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說康德的倫理學「很爛」,這樣的破圈很low

2020-12-20 澎湃新聞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哲學學者韓東屏的一篇文章引發社會輿論廣泛討論。在一份最新聲明中,韓東屏表示「很爛」並非髒話,自己靜候有人寫說理性文章反駁。

韓教授文章的原題目是《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這篇文章並不是刊發在網絡或者大眾媒體,而是某大學的學報。也就是說,文章的言說對象,本來是學院派,而不是普通吃瓜群眾。

如果是面向大眾,使用通俗的表達哪怕有些譁眾取寵,多少也能理解。可是作為一篇面向專業人士的專業論文,不使用嚴肅的哲學表達,正如穿著花褲衩參加應該禮服出席的正式晚會,你再怎麼用自己心態放鬆來辯護,在別人看來也是不恰當、不體面的表現,是對其他同行的不尊重。

該期刊編輯所謂的,「學術規範並沒有要求論文不能起通俗易懂的標題」,在邏輯上可能沒錯,沒有什麼明文規定說學術期刊標題不能這麼起,可是學術共同體有著基本的遊戲規則和表達慣例。顛覆規則和慣例,如果真是什麼破舊迎新的創舉,也未嘗不可。可是標題用上「很爛」這種大俗話,除了引起些無意義的口水,對於哲學探究有什麼增益嗎?

這種口水之爭,無論對韓教授還是該學術期刊,恐怕都是一種自我矮化。讓人懷疑是娛樂期刊自我炒作的一套,用在了嚴肅雜誌上。一個學術交流平臺,降格到這個地步,實在令人遺憾。

韓教授在回應爭議時,還很傲嬌地說:「所有不服這個『很爛』總評的人,請寫說理性文章反駁,我靜候。非說理性的攻擊,一概不值得浪費時間反應。」看起來,他是區分了理性討論和情緒攻擊的場域,可是不得不說,率先破圈的正是他自己。他不用這個「很爛」,對他觀點有興趣的同行,自然會理性寫文章交流;他用上「很爛」,情緒會觸發情緒,真正理性的人,恐怕都會懶得和他討論了。

回到韓教授文章討論的人物,康德在哲學世界的地位,哪怕就是吃瓜群眾也有耳聞。在有些人心目中,康德就是哲學的代言人;與此同時,把康德貶到一錢不值的,韓教授也不是第一人。對這樣一個有爭議而無法忽視的人,如果真要討論,那就更需要去除情緒,理性回到哲學的世界,用上哲學的語言。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周濂在他的暢銷書《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裡,花了8堂課介紹康德。其中有一段話耐人尋味,周教授說自己經常收到一些哲學愛好者的鴻篇巨著,熱衷於另起爐灶,好像此前兩千多年的哲學史根本不存在。雖然不乏奇思妙想,但歸根結底卻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如果想要避免天馬行空、神遊九霄的民哲風格,就必須把哲學思考放置在具體的歷史脈絡和學術傳統之中。」

