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力量:畢贛電影《路邊野餐》

2021-02-08 路人甲


7.10號網易有放映活動,提前看了《路邊野餐》。

電影局部不免多餘零散的地方,影響了整體的呈現,以致於我沒有看太明白。但演員的表現無可挑剔,不影響觀眾對電影的感受,表達上的關鍵環節也沒有新導演常見的生澀。

如果是想從影片中獲得強烈的情感共鳴,你可能會失望,它屬於漸入佳境型,無法像戲劇邏輯分明的劇情片那樣令人賞心悅目。

畢贛拍長鏡頭那會估計還沒有便宜的五軸陀螺穩定器——我是最近看朋友拍花絮才發現,攝影機存在的痕跡很明顯,有時能看到攝影師倉促的換位,廣角鏡頭的頻頻畸變。這是一個遺憾,但導演本人並不遺憾,他認為資本的限制是沒有辦法的,相同條件下回頭再改善還是相同的結果。

若說這電影的價值在哪,籠統來說,就是一個萬變不離其宗的規律,它結合了紀錄片的真實和電影的儀式感,展示了以貴州凱裡為標誌的南方本土環境,以及與此相似的生活、情感體驗,中國電影史一定會記住它。

具體要講的東西,就在這種真實所帶來的熨帖裡,人們或許願意忽視它的毛病,觀眾也可以放開幹擾去更深的理解它。

商業片容易挑問題,藝術片一旦完成語境的前提——區分商業和藝術總是免不了,好電影這二者的屬性是密不可分的——很難找到它的致命缺陷,跳戲難受的地方通常只在一時的技術缺陷,而且多與資金有關。

所以能看出來導演未來有各種可能。


影評人能分析出更多電影內在的東西,導演的思想,藝術探索,新意,或者進行客觀批評。作為影迷,我能看到一些罕見的手法,但無法感性的盡述。如果是看門道的同行,職業人,更多是分解其實現手段,而且看到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一個導演內部確認好的完整的語系,有說這是叫天分的。

《路邊野餐》探討的是時間的圓周與不可控,有導演對《金剛經》裡時間的個人理解,「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和部分我並不太懂的詩意,所以它到底要表達什麼,你可能會比我感受到更多,但它值得推薦嗎?從電影的角度,它必然是值得推薦的。


我在觀影前以口碑分數推薦過一次《百鳥朝鳳》,看片後認為它並非藝術片,它是一個老式文藝片,即兩不沾邊的商業片手法加上藝術片內容,主要用來完成導演的單方面甚至是固執的訴求,光是按道格瑪95宣言的內在原則,一個虛假的配音問題就幾乎中斷了它的藝術價值,所以我個人並不喜歡。

畢贛的《路邊野餐》是更接近電影美學的藝術片,但我一直沒發現或不願意承認的是,商業片在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大眾消費品,而作者型電影就是小眾的,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有了一定鑑賞能力的觀眾或對藝術形式敏感的人,自然強烈推薦。

可以這麼說,幾乎所有理解電影功能的作者都會想拍出像畢贛這樣的氣質和調性,或擁有它其中的一個環節。

同去的朋友表示了嫉妒之情,我談不上嫉妒,但確實很羨慕。比起不少鑑賞能力與實拍手段相差一定距離的人來說,這位導演完成了最難把握的方向——通過對人的理解,自如的推動臺詞,動作與環境的結合,拍出了一個價值成熟的電影,這確實是天分。

交流會上導演有些疲勞,儘量言簡意賅,估計要在公映前趕好幾個場子,而且頻繁被問及一些自身已經順利度過的意識,想來多少有不情願,以他這個階段,應該探索更深層面的問題了。

提問只有大概七八個便結束了。

結束後我堵了副導演餘世傑,也是片中演員,問是劇本設計多還是臨場發揮多,或者後期素材排練組合多,他說是全設計。包括劇本裡演員的臺詞,動作,走位——這裡說的臺詞,動作,走位,與好萊塢體系裡的劇作傳統是不一樣的,它不做任何服務於戲劇邏輯的修整,完全照著生活來。

當時的感覺是這得對片中角色了解到什麼程度?

