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號網易有放映活動,提前看了《路邊野餐》。
電影局部不免多餘零散的地方,影響了整體的呈現,以致於我沒有看太明白。但演員的表現無可挑剔,不影響觀眾對電影的感受,表達上的關鍵環節也沒有新導演常見的生澀。
如果是想從影片中獲得強烈的情感共鳴,你可能會失望,它屬於漸入佳境型,無法像戲劇邏輯分明的劇情片那樣令人賞心悅目。
畢贛拍長鏡頭那會估計還沒有便宜的五軸陀螺穩定器——我是最近看朋友拍花絮才發現,攝影機存在的痕跡很明顯,有時能看到攝影師倉促的換位,廣角鏡頭的頻頻畸變。這是一個遺憾,但導演本人並不遺憾,他認為資本的限制是沒有辦法的,相同條件下回頭再改善還是相同的結果。
若說這電影的價值在哪,籠統來說,就是一個萬變不離其宗的規律,它結合了紀錄片的真實和電影的儀式感,展示了以貴州凱裡為標誌的南方本土環境,以及與此相似的生活、情感體驗,中國電影史一定會記住它。
具體要講的東西,就在這種真實所帶來的熨帖裡,人們或許願意忽視它的毛病,觀眾也可以放開幹擾去更深的理解它。
商業片容易挑問題,藝術片一旦完成語境的前提——區分商業和藝術總是免不了,好電影這二者的屬性是密不可分的——很難找到它的致命缺陷,跳戲難受的地方通常只在一時的技術缺陷,而且多與資金有關。
所以能看出來導演未來有各種可能。
影評人能分析出更多電影內在的東西,導演的思想,藝術探索,新意,或者進行客觀批評。作為影迷,我能看到一些罕見的手法,但無法感性的盡述。如果是看門道的同行,職業人,更多是分解其實現手段,而且看到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一個導演內部確認好的完整的語系,有說這是叫天分的。
《路邊野餐》探討的是時間的圓周與不可控,有導演對《金剛經》裡時間的個人理解,「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和部分我並不太懂的詩意,所以它到底要表達什麼,你可能會比我感受到更多,但它值得推薦嗎?從電影的角度,它必然是值得推薦的。
我在觀影前以口碑分數推薦過一次《百鳥朝鳳》,看片後認為它並非藝術片,它是一個老式文藝片,即兩不沾邊的商業片手法加上藝術片內容,主要用來完成導演的單方面甚至是固執的訴求,光是按道格瑪95宣言的內在原則,一個虛假的配音問題就幾乎中斷了它的藝術價值,所以我個人並不喜歡。
畢贛的《路邊野餐》是更接近電影美學的藝術片,但我一直沒發現或不願意承認的是,商業片在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大眾消費品,而作者型電影就是小眾的,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有了一定鑑賞能力的觀眾或對藝術形式敏感的人,自然強烈推薦。
可以這麼說,幾乎所有理解電影功能的作者都會想拍出像畢贛這樣的氣質和調性,或擁有它其中的一個環節。
同去的朋友表示了嫉妒之情,我談不上嫉妒,但確實很羨慕。比起不少鑑賞能力與實拍手段相差一定距離的人來說,這位導演完成了最難把握的方向——通過對人的理解,自如的推動臺詞,動作與環境的結合,拍出了一個價值成熟的電影,這確實是天分。
交流會上導演有些疲勞,儘量言簡意賅,估計要在公映前趕好幾個場子,而且頻繁被問及一些自身已經順利度過的意識,想來多少有不情願,以他這個階段,應該探索更深層面的問題了。
提問只有大概七八個便結束了。
結束後我堵了副導演餘世傑,也是片中演員,問是劇本設計多還是臨場發揮多,或者後期素材排練組合多,他說是全設計。包括劇本裡演員的臺詞,動作,走位——這裡說的臺詞,動作,走位,與好萊塢體系裡的劇作傳統是不一樣的,它不做任何服務於戲劇邏輯的修整,完全照著生活來。
當時的感覺是這得對片中角色了解到什麼程度?
有可能倉促中我沒問清楚,他也沒聽全意思,我猜還是給大概框架,其他現場調整,但是四十多分鐘的長鏡頭那段絕非偶然,所以看起來確實是精心安排。
同去的也有作者提問說佩服導演的語境的,那個作者說自己還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式。
我問過翟義祥導演相似的問題,關於演員與環境準確融合的語境,他說主要依照劇本,靠反覆排練來完成。畢贛解釋了另一個側面,給非職業演員提供人物小傳,根據對方特徵設計演員所能理解的,與另一個演員的現實關係及互動,站在對方的立場,用非職業演員能聽懂的話作解釋。
在我的跟組經驗裡,曾看到不少導演,也包括某個階段的我,常常以專業術語或是文藝概念來要求演員,得到的多是模式化的結果。
也就是說,他這個寫了三年的劇本(記得有聽到這一句)是在了解了幾乎所有演員原型之後設計的,排除對生活中不同人理解的誤差,現場多變的情形,攝影機百年不變的幹擾問題,在這些前提下,再加入自己的結構,思維,語言,電影美學,這是值得欽佩的。
類似的觀影會,我去的並不多,一是沒有寫職業影評的訴求;二是獨立電影或作者型影片,通常是導演不可替代和無法模仿的私人經歷,看幾次後方法往往八九不離十,都是直覺裡已有的東西這些人率先確認了。
這其實也是好作者和平庸者之間的差距,不管懂多少,參透多少,能否使盡渾身解數去實現它,即從裡到外真正的熱愛電影,才是決定一個作者成敗的唯一參考。
但是你若以局外人的身份觀察臺上的主創和熒幕前渴望交流心得體會的同好們,你也會看到,中國電影並非沒有能人,而是把關的人,作者之外決定一個電影最終呈現方式的環節或是整體風氣,自然也包括審查制度形成的政治意識形態出了問題。這個問題,有的人默默忍受著;有的人奮起抵抗進行冒險;而獨立電影人通過巧妙的方式迴避了。
縱觀電影史,將電影提升到其他藝術形式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的,一直是和畢贛相似的這群人和他們的欣賞者。
所以希望這個隊伍能更強大。
7.15號《路邊野餐》公映,算你一份吧?!
轉發本文的前五個名額,截圖至我個人微信(見下),將得到本公號提供的原價贈票,限北京地區。
調戲或合作,添加作者個人微信13357377437
「路人甲」是一個給缺少存在感的人書寫的系列故事;
同時也是一個為普通人刷存在感的實名人性化平臺。
[未經許可丨禁止轉載]
媒體轉載、投稿、合作
請聯繫個人微信:x-longchen
關注公眾號:路人甲(Iamapasser-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