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之約」評論:讓永不褪色的沂蒙精神代代相傳

2020-11-19 閃電新聞

「蒙山高,沂水長,我為親人熬雞湯」,聽著這首耳熟能詳的《沂蒙頌》長大,筆者作為沂蒙兒女,提起沂蒙精神由衷敬佩。從沂蒙精神中獲得的無窮力量,更是激勵著我們積極進取,鞭策著我們奮勇向前。

沂蒙精神是愛黨敬黨、無私奉獻的精神。抗戰時期沂蒙兒女擁軍支前,用「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精神鑄立了不朽的豐碑,在沂蒙大地有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有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啞娘明德英,有將八路軍的兒子當做親骨肉的尹德美,有一門三烈的沂蒙老人劉永良。「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是沂蒙精神的生動寫照,多少沂蒙兒女,愛黨敬黨、樸實無華、無私奉獻。

沂蒙精神是自力更生,埋頭苦幹的精神。臨沂市莒南縣坪上鎮厲家寨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生產條件極差,因位於大山腳下,耕地面積少,耕地質量差。新中國成立後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很艱苦,家家戶戶勉強解決溫飽。厲家寨人憑著「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怕艱難困苦,肩扛鐵鍁,披星戴月,整田治水,將昔日七溝八梁亂石坡改造成了一道道整齊的梯田,人工建造了河壩、水庫、大壩。1957年,毛主席在看完厲家寨的農業生產報告後親筆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厲家寨精神作為新時代沂蒙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展示了不向困難低頭,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英雄氣概!

沂蒙精神是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精神。新時期沂蒙人民狠抓經濟發展,自主創業,奮楫爭先,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努力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這裡有新時代企業家楷模趙志全,鞠躬盡瘁的優秀黨委書記許步忠,新時代扶貧攻堅沂蒙六姐妹,鄉村振興領頭雁王傳喜,全國巾幗創業帶頭人朱呈鎔。新時期的沂蒙人奮勇創先,建立了小商品批發市場,成為了物流之都、全國最大的板材基地,有全國規模最大、物流覆蓋面最廣的市場集群臨沂商城。

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沂蒙精神必將折射出愈加璀璨奪目的光芒。作為沂蒙兒女,我們從沂蒙精神中獲得了無窮的力量,也要接過沂蒙精神的接力棒,將沂蒙精神薪火相傳! (文/文慶蘭)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閃電新聞立場,僅供參考。】