有可能倉促中我沒問清楚,他也沒聽全意思,我猜還是給大概框架,其他現場調整,但是四十多分鐘的長鏡頭那段絕非偶然,所以看起來確實是精心安排。

同去的也有作者提問說佩服導演的語境的,那個作者說自己還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式。

我問過翟義祥導演相似的問題,關於演員與環境準確融合的語境,他說主要依照劇本,靠反覆排練來完成。畢贛解釋了另一個側面,給非職業演員提供人物小傳,根據對方特徵設計演員所能理解的,與另一個演員的現實關係及互動,站在對方的立場,用非職業演員能聽懂的話作解釋。

在我的跟組經驗裡,曾看到不少導演,也包括某個階段的我,常常以專業術語或是文藝概念來要求演員,得到的多是模式化的結果。

也就是說,他這個寫了三年的劇本(記得有聽到這一句)是在了解了幾乎所有演員原型之後設計的,排除對生活中不同人理解的誤差,現場多變的情形,攝影機百年不變的幹擾問題,在這些前提下,再加入自己的結構,思維,語言,電影美學,這是值得欽佩的。


類似的觀影會,我去的並不多,一是沒有寫職業影評的訴求;二是獨立電影或作者型影片,通常是導演不可替代和無法模仿的私人經歷,看幾次後方法往往八九不離十,都是直覺裡已有的東西這些人率先確認了。

這其實也是好作者和平庸者之間的差距,不管懂多少,參透多少,能否使盡渾身解數去實現它,即從裡到外真正的熱愛電影,才是決定一個作者成敗的唯一參考。

但是你若以局外人的身份觀察臺上的主創和熒幕前渴望交流心得體會的同好們,你也會看到,中國電影並非沒有能人,而是把關的人,作者之外決定一個電影最終呈現方式的環節或是整體風氣,自然也包括審查制度形成的政治意識形態出了問題。這個問題,有的人默默忍受著;有的人奮起抵抗進行冒險;而獨立電影人通過巧妙的方式迴避了。

縱觀電影史,將電影提升到其他藝術形式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的,一直是和畢贛相似的這群人和他們的欣賞者。

所以希望這個隊伍能更強大。

7.15號《路邊野餐》公映,算你一份吧?!

轉發本文的前五個名額,截圖至我個人微信(見下),將得到本公號提供的原價贈票,限北京地區。


調戲或合作,添加作者個人微信13357377437

「路人甲」是一個給缺少存在感的人書寫的系列故事;

同時也是一個為普通人刷存在感的實名人性化平臺。


[未經許可丨禁止轉載]

媒體轉載、投稿、合作

請聯繫個人微信:x-longchen

關注公眾號:路人甲(Iamapasser-by)

