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故宮上元之夜爆火:文創收入15億,超過1500家A股公司!599歲...

2021-01-14 和訊網

  導讀:最近,故宮著實火了一把。今晚,持續霸佔熱搜的「紫禁城上元之夜」終於開幕了!

  午門、太和門、雁翅樓等華燈齊放,點亮夜空,300紅燈籠列陣千米城牆!

  今晚「紫禁城上元之夜」華彩上演!紫禁城古建築群第一次在晚間被較大規模點亮,這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4年來,首次在晚間免費對公眾開放。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綜合自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李靖雲)、正和島(ID:zhenghedao)、故宮博物院、人民日報、新華網思客、財經網(博客,微博)、中國新聞周刊等

  我們先來看點故宮的夜景照片!

  已經599歲的故宮近年來卻總能給人以驚喜,這和故宮的院長單霽翔的努力密不可分。從建築學博導做到規劃局局長,又從國家文物局局長到58歲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從未離開過古建築與文物保護工作。

  毫無疑問,故宮博物院在單霽翔的任上得到了空前的關注,單霽翔也被稱為「網紅院長」。在他的帶領下,故宮發生越來越多的新變化,一點一點褪去神秘的面紗。一票難求也越來越成為故宮的常態。

  單霽翔近期在亞布力論壇做了精彩的演講,在此次論壇上,他還首次曬出了自家的帳本:2017年,故宮文創的銷售收入已經達到15億元。這個數字超過了1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收入。

  「故宮是差額撥款單位,國家每年提供54%的經費,46%靠自己來掙。我們的影響力大了之後,IP值就大了。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一直囑咐我,不要說你們的文創產品賣了多少錢,別的博物館壓力太大。我們只能說前年有15個億營業額。」單霽翔表示。

  單霽翔何以做到?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什麼?戳下面看演講視頻:

  REC

  

  下面是演講精編版:

  我不是網紅,而是「被網紅」的

  我不是網紅,我是被網紅的。我出生在東北,但是出生以後3個月,我的父母沒經過我同意就把我抱到了北京。

  我在北京做了很多傳統民居四合院。非常可惜,有的四合院拆掉了,但是萬萬沒想到,我退休之前最後一個崗位能到北京最大的四合院來看門,我很感動,也很激動。

  我看資料上寫到:這裡是世界最大規模、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這裡是收藏中國文物藏品最豐富的一座寶庫,這裡還是全世界來訪量觀眾最多的一座博物館。

  上崗以後,我看到故宮70%的範圍是樹了一個牌:非開放區,觀眾止步。人們是進不去這些地方的;還有99%的文物沉睡在庫房裡面。我看到人們沿著故宮中軸線,跟著導遊的小旗往前面走。這是一個沒有尊嚴、沒有深刻體驗的文化之旅。

  我認為應該改變,開始了行動!

  重新審視以誰為中心

  我們要重新審視一切工作,究竟以自己管理方便為中心,還是以服務對象觀眾方便為中心?以自己管理方便為中心,就會設置很多人們不舒服、不方便的措施,而以觀眾方便為中心,過去幾十年的一些措施可能要重新審視。

  故宮向社會承諾人們3分鐘之內能買到票,開了32個窗口,加大了網上購票的力度;

  進行了大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故宮女士的洗手間應該是男士洗手間的2.6倍,按這樣進行了配比,並系列地對洗手間進行環境的提升,歡迎大家來故宮參觀洗手間;

  研發出適合故宮博物院使用的座椅,底下是空透的,便於每天清掃,坐在上面很舒服,但是躺不下來,否則會硌腰,讓觀眾在故宮博物院的各處能夠有尊嚴地坐下來休息;

  在故宮博物院的開放區地上沒有一片垃圾,我們規定一片垃圾落地,2分鐘之內必須要把它清掃走。

  每個人都要多做好事

  我的前任院長鄭先生當了十年院長,那是故宮博物院發展最好的十年,做事最多的十年。鄭院長用十年時間,苦口婆心地把當時盤踞在故宮裡面的13個外單位,一家一家請走了,這是很難的一件事。

