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勢如破竹,為何還輸了第二次迦太基戰爭?漢尼拔:小看了羅馬

2020-11-19 騰訊網

編者按:通過冷兵器研究所的《沒看過《孫子兵法》就不會用計?漢尼拔:背水陣、火牛計我都會用》一文,我們明白漢尼拔不缺謀略,那麼為何漢尼拔再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中,還是以失敗告終?

我們首先要明白漢尼拔的第一步戰略,漢尼拔進入羅馬之後,採取的是分化瓦解戰術。這裡我們可以從以下事例中看出,再拉西美諾湖之戰之後,他很仁慈地對待羅馬的同盟者,沒有勒索贖款而釋放他們回家去,以便安撫他們的市鎮。但是他扣留所有的羅馬人俘虜阿庇安(《羅馬史》)。之所以這樣是因羅馬人再義大利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以下是戰爭開始之時,羅馬人兵力表。

所以雖然漢尼拔在戰爭之初,就讓羅馬喪失了大約10萬軍隊,但是羅馬仍然保持兵力優勢。這也就是漢尼拔,繼續進攻羅馬盟友的原因。這裡有一個問題?為何羅馬遭到一連串慘敗之後。羅馬大部分城市還是沒有背叛羅馬呢?因為這個時候的義大利剛剛遭遇高盧人入侵,有一種普遍反對高盧人的觀念。從戰前對高盧人的態度就可以看出,義大利其他居區也樣恐懼高盧人的進攻,所有盟邦隨時提供協助,他們不再將自己看成是羅馬盟邦而已,也不會將這次戰爭認為只是為了支持羅馬霸業而戰。相反地,所有人都認為這危險是對他們自已人身、城市及領土的共同威脅。因為這個理由,所以他們在回應羅馬人的命令時,沒有遲疑過任何一刻(《羅馬帝國的崛起》)。所以漢尼拔與高盧人聯合,無疑將自己推到了與義大利人的對立面。這也是漢尼拔解放政策失敗的主要原因。

其實漢尼拔也有不與高盧人聯合的道路,漢尼拔之所以與高盧人聯合,是因為漢尼拔翻山進入羅馬之後,兵力不足的原因。其實進入義大利並不只有一條,可以改從海路進入義大利,這個時候可能會有人說,羅馬掌握制海權,會攔截漢尼拔。但是這一點從下表可以看出,羅馬在第二次迦太基戰爭中,攔截成功率才只有37%。

事實就是海路攔截成功率低於50%,如果漢尼拔從海路進攻。羅馬能攔截成功漢尼拔的成功性是很低的。這是漢尼拔再以解放者的姿態,出現在義大利。通過幾次野戰勝利,就可以迫使大部分羅馬同盟城市投降。可以說漢尼拔一開始的行動,過於穩健,導致其一開始的戰略失敗。

當然就算漢尼拔一開始戰略出現失敗,也不意味著漢尼拔不能打。首先我們要明白羅馬人不可能一次集合60萬大軍,一口氣擊殺漢尼拔。這裡我們要先明確一個概念,有多少兵力和能出動多少,並不一樣。就如羅馬有78萬軍隊,但是一次集合最多的也才只有八萬。那麼漢尼拔的第二步戰略究極是什麼?這個問題,由於沒有援軍到義大利。所以這裡根據漢尼拔的行動進行推測。首先是拿波裡圍攻戰,按照李維《建城以來史》記載,在庫普阿投降迦太基之後,漢尼拔曾想襲擊拿波裡。但是,當他得知羅馬將軍優尼烏斯·西拉努斯可能率領一支軍隊來保衛拿波裡的消息之後,他便馬上撤退了。如果漢尼拔真有意攻下拿波裡,那麼不可能因為一支羅馬軍隊就撤退。並且前兩次拿波裡之戰漢尼拔也沒有採取強攻。可以看出漢尼拔並沒有想攻下拿波裡。

