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從畢卡索《格爾尼卡》談戰爭反思與藝術

2020-12-28 河邊有隻象象象

戰爭可以說是伴隨人類而生,不論是該隱殺了他的親生兄弟亞伯,還是羅馬尼亞南部洞穴中被發現的一宗3萬3000年前的謀殺案,殺戮永遠是歷史中最重要的主題。現實中更是要用戰爭來結束戰爭,甚至要用殺戮來結束殺戮。

關於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今天就來繼續說一本書,同樣來自要記錄人類高光時刻的「未讀·裡程碑」系列。

這本書全名是《格爾尼卡——畢卡索的憤怒與人類戰爭反思》,《格爾尼卡》是畢卡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過因為名字的問題,估計非藝術領域對這個作品並不那麼熟悉。

《格爾尼卡》是畢卡索極為知名的作品之一。這幅畫誕生於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下,也有著自己的特殊使命——在海外為西班牙共和國搖旗吶喊。它以獨特的畢式元素,抽象地展現了戰爭給生命帶來的痛苦,卻沒有更加具體地展示那個它為之而生的具體事件與地點——在西班牙內戰爆發後遭到納粹德國轟炸後的巴斯克小鎮格爾尼卡。也正因為如此,《格爾尼卡》並沒有隨著西班牙共和國事業的失敗而被歷史遺忘,反而不斷被新的歷史事件重新喚醒,並逐漸登上神壇,成了永恆的反戰符號。在本書中,詹姆斯·艾德禮為我們深度解析了這幅曠世名作的來龍去脈、其背後的社會文化意義,以及它是如何影響了無數現代藝術家,並在不斷變遷的社會形態中被賦予了永恆的價值。

如果說畢卡索的畫難以理解,那麼《格爾尼卡》則更是把這種難以理解再上一個層次,畫中的牛、馬、士兵、女人、燈的解讀一直都是那麼讓人著迷,不過《格爾尼卡——畢卡索的憤怒與人類戰爭反思》並沒有去解讀這些,而是對畢卡索的創作歷程和時代背景進行了還原。

一切的起源要說到西班牙內戰,可能對於中國讀者來說不是那麼熟悉的一段歷史。西班牙內戰和當時歐洲大部分地方一樣,在獨立勢力,紅色勢力,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納粹和舊王室等等多方角力,讓西班牙這場內戰異常慘烈。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北部一個小鎮,還是一個不設防的非軍事要點,被炸可以說是僅僅是向希特勒獻上一場「閃電戰」的表演,書的封皮之下就是被轟炸後的照片。

西班牙內戰時期畢卡索其實並不在西班牙,而是在巴黎,不過這並不影響這一作品的意義,就像老舍在美國完成《四世同堂》一樣。

正因為其反戰思想,以及各種解讀,讓《格爾尼卡》蒙上更多的神秘色彩,而後世有更多以《格爾尼卡》為參考,或者直接以其為背景的作品讓它一直都在輿論討論中。

《格爾尼卡》和畢卡索其他作品區別還是蠻大的,只有黑白灰,這讓整個畫面增添了跟多的悲情。

在創作過程中,畢卡索讓攝影師把草稿也拍下來,讓這些照片本身也成為一個藝術品,同樣被收藏展出,這些照片有助於理解(或者說誤解)畢卡索的創作意圖。

書中非常貼心地截取了畫中的部分內容,方便跟內容對照,更是收錄文中提及的其他藝術作品,不需要讀者去自行尋找。

對於《格爾尼卡》本身,感覺畢卡索也是陷入矛盾中,首先是承認了反戰的理念,可是又排斥別人的解讀,而且不止一次強調,或者這就是藝術家做派?

