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焙與淺焙簡單的來說,咖啡豆烘焙進入二爆之後會稱為深焙,一爆密集至二爆之前會稱為淺焙至中深烘焙,顏色也隨著越深焙而越接近黑色。
首先來談談深焙,講到深焙,一定要談到咖啡界的傳奇人物-艾弗瑞畢特(Alfred Peet)。畢特先生於1960年代致力於推廣重烘焙咖啡(深焙),因為當時烘焙商為了降低成本的原因,而將咖啡豆烘焙至一爆進行中,此時咖啡豆因烘焙而損失的重量約10-15%,比重烘焙還要少10%,也就是為了降低一成的成本,不顧將風味發展未完全的咖啡豆販賣給消費者(在此並不表示淺焙不好,而是指僅為降成本而不顧風味的行為)。
艾弗瑞畢特(Alfred Peet)
二次大戰後,美國咖啡消費量逐年躍增,當時的烘焙商為了擴大利潤,愈烘愈淺,一來可節省工時與燃料費,二來可減少熟豆的失重比。當時,咖啡豆烘到一爆才剛開始,就急著出爐,失重比還不到9%;相較於二爆後出爐的深焙豆失重比高達18%,淺焙豆的利潤至少比深焙豆多出一成,這就是早期不肖業者慣用的淺焙賺錢戲法,甚至還變本加厲混入大量日曬粗壯豆。當時的咖啡有多難喝,可想而知,難怪被人恥笑為「洗碗水咖啡」。但消費者早已習於半生不熟的酸澀苦咖啡,為了更順口,只好多加點水稀釋,因此清淡如水的薄咖啡,是當時流行的口味。只要有咖啡因提神就好,不管咖啡像不像酸臭的餿水。這得怪美國軍方在大戰期間為了保存方便,配給前線官兵的咖啡,不是極淺焙的,就是速溶咖啡。這些人退役後進入社會,很自然地將過度稀釋的淡咖啡口味帶進職場。戰後一、二十年間,美國烘焙大廠佛吉斯(Folgers)、席爾斯兄弟(Hills Bros)傾力推銷極淺焙的大罐裝咖啡豆(粉),久而久之,民眾不知新鮮咖啡是何物,已習於走味咖啡,拚命加糖添奶精一樣好喝。爛咖啡充斥是戰後的後遺症,歐洲亦有此現象,因為民間全力搞重建,何來餘裕論吃喝。這就是當時美國烘焙業只圖坐享暴利,沒有道德勇氣撻伐這股變相的淺焙「A錢」歪風。
因此畢特先生在1966年於美國西岸的舊金山開設畢特咖啡與茶(Peet's Coffee& Tea),堅持使用100%阿拉比卡豆,並且決不販賣二爆以前的咖啡豆。深焙豆若是烘焙及衝泡的方式正確,可以得到相當甘甜、味道豐富及口感厚實的絕佳咖啡,和大家一般印象中又苦又澀的咖啡完全不同。「畢茲咖啡」不屑當時最流行的半生不熟淺焙豆,改走深度烘焙(deep roast)路線,不管單品或綜合豆,皆烘到二爆中後段才出爐,並改用較耐火候的阿拉比卡硬豆做配方,也就是說在「畢茲咖啡」你絕對喝不到二爆前的淺焙豆或羅巴斯塔豆。
畢特先生並教導大家正確衝泡法。他以當時盛行的淡味咖啡的兩倍濃度來衝泡,也就是以30公克現場研磨咖啡粉,用法式濾壓壺來衝泡360㏄的咖啡,一改過去以10-15公克泡360㏄淡咖啡的惡習。第一次喝「畢茲咖啡」的人,多半會喊出:「哇塞,你要毒死我嗎?這麼濃!」隨後當咖啡在口腔內「開花釋香」、經歷一場味蕾震撼教育後,便紛紛改口說:「哇塞,濃得過癮,嗆得好爽,甘得潤喉!」識貨者初期多半是歐洲移民,總算在美國找到瓊漿玊液的咖啡。有趣的是,數日不洗澡的臭嬉皮喜歡聚集在「畢茲咖啡」,或坐或臥,彷佛來此接受重焙豆的薰香浴。嬉皮成群賴在店裡是「畢茲咖啡」一大特色,雖然館內臭香兼而有之,但走進「畢茲咖啡」的人,都忍不住要大吸一口氣,體驗臭中有香、香中有臭的異味世界,包括重焙豆特有的焦香、酒香、咖啡精油香、香蕉油香,以及嬉皮獨有的臭襪味與體臭味,可謂香臭交融,百味雜陳!
後來,星巴克的創辦人Jerry Baldwin、Gordon Bowker、Zev Sieg也因為愛上畢特先生的咖啡而決定開設咖啡館,並且一開始還獲得畢特的協助,不但提供畢特烘焙的咖啡豆給星巴克販賣,甚至連一開始店內的擺設都跟畢特咖啡相似。也可以說,如果沒有當初的畢特也就沒現在的星巴克,這樣大家知道畢特先生對你我的重大影響了吧!!!在此向畢特先生對咖啡的貢獻至上最高敬意!!!
再來講到淺焙,那也要提一提喬治.霍威(George Howell),他曾經於1968-1974年在舊金山居住,也在那時迷上畢特咖啡,後來霍威移居到波士頓,卻找不到類似畢特的新鮮烘焙咖啡,既然買不到,那就自己賣,於是在1975年成立咖啡關係(Coffee connection)。
喬治.霍威(George Howell)
不過畢竟傳奇人物就是傳奇人物,畢特的重烘焙手法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模仿(據說跟畢特自行改裝的烘焙機有關),因此霍威一氣之下反其道而行改採淺焙,哪知在"正確"的手法之下,淺焙咖啡豆明亮的果酸風味相當迷人,不同產區咖啡豆風味差異明顯,從此霍威就改採淺焙手法在美國東岸大行其道,與美國西岸畢特的重烘焙分庭抗禮。
(後來咖啡關係被星巴克併購,兩年內全掛上星巴克招牌,原本一貫的淺焙也被改成星巴克的招牌重烘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