閃電新聞記者 王斐然 報導

相關焦點

  • 【小康之約】評論:讓沂蒙精神閃耀出時代光芒
    6月、7月、8月進行月度賽,徵集評論文章、短視頻、動漫、H5、創意海報等作品。根據月度賽排名,優秀作品前20名的作者將進入9月份的總決賽。「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一曲宛轉悠揚的沂蒙山小調,歌聲裡有抒發家鄉故土的深情眷戀,有描寫青山綠水的詩情畫意,更是對新時代沂蒙精神和沂蒙大地主題形象生動展示。
  • 「永不褪色、榮耀的餘光」活動開啟!
    各位親愛的BanG Dreamer: 7月28日維護後,遊戲內將開啟「永不褪色、榮耀的餘光」競演演出活動和
  • 臨沂三集紀錄片《國家記憶·紅色沂蒙》引起社會各界熱烈反響
    該片再現了沂蒙人民樸素而偉大的情懷,展現出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讓社會各界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激發了大家弘揚沂蒙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情感。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成就偉大事業。沂蒙精神歷久彌新,傳承著永不褪色的紅色基因,具有超越時空的恆久價值,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
  • 魯網:臨沂經開區傳承沂蒙精神 凝聚高質量發展正能量
    在企業發展歷程中湧現出許多沂蒙兒女,他們吃苦耐勞、開拓奮進、勇往直前、永不服輸——這是沂蒙精神所賦予的精神內涵,在新時代釋放出更多的光和熱。「要把沂蒙精神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擔當,把紅色基因轉化為幹事創業的生動實踐,讓沂蒙精神紮根企業,並不斷淬鍊成為企業發展的靈魂和動力。」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宣傳統戰部文明辦主任李小燕說。
  • 「小康之約」評論:「三照三省」畫好新時代黨員幹部「自畫像」
    6月、7月、8月進行月度賽,徵集評論文章、短視頻、動漫、H5、創意海報等作品。根據月度賽排名,優秀作品前20名的作者將進入9月份的總決賽。今年高考語文作文日前再度登上熱搜,全國III卷作文提到,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各種「鏡子」、不斷繪製「自畫像」來審視自我……寥寥數語,反映出當下很多人都存在的「自我認識盲區」,不禁讓人深刻反思。
  • 時代呼喚戰天鬥地偉大的「沂蒙精神」
    2020-11-10 09:49:31 來源: 芬島花音 舉報   在沂蒙這片鍾靈毓秀的神奇沃土上
  • 永不褪色的「橄欖綠」
    永不褪色的「橄欖綠」 2020-12-19 2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民日報等50餘家媒體聚首沂蒙!
    、金鑼集團承辦,魯南製藥集團、翔宇集團、國人服飾、臨沂農村商業銀行協辦的「傳承革命精神,共享創新發展」研討會暨「全國首屆踐行紅色精神黨媒宣傳•沂蒙行」融媒活動在臨沂市啟動。要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重要指示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作為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現實檢驗,持續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紮實苦幹、奮發進取、勇於擔當,讓廣大黨員幹部在精神上有支撐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確保黨的事業薪火相傳、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 讓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傳
    讓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傳 2020-10-26 1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沂蒙精神綻放時代光芒
    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重要法寶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臨沂,就弘揚沂蒙精神發表重要論述,深刻揭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鮮明特質,特別強調「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 劉思通:弘揚沂蒙精神 打造臨沂文藝紅色品牌
    弘揚沂蒙精神打造臨沂文藝紅色品牌臨沂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  劉思通沂蒙精神是新時代臨沂文藝工作繁榮發展的特色優勢和動力源泉。深入挖掘沂蒙精神所蘊含的文化理想、文化價值,是進一步煥發文藝創新創造活力、加快構築臨沂文藝高峰的時代命題。
  • 沂蒙精神特刊|根植沂蒙 築夢中國——金鑼集團躬耕踐行沂蒙精神紀實
    一部金鑼集團的創業史,就是一部沂蒙精神的踐行發展史。金鑼,這個在沂蒙精神中孕育、發展與成長起來的全國肉製品行業領導品牌,自1994年成立以來,把「一切為了人類健康」作為事業發展的至高追求,堅持科技先導、創新引領、品質制勝,獨闢一條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基礎,「資源型起步、鏈條式延伸、循環式發展」的發展路徑,長達18年穩居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成為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踐行「沂蒙精神」的生動範例。
  • ...舞團芭蕾舞劇《沂蒙三章》首演—— 用足尖展現沂蒙紅嫂的大愛...
    芭蕾舞劇《沂蒙三章》則用芭蕾詩篇歌頌偉大的沂蒙精神,用足尖演繹講述沂蒙紅嫂的堅毅與無私。「生死相依沂蒙人、多少撼天動地事、幾多壯舉牽夢魂……」一首《又到激情燃燒時》的詩篇,不僅重述著偉大的沂蒙精神,更追憶著沂蒙紅嫂們的英雄事跡與大愛深情。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在觀眾的熱切期盼中,中央芭蕾舞團芭蕾舞劇《沂蒙三章》 4月19日在北京天橋劇場的舞臺上,再為沂蒙紅嫂續寫出新時代的華彩篇章。
  • 【愛國情 奮鬥者】退伍軍人張禎:永不褪色的豐碑
    【愛國情 奮鬥者】退伍軍人張禎:永不褪色的豐碑 2020-12-10 16: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弘揚沂蒙精神 發揮模範作用 沂蒙交投集團:讓勞模帶出更多勞模
    勞模精神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五一勞動節和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4月30日上午,在沂蒙交投集團的會議室內,一場別開生面的先進典型座談會如期舉行,現場共表彰了10位勞動模範、25名青春建功好青年以及16個青春建功好團隊。
  • 沂蒙紅嫂張淑貞走了,紅嫂精神永放光芒!
    劉家義說,張淑貞同志是優秀的共產黨員,是沂蒙精神的忠實踐行者、傳承者,我們要向張淑貞同志學習,在新時代不斷傳承發揚沂蒙精神。龔正、付志方、楊東奇等省領導也以不同形式表示哀悼,並向其親屬表示慰問。張淑貞,女,1914年9月出生於沂南縣馬牧池鄉西官莊,193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百歲沂蒙紅嫂、「沂蒙母親」王換於的兒媳,沂蒙新紅嫂於愛梅的母親。
  • 時代楷模 民族脊梁——魯南製藥集團踐行沂蒙精神紀實
    他的生命,是傳奇,是力量;是初心的凝結,是使命的擔當;他的生命,是熊熊燃燒的理想之火,是永不熄滅的信念之光!「時代新楷模趙志全」,一個響徹了八百裡蒙山沂水的名字;一位用生命築基沂蒙精神的踐行者;一個心懷國家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帶頭人」。
  • 音樂|《Say You; Say Me》經典永不褪色!
    音樂 |《Say You; Say Me》經典永不褪色!聯席主編:管弦 曉波 編輯:興雲發布民營經濟權威聲音,凝聚貴商力量中華工商時報貴州記者站官方微信公眾號貴州省各級工商聯(總商會)重要宣傳平臺歡迎您提供新聞線索原標題:《音樂 |《Say You; Say Me》經典永不褪色!》
  • 永不褪色的時代光影
    承諾結婚照永不褪色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起,王開的拳頭產品是結婚照。王熾開侄子、原王開照相館攝影師王振寰回憶,「王開拍結婚照生意最紅火時要排隊,一天只拍60對,早上9點開門,拍到晚上9點多。」從一些老照片可看出,王開的結婚照不會給新人濃妝豔抹,更多地捕捉由內而外洋溢的幸福感。
  • 永不褪色的炭精畫,我們在傳承
    它以「細膩動人、層次豐富、永不褪色」的最大特點廣泛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小記者們都是第一次接觸炭精畫,對它充滿了興趣和好奇。陶老師說:「作為常州炭精畫的非遺傳承人,除了傳承、堅持老一輩技藝者的工匠精神,我更想做一些創新,融入一些我們年輕人的思想。今天看到這麼多的小記者喜歡炭精畫,我有信心把這一傳統技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