在諾拉也是,漢尼拔第一次兵敗諾拉之後,這一仗損可能也就幾百人。所以其實並不影響漢尼拔繼續攻城。所以筆者認為漢尼拔並沒有攻城的打算,其目的不過是為敲山震虎,意思就是告訴羅馬人,自己要一個一個拔掉羅馬同盟,依次來削弱羅馬,迫使羅馬分散大量兵力用救援,這樣漢尼拔可以個個擊破。雖然沒有史料證明這一點,但是按照李維《建城以來史》記載:由於西西里發生叛亂,羅馬這一年決定組織18個軍團,用於這一年的軍事行動。執政官們艱難地招募軍隊,由於沒有足夠的青年,不僅難以組建一些新的城市軍團,而且也難以補充原有的軍團。羅馬之所以出現兵力不足,可能就是因為漢尼拔的戰略造成的。但是就算這樣羅馬仍然有一支機動性部隊,這支部隊可以足以攻擊漢尼拔的盟友。所以這才是漢尼拔要援軍的原因。我們要知道卡普亞投降給漢尼拔,按照地圖可以看出卡普亞離羅馬城非常近,這對於羅馬來說始終是一個威脅。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援軍到達駐紮在卡普亞,就可以迫使羅馬將大批兵力集中在羅馬城或者附近。這樣的話羅馬全部力量都會被牽制住。這樣就可以給予漢尼拔個個擊破的可能。總之由於援軍未到,使漢尼拔的戰略無法完成,這也是漢尼拔失敗的原因之一。而迦太基之所以這麼做,不過是為了收回第一迦太基之戰失去的利益而已。

不可否認的是羅馬的成功,是因為羅馬的戰略上的布置強於迦太基。首先羅馬人始終在西班牙有一支部隊,並且之後還派出援軍,元老院延長了他的權力期限,把他派來西班牙,給了他30條五層槳戰船和8000名步兵,以及數量巨大的軍需品李維(《建城以來史》)。羅馬之所以在西班牙仍然保持大量軍隊,其目的是為了要保證能夠堵住西班牙派給漢尼拔的援軍。之後菲利普與漢尼拔結盟。羅馬立刻開始反馬其頓活動。212年列維努斯和埃託裡巨的領導人物間開始了秘密的談判,這談判很快地便導致了羅馬一埃託裡亞的聯盟。埃託裡距人應當在陸上反對菲利浦,而羅馬人則應當在海上,羅馬所使用的兵力應不少於二十五艘戰船。在共同進行徵服時,埃託裡亞人取得土地,羅馬人取得擄獲品。特別是羅馬人必須在徵服阿卡爾那尼亞的時候幫助埃託裡亞人。雙方都不得與菲利浦締結單獨的和約。這樣一來,菲利浦不但沒有把戰爭轉移到義大利去,他自已反而被巴爾幹半島上的敵人四面八方地包園起來了(《古代羅馬史》)。從中就可以看出,羅馬的戰略就是孤立漢尼拔,使其得不到援軍。並且儘量不與漢尼拔交戰,進攻漢尼拔的盟友。

但是就算這樣漢尼拔也是有可能,耗平羅馬。按照李維《建城以來史》的記載,當時羅馬人民有30處移民地,其中12處移民地儘管它們全都在羅馬派駐有代表,但拒絕向執政官提供士兵和金錢。可以看出,長時間的戰爭,很多羅馬人也不想繼續作戰下去。羅馬有非常大的可能性,最後與漢尼拔議和。這個時候西庇阿出現了,他迅速的擊敗了迦太基再西班牙的勢力,將戰火燒到迦太基本土。使漢尼拔最終失敗。

