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內心的恐懼對話》:負能量爆棚可能是症狀,而非一個人的本質

2020-12-20 小朋的院落

作者丨小朋

剛剛看完《與內心的恐懼對話》這本書,吸引我選擇這本書來閱讀的因素有兩點:恐懼和邊緣性人格障礙。恐懼這種情緒,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我想要知道如何面對內心的恐懼。而作為心理諮詢師,在工作中我會接觸到一些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我想通過這本書了解他們更多。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是寫給那些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親友們的一本書。在《與內心的恐懼對話》裡,作者保羅.梅森和蘭迪.克萊格把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者的親友們統稱為非邊緣性人格者。

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患有和正常人一樣的情感體驗,也有許多和正常人一樣的行為,他們和正常人的區別在於:感受更強烈、行為更極端、難以調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說明:文章中提到的邊緣性人格障礙意為已經確診為罹患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作為非專業人士,切記給他人下診斷或者貼上某障礙的標籤。

非邊緣性人格障礙者和邊緣性人格者朝夕相處,也會面臨許多挑戰。這本書,就是為非邊緣性人格者提供支持的一本指南。

接下來,我會從三個角度帶領大家去了解這本書:

一、理解邊緣性人格障礙

1、區分症狀和人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一書中強調,邊緣性人格障礙是患者罹患的疾病,而不是他們的本質。

這一說法,實際上是邀請我們學會區分症狀和人。就像抑鬱症患者不等於抑鬱症是一樣的道理,我們不需要為某個人貼上標籤,而是要學會從客觀的角度區分症狀和人。實際上,症狀是一個人在某段時間裡發展出來的行為、思想以及情緒特點。它並非是不可治癒的,也並非就完全是這個人。症狀是人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2、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特點

《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手冊》(2004)中,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如下:一種開始於成年早期並出現在各種情景中的普遍行為模式,表現為不穩定的人際關係、自我意象、情感(情緒),同時具有明顯的衝動性,至少包括下面九項中的五項:(1)、瘋狂地努力避免真實或想像中被拋棄的可能性。(2)、一種不穩定且緊張的人際關係,主要特徵是在對他人的極端理想化和極端貶低之間交替變化。(3)、認同障礙:持續明顯不穩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感知以及長期感到空虛。(4)、至少在兩個方面存在可能導致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例如,揮霍無度、性濫交、藥物濫用、行竊、飆車、暴飲暴食等)。(5)、反覆發生的自殺行為、自殺企圖或自殺威脅以及自殘行為。(6)、因顯著的情感反應導致的情緒不穩定性(例如強烈的陣發性煩躁不安、易怒或者焦慮,通常持續數小時,很少超過幾天)。(7)、長期感到空虛。(8)、不合宜且強烈的憤怒或難以抑制的憤怒(例如,頻繁表現出憤怒、經常生氣、反覆與人發生肢體衝突等)。(9)、短暫的、與壓力應激有關的偏執、妄想或者嚴重的解離症狀。

3、區分恐懼和憤怒

恐懼,不僅僅邊緣性人格障礙者會有,非邊緣性人格障礙者也會有。邊緣性人格障礙者的恐懼在於他們非常害怕被拋棄,一旦有任何的信號挑起了他們害怕被拋棄的神經,他們就容易表現出情緒的崩潰或者極其憤怒的行為。

面對邊緣性人格者的暴跳如雷,非邊緣性人格者會感到恐懼,這個恐懼是對於邊緣性人格者情緒的反應,他很有可能覺得備受指責,恨不得想找個地縫鑽進去繼而逃離現場。

對於邊緣性人格者來講,相比較恐懼,憤怒是更容易表達出來的情緒。但如果你知道邊緣性人格者的憤怒只是他恐懼時的反應,或許你就可以放下防備。因為恐懼,只是邊緣性人格者內心的脆弱被勾起來了。這個時候,他們非常需要被安撫。

可是,假如你不了解邊緣性人格者的憤怒是基於恐懼的表達,那麼很有可能,你會全盤他的指責,從而陷入到自己的困境當中,覺得自己糟糕透了。

區分恐懼和憤怒,有助於幫助你看清邊緣性人格障礙者真正的困難,並且不至於讓你被他的憤怒帶入到深淵之中,失去支持者的身份。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這本書,不僅帶讀者們了解什麼是邊緣性人格障礙,它還會讓非邊緣性人格者清楚一件事,那就是邊緣性人格者的憤怒和無端的指責並不是你的錯。

