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我們就談論過關於《指環王》系列的故事,在正式開始拍攝之前,這部作品被好萊塢影視業當燙手山芋扔來扔去。我們今天要講的也是關於這個系列的故事,不過與上次不同,這次講的是《指環王》在拍攝中發生的有趣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離不開導演、演員以及劇組人員的大量付出,所以稱為良心巨作的《指環王》也是如此。起初,收購了新線影視公司的董事長羅伯特知道彼得拍攝《指環王》系列的想法後,他同意了但只給了彼得一點三億,而且這一點三億美元還是拍三部的全部資金。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相信很多人會覺得1.3億美元也不算少了,但在好萊塢要拍出史詩型的影視作品,1.3億美元只能算是杯水車薪。因為資金緊湊,所以這部電影的拍攝完全是圍繞一個詞來運行:「省錢」。
不過,我們這裡所說的省錢,不是什麼都省。在彼得的心裡,雖然劇組很窮,但是什麼應該省什麼不該省他的心裡是很清楚的,他省錢的原則是在不影響影視作品品質的基礎上節約成本。
用簡單點的話來說,就是既要「物美」也要「價廉」。那麼他的「物美價廉」體現在哪裡呢?首先在背景的選用上,彼得沒有選擇便宜且畫質尷尬的綠布摳圖,反而選擇了外景。
我們經常說五毛錢的特效,很多影視作品在背景的營造上老喜歡用一塊大幕布後面再加特效。但是,我們這知道,那種畫質根本不是好萊塢的標配。一分錢一分貨,外景花費的錢要比摳圖特效貴,而且貴了不止一倍。
在大家都為之痛心的時候,彼得卻告訴大家,這也是一種省錢的方式,因為《指環王》要拍攝很多部,一個外景可以重複利用。雖然,彼得說起來很輕鬆,但是,大家都知道實景所花費的時間精力是特效的幾百倍。
首先,在取景方面,劇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對比去物色景點,並且匹配它們適合哪個場面的拍攝;其次,因為外景大部分不是在山上就是在河邊,很多群眾演員需要在野外居住很多天,直到把需要的戲份拍完才能回到正常生活中。
再者,因為很多主角的妝容需要特殊的制定,所以不能把化妝的物品弄到野外,很多演員都是在一個地方化完妝又乘坐直升飛機去拍攝現場,經過幾個小時的勞累疲倦後,還得拿出最佳的狀態拍攝,可謂是非常的艱苦。但是沒有一個人抱怨,不論是工作人員還是演員都咬牙堅持了下來。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史詩之所以是史詩。正是因為他們付出了比常人更加多倍的努力,《指環王》系列的電影,憑著對好萊塢電影的用心,克服艱難險阻,最終修成正果,真不愧於「史詩電影」這個榮譽的稱呼。
藝術是沒有國界的,電影當然也沒有,好萊塢的工業電影一直被世人稱讚,除了其先進的科技水平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工作人員的匠工精神,《指環王》就是好萊塢電影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