綜合所述,漢尼拔失敗是多方面的,既有自己的問題也有迦太基與盟友的問題,更有羅馬的戰略部署和西庇阿的天賦的綜合原因。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微漫菸葉,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迦太基之魂—漢尼拔
    羅馬海軍開始逐步扭轉戰局,這場戰爭打了23年,迦太基的海軍力量被消耗殆盡被迫求和,迦太基向羅馬賠付巨款,然後從西西里島全面撤離。為支付羅馬巨額賠款和積蓄力量向羅馬復仇,年幼的漢尼拔跟隨隨父親哈米爾卡·巴卡踏上了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開拓新迦太基城。歷經十餘年苦心經營,巴卡父子逐漸把迦太基在伊利亞半島的基地發展壯大,羅馬人開始坐立不安。
  • 你可以不知道迦太基,但你必須要知道漢尼拔?
    這場戰爭並沒有分出勝負,古迦太基在地中海西部建立霸權,古希臘則稱雄於東部。大約前3世紀,由於古羅馬的崛起,古迦太基與羅馬發生戰爭,史稱布匿戰爭。布匿戰爭共發生三次,在布匿戰爭裡,羅馬和迦太基都損失極為慘重,最終以古羅馬的勝利告終,古迦太基失去了除北非領土之外的所有領土。前146年,古羅馬終於攻破迦太基城,標誌著古迦太基的滅亡。
  • 羅馬vs迦太基——漢尼拔怎麼這麼牛?
    但回到2000多年前,人們第一反應一定是這位軍神——迦太基的漢尼拔。    作為一名軍事家,這人有多牛呢?歐洲歷史上四大軍事統帥,亞歷山大、漢尼拔、愷撒、拿破崙,另外三人都是皇帝(愷撒差一點,沒當成,但也算是了),只有漢尼拔只是軍隊將領。而且這哥們還一個稱號——戰略之父,這也不是白給的,要知道二戰中,德國閃擊戰就是由漢尼拔的戰術發展而來,只不過是將騎兵換成了坦克。
  • 漢尼拔的悲劇和迦太基的沒落
    這讓人想起那位被拿破崙奉為「戰神」的迦太基名將漢尼拔。 迦太基位於北非,跟強盛的羅馬一度勢均力敵。公元前218年,漢尼拔挺進到義大利腹地,甚至有望攻克羅馬城,但他的遠徵並未得到國內的支持,最後難以為繼。國內輿論的短視,讓漢尼拔撤回北非本土,後又因為政敵和輿論的內外打壓,出走小亞細亞。羅馬共和國的真正目標不是漢尼拔,而是迦太基,乃至整個地中海世界。
  • 羅馬與迦太基人最後一戰史稱「扎馬之戰」
    戰鬥時,漢尼拔的左右兩翼都被騎兵所摧毀,他所依仗的戰象兵也被小西庇阿訓練的精銳步兵擋住。漢尼拔試圖用步兵包抄羅馬軍團,可是當他的軍隊發現羅馬軍團有比他們還強大的步兵陣線時,就止不住分崩離析了。羅馬軍團大獲全勝。他們的騎兵在追擊漢尼拔騎兵回來後,又遇到了失敗的迦太基步兵,結果又大殺一場。迦太基徹底失敗了,他們與羅馬籤訂了極其苛刻的合約,不過合約還是給他們留下了東山再起的可能。
  • 在遠徵迦太基的行動中,這位羅馬指揮官讓迦太基很痛苦
    >5部分講漢尼拔回到迦太基1公元前204年,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佔據絕對優勢的羅馬開始遠徵迦太基(位於北非)。因此,迦太基在這個時候說不定正幻想著過幾天就可以活捉西庇阿,然後讓羅馬在這場戰爭中的絕對優勢消失。2與此同時,在沙漠中流浪的馬西尼薩聽說西庇阿即將到來的消息後,估計激動的睡不著覺了。
  • 「一生只敗一仗」的漢尼拔,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次戰敗!
    第二次布匿戰爭,又被稱為漢尼拔戰爭。對於羅馬人來說,這長達16年的戰爭,最大的敵人就是迦太基「戰神」漢尼拔。 我們今天試著聊一聊,漢尼拔為什麼沒有打贏羅馬?
  • 還原真實歷史《全面戰爭:競技場》迦太基特色兵種介紹
    《全面戰爭:競技場》遊戲中迦太基派系還原於歷史上羅馬崛起前地中海沿岸的霸主:由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城邦。迦太基將領,被稱為西方戰略之父的漢尼拔可以由你選用作為將領出戰。
  • 力敵強敵漢尼拔的羅馬群英
    這些人,就是直面「戰神」漢尼拔的羅馬群英。漢尼拔戰爭,即第二次布匿戰爭,開始於公元前218年,以羅馬盟邦薩貢託被漢尼拔攻陷,迦太基政府拒絕羅馬使者要求交出漢尼拔以審判的通牒為開始的標誌。隨後,漢尼拔出乎意料地走陸路,從西班牙出發,通過現在法國南部、阿爾卑斯山一線進入義大利,從羅馬共和國設想中應對迦太基的後方出現。
  • 如果羅馬人和迦太基人是合乎現實意義的人,那麼布匿戰爭就奇怪了
    當然,除了人口之外,羅馬人與迦太基人的布匿戰爭,也處處透露著神仙打架的味道,讓人搞不清楚他們究竟是人還是神。東西方一對比,我們才發現:中國古人真的只是個「凡人」!布匿戰爭,發生在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橫跨100多年,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戰爭,分別叫做第一次布匿戰爭、第二次布匿戰爭、第三次布匿戰爭。
  • 地中海霸權爭奪戰——布匿戰爭中,為何羅馬人笑到了最後?