  我們不收房租,不收水電費,又沒有噪音,沒有尾氣,都賴著不走。我深有體會,因為這13家外單位裡面,有7家是國家文物局的下屬單位。鄭院長當故宮博物院院長的時候,我做了十年的國家文物局局長,我當時協調下屬單位搬遷,給他們房子,給他們資金,其實也很困難。但是萬萬沒想到,最後一家下屬單位搬走以後的第二年,我到了故宮博物院當院長了。

  所以每個人要多做好事,否則最後可能落在自己頭上。

  北京故宮 vs 臺北故宮

  長期以來故宮博物院究竟有多少藏品?社會公眾是不知道的,有些人甚至討論北京故宮的東西多,還是臺北故宮的東西多?我可以明確地說臺北只拿走了當時故宮博物院不到二十分之一的東西,但可惜的是我們的東西長期沒有清理。

  現在我們終於知道自己藏品的數量:186.269萬件。全國今天有5170座博物院,收藏著國家定級的珍貴文物共 401萬件,其中收藏在故宮博物院的168萬件,佔42%。這是世界上難有的珍貴文物佔絕對比例高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93.2%是國家定級的珍貴文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博物館協會把故宮博物院譽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我認為這是當之無愧的。

  同為世界五大博物館的成員,還有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羅浮宮、美國的大都會、俄國的聖彼得堡冬宮,這五座博物館恰恰屬於五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我們甚至開玩笑說,國家沒有一個強大的博物館是不能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

  讓每一件文物都光彩照人

  我們有很多豐富的展覽,有19個是原狀陳列,更多的是專題展覽。但是,今天我們不能滿足於此,還要繼續擴大開放。

  2014年是個轉折點,我們開放的面積超過了50%,從30%到了52%。那麼2015年到了65%,2016年到了76%,現在已經突破了80%。

  大量過去樹著「非開放區,觀眾止步」牌子的地方變成了展區、展館、展場。

  我們開始推開一座一座封閉幾十年的大門。最大的宮殿慈寧宮今天變成了雕塑館,故宮收藏的1.02萬件各個時期不同材質的雕塑,但都在庫房裡面睡覺,高大的雕塑連庫房都沒有。有兩樽菩薩3米多高,北齊時期,有1500年歷史,幾十年就在南城牆的牆根底下站著。每當走到這兒我都說「你瞧,咱們的菩薩臉色都不好,表情都不好」。今天他們臉色也好了,表情也好了。

  我第一次到庫房的時候,嚇一跳。我說誰躺在臺階底下?他們說那是周恩來總理特別要求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的兵馬俑要給故宮收藏一套。這麼珍貴的文物怎麼這個待遇?躺在那兒。我們把它進行了精心的呵護、修復以後,陳列起來。

  當這些文物得不到保護的時候,它們是沒有尊嚴的,它們是蓬頭垢面的;它們得到了保護,得到了展示,它們就會光彩照人。所以我們全院下定決心,明年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時,收藏的186.269萬件文物每一件都必須要光彩照人。

  故宮博物院院長是高風險崗位

  故宮博物院今年已經94年歷史了,94年來一共有6任院長,每一任院長都是付出了極大的辛苦,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每一任院長都沒有好下場,不是因為著火,就是因為盜竊。這是一個高風險的崗位!

  有今天沒明天啊,平常說做一件事要萬無一失,那麼我們心裡知道一失就萬無,你做9999件事,1件事沒做好,文物損壞,你對不起民族,對不起國家,你就得下臺。但是我們真能承擔這個責任嗎?承擔不了,我們真正有這個能力嗎?沒有這個能力。怎麼辦?

