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神探》導演是大衛芬奇,在2017年首播,第二季在今年的8月份才開始播出的,這部劇主要講述的一個故事在70後代末期,美國有兩名聯邦探員分析這些惡性的、甚至是連續殺人犯的心理,想知道他們在作案之前和作案之後的心理動機到底是怎麼樣的,外界有哪些影響使得他們成為了罪犯。
兩名聯邦探員工作是飛來飛去,到每一個監獄去訪問這些惡性的殺人犯,有的甚至連殺了十幾個無辜的生命。穿插於故事主線當中的有一個殺人狂魔超過兩米的身高,聯邦探員在訪問他的時候顯得非常弱視和渺小,不過好在通過各種各樣真誠的聊天方式,也讓犯罪人員說出來了自己的心理話,各種各樣的訪談技巧讓這些已經在服刑的人員講述他們曾經在家庭的故事,父母親是如何對待自己的。
一個成功破獲的案例。當兩位聯邦探員來到一個小鎮時候,這個小鎮接連也發生了幾起殺人案,作案的手法就是專門要去殺在村子裡獨自生活的大概70歲左右的老太太,並且他們家養的狗,既不偷東西也不搶什麼,就殺這樣的群體,出自於什麼樣的心態呢?
經兩位探員分析逐步的探查和描述,殺人犯有可能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比如說有可能從小就生活在母親的壓制之下,在母親的眼裡他表現的非常懦弱,母親整天貶損他,他卻不敢還口,同時家裡還養著一條狗,這條狗對兒子的態度也非常不好,就是在這種長期壓制的環境當中,兒子不能把自己的母親怎麼樣,同樣也不會動自己家裡的狗一根手指頭,表面上是言聽計從的狀態,背地裡確用一種令人髮指的方式,去表達心中的憤怒。果然被聯邦探員和當地的警方猜到了,他們把範圍縮小到了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家裡養狗,性格孤僻,沒有戀愛對象的一類人。
後來終於抓到了犯人,兩名探員經過不斷的了解犯人,了解更多背景故事,通過大量的採訪樣本,不斷的發現總結整理出來一套理論。想通過這套理論來指導警方去分析犯罪人員的心理,預防和懲治犯罪。我們咋聽起來對於這樣的做法可能有所懷疑,實際上這是根據真實事情改編的美劇,片中所有的角色在現實當中都是有原形的。
當然,他們所做的這一切,一開始沒有得到當時政府部分的支持,幫助分析犯罪心理時,當地的警察對他們的做法並一定完全支持的,這才是赤裸裸的現實。
於是這部劇播放到了第二季,開始用好幾集的篇幅講同一案件,兩名探員來一個鎮子上幫助警察找一名連續殺了十幾名黑衣小孩的犯罪兇手。通過心理測試,他們建立了一個模型,這個犯罪人員應該是20-30歲的年輕黑人,因為他能夠取得小孩子的信任,他能夠把路邊走過的小孩叫上車。如果是一個白人在這樣的社區,孩子們見了是會跑的,家人們也會注意這個事項。關於細節方面的分析和描寫,這個罪犯也是非常狡猾,很少留下證據,警察在抓捕兇手的時候,黑人小孩遇害的案件不斷的發生,到最後死亡人數超過20個人。
除了犯人狡猾之外,影響犯人抓捕的還有幾個因素,一個是聯邦探員說這個犯人很狡猾,並且喜歡重回犯罪現場,喜歡欣賞他所造成的這些惡果。於是我們製造這個場面,大家拿著十字架去紀念遇害的兒童,這個兇手肯定會出現在現場,但是當地警局在印刷海報,製作和準備紀念活動要用的十字架,要經過非常複雜的手續。你說這個犯罪兇手是一個黑人,當地大部分居民都是黑人,大家不同意怎麼可能是黑人去殺害我們自己的孩子呢,肯定是什麼三K黨幹的,你們警察壓根就不想好好辦案,就想把事情栽贓到我們黑人頭上。
還有來自當地市政論的壓力,市長想得到選民的支持,同時檢查官也不想得罪黑人,甚至在本應該去批准逮捕令和搜查令的時候檢查考慮到自己的身份地位,遲遲不肯籤署搜查令,後來到了什麼程度,犯罪嫌疑人已經抓到了,已經開始盤問了,因為證據不足,沒有搜查令,當地關於種族環境的壓力硬生生地把他給放了。
那麼最終是怎麼抓到的呢?是更高一層的領導想要邀功,跟最後兩起謀殺案的直接證據把犯罪分子抓拿歸案,而且前面他殺害的那十幾名兒童這些罪行直到2019年都沒有被真正的起訴過,有一個畫面,非常感人,聯邦探員背著一個白色的組裝起來的十字架,跑在前面,身後是一群黑壓壓的人,探員們辛辛苦苦研究搜集材料,本來有廣闊的用武之地的,因為各種各樣的限制,並不是所有的案件都能偵破,並不是所有的犯罪分子都能得到應有懲罰。
有人說做為一個探案局,最終案子沒有成功偵破,犯人也沒有因為他們罪行而被起訴,這是很調觀眾的胃口的。星原覺得一種真實的再現和記錄是接近現實的,有時候我們發現正義的實現是有著重重的困難的,有時候我們一邊去追求真相,同時有各種利益衝突,偏見與成見不敢面對真相,阻撓正義的出現。這部片子告訴我最重要的一點,這些殺人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從小父母親對他們就不好,原生的家庭環境非常惡劣,也是藐視信仰,沒有任何敬畏的,不得不引起現在觀眾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