因此,談論康德甚至是貶低康德,都不是什麼大問題,前提是相關討論在「具體的歷史脈絡和學術傳統之中」。「很爛」這個詞,顯然不在這個範疇內。這樣的破圈,對學術研究來說到底是利是弊?這恐怕是所有學者都應該認真思考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論文標題這麼野?
    文|邢妍妍最近,哲學學者韓東屏一篇題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的文章引發輿論熱議。對於有眾多網友指稱其不該把「很爛」這樣的髒話用在學術論文標題中一事,韓東屏表示,「很爛」並非髒話,而是口語化的評價詞,意思類似於「很差」「稀爛」「紕漏百出」「太不像樣」之類,但又比後者更準確、傳神,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他還表示自己靜候有人寫理性文章反駁。
  • 淺談遊戲中的倫理學(一)什麼是「倫理學」和「道德挑戰」?
    我們提供給玩家的選項能讓他真正思考一下他們想要得到什麼樣的後果,而不是簡單粗暴的說『來,這是你的善惡選擇條』。——David Gaider(戴維•蓋德,BioWare首席劇情設計師,曾參與博得之門2、無冬之夜、龍騰世紀等遊戲的開發)在百度百科上是這樣定義倫理學的:【倫理學是關於道德問題的理論,是研究道德的產生、發展、本質、評價、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養規律的學說】。
  • 克利福德·克裡斯琴斯:用存在倫理學替代理性倫理學
    範式,如同媒介倫理學研究的「元倫理」,是一個包含著理性與客觀事實的綜合性術語,這一術語可以代表我們對於倫理問題的所有思考。常江:你還曾提出:我們所倡導的那種以個人自治為問題取向和以社會主義為研究基礎的媒介倫理理論,實際上終結了社會變革的可能。為什麼這樣說?
  • MCR深度對話 | 克利福德·克裡斯琴斯:用存在倫理學替代理性倫理學——媒介倫理研究對個體理性的「抵制」
    範式,如同媒介倫理學研究的「元倫理」,是一個包含著理性與客觀事實的綜合性術語,這一術語可以代表我們對於倫理問題的所有思考。常江:您還曾提出,我們所倡導的那種以個人自治為問題取向和以社會主義為研究基礎的媒介倫理理論,實際上終結了社會變革的可能。為什麼這樣說?
  • 從康德到尼採,哲學家真的是不適合結婚的物種嗎?
    康德終身未婚、尼採愛過一次後就瘋了、疑似狂躁症的叔本華等一大票哲學家,紛紛刻畫了哲學與愛情格格不入的悲情畫面。就連結過婚的蘇格拉底也說:「娶到一個好妻子,你可以得到幸福;娶到一個壞妻子,你會成為哲學家。」哲學家的確有很多方面超越了普通人,又有著讓人難以理解的一面。但他們是真的覺得婚姻荒謬可愛,還是另有隱情?
  • 淺談遊戲中的倫理學(二)通過遊戲實例說明倫理學如何運用到遊戲中
    PS:其他流派的西方倫理學理論就儘量不多談了,畢竟篇幅有限,加上本人也是初學(所以說是淺談啊)。永恆之柱:母親的請求例如《永恆之柱》中【母親的請求】這個任務。在該任務中,當玩家來到鍍金溪谷後,會在一間屋子中遇到之前同行的女戰士NPC的妹妹歐弗拉。歐弗拉正好懷孕,因為擔心自己不久就會產下無魂兒而遭到放逐,於是要求玩家到海邊尋找女醫師獲得解藥。
  • 學習康德好榜樣
    △康德故居近景13歲喪母,16歲即升入柯尼西斯堡大學。家貧,甫一入學便因褲子破了拿去縫而出不了宿舍門。四年後,父親猝然去世,把三妹一弟留給即將畢業的康德。長兄如父,康德斷然輟學,先後在柯城郊區三個貴族家庭當家庭教師11年,養活三妹一弟和自己!期間和女東家凱撒琳伯爵夫人傳出緋聞。
  • 張曦:「做倫理學」與精神性的回歸
    正是這樣的警惕和反思,引發了「做倫理學」的學術構想。這個詞也是專欄的名稱,因此先允許我做一點簡要說明。自2017年以來,我在學界嘗試提出「做倫理學」的學術口號,希望找到可靠的學術工具,來擴充哲學倫理學研究的概念裝備庫和資料素材庫。近年來,我的大部分學術寫作都在落實相關設想。
  • 楊靖︱裡斯本大地震與康德哲學轉向
    同時,更少有人留意到:該書的出版與裡斯本大地震恰好在同一年——在此之後,康德的學術研究由自然科學更多轉向廣義的哲學(包括倫理學與政治學)。而康德的這一轉向,在德國以及歐洲啟蒙運動思想史上亦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箇中緣由,頗值得探究。裡斯本大地震與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歷史進程關係重大,這一論斷已是當代西方史學界的共識。
  • 現在到了拋棄宏大倫理學理論的時候
