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微信號:鏡像娛樂(ID:jingxiangyule)
作者:龐李潔
臨近「雙12」,被網友千呼萬喚的「故宮口紅」終於面世。然而,故宮口紅的出現,隨即引發了一場彩妝界的「宮鬥」大戲。
12月9日,「故宮博物院文化創意館」官方微信公眾號推了一篇題為《故宮口紅,真的真的來了!》的文章,文中發布了6種故宮國寶色口紅,這也成為故宮文創首次跨界做彩妝的信號。該文章迅速刷爆朋友圈,閱讀量10萬+。
然而,隨後不久,「故宮淘寶」的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目前市面上見到的所有彩妝並非我們所設計,來自故宮淘寶的原創彩妝,我們周二見。」似乎是在質疑當前市場上的「故宮口紅」並非「正統」。
12月10日,「故宮文創」再次官宣與華熙生物合作推出故宮口紅,疑似回應「故宮淘寶」的質疑。
而在今天上午,「故宮淘寶」刪除了上述微博,但雙方的「暗鬥」並未結束。「故宮淘寶」轉而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久等了!故宮原創彩妝!》一文,宣布一次性發售8款彩妝產品,包含眼影、高光、口紅和腮紅,並在文章標題和末尾兩次註明「原創」,以示強調。
在兩家的「爭鬥」中,不少網友也開始質疑,究竟誰才是「正統」的故宮口紅?其實兩家都是故宮旗下的文創支線,但「嫡庶」有別。
1、「萌」系的故宮淘寶
「故宮淘寶」在淘寶上的註冊時間為2008年,但真正走入大眾視線是在2013年。
當時,臺北故宮推出了一款「朕知道了」的紙膠帶,在社交網絡上爆紅,該產品以售價200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0元)的售價,很快就被搶購一空。在此影響下,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者們開始意識到,看似沉悶、嚴肅、正經的博物館衍生品也可以如此有趣。
同年,北京故宮公開在網上徵集文化產品創意,並招攬了一批創意人員。隨後,「宮廷娃娃」、「朝珠耳機」、「皇帝摺扇」、「花翎傘」等以「賣萌」為設計理念的故宮文創產品相繼面世,並銷售火爆。
在此期間,「故宮淘寶」通過打造呆萌的雍正、乾隆形象等製造出不少爆款和話題,包括「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愛是一道光」、「朕實在不知道怎麼疼你」等,並用故宮貼紙改造了一批口紅,吸引了大量受眾關注並效仿,長期活躍於大眾視野。目前,「故宮淘寶」的店鋪粉絲多達340萬,微博粉絲也將近百萬。
然而,「故宮淘寶」雖然誕生得早,但並不是故宮的「親兒子」。從「故宮淘寶」的微博認證來看,它隸屬於北京故宮文化服務中心,這是一家由故宮博物院100%出資成立的國有企業。但「故宮淘寶」在淘寶上的商家認證資質卻表明,它的運營方是北京尚潮創意紀念品開發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由三個自然人出資成立,企業業務裡有一塊就是開發故宮文創產品。
由此可見,「故宮淘寶」雖然得到了故宮文創產品的開發權,但屬於「外包商」的性質,並非「嫡出」。
2、「高冷」系的故宮文創
「故宮文創」的天貓店鋪註冊於2016年,與「故宮淘寶」的賣萌路線截然不同,「故宮文創」的產品相對更高大上一些。產品的差異化定位使兩家長期相安無事,直到故宮口紅的產品「撞車」。
「故宮文創」選擇上線故宮口紅的微店,即為「故宮文化創意館」的微店,文化創意館歸屬於故宮博物院經營管理處,主要負責組織故宮文化產品和院級禮品的開發工作。
此外,「故宮文創」在天貓還有一家全稱為「故宮博物院文創旗艦店」的店鋪。從天貓網店經營者營業執照看,文創旗艦店屬於故宮出版社,而故宮出版社又直接隸屬於國務院。
儘管「故宮文化創意館」與天貓上的「文創旗艦店」並非同一家,但都是故宮博物院官方的直接下屬機構,即為「嫡出」。正因如此,有網友將「故宮淘寶」與「故宮文創」之間的關係解讀為「庶出的長子」與「嫡出的次子」間的「鬥爭」。
實際上,人們對故宮口紅早就期待已久,正版「故宮口紅」的到來本應滿足人們的購買慾,但在「故宮淘寶」和「故宮文創」的原創之爭下,反而讓想要購買的人群陷入模稜兩可的境地。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當前博物館文創產業發展的不完善,產品開發仍停留在初級階段,對開發權的歸屬問題處理混亂。然而即便如此,博物館文創產業還是在政策和資本的推動下迎來風口。
影視綜藝引流、政策資金扶持
故宮文創產品1年賣出15億
從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發展軌跡來看,儘管在近幾年才進入高速發展期,但勢頭強勁。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共有9170種。與此同時,故宮的文創產品銷售額也從2013年的6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近10億元。而在2017年,故宮文創部線下收入近1億元,線上淘寶網店收入近5000萬元。此外,故宮也有其他部門貢獻文創產品收入,故宮所有的文創產品全年總收入達15億元。
在這短短幾年時間裡,博物館文創產業在故宮的帶領下一路高歌猛進,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還與影視、綜藝引流;旅遊業發展帶來天然的客流基礎;以及政策扶持等多方面有關。
首先,從《甄嬛傳》到「宮」系列,再到今年的《延禧攻略》《如懿傳》,關於清朝的古裝劇幾乎從未淡出過人們的視野,這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人們對故宮的好感度。
另外,央視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上線後,迅速爆火出圈,一個月內累計點擊超200萬次,發送彈幕6萬餘條。央視的綜藝節目《國家寶藏》在去年播出後,豆瓣評分高達9分,今年第二季更是以9.4的高分歸來,此外還有《上新了故宮》等相關作品,以真人秀的形式不斷豐富觀眾對故宮的認知。再加上傳統文化熱的整體氛圍愈演愈烈,也增強了故宮及博物館藏品對觀眾的吸引力。