  我們今天找到了出路,有一個詞叫「層層分解壓力」,這好像是紀檢的詞,我特別喜歡這個詞,就是每個人都有保護文物的權利,保護文物不是你們的專利,每個人都應該獲得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只有當人們共同保護、共同呵護、共同守護、共同監督,它才最安全。

  一年網站訪問量8.91億

  開放再多的區域,迎接再多的關注,來故宮參觀的觀眾無疑是全球人口很少的一部分。我們現在是一個千萬級的博物館,希望未來成為億萬級的、十億萬級人流的博物館,就要靠網際網路技術、數位技術。

  經過幾年的努力,前年我們的網站訪問量是8.91億,第二名的文化機構是1.8億。微信、微博的訪問量加大,我們不斷地根據大家的需求來放他們需要了解的信息。

  比如前年紫禁城一場初雪,一組照片放上去,有1425萬的訪問量。這兩年不下雪,我們著急啊!但天無絕人之路,去年來了紅月亮,晚上9點到11點我們拍了一組紅月亮放上以後,第二天早上我一看2000萬的點擊率。但今年來雪了,一組「故宮下雪了,收圖」有5000多萬的訪問量。

  我們最為得意的APP是「每日故宮」,每天早上喜歡故宮文化的人,都可以通過手機收到一套圖文並茂的故宮藏品介紹。有些人把它收藏起來,一年365天,三年1000多天就是一個掌上的故宮博物院。

  我們認真地做好每一天,也與時俱進,更為震撼地是建立了虛擬實境劇場,人們可以再次走進虛擬實境的養心殿,但感受會不同,他們走進去可以坐在皇帝的寶座上,自己批批奏摺、蓋蓋印,機器會告訴你批的好,還是皇帝批的好。他還可以召見一下大臣,每個大臣都會說500多句話,你說什麼,他都會跟你積極應答,讓你心花怒放。我試過,我給大臣說「我最近是不是胖了」,大臣想了想說,「不重不威呀」!

  故宮口紅的唯一缺點是買不著

  我們要深入挖掘自己的文化資源,把文化資源提煉出來,和人們的生活對接,人們才會喜歡。

  我今天要做女性的口紅廣告。這個絕對美,為什麼?它提煉了故宮的服裝和藏品的元素,組成了一個系列。大概唯一的缺點就是買不著,我們加快生產,90多萬支還是供不應求。其實我們同時還出了故宮面膜,但是賣的不好。我才知道,人們要在大庭廣眾之下拿出故宮的口紅來抹,多有身份,而面膜是在家裡晚上貼的。

  故宮日曆,今年賣了100多萬本。我們也作為國禮送給外賓。

  今後我們會把更多的文化創意展走向世界各地,希望不斷擴大開放的故宮博物館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片文化綠洲。

  向單霽翔學什麼?

  前不久,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首次曬出了自家的帳本:2017年,故宮文創的銷售收入已經達到15億元——超過1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收入。

  如果說故宮是一家企業,那麼單霽翔無疑是一位非常善於經營和管理的企業家。

  不到7年,他帶領故宮演繹的「創業記」,彰顯出熠熠生輝的企業家精神。董卿形容這位年過花甲的院長:「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閒。」我們究竟向單霽翔學什麼?正和島做了以下總結:

  1.責任:5個月磨壞20多雙鞋

  單霽翔曾坦言:故宮博物院院長最重要的就是兩個字——責任,萬無一失,一失就萬無,你做了9999件事,一件事對不起歷史、對不起社會、對不起民眾你就必須要辭職,這就是故宮博物院院長的責任。

  接任故宮院長之前,單霽翔的身份是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他儘管頭頂「故宮博物院掌門人」光環,但說自己其實只是故宮看門人,職責是呵護、守望,就是把故宮看守好。

  2012年上位伊始,單霽翔首先做的就是拜訪故宮的老員工和前輩,58歲的他穿著一雙老布鞋,帶著助理盤點「家當」。倆人花了5個月,繞著故宮走了一圈兒。自1420年紫禁城建成,只有他們倆走完了故宮的1200座建築,9371間古建,凡是門都要推開看一看,光是鞋就磨壞了20多雙。