二、重新掌控你的生活

和邊緣性人格者生活在一起,將會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情,因為你無法預知你的什麼行為和舉動將會惹怒他,引發他的極端行為,諸如暴怒、自殺或自殘。

還有一些時候,他們可能會受到其他人際關係或者工作上的刺激而向你大發雷霆。如果你把自己生活的重心都放在對方身上,慢慢的你自己也將耗竭,很難以一種平衡且有耐心的狀態去面對邊緣性人格障礙者。

所以,設置邊界,重新掌握你的生活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只有你在精力飽滿的時候,才能為邊緣性人格者提供好的支持。

另一方面,要知道,你是邊緣性人格者的親人,卻不是他們的治療師。這個意思是,要放下去拯救他的願望,做自己可以做到的部分。許多時候,邊緣性人格障礙者的改變來自於多方因素:家人的支持、專業醫生和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以及他們個人渴望改變的動機。

你不能強迫一個人改變自己的行為。畢竟對於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來說,這不僅僅是「行為」,而是貫穿他們一生的應對機制。——約翰。格洛霍爾,心理學博士。

設置個人界限,是為了保護你的邊界不受破壞,健康人的界限並不是僵硬的,而是富有彈性的。界限就像是遊戲的規則,為你的生活帶來秩序。

如何設置界限,書中有具體闡明,在這裡我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三、如何對待邊緣性人格者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一書中,有大量的自述是來自於邊緣性人格者以及非邊緣性人格者的心聲,他們有的是孩子,有的是父母,也有的是戀愛中的人。

關於如何對待邊緣性人格者,並沒有特定的標準。以下內容是我總結邊緣性人格者的自述,他們代表了一部分邊緣性人格者的心聲。

他們渴望被這樣對待:

1、不要拒絕他們的感受;當邊緣性人格者憤怒時,不要告訴他們他們不應該有憤怒或其他感覺。實際上,這些感覺是他們系統中自然的發生,是不受控制的。容納他們的感覺,不評判、不拒絕有助於他們的情緒走向平靜。

2、理解他們的感受,用肢體語言安慰;比如一位邊緣性人格障礙者在憤怒時希望丈夫擁抱她,並且理解她的憤怒只是因為害怕被拋棄。如果她的恐懼被看見,憤怒也很有可能會很快消失。一句「我知道你是害怕,不是生氣」對邊緣性人格者來講可能是莫大的理解。

3、讓他們知道憤怒是可以的,是允許的;憤怒是可以的,但前提不能自傷也不能傷害他人。不要用傷害性的方式去表達憤怒。

4、傾聽他們真實的想法和願望;對於一些邊緣性人格者來說,憤怒時能夠安撫他的好辦法是聽他講話,他們渴望被傾聽,被理解。

5、溫和而堅定;對待邊緣性人格者,你不需要無底線的包容,但是可以在堅定時溫柔。比如當他憤怒時,你可以選擇離開,只是需要明確告訴對方你還會回來的,確定你具體回來的時間,並能如約歸來。那麼他不僅擁有了獨自面對情緒的空間,也能確定你不會拋棄他,這種確定感,會讓邊緣性人格者更容易接受自己和自己動蕩的情緒。

邊緣性人格障礙只是一個診斷,在這個診斷之下的個體則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之間會有著非常多的不同。所以,究竟要如何對待他們會更好,不是唯一的標準,是要因人而異的。

醫學博士弗裡德爾說,最重要的是要明白,邊緣性人格障礙是大腦中某些特定神經通路不穩定的結果,問題行為不是患者有意而為之。

看上去有意的行為,其實受著腦部神經通路的影響。看到這一點,你是否更願意包容邊緣性人格障礙者了呢?

