是孤立漢尼拔,使其得不到援軍。並且儘量不與漢尼拔交戰,進攻漢尼拔的盟友。
但是就算這樣漢尼拔也是有可能,耗平羅馬。按照李維《建城以來史》的記載,當時羅馬人民有30處移民地,其中12處移民地儘管它們全都在羅馬派駐有代表,但拒絕向執政官提供士兵和金錢。可以看出,長時間的戰爭,很多羅馬人也不想繼續作戰下去。羅馬有非常大的可能性,最後與漢尼拔議和。這個時候西庇阿出現了,他迅速的擊敗了迦太基再西班牙的勢力,將戰火燒到迦太基本土。使漢尼拔最終失敗。
綜合所述,漢尼拔失敗是多方面的,既有自己的問題也有迦太基與盟友的問題,更有羅馬的戰略部署和西庇阿的天賦的綜合原因。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微漫菸葉,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