  故宮收藏著眾多文物,鮮有人能夠將其數得一清二楚,單霽翔做到了,可以將文物數量精確到個位數:1862690件(套)(2016年底的數據)。

  2.堅守原則:拒絕總統開車遊故宮

  上任之初,曾有媒體記者拋出問題,新官上任,準備燒出什麼樣的三把火。單霽翔卻笑言:我一把火都沒有,因為故宮古建築群最怕火。

  而單霽翔毫不含糊,對故宮進行大刀闊斧 「改革」,他設下了三道禁令:禁菸、禁火、禁車。

  對故宮感情漸深,就越有「想呵護每個角落的衝動。」在故宮每到一處,只要他看見菸頭、垃圾,第一反應是彎腰去撿,一年下來,他從石縫裡,摳出足足1000個菸頭。

  禁車之後,按照單霽翔的設想,不僅是普通的遊客,故宮的職工只能騎自行車去裡面上班。即使是來訪的國際政要到了故宮,也得從禮賓車下來。

  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是,法國前總統奧朗德來訪,單霽翔沒有辦法,只好命令保安將午門關起來,他自己站在門外迎接法國總統的到來,最終步行完成了接待。不久後,印度總理辛格參觀,因其年事已高,有關部門希望「破例」一次。但單霽翔依然堅持原則,最後不得不換成電瓶車參觀。

  自此,國際政要乘坐禮賓車參訪故宮的慣例逐漸成為了歷史。

  3.革新觀念:增添人情味

  實際上,早在2010年10月,故宮淘寶就已經上線,開始售賣周邊產品。直到2013年,故宮淘寶以顛覆性的「賣萌」姿態出現在大眾面前之後,開啟了自己的超級IP之旅。

  這種轉變,首先來自於觀念上的革新。

  單霽翔說:「過去我們叫文化產品,現在我們知道了,中間必須加兩個字,創意。什麼叫文化創意產品?我理解就是要深入地研究人們的生活,人們生活需要什麼研發什麼;深入地挖掘文化資源,把文化資源提煉出來,和人們的生活對接,人們才會喜歡。」

  故宮的文化產品創收正風生水起,這樣的轉變,不僅標誌著故宮經營模式上的巨大進步,更為故宮威嚴肅穆的「人設」增添了幾分人情味、親和力,吸引著越來越多人走進故宮,走進文物。

  4.對顧客具有同理心:想你所想

  按照單霽翔自己的話說,種種措施,無非是要給故宮以尊嚴,事實上也贏得了外界的理解和認可。而他的另一個理念,則是給公眾以尊重,用單霽翔自己的話說,是「以人為本,一切為觀眾服務」,做一個「有溫度的博物館」。

  單霽翔在故宮內部鼓勵員工進行思維和管理方式的改變,號召每一個員工要當觀眾,當幾天觀眾就會知道觀眾的苦與樂。

  在這樣的理念下,故宮有了讓遊客休息的椅子,購票渠道更加多元,開放區域逐年增加,改善了故宮的燈光硬體措施,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許多宮殿的內部亮了起來。

  2020年,故宮建成600周年,單霽翔心心念念的是: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讓「故宮」真正走向「故宮博物院」。

  從單霽翔身上,我們看到了希望與可能!

  TEL:20190219

  快評:故宮傳奇,文化遺產的生命在於活化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者丨李靖雲 北京報導

  今天故宮博物院迎來建院94年以來第一次燈會,這也可能是600年來紫禁城的第一次燈會。門票價已經炒作到4000元,但是很多人仍買不到票。

  故宮這六年的巨大變化,各種報導已經非常多了。今天如此火爆的場景,和多年以來的「寂寞」相比,可謂改天換地,單霽翔院長「故宮改革」的故事也已經被視為一種傳奇,一種樣板。輿論多聚焦於單院長的文化產品開發傳奇,即整個故宮IP的開發過程。在這方面,單院長的開發路徑獨闢蹊徑。

  今天我們一提到北京城,總是不免要提到梁陳方案,總是批評舊城保護不力,喪失古都風貌。就其規劃考慮而言,梁陳方案確實有其有價值的地方,但是從整體保護而言,其觀點則是典型的要將老北京隔離出來,形成一個空間建築博物館,總體要維持明清京城的基本格局,但這既不能承現代之新,也不擔生民之責。這類「規劃」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把文化遺產僅僅作為「遺產」,沒有考慮其在具體生活的意義。從國際經驗看,這類隔離老城式的保護,最終喪失了其城市功能。吸取這類教訓,1990年代以來,舊城以及古代城市文明保護一直強調活化,必須有人在其中開展具體的生產與生活。

