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是一個資訊時代,一個普通人就能通過網絡而讓世人認識他,能夠在網絡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和事跡。但是古代是沒有網絡的,我們現在了解到的歷史,都是通過文字記錄下來的。在浩如煙海的歷史記載中,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劉備。劉備是東漢末年崛起的一代梟雄。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在東漢末年各方諸侯中,他的實力是最弱的。劉備長期顛沛流離,寄人籬下。在劉備投靠荊州刺史劉表的時候,劉備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備往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騎,髀裡肉生。日月蹉跎,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劉備當時的年齡已經超過40歲了。
俗話說三十而立,不論我們對這句話的解讀有什麼樣的爭論,三十歲的男人都應當有了自己的事業,何況是在壽命相對更短的古代。劉備當時已經到了不惑之年,但是依然沒有自己固定的地盤,整日打敗仗,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時年23歲的劉備參與了鎮壓黃巾起義的戰鬥,開始了自己「顛沛流離」的一生。雖然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但是從中山靖王死到劉備出生,相隔了二百多年,劉備的父親早亡,家道中落,已經不能靠著皇家後人的身份享受特殊的待遇了,只能自己開始「創業」。但是創業又談何容易,在諸侯割據的東漢末年,雖然人們很看重出身,但是想要擁有自己的領地,還是需要強大的實力的。
劉備本來就兵少將寡,在群雄並起的格局下,劉備先後投奔過盧植、朱雋、劉恢、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劉備用了24年的時間四處徵戰,但是似乎一直在原地,未取得任何功績,所以劉備才感嘆自己髀肉復生,漂泊了半生而未建功立業。
試想,如果換做是普通人,我們還能夠屢敗屢戰,繼續追求自己的事業嗎?
劉備雖然二十多年的時間都未建立自己的底盤,但是在不斷的經歷中,他也在自己積攢了足夠多的人氣,不忍拋棄百姓的仁義,知人善任的領導力,借勢而為的睿智,都為劉備以後建立蜀漢政權打下了基礎。
劉備雖然不是草根,但是能夠以最弱小的實力在群雄割據的東漢末年崛起,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這份堅持足以令我們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