    在現代人眼中,西西里島只是一個有著美麗傳說的風景勝地,其實她還擁有這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公元前262年,迦太基與羅馬之間的爭奪戰爭在此拉開序幕,西西里島也將作為羅馬的第一個海外行省,見證羅馬與迦太基之間長達百年的戰爭。軍事力量上,羅馬軍隊擅長陸戰,而迦太基則海軍力量強悍。
  • 漢尼拔的先行者!屢敗羅馬、進抵羅馬城的希臘英雄
    羅馬軍隊和馬其頓方陣軍隊孰強孰弱,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有了一個公認的答案,但是大多數人對於這兩支軍隊的交鋒,總認為最早發生在布匿戰爭期間,不過,這兩支軍隊最早交鋒的時間,其實比布匿戰爭要早得多,同時,這支與羅馬人交戰的馬其頓式希臘軍隊還有一個壯舉,那就是他們比漢尼拔率領的迦太基軍隊更早地來到羅馬城附近,讓羅馬人在成為義大利強權後,第一次體會到了敵人兵臨城下的恐懼感
  • 《野蠻人崛起01》漢尼拔的復仇
    ▲ 公元前三世紀,由腓尼基人建立的北非古國迦太基(今突尼西亞)是當時稱霸地中海的海權國家,它被隔海相望、瘋狂擴張中的羅馬帝國當作勢必要收服的「囊中物」,因為「擊敗了迦太基就可接手它的無上權力從而掌控整個古代西方世界。」為此,兩國之間爆發了三次布匿戰爭,最後以迦太基的滅亡而告終。
  • 《全面戰爭:競技場》講武堂——歷史上的羅馬軍隊與戰術體系
    在羅馬共和早期,羅馬軍團的組織結構與傳統的希臘方陣極其相似,但在陣型的排列上稍有不同。在塞爾維烏斯的改革中,他以財產等級對公民的戰鬥序列進行排列,早期羅馬方陣一般為8排,重裝步兵最初還使用直徑為1米的圓形護盾構成密集方陣。
  • 撒謊,背叛和活人獻祭,希臘人是如何給迦太基人潑髒水的?
    理察·邁爾斯在他的《迦太基必須毀滅》當中試圖去尋找這個被汙名化的城市的背後的歷史,並且試圖去證明,這座城市除了一個殺人狂的名字以外還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歷史啟示。一、迦太基的汙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迦太基最出名的人是漢尼拔,最出名的事件是漢尼拔髮動的第二次迦太基戰爭。然而如今人們聽到漢尼拔這個名字,首先聯想起來的恐怕還不是迦太基,而是《沉默的羔羊》中的那個優雅的食人博士。
  • 本是地中海沿岸強大的國家,結果卻成了羅馬擴張的墊腳石
    羅馬從義大利半島上的一個共和國轉變為了一個龐大的帝國是突然而驚人的。羅馬帝國的強大也離不開地中海沿岸的另一強國迦太基,羅馬通過三次布匿戰爭,最終滅亡迦太基,成為地中海沿岸最強大的帝國。
  • 漢尼拔:背水陣、火牛計我都會用
    編者按:某乎上曾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何第二次迦太基戰爭期間的迦太基和羅馬雙方將領,明明沒有看過《孫子兵法》,卻能用那麼多謀略呢?畢竟羅馬與秦漢對比一直以來是網絡上經久不衰的話題。《孫子兵法》也經常被作為論據之一,被雙方用來彼此攻打。
  • 150年後,羅馬人控制了阿爾諾河(Arno)以南的義大利地區
    他們與西西里的希臘人有時結盟有時作戰,對義大利西部及其港口貿易而言,迦太基對其構成了長期的威脅。三次布匿(Punic,該詞源於「腓尼基」一詞的拉丁語詞源)戰爭在羅馬和迦太基之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在經過20多年斷斷續續的戰爭以後,第一次布匿戰爭於公元前241年結束,這次戰爭使羅馬形成一支海軍,而迦太基人不得不放棄西西里,在西西里島(Sicily)西部還出現了首個羅馬「行省」。從此以後,整個義大利本土地區不是作為羅馬共和國的一部分進行直接管轄,就是正式與羅馬共和國結盟。而且,羅馬控制了科西嘉島和撒丁島。這些構成了羅馬共和國的首次對外徵服。
  • 陸戰所向披靡,海戰卻節節敗退,羅馬人仍舊擊敗迦太基掌控西西里
    但是迦太基的這種興盛和戰略位置在給自己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引起了旁人的注意。最終在數次戰爭之後,迦太基並沒有敵得過羅馬的侵襲而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進程中。而這三次的布匿戰爭為什麼會發生呢?同時在這系列的戰爭中,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 迦太基:一個海上帝國的興衰
    迦太基人崇拜許多神,在宗教方面,他們很開放包容。作為腓尼基神來說,迦太基人主要崇拜巴力神。這個神源自中東,是迦南神話中的暴風與雷電之神,是地位最高的神。那位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的名將漢尼拔•巴卡與巴力的關係密不可分,漢尼拔的意思是「巴力是仁慈之主」而巴卡是「雷電」。從神職上看來,巴力和古埃及的戰神賽特可能會有互相影響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