  但是長期以來將文物隔離保護卻成為了我們文保的一種傳統。雖然故宮是公認的世界最大的宮殿群,但是長期以來限制開放,僅僅就是一條路線,看看六大殿加後花園,同時也給遊客灰頭土臉、陳舊破敗的印象。筆者因為工作和學習關係,故宮大修之前去過三十多次故宮,親眼所見屋頂長草、宮殿磚木朽壞是普遍情況。這樣的故宮並不能吸引什麼回頭客,遊客獵奇完之後,沒有多少人會對它有深刻印象。這也導致故宮博物院長期入不敷出,看似遊人如織,其實長期靠撥款度日。

  故宮真正的改變是在大修之後,單霽翔院長首先是將600年的紫禁城當作一個活化的、當代的建築群落在不斷開放。

  一方面,故宮制定了嚴格的參觀遊覽紀律,國家元首也必須遵循。

  而在更大的方面,故宮則是全面的開放,9000多座間殿宇全部開放,角樓開設咖啡廳和餐廳,從菜單到器皿無時無刻不體現了明清皇宮文化。

  去年爆劇《延禧宮略》引發關注熱潮,故宮官方專門清理打掃這座偏殿,並且主動布陳吸引遊客。故宮不再僅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經逐漸成為北京人乃至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距離在縮短,活化的故宮不僅真正做到了遊客如織,而且一年文創的收入就超過15億,僅此一項就支撐了故宮日常的文保開支。

  單院長作為傳奇人物,也有退休的一天,但是他所實踐的道路方式則值得中國城市規劃保護的各方學習,他的有益探索,應該不僅僅使得故宮受益,而應是整個中國都受益。

  元宵

  本期編輯 / 陳思

  21君

  小夥伴們麼,今天元宵節,你是怎麼過的?小編在這裡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心想事成~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導。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董雲龍 )