相關焦點

  • 你眼中的《路邊野餐》?
    據說《路邊野餐》只是畢贛導演的第一部長片,但我看到一種在最成熟的大導演的顛峰狀態才有的泰然自若,身為影痴我太願意臣服於這種全面性的主宰(domination)。⋯⋯對我而言,看《路邊野餐》類似於飛行,我可以鳥瞰,也可以聚焦於地面上的一粒砂,這種體驗無與倫比。」
  • 《路邊野餐》把音樂吟成了詩
    《路邊野餐》被稱讚「精彩得不像處女作」,導演畢贛拍攝該片的時候才25歲,全票獲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時26歲,而《路邊野餐》在大陸上映時,他剛過27
  • 《路邊野餐》角逐金馬獎,26歲畢贛提名最佳新導演
    《路邊野餐》角逐金馬獎,26歲畢贛提名最佳新導演 陳驥 韓子喬 2015-10-02 18:25 來源:澎湃新聞
  • 怎麼評價電影《路邊野餐》?
    在夥哥看來《路邊野餐》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作品。雖然可能在部分觀眾眼中覺得這部文藝風格的片子有些難懂,看完之後並沒能理解導演所想要表達的寓意,但卻也不可否認這是一部很優秀的電影。雖然電影的名字叫做《路邊野餐》,可實際上全片中和「野餐」二字沒有半點關聯。
  • 臺灣如何《路邊野餐》?
    「畢贛,看了他的電影發現所謂的電影天才,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在《路邊野餐》裡面我覺得就是同時滿足了夢境、詩意、幻想、鄉愁,然後在這部電影裡面同時看到了所謂好幾個大師的融合體
  • 電影 《 路邊野餐》
    >
  • 影視評論地方、白日夢與國家:論《路邊野餐》的時空建構
    在快要結束博士論文的田野調查並開啟關于田野地點的歷史地理描繪的時候,《路邊野餐》正好在深圳有限的幾家影院輪流展映。這部電影我看了兩遍,它簡直是近年來看過的最好的華語電影。同樣令人興奮的是,在我為影評作功課的時候,意外地發現畢贛在知乎那如我一樣正在興奮而正經地「點評」《路邊野餐》的人堆裡,對「如何評價畢贛電影《路邊野餐》」有一個最高票數的回答,這是他寫於2016年1月5日的一首詩:用刀尖入水用顯微鏡看雪 就算反覆如此還是忍不住問一問 你數過天上的星星嗎它們和小鳥一樣
  • 《路邊野餐》臺灣首映,轟動大半個文藝圈
    有一種緣分昨晚,臺灣前景娛樂舉辦了《路邊野餐
  • 《路邊野餐》今天下檔了,我們懷念它
    他說《路邊野餐》的上映很像是把一部「任性的電影」抬進了市場,就像幾個人過獨木橋,從橋頭到橋尾一百米的距離,圍觀的人們紛紛邊走邊自願入列,結果看似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陣仗。但獨木橋上即便再擁擠熱鬧,又如何抵得過橋下奔騰洶湧的大江大河的喧囂?即便如此,畢贛和他的《路邊野餐》還是激活了一部分文藝青年對市場的天真的想像力。
  • 《路邊野餐》:最動人是永恆的鄉愁
    《路邊野餐》帶來的是相似的感受,儘管影片在日常生活敘事上與侯孝賢如出一轍,但它不同於侯孝賢鏡頭中詩意現實主義的南國,而更接近阿彼察邦筆觸下魔幻現實主義的暹羅。《路邊野餐》是充滿詩意的。它是寫給時間的一首詩,有關過去、現在與未來,有關離別與重逢,有關人生唏噓不已又悵然若失的遺憾,仿佛在時間的廢墟之上,我們都是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影片的鏡頭語言有種不動聲色的老練沉穩,且在生離死別的敘事中流露出人世滄桑的生命體驗,讓人難以置信這齣自一位26歲的導演之手。
  • 其實,《路邊野餐》也沒那麼難懂
    《路邊野餐》劇照對於我這個湖北人而言,貴州方言、「山路十八彎」、野人傳說、穿著微透內衣的廉價劣質緊身上衣的女人,這些都不陌生,看《路邊野餐》,我沒有絲毫獵奇心。對村民而言,外面的世界和貧困的當地反差太大,有人去了趟凱裡,即《路邊野餐》裡那個看來不那麼發達和特別的城鎮,回村之後就絕望自殺了。快離開時,村民送別支教的大學生們,一起喝了數不清多少碗米酒,朋友第一次喝醉,釋放了大量情緒。聽說《路邊野餐》,就是在這種米酒灌溉下培育出的。所以,請想像一下那個由四十分鐘長鏡頭拍下的沒有時間界限的虛擬村莊,蕩麥,會是怎樣一個地方。
