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和切脈:紅樓庸醫札記兩則

2021-02-07 紅樓夢學刊

作者  李寶山

諸聯《紅樓評夢》中說:「作者無所不知,上自詩詞文賦,琴理書趣,下至醫卜星相,彈棋唱曲,葉戲陸博諸雜技,言來悉中肯棨。想八鬥之才,又被曹家獨得。」(一粟編《紅樓夢資料彙編》,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117頁)王希廉《紅樓夢總評》亦說:「一部書中……技藝則琴棋書畫、醫卜星相,及匠作構造、栽種花果、畜養禽魚、針黹烹調,巨細無遺。」(《紅樓夢資料彙編》,第149頁)他們兩人對《紅樓夢》描寫之宏富所作出的論述,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醫」字。對於《紅樓夢》中的醫事,各類研究已經蔚為大觀,專著有如胡獻國、胡愛萍編著的《看紅樓說中醫》(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版),陳存仁、宋淇著的《紅樓夢人物醫事考》(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論文有如邵康蔚《〈紅樓夢〉對醫學的貢獻》(載於《紅樓夢學刊》2000年第3期),周少林《從〈紅樓夢〉冷香丸談中醫辨證論治》(載於《四川中醫》2009年第3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本文的兩則札記,是自恃心裡有一點兒零散的中醫學知識,便欲通過爬梳《紅樓夢》文本,略談關於書中「庸醫」的問題,知之則論,不知則不論——若有強不知以為知的地方,還望專家和讀者指正。

一、處方

第五十一回「胡庸醫亂用虎狼藥」(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下同不注),晴雯受了涼後小病了一場,按胡庸醫的說法,即是「外感內滯,近日時氣不好,竟算是個小傷寒」。胡庸醫針對病症開出的處方,「寶玉看時,上面有紫蘇、桔梗、防風、荊芥等藥,後面又有枳實、麻黃」。這個方子讓寶玉連罵「該死,該死」,因為「他(胡庸醫)拿著女孩兒們也像我們一樣的治」,「憑他(晴雯)有什麼內滯,這枳實、麻黃如何禁得」。枳實和麻黃兩味藥,為什麼賈寶玉認為晴雯受不了呢?明代醫家龔廷賢所撰的《藥性歌括四百味》「麻黃」條云:「麻黃味辛,解表出汗,身熱頭痛,風寒發散。」(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教研室編《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頁)一個「散」字,大致可以概括麻黃功用的性質。「枳實」條云:「枳實味苦,消食除痞,破積化痰,衝牆倒壁。」(《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第119頁)歌訣中「衝牆倒壁」的說法,則是形容枳實有較大的行氣破瘀的作用。兩味藥一散一破,而且藥力都比較大,所以藥書向來囑咐體虛多汗、脾胃虛弱者慎用。正如李廣柏所言:「第五十一回,批評『胡庸醫』亂用虎狼藥,說女孩子不能用麻黃、枳實,這是很有見地的。麻黃髮汗作用較強,枳實破氣『性酷而速』,一般應該慎用。曹雪芹在這裡寫寶玉對女孩子們的體貼,順帶也批評了『胡來』的庸醫,表達了對用藥的見解。」(李廣柏《誰懂紅樓夢》,太白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第176頁)

況且那枳實性寒,寒涼藥物在給女性和小孩的處方中應該更加謹慎地使用。可供參證的一個例子,是晚清綿陽紅學家孫桐生長子孫知讓的死。據孫桐生自編《生平大事記》(抄本,現藏綿陽市圖書館)記載可知,孫知讓生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七月,死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虛歲也只有三歲。孫桐生對此事的記載裡充滿了對兒子的痛惜和對庸醫的痛恨:「子知讓因麻疹後誤服馮醫涼劑太多,遂至命門火敗,元氣大虧,馴至不起。兒慧甚,先慈與內人珍愛如寶,至此一慟幾絕。悔為庸醫所誤,予始購藥書,窮醫理,凡家中人口患病者,延醫診治外,仍詳查病源,核對藥性,以後遂少貽誤。」孫桐生因喪子而始讀醫書已是二十三歲(虛歲)的事情了,在這之前,他是老老實實地學習四書、對聯、時文、試帖詩及古文、唐詩各種——如果他能像賈寶玉那樣早一些「雜學旁收」,或許他的兒子就會逃過被庸醫所殺的劫難了。值得注意的是,孫知讓是因「誤服馮醫涼劑太多」而喪命,可與賈寶玉反對給晴雯用性寒的枳實互相參看。