其次,故宮作為著名的旅遊景區,幾乎是遊客的必經之地。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2017年,故宮年客流量達到1675萬人次,今年預計會突破1700萬人次。」大面積的客流量也將成為故宮文創產品的天然受眾基礎。
再者,政策對博物館文創產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2014年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鼓勵博物館文創產品研發。例如,2016年,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先後確定或備案了154家試點單位,鼓勵試點單位探索通過博物館智慧財產權作價入股等方式投資設立企業,從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經營。
2017年,財政部發布的《關於申報2017年度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通知》中,明確對於促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重大項目中對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予以支持,對試點單位予以優先支持。
多方扶持下,地方性博物館的文創產業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據統計,蘇州博物館在2017年文創產品銷售額達到1400多萬元,幾乎每年都有40%到50%的增幅;上海全市博物館開發的文創產品總數超過 1.2 萬種,2017 年新開發文創產品 1085 種,文創產品年銷售額 4921.84 萬元。其中,僅上海博物館就實現了 3862 萬元銷售額。敦煌去年文創產品銷售額也達到1700萬元以上。
資金不足、人才缺失、創意趨同
文創產業開始嘗試眾籌、網際網路+
目前來看,故宮、蘇博、上博等都已經在文創產品開發中嘗到甜頭,但對於整個國內博物館文創產業而言,大多數博物館仍處在摸索前進的階段。根據《藝術市場》雜誌的報導,截至2016年12月,全國4526家博物館中,被國家有關機構認定具有文創產品開發能力和產業規模的有2256家。其中實現盈利的只有18家,佔比不足1%。文創產品也多為鑰匙扣、書籤、抱枕等紀念性產品,開發層次較淺。而他們面臨的問題也集中在資金不足、創意趨同、人才缺失等方面。面對這些問題,各家博物館也在不斷嘗試尋找解決之法。
1、資金不足
國內大部分博物館的資金來源於政府撥款,隨著一部分博物館取消門票收入,資金來源便更加緊張,而文創產品研發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故宮博物院經營管理處副處長劉松林曾透露稱,故宮每款產品平均開發時間是8個月,每款產品的研發投入都在二三十萬元,故宮一年的文創產品研發成本是一兩個億。
面對如此「天文數字」,大多數博物館只能望而卻步。不過,隨著網際網路共享經濟的火熱,眾籌成了文創產業新的出路。
去年,蘇博在淘寶上首次使用眾籌的開發方式,研發出一款造型別致的木製置物座。今年,故宮也多次推出眾籌項目。其中,《上新了故宮》聯動設計師推出的睡衣在淘寶眾籌,上線24天,認籌達成率16767%,籌得838萬元;「珍熹系列」高端飾品,眾籌上線10天達成率2529%,金額126萬元等。
2、人才缺失
博物館文創產業相對特殊,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也要有設計才華。而目前,國內高校並沒有直接對接博物館文創產業的設計專業,而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並不過多要求了解傳統文化,進而造成人才與行業的連結斷層。再加上國內博物館大部分是體制單位,人才進入門檻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人才湧入。
目前,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多為自主研發、外包、與廠商合作開發、IP授權等模式,但在合作過程中,大多數設計人才都需要接受一定的傳統文化相關培訓。
3、創意趨同
一方面博物館文創產品研發資金高昂,另一方面相關人才極度匱乏,進而造成文創產品創意嚴重趨同。尤其是在故宮的「萌」系產品爆火之後,幾乎全國各地的博物館都推出了類似產品,進而降低遊客或網友的購買慾。
面對人才缺失和創意趨同兩大難題,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先後試水了「網際網路+博物館」的模式。
2016年,國家博物館與阿里打造「文創中國」IP 線上平臺,並與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籤約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啟動「文創中國」中國大區運營等項目。該平臺向全國文博單位開放,由文博機構提供館藏藏品 IP 授權,由國博牽頭將資源推介給國內外優秀設計師,然後將設計方案與有實力的投資者對接,生產出優質的產品在「文創中國」的平臺上銷售,各機構獲得分成,這樣就幫很多博物館解決了設計、投資、生產、銷售、推廣等問題。
同年7月,故宮與騰訊達成長期合作關係,開放了自己的一系列經典 IP,其中 2016 年與騰訊合作為「Next Idea × 故宮」騰訊創新大賽設計的 H5 邀請函———《穿越故宮來看你》一經推出,立刻刷爆朋友圈,成為 h5 營銷經典案例。
目前,這些嘗試還都處在探索的階段。《2017中國授權行業年度白皮書》顯示,在我國IP授權市場上,博物館授權只佔2%,博物館文化產業生態圈還是一片巨大的藍海。不過,業內針對發展痛點的積極探索必將持續推動行業向好發展,博物館文創產業也將迎來更多博物館的湧入和新的突破。
本文首發微信號:鏡像娛樂(ID:jingxiangyule)
原創文章,轉載請標註來源和作者,違者必究!
━━ 已入駐平臺 ━━
商務合作、投稿、應聘可添加微信:
ID1:love-travis
ID2:Course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