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沒參加鋼琴考試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2020-12-24 騰訊網

蔡真妮,旅美作家,海內外博客超越3000萬人氣,在北美的《世界周刊》《世界日報》《世界華人周刊》及國內的《讀者》《青年參考》《青年文摘》《家庭育兒》《婚姻與家庭》等報刊上發表文章數百篇。

一次我們全家去旅遊,那天我和老公在棋牌室裡打橋牌,外面傳來了悅耳的鋼琴聲。

棋牌室緊挨著一個音樂茶座,中間的臺子上擺放著一架三角鋼琴,正在彈琴的是個穿著針織夾克衫和牛仔褲的年輕人。鋼琴上沒放譜子,他就坐在那裡很隨意地彈著,周圍的沙發上坐滿了人,都在靜靜地聆聽著。那音樂仿佛不是小夥子用手彈出來的而是從他的心裡流淌出來的,悠揚婉轉,每個音符都像是有生命一樣,跳著鑽進人的心裡,讓人感到那麼舒暢溫馨。

一起打牌的美國老太太告訴我,彈琴的小夥子和我們一樣也是遊客, 並不是遊輪請來的演奏師。

女兒凱麗當時正在學鋼琴,我經常為了練琴的事情和她磨口舌,所以 我對這個白人小夥充滿了好奇,在他彈琴的間隙走過去和他聊了起來。小夥長得帥氣十足,很陽光的氣質中透露著幾分沉穩。我誇他琴彈得好,問他是否是音樂專業的,他笑著說:「不是,昨天也有人問我這個問題,彈琴只是我的愛好而已,我現在在大學裡學的是機械。」

我問為什麼他能把琴彈得那麼隨性自由,富有感染力,他想了想說:「在這一點上我很感激我媽媽,她從來不逼著我去參加比賽或者去考級,她允許我隨心所欲地彈琴,所以我對音樂的感覺一直都沒有被破壞掉。」

「隨心所欲是什麼意思?你就自己坐在那兒亂彈,就彈出這等水平了?」我瞪大了眼睛問。

「不是不是,」他搖頭,「我媽媽給我請了很好的鋼琴老師,一個好老師非常重要,他不僅教學水平高,還要能保護住孩子的興趣。我的老師和媽媽都非常注意保護我對音樂的那份熱愛。」

我說:「我女兒正在學琴,我也沒讓她考級,可她喜歡上課卻不喜歡練習,督促她練琴她就不高興,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時期?」

他回答說:「讓她自己過渡吧,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還是要督促的。我媽媽會督促我完成鋼琴老師布置的作業,不過我一直都沒有那種被逼得很痛苦的感覺,我媽媽會和我講道理,讓我自己決定怎麼做。你的女兒最終她自己也會決定怎麼做的。我曾經因為踢球而放棄了鋼琴一段時間,後來感覺自己還是喜歡彈琴,就又繼續彈了。」

我問他媽媽什麼時候讓他隨心所欲地彈琴,他說大概是在他十二三歲的時候。眼下很多中國孩子都在學琴,那麼學琴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我自己琢磨著,對於不去從事音樂專業的孩子,能在成年後像這個小 夥子一樣,隨興所至,想彈琴時就彈一彈,享受音樂帶來的美好,也把這份美好傳遞給別人,應該是學琴可以達到的境界。

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想讓孩子以音樂為專業,只是想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但是孩子一旦開始學琴後,練琴在父母的心中就成為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內容了,也成了很多孩子的噩夢。

曾有個女孩說,鋼琴就是我的刑具,每天要上刑一個小時。還有個孩子說:我一坐上琴凳,我媽就不再是我媽了,變成了打手和監獄長。有個孩子為了不彈琴偷偷把自己的手弄破;還有個小男孩練琴被媽媽罵,就用頻繁上廁所來拖延逃避,結果後來成了條件反射,一彈鋼琴就尿頻。

我認識一個韓國母親,她的女兒在加拿大青少年鋼琴比賽中得過獎,但是孩子上大學之後就再也不摸琴了。結婚時母親想把陪伴她長大的名牌鋼琴送給她當陪嫁,她堅決不要,告訴媽媽說她小時候多少次在心裡發誓,一旦自己可以做主了,就再也不碰這架鋼琴。

看過一篇文章,說美國一個常春藤大學的老師問班上的學生,誰學習過鋼琴?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舉手,老師又問,那麼誰現在還在閒暇時間彈琴?只有一個人舉手,這個學生在校的輔修課選的是鋼琴。

為什麼學了十多年鋼琴的孩子在上了大學後再也不碰琴了?