後來王太醫重新為晴雯「診了脈後,說的病症與前相仿,只是方子上果沒有枳實、麻黃等藥,倒有當歸、陳皮、白芍等,藥之分量較先也減了些」,不僅去除了賈寶玉認為的「虎狼藥」,還把分量減輕了,所以寶玉喜道:「這才是女兒們的藥,雖然疏散,也不可太過。」用藥之道,掌握好藥性是一方面,調度好用量是同樣重要的另一方面。針對用量,中醫學家蒲輔周有著如下的經驗之談:「用藥劑量不宜大,我年輕時,讀葉天士《臨證指南》,看到他用藥甚輕,多年後,才理解,人病了,胃氣本來就差,藥多了加重其負擔,反而影響吸收,這是很有道理的。」(中醫研究院編《蒲輔周醫療經驗》,人民衛生出版社1976年版,第34頁)雖然無法得知王太醫給晴雯所開藥物的具體劑量,但我們可以反觀第十回張太醫給秦可卿重症開的藥方,就會發現基本上都是輕劑量,比如炙甘草八分(約2.5g),川芎錢半(約4.6875g),人參二錢(約6.25g),雲苓三錢(約9.375g),用量最多的熟地也才四錢(約12.5g)。這與目下的眾多處方上15g、20g、30g觸目即是相比,確實有著劑量較輕的鮮明特色。而胡庸醫處方的劑量,雖也不知其具體數值,但從寶玉的反應和王太醫的改動來看,或許真的重得不太合適。

二、切脈

陳詔《紅樓夢小考》中亦有「庸醫」條目,針對「胡庸醫亂用虎狼藥」寫有按語道:「封建社會,男女大防,禮法森嚴,特別是富貴之家清規戒律尤多。所以婦女治病,醫者只能搏脈,不能察言觀色,更不能作全身檢查。這樣,當然無法正確診斷,以至盲目投藥,致死人命。清代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六十四《李無垢傳》中寫道:『且夫醫難矣,醫婦人尤難。目不辨病者之色,耳不審病者之聲,止憑方寸之脈,分陰陽,決生死,而庸醫乃敢自信,可怪也。』《紅樓夢》中寫胡庸醫為晴雯治病,還不知病者是位爺,是位小姐,真是寫得入木三分。」(陳詔《紅樓夢小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66-167頁)

中醫主張通過望、聞、問、切四診,綜合判斷病人的病情。「目不辨病者之色,耳不審病者之聲,止憑方寸之脈,分陰陽,決生死」,則顯然是錯誤的做法。《中醫臨證備要》中說:「四診是中醫的診斷方法,必須互相結合,尤其應與證狀結合,片面地強調任何一方面,都是不恰當的。」(秦伯未等《中醫臨證備要》,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頁)蒲輔周說:「脈之變化是中醫辨證的重要依據之一,對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測疾病的變化,識別寒熱虛實的真假,都有一定的臨床意義。但必須與望、聞、問互相參照,不能把切脈神秘化,以切脈代替四診,盲目誇大其診斷意義。」(《蒲輔周醫療經驗》,第13頁)餘新《中醫是怎樣看病的?》一文也強調:「切脈並不神奇,一定不要將之神化,它僅僅是『四診』之一,而且古人並沒有把它放在首位。單靠切脈就能正確診斷,很少人能達到如此境界,多半也有玄虛的成分在裡面。」(見陳仁壽主編《青囊》第一期,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年版,第126頁)

陳詔《紅樓夢小考》裡所提到的「封建社會,男女大防,禮法森嚴」,其實只是醫生們「止憑方寸之脈,分陰陽,決生死」的一方面原因。胡庸醫是僅憑切脈論病開方,那位後來的王太醫和之前能「窮病細論源」的張太醫也是。尤其是張太醫,在賈蓉欲先告訴他秦可卿病症時,他老中醫範兒十足地推辭說:「依小弟的意思,竟先看過脈再說的為是。我是初造尊府的,本也不曉得什麼,但是我們馮大爺務必叫小弟過來看看,小弟所以不得不來。如今看了脈息,看小弟說的是不是,再將這些日子的病勢講一講,大家斟酌一個方,可用不可用,那時大爺再定奪。」語言表述相當謙遜,但其自負的形象也是呼之欲出了。曹雪芹在書中設置的情節,是讓張太醫大露了一把其切脈功夫的精深,似乎他已經在這方面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但不管怎麼說,片面誇大切脈的作用都是不科學的。當然,這種不科學,也不能歸咎於曹雪芹,因為向來就有這麼一股神化切脈作用的歪風。