反戰也被延伸到反暴力,《格爾尼卡》迅速被符號化,在它的基礎上有了更多的藝術作品。

比如反越戰就被多次「再創作」。

其實藝術品中包含的思想遠非觀眾所能完全理解,甚至作者本身也不能完整再次表達,《格爾尼卡》創作過程中的多次改動也表明了這一無奈,完成作品後畢卡索也多次拒絕去解讀自己的作品。但是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還是我們通過這一技術作品去謹記戰爭的可怕,避免戰爭的發生。

畢卡索的作品自然不是只因戰爭而創作出來,這個跟20世紀初的藝術氛圍有著相當大的關係,要更深入解讀畢卡索的作品,就要對當時的藝術世界有更全面的了解。

20世紀初的藝術,普遍被稱為「先鋒藝術」,有別於過去兩千年的傳統藝術,可以說跳躍性極大,不要說去理解,連解釋都不容易。

以時間為序,但是首創以「關鍵詞+城市+藝術家」體例,重要的藝術風格、流派、運動等以清晰簡練的語言一一道來,勾畫出整個時代的藝術脈絡。

這一時期建築成了最重要的藝術展現方式之一,比如高迪的作品。

可能很多人都不一定知道蒙克的《吶喊》是一幅版畫作品,而且還是黑白的!這套書的細節解讀同樣到位,印刷效果一流。

20世紀的先鋒藝術雖然盛於西方,可是卻深受東方和非洲的藝術影響,比如《神奈川沖浪裏》被廣泛傳播其實還是得益於西方的理論深化。而非洲藝術更是推動了抽象主義的誕生和發展。

這一時期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像畢卡索的《格爾尼卡》那樣的反戰藝術品,和諷刺納粹的藝術品,諷刺畫可以說是前三千年所沒有的。

摩天大樓和包浩斯則成為在高迪之外的另外一個標誌性建築風格,摩天大樓帶來的社會變革更不是單單用藝術品來表述,後面有機會再介紹一本裡程碑系列的書來專門說說摩天大樓的事情。

除了藝術品,《圖解西方藝術史:20世紀先鋒藝術》藝術家的介紹也要全面和詳細,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點。知道藝術家更多的事情,可以有助於我們更加全面的解讀藝術品本身。這套《圖解西方藝術史》,從體量上而言是目前市面上較為全面的西方藝術大成叢書,不論是閱讀還是收藏都是極好的,哪怕不去細讀,隨便翻翻看看這些精美的藝術品都是一種享受。說回戰爭本身,《格爾尼卡》創作的時候,地球的另一邊其實也遭受著更加深的戰爭慘痛,可是關注度卻遠遠不及歐洲。比格爾尼卡轟炸早六年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瀋陽,大規模侵華的序幕開始拉開,也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端。

作為一段已經過去的歷史,我們需要銘記,但銘記不是那段仇恨,而是需要銘記國弱就是要受欺負,我們需要團結一致,勵志前行的本義。

後浪之前出過幾本有關那段慘痛的歷史的漫畫,只是關注度不高,今天就趁此機會挑出來跟大家聊聊。

南京:燃燒的城市 黃藝峰(Ethan Young)

《南京》沒有戰爭畫面,可以說沒有直接的戰爭對抗,只有講述在日軍攻陷南京後,一位中國無名長官和他的部下小陸沒能隨大部隊撤退,而需要在日軍的搜捕下前往挹江門離開南京城一路的所見所感。

戰士的裝備是當年最普遍的,沒有黨派之別,只有一致抗日的決心。

黃藝峰(Ethan Young),1983年出生於紐約市的一個華人移民家庭,是三兄弟中的老么,三歲起就開始畫畫。在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讀了一個學期後,他便離開學校開始了插畫事業。他的首本圖像小說《尾巴:生活在途》(Tails: Life in Progress)被選為2007年獨立出版商圖書獎圖像小說。他的作品包括《尾巴》(Tails)、《漫畫刺青》(Comic Book Tattoo)、 《小豬的故事》(A Piggy’s Tale)及《南京:燃燒的城市》(Nanjing: The Burning City)。除了漫畫創作外,黃藝峰也是一個多產的自由插畫家。目前他與家人及很多隻貓一同居住在美國伊薩卡市。

作者是一個沒有經歷過戰爭,也不在中國文化教育的環境下成長,他以他自己的眼光來看待這場戰爭中的悲慘境況。和大部分西方表述方式一樣以小見大,都不正面來描述,更多的刻畫人的內心世界,比如《敦刻爾克》電影中都沒有見到一個德軍都讓人不寒而慄,戰爭的壓迫感讓人依然喘不過氣來。可是作者依然抓住了中國人在戰爭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堅持抗戰,總有勝利的那一天。