作者:小朋,二級心理諮詢師,用簡單的文字,書寫普通人的心靈世界。願你好好生活,好好愛。

相關焦點

  •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一場與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來自內心的對話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這是第一本寫給邊緣性人格障礙者親友的療愈的書,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保羅·梅森與美國最重要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自助網站發起者蘭迪·克萊格合作撰寫。書中收錄了大量真實案例,全部取材於現實生活。
  • 一份有趣的小測試,看看你是元氣滿滿還是「負能量」爆棚?很準!
    一份有趣的小測試,看看你是元氣滿滿還是「負能量」爆棚?很準!1.你對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是否明確?A.十分明確。B.雖然內心很不高興,但卻不會表現出來,合作時往往會發生一些矛盾和問題。C.在合作過程中不斷挑剔對方 。D.堅決拒絕,即使付出很大的代價,也不與對方合作。6.做事遇到問題時,你會怎麼對待?
  • 心理學:一個人經常有這四種表現,可能內心比較黑暗
    絕大多數人,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陰暗面,但是,這並看不出來,他們做「好人」的一面。因為社會規則阻止我們大多數人隱藏自己黑暗的一面,我們都像紳士一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當秩序被打破,你會看到可怕的事情。心理學:一個人經常有這四種表現,可能內心比較黑暗。
  • 史上最全戰勝恐懼的方法集,讓我們認清恐懼的本質,建議收藏!
    如果一個人想成功,想活得精彩,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喜歡的,那麼就必須把恐懼這個原始的屬性從自己的血液中去除。本文可能有點長,但堅持看完的朋友定會有所收穫!恐懼和害怕一樣嗎?很多時候大家會把恐懼和害怕混為一談,其實兩者有本質的區別,害怕是相對於即將發生的事情,而恐懼是相對於未發生的事情。
  • 獨處,一個人的對話
    這種對孤獨的理解似乎暗示,孤獨不是自我選擇,而是一個強加的狀態,即一個人不能按照社會預期的方式融入社會。進一步說,它可能意味著獨處的人是一些有問題的或有缺陷的人。社會媒體給我們的印象—幻覺—即使只是與別人以文字交流都能把雙方聯繫起來。滑鼠點擊「喜歡」意味著「我看過你的文章,同意你的觀點」。評論作為交談的一種方式,好像我們真的與作者在同一個時空交流。
  • 所有焦慮症狀都只是表現形式,害怕死亡才是本質
    第20節–恐懼死亡是所有焦慮症的根源如果非要給焦慮症找出一個確切的本質,那無疑來自於對死亡的恐懼。可以這麼說,死亡是所有焦慮症的終極原因。不論是因為某種刺激而誘發的驚恐障礙,還是對事物普遍感到過分擔憂的廣泛焦慮症,以及害怕暴露在公共場合的社交焦慮症。
  • 一個人,不管你多窮,都別裝可憐
    很多人在跌進人生低谷的時候都滿腹牢騷,逢人就大倒苦水,其實這種行為說穿了不過是想得到他人的同情和安慰,讓自己的內心舒服一些。殊不知這都只能是飲鴆止渴,人類的悲歡向來是不相通的。當一個人向別人抱怨時,表面收穫的是安慰和同情,實際上除了最親近的人,大部分人心裡有的只是幸災樂禍和鄙夷罷了,會心疼和關心的人只有真正愛你的人。所以哭窮這種行為本質上只能是親者痛而仇者快。
  • 這5種表現是抑鬱的典型症狀,符合3個,極大可能患上抑鬱症了
    此時,患者的精神狀態也不好,總是想一些不好的事情,整個人的狀態比較喪、負能量。除此之外,早上起來的時候,他們的臉部非常的憔悴,沒有精神,也提不起勁,更加沒有吃飯的食慾。2、反應遲鈍一個人的精神出現了抑鬱,就會影響到身體的反應能力。人體本能地會想要逃避周圍的一切,這樣會導致細胞的活力降低,對外界作出的反應也比較慢。
  • 戰勝內心恐懼的3個秘密
    我們的觀念裡,總是下意識地認為:感到恐懼,是一種內心不夠強大的表現。在《懼動力:拓展自我的根本力量》的作者蘇珊看來,這是對恐懼的誤解。 02 蘇珊認為,關於恐懼,有很多容易被人忽視的秘密。這裡,我們分享其中三個。
  • 社交恐懼症:內心恐懼探測儀,測測你內心最恐懼的是什麼?
    答案就是內心的恐懼。2恐懼從何而來?恐懼有許多種類型,有的人害怕死亡,有的人害怕被拒絕、失去、遭受背叛……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恐懼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它的存在讓我們本能地對一些可能受到傷害的情況提前進行規避,以保護生命。