  • 《路邊野餐》不僅是一場中國電影革命
    這周,持續被《路邊野餐》的新聞、評論刷屏。幾乎所有的媒體和影評人都對這部影片讚不絕口。電影《路邊野餐》講的是在貴州黔東的陳昇,出獄後重新生活。
  • 這些低成本國產片,能否複製《路邊野餐》奇蹟?
    畢贛2015年,一部《路邊野餐》橫空出世,驚豔華語電影界。一舉奪得當年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以及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當代電影人單元最佳新導演、最佳處女作特別提名獎等大獎。次年在國內公映後,獲得了646萬人民幣票房。
  • 《路邊野餐》發布新版海報 拍長鏡頭就像打實況
    《路邊野餐》海報近日,由畢贛擔任導演及編劇、陳永忠主演的電影《路邊野餐》發布了「摩託車回收」版海報。畫面以舊到褪色的湖藍色牆皮為背景,上書「摩託車回收」五個朱紅色脫落的廣告字體,與不久前發布的以綠皮火車為背景的「野餐列車」版海報在視覺上一脈相承,而此次發布的「摩託車回收」版海報上醒目的數字「13」則寓意為《路邊野餐》一路走來,遊歷各國共斬獲了13個電影節的獎項,其中包括觀眾熟知的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第52屆臺灣金馬獎、第37屆法國南特三大洲等國際電影節。
  • 為什麼會看不懂《路邊野餐》呢?
    這與觀眾熟悉且期待的線性敘事模式不同,觀眾很難在《路邊野餐》中體驗到被故事帶入的快感,也同時就失去了看懂這部電影的耐心。無奈觀眾還是把《路邊野餐》當成了故事片來看,甚至與同期上映的幾部商業電影的故事進行對比,殊不知《路邊野餐》打破線性敘事模式的做法就是與商業電影的邏輯背道而馳的。
  • 全方位解讀《路邊野餐》:長鏡頭內外的詩與佛
    去年的中國電影也給了世界很多驚喜,處女作方面當屬為畢贛拿下洛迦諾當代影人單元最佳導演的《路邊野餐》。其實他之前已經拍過一部長片《老虎》(2011),但因資金和經驗的限制,質量一般,從未問世。而《路邊野餐》從三月起,分別在法國和臺灣地區公映,口碑極佳的同時,也拿下了對於藝術片來說不錯的票房。今年夏天,這部讓全球評論者耳目一新的影片,在雪藏了一年後,終於要與中國大陸的觀眾見面了。
  • 魔性神片《路邊野餐》:詩意就在眼前 不要因難懂而拒絕
    這句話出現在7月15日上映的電影《路邊野餐》宣傳海報上,它來自導演畢贛的一首詩,同時也出現在影片《路邊野餐》中。《路邊野餐》是畢贛導演的長片處女作,畢贛本身是一位詩人,寫過詩集《路邊野餐》,而影片《路邊野餐》則是他用夢境與現實打造的時空交錯的電影詩。
  • 《路邊野餐》:一場關於時間、地域的詩意探索
    直到最近,這20年來標榜都市寫實的電影傳統似乎又有了新動向,比如一批80後導演,有些不再聚焦於城市,落腳在遺世獨立的小鎮、農村或者少數民族部落,講述出奇特或者荒誕的故事。這不得不提到「文藝」氣息濃厚的院線電影《路邊野餐》。如此一部無任何「明星」出演、低成本製作的電影能在院線上映實屬不易,獨立極端的影片基調更是廣受觀眾和行業人士的好評,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
  •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奇幻的故事《路邊野餐》
    所以呢,不要讓自己失望畢贛導演的電影《路邊野餐》,之前忘了在哪看到過一次,沒想到這麼快就上映了。不出所料,排片太少,上映才幾天,我點進去一看,唯一的一家為它排片的影院明後天已經沒有場次了,於是今天一定要把它看了。這部電影講了一個奇幻的故事,我無法完全看懂。
  • 《路邊野餐》觸角伸入山河歲月 導演調度功底強
    原標題:《路邊野餐》的觸角伸入了山河歲月 時間,回憶,夢境,畢贛的電影非常私人,並不十分親和觀眾,甚至有些粗糙。卻因為其中迸發出的靈性與不完美,讓人對其未來充滿期待,一個很有潛力的年輕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