漫畫中深深地刻畫了當時國人兩種最顯著的心態,無名的長官之所以無名,是因為這是當時大部分愛國者的心態,他們人數實在太多了,任何一個名字都不足以代表他們,主角的無名勝卻有名。

正是這種發聵的聲音激勵著當時的國人奮戰到底,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直到今天,我們依然需要堅持,不然沒有在肉體上被侵略,也會在精神上被奴隸。

淞滬會戰 呂玻

這本書可能知道的也不多,先看看作者介紹:

呂玻,1970年出生,祖籍山東嶗山。自幼喜愛繪畫,對連環畫情有獨鍾。大學就讀於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尤其鍾情於連環畫和插圖藝術。2006年,呂玻開始尋找創作題材。2008年,他決定將1937年中日之間的淞滬會戰,作為第一部中長篇漫畫題材,隨即大量收集資料、撰寫故事腳本。2011年,呂玻攜家人旅居瑞典,在斯德哥爾摩郊外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作品。

淞滬會戰可以說中日戰爭中最慘烈的正面戰場戰爭,而因為意識形態的問題,很多時候對於這部分的內容都是略略提過,而缺乏更多的詳細描述。

1937年8月,在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上海,中日兩國之間進行了一場百萬人的大會戰,其戰況之慘烈、犧牲之巨大,都屬世所罕見。而坦克作戰、空中襲擊、城市作戰等同時上演。這場會戰直接改變了「二戰」中國戰區的格局,奠定了中國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構想。本書再現的就是這段歷史,整部漫畫為全黑白、全手繪,以真實、冷靜、紀錄片式的視角與口吻,全景式地描述這場戰役的來龍去脈。其中沒有主角和配角,沒有虛構和煽情,有的只是真實的時間、地點、人物、武器乃至作戰地圖的再現。

《淞滬會戰》正是為了彌補這一重要的缺失,通過漫畫的形式來告訴大家更多當時的實際情況。

從淞滬會戰的將領到士兵的裝備,都作了非常詳細的描述,正是這種初期戰力幾乎對等的現實,讓這一場戰鬥顯得更加慘烈!

八行倉庫,就是《八佰》的故事,也是淞滬會戰中最悲情的戰事之一,可惜這一段也差點被遺忘。

文中說到非常重要的一句話「歷史沒有對錯,也無法重演,唯信統帥與士兵,有著各自的責任和犧牲」。

其實這句話還漏了一個「信仰」才更符合現實,不論是對當時的中日雙方,還是之前和後來的國共,戰爭是可怕的,但是戰爭之後的仇恨該怎樣正確面對,才是更重要的事情。正是因為當年的犧牲換來今天的幸福,我們更應該在緬懷之餘去珍惜現在。

傷痕 李昆武

先簡單介紹一下《傷痕》的作者李昆武:

李昆武,1955年出生於昆明,1972年高中畢業參軍,1980年回到昆明,先後任《春城晚報》美術攝影部主任、雲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新聞漫畫研究會常務理事。曾多次榮獲國內外重大獎項,並於2015年第42屆安古蘭國際漫畫節中獲得「榮譽市民」稱號。早期作品連載於《幽默大師》《漫畫》等刊物。先後出版《雲南十八怪》《從小李到老李》《春秀》《腳印》等三十餘部漫畫,暢銷多國,其中《從小李到老李》(又稱《一個人的一生》)已出版十三種語言版本。

《傷痕》初版出版於2012年,由三聯書店出版,目前新的增補版2015年由北京聯合出版,這本書可以說一改北京聯合的壞印象,為什麼,因為沒有怎麼漲價!其實也漲了接近50%!但作為這樣一本好事依然是那麼的便宜。