是因為很多父母忘了讓孩子學琴的初衷,學著學著,學琴就變成為了比賽,為了考級,甚至是為了給父母爭面子。

有個鄰居的小男孩從四五歲時就表現出音樂天分,媽媽馬上買了鋼琴 請來老師教他。一開始他還興致勃勃,可學到了一定程度之後,練琴變成了為考級做準備,一級一級地往上考,剛考過一級鬆了口氣,又要開始準 備下一級的考試。每天至少要練兩個小時考級的曲子,後來老師還推薦他去參加比賽,練習時間又加長了。

男孩對彈鋼琴變得牴觸起來,到最後興趣全無堅決不學了。老師跟媽媽說這孩子特別有天分,只要肯努力,他很快就可以考過鋼琴十級,比賽也可以拿大獎的。媽媽就逼著孩子繼續學,母子倆為此鬧得不可開交。

這個孩子的爸爸看得比較清楚,他勸說媽媽不去逼迫孩子,他說:「孩子考過了十級又怎麼樣呢?孩子每天被逼著練兩個小時的琴就是為了那張十級證書嗎?讓孩子早早考級除了證明孩子有鋼琴天才,我們家長有面子讓別人羨慕之外,對於孩子自己沒有任何正面的意義,孩子為了考級而失去了彈琴的興趣,實在是得不償失。

無論他多麼有天分,他不喜歡彈琴了,考再高的級得再大的獎也沒有用的。

他讓孩子自己掌握學琴的節奏和練琴時間。孩子決定把每周上一次的鋼琴課改為兩周上一次,不再參加考級和比賽。閒暇時自己就練一會兒琴,或者隨心所欲地彈上一陣。後來在高中他和同學自組小樂隊四處演出,自己嘗試作曲演唱,音樂成為他真正的樂趣和愛好。

有一位鋼琴家在我關於學琴的博文後面留言說:「鋼琴真正艱苦的練習一般都在學琴五六年以後,那個時候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使再往上提高一點都很難,但達到那個程度時孩子對於音樂也有一定的興趣了,自己會督促自己堅持下去。父母切忌在孩子剛學不久時,就嚴厲地逼迫孩子、要立竿見影地見到效果。

一定要讓孩子感覺到音樂是美好的,不但給自己更能給別人帶來快樂。家裡人要經常讓他表演,比如全家人圍坐在琴邊四周,靜靜地聽他彈。一定要安靜,不能隨意說話或接打手機,否則演奏者會覺得你不尊重他或不在意他。演奏完畢要熱烈鼓掌,就像在音樂廳看音樂會一樣。

這樣去鼓勵孩子,讓孩子充分感受到音樂帶給他和別人的快樂。父母千萬不要說你看看人家誰誰誰彈得多好,不要拿孩子和別人比,因為音樂是需要個性的,需要追求自我,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去表達。」

小編按:作者和遊輪上彈琴的小夥子說法相同,強調以保護孩子的音樂興趣、感受音樂的美好為學琴的根本目的。(注意:此話不代表對孩子的學琴放任不管,必要的督促和要求必不可少)如果孩子因為練琴而痛苦不堪,親子關係緊張,父母不妨冷靜地問問自己,到底為了什麼讓孩子學琴?