    菲利普·基切爾(Philip Kitcher)在接受採訪中提出,「當今英美哲學的大部分被視為擁有非常怪異興趣的、智慧的圈內人的自說自話,這一點兒都不冤枉他們。」除此之外,馬歇爾的書顯示,很多道德哲學家也在努力抓住新的道德混亂製造出來的棘手問題。這些問題中最抽象的是研究道德的本質,屬於崇高的元倫理學領域。
  • 康德定言命令式的演繹
    作者簡介:胡好(1983-),男,湖南株洲人,西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原發期刊:《道德與文明》2012年02期摘要:Allison、Timmermann等人對康德倫理學中定言命令式的演繹進行了重構
  • 精選|康德名言
    因此男人最痛苦的是你說他無能,女人最討厭你說她醜陋。出處:《美與崇高的論述》  53.一切知識都是從經驗開始的,但並不因此就是從經驗中發源的經驗知識,是我們所接受的印象和我們固有認識能力的一個複合物。 先天的知識:不依賴於經驗的,完全不依賴於經驗的,即所謂「純粹的」。 之前的形上學多是獨斷論,無中生有的,康德的目的在於釐清理性的範圍、規則、界限,使形上學走上一條靠譜的道路。
  • 康德「道德的宗教」之實踐功能
    康德認為, 道德的宗教是這樣一種宗教。他說:「 (道德的宗教) 具有這樣一條原理:每一個人都必須盡其力所能及去做, 以便成為一個更善的人。只有當他不埋沒自己天賦的才能 (《路加福音》第19章, 第12-16節) , 利用自己向善的原初稟賦, 以便成為一個更善的人時, 他才能夠希望由更高的協助補上他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東西。」
  • 康德,連墓碑上刻的語錄都那樣精彩絕倫,經典語錄不容錯過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位很偉大的哲學家,康德!伊曼努爾·康德,著名德意志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 幸福與宗教——康德的空頭支票
    康德認為:「必然地結合在一個概念之中的兩個規定必須作為根據和後果聯結起來,確切地說,這個統一體要麼被視為分析的(邏輯的聯結),要麼被視為綜合的,前者依據的是同一律,後者依據的是因果律。康德在這裡所說的幸福,依然是感性偏好的滿足,依然是自然的幸福。一方面是實踐理性必然要求德福結合,另一方面是德福結合沒有可能,實踐理性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二論背反。
  • 康德哲學的先驗邏輯是什麼?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 裡面提出了先驗邏輯。康德哲學有三個最基本的特點:一個是他強調人類知性的先驗性;一個是他強調人類理性認識的現象性;還有一個就是他強調事物本身的「物自體」的不可知性。正是因為這樣,人們把他叫做是先驗論者,不可知論者,懷疑論者。這「先驗」兩個字對整個人類的思維,簡直產生了偉大的革命,康德自己稱這是哥白尼式的思維革命。它打破了以前的邏輯論和哲學論。
  • 康德:什麼是天才?
    在中國古老的《易經》裡,有著天、地、人三才之說,天才即是天道,昭示著自然萬物的宇宙和諧觀。而我們現在的天才一詞「Genius」則源於拉丁語,原意是指守護神,隨後衍生出創造能力、天賦才華等含義。在西方古典時代,也有著許多關於天才的闡釋。
  • 書 《尼各馬可倫理學》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所出版《尼各馬可倫理學》《尼各馬可倫理學》(The Nicomachean Ethics),是亞里斯多德的主要著作之一。雖然此前的蘇格拉底(Socrates)和德謨克利圖(Democritus)也曾討論過道德問題,但是亞里斯多德此部著作,將道德行為準則作出一種比較完整且系統的論述,可以說是西方首例。亞里斯多德在公元前384年生於馬其頓的斯塔吉拉(Stagyra)城,他的父親是一位很有聲望的宮廷物理學家。十八歲時,亞里斯多德進入柏拉圖的雅典學園,學習近二十年。
  • 阿格妮絲•赫勒的社會倫理學--[美]克利福德•G.克裡斯蒂安斯(Clifford G. Christians)
    比較[10]正如赫勒寫道:有盧卡奇這樣的導師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運(和奢侈)之一……他的個性感染力以及他對思辨思維的熱情令人無法抗拒。我對他充滿敬畏與仰望,但同時,我與他平等地對話。他鼓勵我這樣做,將它作為一件「自然」的事來接受。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當我意識到我不能再相信他所做的許多事情時,我從來沒有產生過「糾結」的原因。還有另外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