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小朋
剛剛看完《與內心的恐懼對話》這本書,吸引我選擇這本書來閱讀的因素有兩點:恐懼和邊緣性人格障礙。恐懼這種情緒,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我想要知道如何面對內心的恐懼。而作為心理諮詢師,在工作中我會接觸到一些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我想通過這本書了解他們更多。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是寫給那些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親友們的一本書。在《與內心的恐懼對話》裡,作者保羅.梅森和蘭迪.克萊格把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者的親友們統稱為非邊緣性人格者。
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患有和正常人一樣的情感體驗,也有許多和正常人一樣的行為,他們和正常人的區別在於:感受更強烈、行為更極端、難以調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說明:文章中提到的邊緣性人格障礙意為已經確診為罹患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作為非專業人士,切記給他人下診斷或者貼上某障礙的標籤。
非邊緣性人格障礙者和邊緣性人格者朝夕相處,也會面臨許多挑戰。這本書,就是為非邊緣性人格者提供支持的一本指南。
接下來,我會從三個角度帶領大家去了解這本書:
一、理解邊緣性人格障礙
1、區分症狀和人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一書中強調,邊緣性人格障礙是患者罹患的疾病,而不是他們的本質。
這一說法,實際上是邀請我們學會區分症狀和人。就像抑鬱症患者不等於抑鬱症是一樣的道理,我們不需要為某個人貼上標籤,而是要學會從客觀的角度區分症狀和人。實際上,症狀是一個人在某段時間裡發展出來的行為、思想以及情緒特點。它並非是不可治癒的,也並非就完全是這個人。症狀是人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2、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特點
《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手冊》(2004)中,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如下:一種開始於成年早期並出現在各種情景中的普遍行為模式,表現為不穩定的人際關係、自我意象、情感(情緒),同時具有明顯的衝動性,至少包括下面九項中的五項:(1)、瘋狂地努力避免真實或想像中被拋棄的可能性。(2)、一種不穩定且緊張的人際關係,主要特徵是在對他人的極端理想化和極端貶低之間交替變化。(3)、認同障礙:持續明顯不穩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感知以及長期感到空虛。(4)、至少在兩個方面存在可能導致自我傷害的衝動行為(例如,揮霍無度、性濫交、藥物濫用、行竊、飆車、暴飲暴食等)。(5)、反覆發生的自殺行為、自殺企圖或自殺威脅以及自殘行為。(6)、因顯著的情感反應導致的情緒不穩定性(例如強烈的陣發性煩躁不安、易怒或者焦慮,通常持續數小時,很少超過幾天)。(7)、長期感到空虛。(8)、不合宜且強烈的憤怒或難以抑制的憤怒(例如,頻繁表現出憤怒、經常生氣、反覆與人發生肢體衝突等)。(9)、短暫的、與壓力應激有關的偏執、妄想或者嚴重的解離症狀。
3、區分恐懼和憤怒
恐懼,不僅僅邊緣性人格障礙者會有,非邊緣性人格障礙者也會有。邊緣性人格障礙者的恐懼在於他們非常害怕被拋棄,一旦有任何的信號挑起了他們害怕被拋棄的神經,他們就容易表現出情緒的崩潰或者極其憤怒的行為。
面對邊緣性人格者的暴跳如雷,非邊緣性人格者會感到恐懼,這個恐懼是對於邊緣性人格者情緒的反應,他很有可能覺得備受指責,恨不得想找個地縫鑽進去繼而逃離現場。
對於邊緣性人格者來講,相比較恐懼,憤怒是更容易表達出來的情緒。但如果你知道邊緣性人格者的憤怒只是他恐懼時的反應,或許你就可以放下防備。因為恐懼,只是邊緣性人格者內心的脆弱被勾起來了。這個時候,他們非常需要被安撫。
