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舉辦的一次線上書畫展覽培訓班上,蘇州市文物局副局長、蘇州博物館館長陳瑞近介紹說,蘇州博物館近年來的文創產品銷售額實現了翻倍增長,2017年該館文創產品銷售額達到1500萬元,2019年達到3000萬元。
剛聽到這幾個數字時,筆者感到頗為驚訝。作為一家地市級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勇於嘗試,敢於突破,結合自己的館藏文化,做足館藏吳門名家文物的文章,開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創產品,走出了一條獨具江南特色的文創之路,成為我國公立博物館文創陣營中的佼佼者,這是十分不易和值得借鑑的。
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與銷售是一個巨大的新興市場,近年來的產業集聚效應明顯。據筆者觀察,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購買力的不斷提升,我國每年的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銷售有100億元的市場潛力。2013年,寶島臺灣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朕知道了」紙膠帶熱銷,在大江南北掀起了一場文創熱。近幾年,該博物院的文創產品收入一直保持了5至7億新臺幣的規模。在大陸的文博機構中,文創產品開發與銷售的龍頭老大算是北京故宮博物院。隨著大陸文創產業的不斷發展,北京故宮的文創開發已進入第三階段,從2018年到2019年,其文創開始由規模、數量向質量、效益進行轉變。北京故宮文創產品銷售額連年攀升,從2013年的6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近10億元,2017年的營業額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5億元,賺得盆滿缽滿。
北京故宮為何能取得這樣的佳績呢?這是因為北京故宮收藏有180多萬件文物,這些文物為其文創產品開發提供了豐富資源。同時,加大開發和創新力度,也是北京故宮取得成功的關鍵。截至目前,該博物院開發的文創產品已達近萬件,在文化品牌方面佔據著特殊優勢和地位。
筆者以為,文創產品開發與銷售既能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與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增加博物館收入,解決撥款不足和博物館免費開放帶來的矛盾,為博物館可持續發展增添動力。因此,除了北京故宮、蘇州博物館等文創產品開發銷售做得好的博物館之外,其他博物館尤其是民營博物館,也應重視文創產業的發展,搭上文創產業的快車,從而形成公私博物館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
截至2019年底,全國備案的博物館達到5535家。其中,民營博物館1710家,佔全國博物館總數的近三分之一。這麼多民營博物館,要解決日常運營的經費問題,文創是一條可走之路。筆者認為,民營博物館從事文創開發與銷售,需要有關職能部門和文博單位的支持。首先,應組織專家對民營博物館所藏文物進行鑑定評級,使民營博物館裡的文物「名正言順」、擁有權威的名頭,這樣才利於文創產品的開發;其次,應對民營博物館文創活動實施具體指導和專業培訓,搭建平臺,予以扶持;再者,做得好的國有博物館可對民營博物館文創開發進行傳幫帶,使它們儘快走上正軌,從市場上分得一杯羹。
溫馨提示:收藏最新動態隨時看,請關注金投網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