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在這裡一起讀書,也是一種緣分,這種緣分是我們的先輩種下的因緣。"這是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孫敏強與25位湄潭學生共讀經典的開場,這段開場,牽出了一段塵封的歷史往事。
80年前,正值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時期,戰火彌浸中華半壁河山。為了盡力保存戰時學術力量,時任浙大校長的地理氣象學家、教育家竺可楨率領浙大師生,懷著"教育救國,科學興邦"理想,踏上漫長的西遷之路,行程2600公裡,歷時兩年多,抵達貴州遵義、湄潭、永興,堅持辦學七年,譜寫了一部"文軍長徵"史。
80年後,2020年10月19日,"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攜手浙江大學,走進貴州湄潭浙大小學,5位來自浙大的教授,與25名當地小學生共讀人文經典,以學術初心,啟蒙新一代。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孫敏強在分享月詩)
孫敏強和孩子一起分享了"唐宋詩詞中的月光世界"。他主要選取了《靜夜思》《月下獨酌》《鳥鳴澗》《山居秋暝》《從軍行》五首古代月詩,分析了月光意象,在唐詩宋詞裡的豐富情感內涵。
古人愛極了月光。李白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裡,用月光襯著切切思鄉情。他也把看似熱鬧的孤寂和懷才不遇,嵌在"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中;月光在王維筆下,成為"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自在心境,成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裡,自然靈性的光輝;到了王昌齡的《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高高秋月照長城",月光又揉成揮之不去的綿綿邊愁。
孫敏強表示,來到貴州湄潭,與可愛的孩子們一起讀幾首古代月詩,是很美好的事情。"如同音樂無國界一樣,詩心,也不分老幼。讀一些詩詞,如共對清風明月,我們和孩子們的心是相通的。"孩子們豐富的想像,跳躍的詩思與藝術跨度,讓孫敏強稱讚,他們像詩人一般。
"今天讀書會,我印象最深的是和老師討論'唐宋詩詞中的月光世界',老師仿佛把我帶到了唐宋詩詞的所描繪的情境中,讓我比較深地感受到了詩詞的魅力。我以後也想成為一名詩人,把我身邊的人,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都寫在詩中。還有哦,我今天學會了情景結合,我希望能用在我的詩裡。"10歲的周雨涵說。
看著孩子們在休息間隙也在翻閱書籍,孫敏強回憶起自己的兒時經歷,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正值書荒。書、刊、還是畫報,自己逮到什麼就讀。街頭小巷的書攤上,一兩分可租到連環畫,自己常常讀得忘了時間。"那時所讀所感,很多需要我用一生去消化。"
孫敏強表示,我們要睜開眼晴看世界,"看"就包括讀書,閱讀是讀書之人的福份,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可以感受到這份幸福。
據了解,旨在助力大眾讀好書、好讀書,抖音、今日頭條、番茄小說、西瓜視頻聯合8所211高校、30家文化機構共同發起了"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計劃吸引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歷史學家閻崇年等60多位作家、學者、文化文藝名人加入並擔任"領讀人",以抖音短視頻、直播或微頭條、頭條號文章的形式,發布讀書建議、讀書感悟,與閱讀者廣泛交流、幫助閱讀者深入閱讀。
責任編輯:韓璐(EN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