相關焦點

  • 故宮文創一年進帳15億 2000餘家博物館躍躍欲試
    從春節到元宵,故宮都是最熱門的爆款IP。2月19日元宵夜,故宮94年來首開夜場,紫禁城上元之夜將故宮推到了高光時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近日透露的故宮帳本受關注,其中提到2017年文創收入15億元,比上年增長50%。據媒體報導,截至2016年12月,目前國內被國家有關機構認定具有文創產品開發能力和產業規模的博物館有2256家。
  • 故宮文創年收入15億元,遠超1500家上市公司,如何做到的?
    近兩年,一直深耕文創領域的故宮文具名聲大噪,商業化跨界做生意的故宮做得風生水起。最近,故宮文具還受邀入駐中國郵政集團中郵傳媒(智融)平臺,並成為長期資源商。在此之前,故宮已經在各平臺上線,布局電商渠道。從天貓上的故宮出版社、故宮文創、故宮食品到淘寶的上新了故宮和故宮淘寶,足以證明故宮文創迅速搶佔各大市場。
  • 年收入超15億,故宮是如何靠文創賺錢的?
    實際上,這不是故宮第一次利用春節做生意,去年大年初一,故宮角樓餐廳就推出了故宮火鍋項目,更早開設的角樓咖啡館更是很多人的打卡勝地。除餐飲外,故宮營收項裡的明珠則是文創生意。據故宮前院長單霽翔透露,早在 2017 年,故宮文創的年收入就達 15 億元,媒體稱這個數字超過了 1500 家 A 股上市公司。
  • 故宮博物院也是自負盈虧單位,館長低調的說前年只有15億
    故宮院長坦言為了不給其他博物館造成壓力,只能說去年營業額是15億在2019年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年會上我們有幸看到了在文化屆可以說官位最有分量同時也是年紀比較大的一個「商人」,他就是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 像故宮文創那樣火,你的產品應該怎麼做?
    順治皇帝親筆的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沒錯,故宮又上了熱搜,呵,故宮總是那麼容易上熱搜。由此想到近些年火遍全國的故宮文創,創立10年來,屢屢刷爆國人的朋友圈,話題那是一波又一波啊。2013年臺北故宮開發了一種「朕知道了」的紙膠帶,一經推出立馬賣到斷貨,受此靈感的啟發,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館館長的單霽翔認識到文創產品的勃勃生機,北京故宮開始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創意之路。當年8月,故宮開始了「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的文創創意徵集大賽,之後就出現了那個火爆全網賣萌的康熙皇帝形象圖。一向嚴謹嚴肅,有600歲高齡的故宮終於放飛了自我,活成了一個超級網紅。
  • 搞IP聯名、玩品牌跨界,「網紅」故宮文創收入超15億
    故宮是國內的博物館中最早涉獵文創產品的,早在08年故宮淘寶店就上線了,目前淘寶上的幾家故宮文創店總粉絲已經突破1000萬。故宮文創產品的收入也超過了門票。故宮一直在不斷探索和創新,緊跟時代的步伐,並且迎合年輕人的需求,在產品設計、營銷推廣等方面做出嘗試和改變。消費群體細分故宮在淘寶擁有數家店,每家店的文創產品都根據不同目標人群進行了區分,故宮對於不同產品的定位是非常精準的。
  • 陷入輿論危機、加速「網紅化」,15億銷售額的故宮文創該去向何處
    提到故宮,我們想到的不僅是紅牆黃瓦、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還會想到年銷售額超過15億的各種萌萌噠系列宮廷文創產品;以及紅透B站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其中儒雅的鐘表修復師王津、溫柔的陶瓷修復師紀東歌等這些文保修復人給觀眾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還有屢上熱搜的網紅院長單霽翔……相信提到故宮,每個人的記憶點都不一樣。
  • 故宮口紅「嫡庶之爭」打得火熱,但國內文創產業盈利的博物館不足1%
    影視綜藝引流、政策資金扶持故宮文創產品1年賣出15億 從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發展軌跡來看,儘管在近幾年才進入高速發展期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共有9170種。與此同時,故宮的文創產品銷售額也從2013年的6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近10億元。而在2017年,故宮文創部線下收入近1億元,線上淘寶網店收入近5000萬元。此外,故宮也有其他部門貢獻文創產品收入,故宮所有的文創產品全年總收入達15億元。
  • 故宮開了火鍋店,它在做怎樣的生意?
    如果要在故宮角樓餐廳吃上一頓「慈禧同款」火鍋,你需要提前一個月瘋狂打電話預約,或是穿過擁擠的人流去現場排隊,一般三、四個小時才能落座點餐,完成打卡。上元夜之後,故宮又因為新開的火鍋店、咖啡店一座難求刷屏朋友圈,實力演繹了超級大IP效應。這一次,故宮文創真正從線上走到線下,與餐飲消費結合了起來。
  • 揭開故宮營收6億到15億的真相|我走過最長的路,是館長的套路