認識李昆武和這本《傷痕》是在2014年他在廣州圖書館舉辦的展覽,舉辦展覽的這個事情就在這本2014年的版本有提及,也是「增補」的部分。

《傷痕》並不是單純的一本漫畫,而是一本漫畫+圖冊。漫畫家老李逛文物市場時偶然結識了古玩商老七,因緣際會之下得以見到一批日本人繪製的關於甲午戰爭的圖片,又通過老七的引薦,親眼目睹並翻拍了一大批中日戰爭的圖文資料。在幾位年輕人的幫助下,老李對這批珍貴的史料進行了整理、翻譯和解讀,民族的傷痕逐漸顯露,一個家庭的傷疤也意外地被揭開……

《傷痕(增補版)》高清修復了原畫稿和歷史照片,並收錄了新添的「續尾聲」,內含作者手繪的四幅水墨組畫。

《傷痕》正如作者在再版序裡面說的,這本書在國外受重視程度是要遠高於國內,作者還坦誠這本書的首版也受一些特殊因素的影響而一直各種問題,看完這本書也就明白了原因。

李昆武先用他的幽默方式來開始這本書的由來,就是從舊貨市場而來。

沒想到一個老藝術家在討價還價上也是那麼六六六的。

正是在這種機緣巧合之下,老李得到了第一件珍品,讓他陷入了這本書的開端之中。

一百多年前日本的「雙六」遊戲,可以說從小就被教育要徵服中國!這裡必須要批評後浪的這個新版,竟然把這麼重要的彩圖去掉了!

這張圖的重要性,作者在書中直接提出來了。雖然在書中說作者沒有買下這圖(因為窮),不知道在現實中作者是否買下了這麼珍貴的文物。

正是因為這張圖讓作者接觸到了後面那些珍貴的圖片,日軍的隨軍記者拍下來的種種照片。

這些照片的珍貴之處是讓世人更加全面地了解日本侵華戰爭,這些由日本人自己出的出版物讓證據顯得更加「可信」。也正是因為書裡面有一些東西跟現在宣傳的還是有一定的距離,所以前面提到出版過程中的各種困難。

作為一本特別的書,可以讓我們更加完整的了解到歷史的更多面貌,戰爭的可怕是多方面的,只有正確的認識才是避免戰爭的唯一途徑。

增補內容包括幾張李昆武畫的水墨畫。

從翻拍的的圖片中那道深深的摺痕,說明李老師也是真的不容易,連更好的保存好自己的畫都顯得那麼困難。書裡說到要把買房子的錢挪出來才能買到那些珍貴的刊物也是大大的實話。

