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食物缺乏的年代,能吃上肉都是生活比較好的人家,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吃肉已經不再奢侈,而隨著很多人養生意識的增強,甚至開始嫌棄肉了,湯的地位直線上升。大骨湯、雞湯、魚湯等,很多人認為營養都在湯裡,吃肉不如喝湯,真的是這樣嗎?乳白色的湯最滋補?真相或跟大家想的並不同,可能你一直以來都吃錯了。
肉能為身體提供的營養主要是蛋白質、維生素、脂肪、鈣等礦物質,肉類食物中的蛋白質與人體的需求更相近,所以更容易被機體吸收和消化,而一些礦物質是容易缺乏的,肉裡面的含量較多,也是比較容易吸收的。
但肉裡面的脂肪含量較多,不能過度攝入,不然容易肥胖,還會增加出現其他隱患的風險。
在熬湯的過程中,肉裡面的脂肪和一些水溶性的維生素就會進入湯裡,可能也會有少部分的蛋白質和胺基酸進入湯裡。熬湯的時間越長,進入湯裡的物質可能就會越多,所以湯的味道也會更好。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湯裡的營養更高,風味物質跟營養的關係並不大。
肉好還是湯好,要根據不同的身體情況來看,要看是什麼人喝的。吸收和消化正常的人,只喝湯不吃肉,可能補充到的蛋白質比較少,而且光喝湯,也難以起到很好的滋補作用,可以適當都吃點。
對於身體比較虛弱的人來說,比較適合喝點湯,有利於加快身體恢復,不宜吃太多肉。
在很多人看來,湯越白就代表越有營養,其實這個說法有失偏頗。湯的顏色之所以會變白,是由於其中含有大量的微小顆粒,而這些物質多半是脂肪!煲湯時間越長,其中的脂肪含量就越多,顏色會越白。
如果長期依靠喝這樣的湯補鈣,可能得到的結果反而是肥胖,而且骨頭中的鈣幾乎不溶於水,燉了很久的骨頭變軟,並非就是鈣被溶解了,而是膠原蛋白被溶解了。
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即便湯很美味,但對於體內尿酸水平偏高的人來說,最好要管住嘴。肉裡面的高嘌呤物質有很多都溶在了湯裡面,特別是乳白色的湯,脂肪含量也多,若經常喝,可能尿酸會蹭蹭往上漲,風險更大。
建議大家在煲湯時,時間適中即可,避免過長時間的燉煮,嘌呤和脂肪含量或能少點。
喝湯的時間選在飯前比較合適,很多人都習慣飯後喝湯,但這會加重胃部負擔,還容易吃撐,會影響到消化。飯前適量喝一小碗,或能減少正餐的攝入量,有利於控制體重。但不建議大家經常用湯泡飯吃,時間久了,可能會影響到胃的正常運轉。
不同的季節,喝不同的湯,現在已經到春天了,會越來越熱,大家可以喝些清淡的湯,如綠豆湯、蔬菜湯。
總的來說,肉和湯各有優點和缺點,不能斷然說哪個更好,要根據自己的實際身體情況來選擇,吃對了才有益健康。大家也不要盲目認為乳白色的湯最有營養最滋補、喝骨頭湯補鈣,應科學合理看待,並學會正確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