    確實,在單霽翔任職的7年裡,他沒有放過火,也沒有放過任何東西,臺階下吃灰的文物、沒有參觀質量的遊客、可以增加影響力的文創,他一樣都不放過。同時,他也滅了火,甚至滅了更多不適合故宮的東西。禁火:故宮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單霽翔深知火對木的威脅有多大,於是自2013年8月15日,單霽翔就正式下令故宮禁止火種進入,為徹底貫徹這一指令,故宮當天就截下8000多個打火機,自此之後,人們都自覺的把火種留在神武門外「打火機領取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的啟示
    臺北故宮與 90 餘家臺灣本土以及國際知名廠商合作,目前已推出了近 2400種文創商品,單是 2014 年文創商品就收入 11 億元新臺幣,已超過 10 億元新臺幣的門票收入。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創意之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文創之路大約走過三個階段,前後經歷 50 餘年。上世紀 60 年代,主要是以仿製複製為主,就是比照展出的文物單純複製,強調仿真,一年營業額大約在 1 至 2 個億。
  • 山東:孔子文創、泰山文創等如何像故宮文創一樣火
    近年來,以故宮文創為代表,國內掀起了一股「文創熱」。山東是文化資源大省,擁有孔子、泰山、黃河等全國知名的文化IP,應如何借鑑國內先進經驗,乘勢而起、打造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孔子文創、泰山文創、黃河文創等特色品牌?學故宮,學什麼故宮文創是近年來「文創熱」的典型代表。
  • 《上新了·故宮》第二季熱播 | 首暴故宮599年前"真實"模樣!
    推開宮牆的大門,在時間的光線軸裡探尋故宮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上新了故宮第二季,從探尋明朝的歷史,紫禁城的初建講起……永樂十六年,明成祖朱棣的遷都大業已經籌備了15年,一個經歷兩朝26帝的宮殿即將動工修建。
  • 文創日曆熱銷,為何一年比一年更火爆?
    不僅是在線上,文創日曆在線下店也十分暢銷。據不少商家表示,文創日曆的銷售早在九月份就開始了。近年來,文創日曆,特別是文創IP日曆特別受市場歡迎,比較有代表性的如豆瓣電影日曆、國家地理中文日曆、故宮日曆等,這些IP文創日曆始終都有大批粉絲每年追隨。
  • 口紅「宮鬥」掀起「故宮IP」風雲 文創生意一定要加這麼多戲嗎?
    但暗戰依然在進行當中,在故宮博物院官網上,幾天前,其文創產品有3家店鋪:故宮商城、故宮文創旗艦店和故宮淘寶。有媒體稱11日晚間,故宮博物院的官網先是撤掉故宮淘寶的入口,取而代之的是故宮博物院文化創意館的微信店鋪。但不久之後,故宮淘寶入口恢復。現在,故宮博物館官網文創產品變成了4家店鋪,多了一個故宮博物院文創館。
  • 風景文創|旅遊文創,什麼時候才能出一個「泡泡瑪特」?
    2013年7月,臺北故宮面向社會徵集創意,推出了大受歡迎的「朕知道了」紙膠帶,火遍海峽兩岸,一度賣到斷貨。這讓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霽翔意識到了旅遊文創產品的巨大潛力,在實地學習借鑑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經驗後,故宮就舉辦了一場「把故宮文化帶回家」文創設計大賽,第一次面向公眾徵集文化創意,並接連推出「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等多款產品,反響極佳。
  • 旅遊文創,出不了一個泡泡瑪特?
    盲盒的玩法,旅遊文創也曾有所嘗試,譬如故宮淘寶盲盒系列、中聯航推出的「盲盒飛行家」等等,但玩法只是表面形式,同樣在IP的託舉之下,旅遊文創中要走出一個「泡泡瑪特」,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中國旅遊文創之路,15年三個階段國外的文創產業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而到了21世紀初,才開始在國內得到關注與發展,因此,若按時間來劃分截至目前的國內旅遊文創之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而在這三個階段中
  • 故宮靠賣萌年賺10個億!如今又賣起了手機,價格很接帝氣!
    ,故宮的文創產品去年的銷售額近10億元。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了解到,據中商產業研究院大資料庫整理出的上市公司2015年年報顯示,景區行業共有16家上市公司,其中,營業收入排名:宋城演藝2015年營業收入達16.95億元,位居行業第一;黃山旅遊和雲南旅遊分別以16.65億和14.27億,分列二三位。
  • 臺北故宮文創40年 在傳統中創新
    《朕知道了》紙膠帶更位居文創商品銷售前10名,與故宮明星《翠玉白菜》周邊商品並駕齊驅。王耀鋒說,臺北故宮文創的源頭要追溯到1983年至2000年的臺北故宮院長秦孝儀,當時秦孝儀提出「藝術與生活結合,在傳統中創新」,首次簡單印製相關文物的明信片、複製品圖畫,除了增加臺北故宮收入,也讓歷史文物變得更親民、生活化。「朕知道了」紙膠帶深獲民眾喜愛,是文創銷售排行中唯一不是翠玉白菜相關產品。
  • 「故宮燈光秀」背後:元宵燈會還是「夜店派對」?
    雖然展會首開先河之舉令人振奮,但顯然,這是一場並非完美的嘗試。在騰訊《潛望》接觸的多位參與搶票的人士眼中,故宮之美在於其不可複製的年代感。一位對故宮鍾情已久的人士說,還清晰記得第一次進故宮時,撫摸著陳年的立柱,耳機迴蕩著《Palace Memories》的旋律,閉上眼似乎就能感受到當年崇禎出逃的倉皇、後金入關的狂喜、溥儀踏出宮門的愴然,這是沉默的紫禁城所散發的樸素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