不要忘記過去,但也不要停留在過去,只有不斷前進才是對過去的悲痛的最好化解。

相關焦點

  • 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死亡與幾何學
    它以獨特的畢式元素,抽象地展現了戰爭給生命帶來的痛苦,卻沒有更加具體地展示那個它為之而生的具體事件與地點——在西班牙內戰爆發後遭到納粹德國轟炸後的巴斯克小鎮格爾尼卡。也正因為如此,《格爾尼卡》並沒有隨著西班牙共和國事業的失敗而被歷史遺忘,反而不斷被新的歷史事件重新喚醒,並逐漸登上神壇,成了永恆的反戰符號。
  • 一抹.陽光:畢卡索的史詩巜格爾尼卡》賞析
    一看到畢卡索的名字,我就會想起那幅黑白灰為主打色調的畫作《格爾尼卡》,那是一個3歲孩童畢生難忘所經歷過的災難與惡夢,與殘酷的戰爭場景又是那麼的吻合。 通常人們對逼真的藝術形象更容易接受與理解,而對非寫實的作品接受與理解上就有一定難度了。這與美術基礎審美處於初期的人們初識畢卡索的世界名作《格爾尼卡》時的感覺有些雷同。 比如:畢卡索的重要代表作《格爾尼卡》,它沒有絢麗多姿的色彩和栩栩如生的形象。這對停留在淺層主觀感知的觀畫者來說若想讓他們觀出美感來有難度。
  • 畢卡索《格爾尼卡》:油畫不是用來裝飾公寓的,它是一種戰爭工具
    戰爭讓小鎮居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當時畢卡索受共和政府軍的委託要創作一幅大型壁畫,用於在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中展出。身在法國的他在看到報紙上刊登的這則內戰消息之後,決定改變自己的創作主題,僅用了4、5天的時間,他就創作出了第一版草稿。
  • 《格爾尼卡》:西班牙內戰催生了畢卡索最優秀的作品
    當時的歐洲陰雲密布,正日益滑向又一次世界大戰,捍衛民主、反對法西斯的崇高理想和殘酷的戰爭現實,催生了他們最優秀的作品,如《格爾尼卡》《收割者》《喪鐘為誰而鳴》《向加泰隆尼亞致敬》《西班牙的土地》等。這場戰爭也促成了軍事和醫學技術的突破。新飛機、新武器、新戰術和新戰略都在激烈的西班牙內戰中浮現。
  • 畢卡索名作《格爾尼卡》背後的故事
    瑪麗和朵拉唯一的一次交集,是一貫順從的瑪麗在畢卡索創作《格爾尼卡》時突然闖上門,當時朵拉剛好在他身邊,男人正畫著抗議戰爭暴行的《格爾尼卡》,他的一雙情人就在畫室裡大打出手。這兩個女人的交鋒在她們死後延續到拍賣場上。以朵拉為模特的《坐在花園中的女人》,1999年以4960萬美元成交,描繪瑪麗的《夢》則在1997年拍得4840萬美元。
  • 《格爾尼卡》的哀歌
    然而,大約到了1915年,畢卡索就已對立體主義產生了厭棄之心,他開始揮舞畫筆盡情展現自己多樣多變的藝術風格。儘管畢卡索從未成為過超現實主義運動的正式成員,但在他最重要的一幅「歷史作品」中卻顯示了超現實主義的影響,這幅畫就是《格爾尼卡》(Guernica,1937)。
  • 詩與名畫,控訴戰爭,盡在十三分鐘內 《格爾尼卡》
    本紀錄片使用大量照片作為背景資料,對這個歷史事件進行陳述和回顧,重點通過畢卡索的幾幅以"格爾尼卡"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尤其是那幅成為世界反戰名畫的《格爾尼卡》,控訴了這場針對手無寸鐵的平民施行的大屠殺。此外,本片還引用了法國著名詩人保羅·艾呂雅的詩歌作為解說,增添了控訴法西斯暴行的力度。
  • 朵拉·瑪爾與畢卡索:藝術與女人
    by 列·阿龍宗朵拉·瑪爾與畢卡索的有種愛情朵拉·瑪爾曾經被描述為「一個捕捉圖像的黑髮女獵手」,她身上的標籤多不勝數,畢卡索的情人,甚至藝術靈感的來源「繆斯」,從那些畢卡索為其所畫的肖像便可見一斑。不過,這些都難掩成為老媼的朵拉,在巴黎寓所貧困潦倒的去世。
  • 從圖像學角度分析《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1937年初,畢卡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一罪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譴責。畢卡索義憤填膺,決定就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以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抗議和對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於是《格爾尼卡》就此誕生了。
  • 具有教育意義和欣賞意義的名作《格爾尼卡》,你知道嗎?
    《格爾尼卡》創作於1937,該作可以說是世界上既有欣賞意義,又有教育價值的作畫,可惜並沒有像它的創作者畢卡索那樣為人所熟知。《格爾尼卡》背景故事:1937年4月26日下午四點德國納粹飛機密集轟炸了無軍事防備的格爾尼卡,狂轟濫炸足足持續了三個半小時,整座小鎮被夷為平地,到處是坍塌被毀的房屋,滿目瘡痍,悽慘異常,突然而至的轟炸讓人無處可逃,一千多名居民在空襲中喪生。