蒲輔周對這股歪風在現代的情況,有所述評:「現在尚有少數患者看病,只伸手臂,考驗醫生三個指頭、不敘病之根由,病情變化等,實為自誤。亦有個別人,自視高明,閉目塞聽,但憑切脈診病,譁眾取寵,缺乏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的科學精神。」(《蒲輔周醫療經驗》,第13-14頁)「尚有」一詞,說明這股歪風向來就有。在張太醫、王太醫、胡庸醫身上,都能看到這股歪風,可知在曹雪芹生活的時代,神化切脈作用的現象也是很普遍的。再往前看,便有朱彝尊《曝書亭集》的記載:「目不辨病者之色,耳不審病者之聲,止憑方寸之脈,分陰陽,決生死,而庸醫乃敢自信,可怪也。」(見陳詔《紅樓夢小考》,第166-167頁)「可怪也」三個字,表明朱彝尊的腦袋還不糊塗,他知道不能僅僅憑切脈就論病開方——但他的記載,也可見出他那個時代的醫界流俗。再往前看,我們很容易想起明代萬曆二十年(1592)刊印的小說《西遊記》(即世德堂本,系現存最早的《西遊記》刊本)中有精彩的「懸絲診脈」故事,這是將切脈的作用神化到了極致。再往前看,我們還能發現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於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寫下了一段針砭之言:「世之醫、病兩家,鹹以脈為首務,不知脈乃四診之末,謂之巧者爾。上士欲會其全,非備四診不可!」(劉文龍等編著《瀕湖脈學白話解》,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版,第7頁)這與蒲輔周的那段話,前後呼應,共同描繪出並指責了這股沿襲數百年的歪風。

由此可見,《紅樓夢》裡胡庸醫、王太醫、張太醫之所以有「止憑方寸之脈,分陰陽,決生死」的做法,陳詔所說的「封建社會,男女大防,禮法森嚴」,固然是一個原因,但也只是針對女性患者而言的一個方面而已;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當時有一股神化切脈作用的歪風。《紅樓夢》中的描寫,是那個時代醫界流俗的生動反映。那麼,胡庸醫也好,王太醫也好,張太醫也好,從中醫診斷學的角度來說,大概都只能算是庸醫了。

【附說】

本文「證」、「症」兩字,看似十分混亂,實則因引文不同而有所差異。《中醫臨證備要》(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頁:「證字的正寫應作『證』,證和證本來兩個字,訓詁不同,習慣上多因簡化借用……也有寫作『症』字,系『證』字的俗寫,在《康熙字典》裡沒有這字,《辭海》注為『證,俗字』。可見目前中醫所用『證』、『證』和『症』,實際上是一個字和一個意義,正寫應作『證』,簡寫可作『證』,也能俗寫作『症』。有認為『證』指證候,『症』指症狀,把它們區別起來是沒有根據的,而且在探討文獻時會發生錯覺。」摘錄於茲,一則是為本文辯白,二則可作《紅樓夢》文本校勘之參考。