  • 誰在傳播負能量?
    這是何等脆弱的內心,這應該才是她內心中,真正隱藏的炸彈。假如沒有這次「正能量」的評語,她內心的這種負能量,很有可能在其他的某個時刻爆發。 如果說老師的評語有責任,那麼擁有最長的時間陪伴其成長的家長,才是導致學生,跳下去的真正根源。
  • 心靈測驗:揭露你內心【最深的恐懼】
    偶爾一個人獨處時,回想過去種種事,重新回頭看看自己,而感到情緒低落丶沮喪,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不過,是什麼樣的原因,會讓你有如此感受呢?人的內心中,總存在著容易讓你焦慮的不安因子,一旦開啟那潘朵拉的盒子,心裡頭最深的恐懼,便會一一飛出打擊你,使你自信心受挫,甚至對許多事情感到卻步。
  • 面對龐然大物,你是否有未可名狀的恐懼感?源自內心的巨物恐懼症
    也許有人會因它的高大雄偉而震驚,但是我看到這類巨大的塑像的時候就會感到未可名狀的恐懼,也許有人和是我一樣感覺,其實這個症狀就是不常被人提到的巨物恐懼症。 而這類看到巨型雕塑,建築甚至是體量特別巨大的物品感到心慌,恐懼,血壓升高,周身不舒服的症狀就是巨物恐懼症。巨物恐懼症不是一種真實的病症,而是感官刺激形成的一種心理暗示。看過這類圖片你如果也有不舒服的感覺的話,很有可能你也有巨物恐懼症。
  • 從認知角度看《邪不壓正》中一個人的成長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環境可以影響或者改變一個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亨德勒醫生反對李天然冒險復仇,不打無準備仗,還不強大就不要硬撐著,會輸的很慘的。亨德利的結果是被藍先生推下長城摔死,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像亨德利這樣輕易被環境左右並且內心不強大且負能量很多的低能級的人遲早會被淘汰。
  • 清理內心負能量,提升能量狀態
    怨恨,遺憾,愧疚是很低的能量狀態,失去良知是更大的負能量,這樣的能量狀態不能在內心久留,糾纏久了,身心都會出問題,內心失衡,痛苦不堪,十分可怕。直到真心認錯,真誠道歉和徹底改錯的那一天,內心才會得以安寧,負擔從內心徹底消失,輕鬆快樂,一切問題不藥而愈,徹底解決。內心的一個惡念,草率的一個決定,隨口的一句不善之言,都會釋放很大負能量,不經意間傷害到自己的親人和朋友和身邊人,最終給自己帶來很大的障礙和痛苦。
  • 爆棚的負能量,殘酷的社會陰暗面,到底該不該寫出來?
    我們普通人不大可能達到聖人的思想境界。但我們可以學習他們這種光明磊落、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精神。(二)【「廟小妖風大,水淺王八多。」】成年人的世界裡,從來沒有容易兩個字。所以,能不能勇敢的正視這些負能量,寫或者不寫那些負能量爆棚的人和事,這是個問題。當然,我們現在不寫不代表以後不寫。也許將來我不在淄川服裝城工作之後,會原原本本的把自己所經歷的人和事揀選幾個有意思的片段寫出來。忠實的記錄一下這段歷史。
  • 《徒手攀巖》亞歷克斯徵服的不只是酋長巖 更是內心的恐懼
    敬佩他內心的強大,已沒有恐懼。而電影《徒手攀巖》裡的主人公亞歷克斯,恰恰是這樣一位用自己真實的行動,徒手攀巖,徵服的不只是世界上最難攀爬的酋長巖,更是他內心難以逾越的恐懼。《徒手攀巖》《徒手攀巖》主要講述了,亞歷克斯為實現自己人生目標,徒手攀登酋長巖,在攀登過程中,不斷克服內心恐懼,攻克最難攀爬區域,冷靜處理任何時候都可能帶來的生命風險,在無繩索的保護下,成功登上酋長巖山頂的真實故事。
  • 直面恐懼,才能最終克服恐懼
    說白了,我們生活的本質就是變化,即無常。然而,即便我們能夠理解這個世界是無常的,是一刻不停的在變化的,但真正落到我們的個人體驗上,無常仍然是指事物不按我們的預期或喜好發展時,令人懊惱、憤慨的狀況。就如同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也只有在面對強烈的痛苦、分離或死亡的時候,才會注意到無常。
  • 心理學:社交恐懼的人,內心曾受過很深的創傷,你需要這樣走出來
    第二種社交恐懼的人是因為,他們內心曾受到過很深的創傷。迴避型:有些人對別人的期望值很高,於是當別人達不到他們的期望後,他們的內心就會對所有人封閉,表現出對所有人都很失望的樣子。比如伴侶沒達到他的要求後,他心裡會想,算了算了,就這樣吧。
  •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去圖書館,一個人去上課,我真的孤獨嗎?非雞湯文
    老師已經開始劃重點,學生會的工作慢慢變少,對高數和微觀經濟的吐槽聲越來越大,掛科的恐懼已經開始支配我們的日常,不僅終於醒悟現在流的淚都是平時上課划水進的水,還發現我好像一個人恍恍惚惚地就匆匆過完了大一的第一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