⊙版權聲明:內容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點這裡,讓小白知道你在看

相關焦點

  • 那些從小開始學網球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就姑且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那些從小開始學網球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吧!在很多家長眼裡,給孩子報一個「網球」興趣班與那些「畫畫」「舞蹈」「桌球」「鋼琴」差不多,只是去「玩玩」,去培養孩子的「興趣」而已。絕少有家長一開始就抱著走專業、甚至職業的目標去讓孩子學網球的。
  • 那些經常被打屁股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長輩們也信奉「孩子不打就會被寵壞」的教育理念。有一個調查了991位父母的樣本中,35%的父母對自己1-2歲的孩子使用過體罰,94%的父母對自己3-4歲的孩子使用過體罰。打屁股的確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行為,但是,那些經常被打屁股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打屁股會讓孩子變好嗎?
  • 那些出國「鍍金」的留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這些人中,有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有後來的內閣總理唐紹儀,還有北洋大學創始人蔡紹基,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真正的星光璀璨!而中國嚴酷的高考選拔,則讓那個很多留學機構看到了其中的「商機」——想讓你家孩子彎道超車嗎?想讓你家孩子不用參加高考嗎?直接出國留學!不得不說,這種終南捷徑式的誘惑對很多中國家長來說是致命的!
  • 那些學了鋼琴又放棄的孩子,是學了多久放棄的?
    現在想來,我女兒之所以後來學琴之路很順暢,四年後通過了中央音樂學院九級考試,而且不是傳說中一年只彈四首曲,以考級為目標的學法。她練習曲目較多,中國樂曲,西方樂曲,各個時期的都有所接觸。我們去的較早,登記後走進大廳,空蕩蕩的,舞臺正中一架黑色三角鋼琴。我看還沒有人,就領著7歲多的女兒來到這高貴的琴邊,讓她練練參賽曲。她邊彈邊說不好彈,太硬。我跟著開始緊張,沒發現這時候一位中年女士走過來,拿起孩子的小胖手,說:「 看,手要這樣,跳音才能彈好。」 邊說著還在琴上示範跳音的彈法。後來,比賽開始,我發現剛才那位女士坐在前排評委席,是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我們都好激動..
  • 如何準備鋼琴考試、比賽
    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與國內考級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加考音樂理論課程,必須通過相應的理論考試才能參加鋼琴考試,鋼琴考試可看譜彈奏,國內考級必須背譜(有些機構定35歲以下須背譜)。上海音樂學院考級規定九級以上必須通過樂理、視練考試才能獲得證書,上海市音樂家協會考級十級以上增設演奏級。
  • 那些沒能成為蔡徐坤的練習生,後來怎麼樣了?
    那些練習生背後的故事,終於有人說透了。原來,那些舞臺上發光發熱,一出道即成為頂流的偶像們在出道前付出了那麼多不為人知的努力,也經歷了那麼多殘酷的現實。但令他們沒想到的是,擺在小A一家面前的是一筆巨額解、違約金——70多萬!
  • 那些去銀行上班的年輕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去銀行上班的年輕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2020
  • 那些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父母現在捨不得讓孩子吃一點苦,讓孩子沒有一點生活自理能力,將來孩子只有吃不完的苦。 總有一天,我們都會明白:曾經為孩子做的代勞,都是把孩子養廢的毒藥。 2、溺愛,讓孩子沒有感恩之心。
  • 期末考試在即,不論孩子複習得怎麼樣,這三句話父母必須問!
    另一個小男孩看起來似乎毫不介意考試所帶來的緊張,本以為是個學霸,沒想到他說: 你就按老師說的看書,如果考不好了就說老師沒講。 沒想到小小年紀,還學會了甩鍋。
  • 琴童孩子的大事:鋼琴考級,一篇文章幫你徹底掃盲!
    AI智能輔助學習的理念和概念是新了一點,我都跟小夥伴們說,就跟特斯拉最開始推電動車概念一樣,市場沒多少人看好的,其實如果跨界鋼琴是未來的大趨勢,那麼最終這個市場還是會更包容一些。我只希望通過我的發聲,能讓大家可以理解我們國家的鋼琴生產線,真的可以很成熟。中國的東西不差的,還是有很多品牌,正在踏踏實實、精益求精地去做好產品。