歡迎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歡迎轉發我們的微信訂閱號,您的每一次轉發,都是對普及《紅樓夢》最大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庸醫哪裡跑,吃俺老孫一棒!
    為什麼庸醫越來越多? 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養生保健意識越來越強,與此同時呢由於環境與習慣的改變,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疾病也越來越多,老百姓求醫心切。這,就是滋生庸醫的巨大溫床。 一批一批的庸醫倒下了,一批又一批的庸醫雨後春筍般前僕後繼般湧現。
  • 【紅樓札記】「奇香」還是「冷香」?《紅樓夢》女主角之辯 周會濤
    有人認為林黛玉是第一女主角,從故事開頭寶黛二人的前緣和絳珠草還淚之說可以看出。而有些人認為林黛玉和薛寶釵是雙女主,從黛釵並列正冊第一首判詞, 《紅樓夢引子》之「懷金悼玉」,十二支曲之《枉凝眉》,脂硯齋曾批註黛釵一體,小說中寶釵的出場時間和黛玉好像確實差不多等等可以看出。還有些人認為王熙鳳才是故事的女主角,理由是從王熙鳳出場,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比所有其他女性出場都精彩。
  • 【紅樓札記】怎樣看待《紅樓夢》中的五個謎團?周會濤
    她長得十分美貌,猶在金陵十二釵之上,且知書達禮,得到了賈府上下的一致喜愛,踏雪尋梅成了許多畫家和詩人熱衷的題材 。在她出現的章回裡,儼然成了眾星捧月的女主角。為什麼作者會濃墨重彩這樣一個次要人物,而且在她出場的環節中,表現遠勝於黛釵和湘雲這等重量級人物?
  • 【紅樓札記】可恨她強撐面子,靠挑眼撥刺來打壓眾人,以求自保 且為夫納妾是何居心 周會濤
    就像邢夫人這樣,她的性格也不是天然形成的,和她的身世背景大有關係。邢夫人賈赦之妻不假 ,但我們不妨看看其他賈府男人們的妻室:賈代善和史老太君、賈政與王夫人、賈璉與王熙鳳,乃至後來極可能出現的賈寶玉與薛寶釵。這種強強聯合,連綴起四大家族一條榮辱與共的利益鏈。
  • 【紅樓札記】俗語道:聽拉拉蛄叫,還不種莊稼了不成?紅樓夢裡那些見不得人的話,道出了多少人間世相?周會濤
    從《紅樓夢》私密對話看世相百態周會濤       「紅樓一世界,世界一紅樓」,今天,我們不妨從小說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背後的一些私密言語,挖掘一下他們的內心世界,領略一下透過這些言語所折射出的世相百態,並從中體會世事之險惡,準確把握為人處世之道
  • 【紅樓札記】絕美詩畫十二釵 宛如玉
    宛如玉大觀園天降尤物三塊玉玉為相思拋紅豆玉做瘋癲又痴狂唯有我離紅塵    許佛門無聲熟岐焉忘徑不語知泉不問源冷眼看   桃妖杏豔靜思忖   莊公逍遙遊一彎淡月攏峨眉無愁似有愁無情似有情冷豔   清高和孤傲
  • 【紅樓札記】張紅靜 曹雪芹取「賈璉」「賈琮」與乾隆早夭太子「永璉」「永琮」有關係嗎?是巧合還是故意?
    琮是祭祀時候用的玉杯,且宗字有秉承宗業的意思,和永璉一樣,所寓含的繼位之意也是很顯然的。據說,為皇七子命名永琮後不久,乾隆發現宗室中也有永字輩的名叫永琮,便立即下令其改名,連改的名字都給想好了,命令那個孩子給叫永瑺。由此可見,乾隆帝是不允許別人叫「琮」字的。曹雪芹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嗎?會在第二回就說出次子是賈琮嗎?絕對不可能。
  • 當庸醫遇上中國古代法
    所謂「不如本方」是指醫師為人合和湯藥(包括題疏藥名或針刺),不符合古今藥方和本草。「不如本方」的原因則不外乎兩種:過失和故意。結合這兩條款,我們可以概括出唐代法律對庸醫行醫的基本立場和處置措施:醫生如果是亂開藥方,借治病騙取錢財,以盜罪論處(違法所得巨大的,頂格的刑罰是加役流)。
  • 古代庸醫和神醫只有一線之隔
    「神醫」和「庸醫」也不是那樣界線分明。「神醫」之名主要來自口碑,他治好的人相對多,但也可能失敗,患者的體質千差萬別,一旦用藥出錯,患者死了,在家屬口中,興許就是「庸醫」。而「庸醫」用虎狼藥,很可能將一些病治好了,如專用芒硝的胡萬林,不少患者認為很有效,其「神醫」之名竟傳遍西北,得到著名作家的力挺。
  • 「庸醫」別說成「bad doctor」,這一表達地道!