可是,假如你不了解邊緣性人格者的憤怒是基於恐懼的表達,那麼很有可能,你會全盤他的指責,從而陷入到自己的困境當中,覺得自己糟糕透了。
區分恐懼和憤怒,有助於幫助你看清邊緣性人格障礙者真正的困難,並且不至於讓你被他的憤怒帶入到深淵之中,失去支持者的身份。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這本書,不僅帶讀者們了解什麼是邊緣性人格障礙,它還會讓非邊緣性人格者清楚一件事,那就是邊緣性人格者的憤怒和無端的指責並不是你的錯。
二、重新掌控你的生活
和邊緣性人格者生活在一起,將會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情,因為你無法預知你的什麼行為和舉動將會惹怒他,引發他的極端行為,諸如暴怒、自殺或自殘。
還有一些時候,他們可能會受到其他人際關係或者工作上的刺激而向你大發雷霆。如果你把自己生活的重心都放在對方身上,慢慢的你自己也將耗竭,很難以一種平衡且有耐心的狀態去面對邊緣性人格障礙者。
所以,設置邊界,重新掌握你的生活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只有你在精力飽滿的時候,才能為邊緣性人格者提供好的支持。
另一方面,要知道,你是邊緣性人格者的親人,卻不是他們的治療師。這個意思是,要放下去拯救他的願望,做自己可以做到的部分。許多時候,邊緣性人格障礙者的改變來自於多方因素:家人的支持、專業醫生和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以及他們個人渴望改變的動機。
你不能強迫一個人改變自己的行為。畢竟對於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來說,這不僅僅是「行為」,而是貫穿他們一生的應對機制。——約翰。格洛霍爾,心理學博士。
設置個人界限,是為了保護你的邊界不受破壞,健康人的界限並不是僵硬的,而是富有彈性的。界限就像是遊戲的規則,為你的生活帶來秩序。
如何設置界限,書中有具體闡明,在這裡我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三、如何對待邊緣性人格者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一書中,有大量的自述是來自於邊緣性人格者以及非邊緣性人格者的心聲,他們有的是孩子,有的是父母,也有的是戀愛中的人。
關於如何對待邊緣性人格者,並沒有特定的標準。以下內容是我總結邊緣性人格者的自述,他們代表了一部分邊緣性人格者的心聲。
他們渴望被這樣對待:
1、不要拒絕他們的感受;當邊緣性人格者憤怒時,不要告訴他們他們不應該有憤怒或其他感覺。實際上,這些感覺是他們系統中自然的發生,是不受控制的。容納他們的感覺,不評判、不拒絕有助於他們的情緒走向平靜。
2、理解他們的感受,用肢體語言安慰;比如一位邊緣性人格障礙者在憤怒時希望丈夫擁抱她,並且理解她的憤怒只是因為害怕被拋棄。如果她的恐懼被看見,憤怒也很有可能會很快消失。一句「我知道你是害怕,不是生氣」對邊緣性人格者來講可能是莫大的理解。
3、讓他們知道憤怒是可以的,是允許的;憤怒是可以的,但前提不能自傷也不能傷害他人。不要用傷害性的方式去表達憤怒。
4、傾聽他們真實的想法和願望;對於一些邊緣性人格者來說,憤怒時能夠安撫他的好辦法是聽他講話,他們渴望被傾聽,被理解。
5、溫和而堅定;對待邊緣性人格者,你不需要無底線的包容,但是可以在堅定時溫柔。比如當他憤怒時,你可以選擇離開,只是需要明確告訴對方你還會回來的,確定你具體回來的時間,並能如約歸來。那麼他不僅擁有了獨自面對情緒的空間,也能確定你不會拋棄他,這種確定感,會讓邊緣性人格者更容易接受自己和自己動蕩的情緒。
邊緣性人格障礙只是一個診斷,在這個診斷之下的個體則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之間會有著非常多的不同。所以,究竟要如何對待他們會更好,不是唯一的標準,是要因人而異的。
醫學博士弗裡德爾說,最重要的是要明白,邊緣性人格障礙是大腦中某些特定神經通路不穩定的結果,問題行為不是患者有意而為之。
看上去有意的行為,其實受著腦部神經通路的影響。看到這一點,你是否更願意包容邊緣性人格障礙者了呢?
作者:小朋,二級心理諮詢師,用簡單的文字,書寫普通人的心靈世界。願你好好生活,好好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