  • 你會讓孩子參加藝考嗎?
    兩條路的選擇 對於一直在堅持學音樂的孩子來說,上高中之前就一定要確定好自己到底是走文化課這條路還是走藝考這條路。有些家長認為孩子辛辛苦苦學了十幾年的音樂,如果就此放棄很不值得,所以意氣用事,堅持參加藝考。這裡要提醒家長,千萬不要有這樣的心態,一定要慎重選擇。
  • 那些咬指甲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 精選
    如果想盡辦法,拼命制止也沒能改變孩子,你白費力氣,孩子還要遭罪,說明思路和方法都有誤。因此,面對孩子咬指甲,父母的處理很關鍵。一個幾歲的孩子,你以為他沒心沒肺、無憂無慮——沒那回事,各位,孩子一出生,生存焦慮就會到來,世界會圍著他轉嗎,不可能。我告訴林懇:「摳指甲說明你心裡有些焦慮,在為一些事煩惱,而摳完指甲會讓你覺得舒服,心裡好像安慰、愉快了一點——對嗎?」當我描述這些感受時,林懇一直在點頭。我理解了他,他肯定了我的理解。
  • 「孩子為什麼要參加鋼琴比賽?」「被家長逼的啊!」
    孩子:媽媽,對不起,我以後不會了...媽媽:明天學校有一個演出,老師指定你上臺 你可要加油啊 !孩子:媽媽,我好久沒上臺了 我有點緊張...      「賽至眼前後悔遲」到今天已經完全可以和「書到用時方恨少」相媲美了,很多家長在聽到有人讓自己孩子報名參加活動的時候就會說,我的孩子只要學的開心就好,我不想給他太多的壓力.
  • 那些拼命考證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考過了就是證,不過就是「症」
    那些拼命考證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考過了就是證,不過就是「症」隨著各行業從業資格審核越來越嚴格規範,各大行業的資格考試也越來越難。他說去參加考試時,有些科目需要拿的書要裝上整整一個大旅行箱,這麼多書都帶進考場,考試還不一定能考過,當時聽了後很驚訝,覺得太不可思議了。後來慢慢了解了一些國內外含金量比較高的從業證書和資格證書,的確都很難考,這類考試考察知識點繁雜瑣碎,涉及領域特別廣泛,對考生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要求都特別高,考試能通過的都是本行業內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或者頂級精英。
  • 那些在夜店被「撿屍」的女孩,後來怎麼樣了?
    我頓時義憤填膺:這倆黃毛孫子一看就沒安好心!老子要報警!  我抄起手機就要按110,此時司機大叔哈哈大笑:  孩子,平時不怎麼出來玩吧?你仔細看看這條街,你報警報的過來嗎?  我定睛一看,還tm真是,好幾個女孩都喝的爛醉如泥,酥胸裸露。  有被背著的,抱著的,被好幾個人搶的,好一副男盜女娼之相。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後來怎麼樣
    筆名「九把刀」的網絡作家柯景騰,在他33歲之前,他的人生和「沈佳宜」這個名字緊緊相連,這是一段學渣男遇上學霸女,從喜歡到暗戀,為了拉近彼此距離而發奮向上的勵志愛情故事,像極了我們校園裡的那些懵懵懂懂,純粹無暇的簡單愛情。
  • 林永健兒子變身鋼琴小王子,父母的付出決定了孩子的成功
    有一次他沒有好好練琴,他竟然跟媽媽說,「媽媽,我沒好好練琴,你就批評我吧,脾氣大點也沒事!」 鋼琴彈得好,學習也不耽誤 在一次演出後,一名節目主持人問大竣學習考試考得怎麼樣
  • 那些年靠著「叛逆」出名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並且,這種"唯理性教學模式"由於實行標準化考試而進一步窒息遏制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選擇題、判斷題那種理科考試的模式愈演愈烈,最具人文性、審美性、靈活性和創造性的語文教育已變成一種純技術性、近乎八股文式的機械訓練。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為了推動中學語文教育的「新概念作文大賽」,孕育而生。
  • 朗朗被問鋼琴幾級?答:我沒級
    近期,郎朗在某節目採訪中被問到鋼琴等級,他笑著說:「我沒級!」在學鋼琴的人和不學鋼琴人的聊天尬聊排行榜上,「鋼琴級數」一直名列前茅。社會上很多人對鋼琴不熟悉,一般上來就問:「你幾級?」實際上,考級指的是業餘考級,專業是不分級別的。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表達,每個人對音樂都不陌生。
  • 那些拼命讀書的後浪,後來都怎麼樣了?
    但女孩媽媽說:「孩子從沒有過怨言,空餘時間還幫我在附近送貨,飯後幫忙洗碗,看我疲憊時,還給我揉肩放鬆,學習成績在中上水平。」 媽媽說著說著就咽哽了:「我孩子確實比同齡的孩子要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