    大家好,歡迎來的餅哥英語的頻道,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庸醫, 這個短語的英文不是「bad doctor」,其正確的含義是:horse doctor 庸醫,蹩腳醫生You better
  • 【紅樓札記】薛家敗亡與薛夏兩家的聯姻有關係嗎 直擊富N代的滅亡 一味富養,下個作死的是誰呢 周會濤
    那些「水做的」紅樓粉黛們,也不是十全十美;而包括「死魚眼」的婆子們,以及賈環等一些不堪的「鬚眉濁物」,其性格的形成,也都與當時的社會風氣以及賈府這個大染缸的薰染分不開的。比如薛蟠、夏金桂,無論性格形成,還是他們的結合,都應該說是合情合理的。
  • 劉力紅:從庸醫變為良醫的關鍵思維(百讀不厭)
    十多年來,我一直是以這一誡來告誡自己、鞭策自己、要求自己。   現在就憑記憶把這一誡的內容轉述給大家:「醫有上工,有下工。對病欲愈,執方欲加者,謂之下工。臨證察機,使藥要和者,謂之上工。夫察機要和者,似迂而反捷。此賢者之所得,愚者之所失也。」我們看到這一誡裡把醫生分為上工、下工。上工這一類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高明醫生,而下工這一類,就是很差勁的醫生,就是庸醫。
  • 「蒙古大夫」怎麼成了庸醫的代名詞?
    來源:好奇挖掘組今天不少人用「蒙古大夫」來稱呼庸醫,而這個錯誤的概念甚至在流行文化中被不斷複製
  • 處方外流還是處方創造?
    為了保證合規,零售藥店和線上渠道都迫切需要處方。但是,由於醫生的利益,院外醫保額度的有限性,尤其是如果門診統籌推行之後個帳的大縮水,處方外流本身面臨較大的挑戰。不過,由於醫保個帳改革仍需時日,而且目前個帳的結餘有8000億元,院外對這一市場仍有很大的憧憬。但在醫院自身利益的考慮和醫保的嚴格監管下,依靠從醫療機構流出的處方顯然無法獲得規模化的可能。
  • 紅樓札記 黛玉紅樓之黛玉的身份(外兩則)
    黛玉的出身韓雪麗以黛玉的視角看紅樓,那麼情比天高,她是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她是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若論黛玉的出身,自然是十二釵中最清雅高貴的女子之一。看看寶釵,雖說沒了父親,母親帶著兄妹二人依附在姐姐王夫人的婆家(其實也蠻尷尬的,賈府沒分家,掌家的並不是王夫人,王夫人上有婆婆和嫂子邢夫人)。可是寶釵就沒那些寄人籬下的感傷,有母親的疼愛和照看,寶姑娘心態就很平和。從書裡看,黛玉進賈府時年紀在六七歲,從沒有見過外祖母, 她對賈家的了解都是賈敏告訴的。
  • 處方外流還是處方回流?
    而且,從2018年底開始集採以來,處方回流的趨勢益發明顯,這是由於集採藥品導致院內外價格明顯倒掛,病人持續流入院內。未來隨著集採、門診統籌和醫院自身網際網路醫院的發展,處方將出現更明顯的回流趨勢,院外零售市場將迎來真正的考驗。首先,醫生的經濟動力並不明確。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不同,中國醫生收入水平相對較低,以藥補醫的情況比較明顯。
  • 賴昌星的紅樓和裡面的女人
    由此掀開了福建遠華走私大案以及紅樓遺夢的再揭秘,網上更加是硝煙四起,比如有人猜測:賴昌星馬上就要被遣返回國,今夜,不知道有多少人失眠……有多少人在準備寫自首材料……有多少人在去紀委的路上……有多少人在趕往機場的高速路上……有多少人在寫遺囑……最後幸災樂禍地歡迎賴昌星回來!無疑秋後算帳還是需要的,於是關於遠華走私大案後官商勾結的最出名腐敗場所——「紅樓」及其當事人都在陡然升溫,網上文章摩肩接踵。
  • 《紅樓夢》中有一位「神醫」,被很多讀者誤認為是庸醫
    很多讀者都認為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庸醫,也有人認為他就是那個給晴雯下了「虎狼藥」的胡庸醫。因為在他給尤二姐診病的時候,賈璉明明白白地告訴胡君榮,說尤二姐「已是三月庚信不行,又常作酸嘔,恐是胎氣」,但是在這位胡太醫給尤二姐診了脈之後,卻一口咬定:「不是胎氣,只是淤血凝結,如今只以下淤血,通經脈要緊。」於是寫了一個方子,告辭而去。
  • 【紅樓札記】曹雪芹塑造香菱的目的是什麼,香菱最終的結局應該是怎樣的
    香菱,雖從個體上而言沒有明顯瑕疵,然而,把她放到爭奇鬥豔的紅樓女兒國裡 ,她真不過黛玉,賢不及寶釵,美不如可卿,爽難及湘雲,純稍遜寶琴……她甚至不及鴛鴦、小紅、晴雯、彩霞這些丫頭們的個性十足。作者塑造她的目的,絕不是與大觀園裡的眾姐妹一決高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