  • 《格爾尼卡》背後的歷史真相,還有人記得1937年的那件事嗎?
    1937年,畢卡索在展出自己的畫作時,一位德國軍官指著一幅超現實的畫,問:「先生,這是您的傑作嗎?」 畢卡索回:「不,先生,這是你們的傑作」。 他們討論的,是畢卡索於30年代創作的一幅名作——《格爾尼卡》。
  • 朵拉·瑪爾:畢卡索的繆斯和掌中釘
    一時間,畢卡索筆下的朵拉形象越來越多,但朵拉這一時期的攝影作品是什麼呢?有人說朵拉和畢卡索感情的開始也是她藝術生涯的結束時刻,這句話在朵拉後來與畢卡索在一起的日子裡似乎得到了印證。 但後來幾年的時間裡朵拉和畢卡索的關係因為另一位女性,瑪麗·泰萊絲的介入而開始惡化,這樣的變化也體現在畢卡索的畫中。
  • 走進藝術大師畢卡索的「藍色時期」
    提起畢卡索,你會想到什麼?是恐怖又悲慘的《格爾尼卡》還是誇張又怪誕的《亞威農少女》?是喪失摯友的孤獨還是縱情縱慾的一連串情人和緋聞?古代的愛琴文化,希臘文化,古埃及文化,都曾經對西 班牙文化藝術產生過積極 有益的影響。畢卡索也因此對故鄉愛得深沉:愛西班牙的民族服,愛唱故鄉的民歌,愛它如畫的風景還有純樸的人。正如許多評論家所說,深厚而傳統的西班牙文化,是畢卡索藝術的根基。
  • 畢卡索和《美國恐怖故事》
    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畢卡索的那一集。作者講畢卡索的生平比較少,集中討論了《格爾尼卡》的誕生。這一幅《格爾尼卡》是在控訴佛朗哥獨裁所帶來的戰爭,畫面是格爾尼卡小鎮被炸的樣子《藝術的力量》紀錄片在表達《格爾尼卡》的時候,還原了很多《格爾尼卡》場景中的元素,用碎片的剪輯,喑啞的生效來展現這幅畫帶來的恐怖感覺。
  • 畢卡索: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之一
    畢卡索在羅馬為劇團設計芭蕾舞劇《Parade》的服裝時結識了歐嘉,婚後兩人到比亞裡茨附近的別墅度蜜月,並有了一個兒子保羅。 1936年7月西班牙發生內戰,畢卡索畫了《佛朗哥之夢》來批評佛朗哥的行為。1937年佛朗哥軍閥,轟炸格爾尼卡,畢卡索畫了巨幅大作《格爾尼卡》,展示於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中。1949年他的作品《白鴿》被選為國際和平會議海報。
  • 從天才到巨匠——畢卡索
    他的祖父曾經想當畫家,但是為了負擔家計,無奈不能,他的父親何塞終於有機會把這個家族的嗜好變成職業,在藝術學院擔任繪畫老師,同時還是市立博物館的館長。這註定了畢卡索從一出生,血液裡就帶著對繪畫的熱愛,他自小就能接觸到繪畫藝術並一生都與之相伴。 畢卡索從小視覺敏感,而有過人的意志力。
  • 【請您欣賞】畢卡索著名人物油畫作品《熟睡的農民》
    關注後,可進入華人圈裡最好的文化藝術微信公共平臺!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畢卡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之一。 畢卡索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其一生,作品風格豐富多樣,後人用「畢卡索永遠是年輕的」的說法形容畢卡索多變的藝術形式。
  • 畢卡索1.8億天價名畫被撕毀:揭開一場比泰劇還狗血的愛情故事…
    她把這些視為「對戰爭上訴」的倡議, 並與許多藝術家、作家、 政治家參加示威遊行, 曾是一個威風赫赫的熱血青年。他可以和她談上幾個小時的 藝術理論和政治。而朵拉的陪伴,也徹底激發了畢卡索 這個十足情種的創作靈感和才華。
  • 《畢卡索》:畢卡索是個巨大的迷宮,這本書給你一個線索
    一、天才沒有雞湯2019年6月15日至9月1日,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了中國迄今為止最為重要的巴勃羅·畢卡索(1881-1973)作品展——「畢卡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展覽基於國立巴黎畢卡索博物館的館藏,從中精心挑選出103件作品,全面回顧畢卡索創作生涯的前三十年,力求呈現出畢卡索從早期到中期的藝術成長經歷。
  • 朵拉·瑪爾:她是畢卡索的愛人,也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
    朵拉·瑪爾,《海灘上的怪物》 1936, 合成照片, 30.7 x 22.2 cm, 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海灘上的怪物》這幅作品象徵了當時政治的惡化和戰爭的威脅。 平靜海面上的怪物是超現實主義的常見題材。這個不祥的怪物凝視著大海,等待著即將來臨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