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尼卡》創作於1937,該作可以說是世界上既有欣賞意義,又有教育價值的作畫,可惜並沒有像它的創作者畢卡索那樣為人所熟知。
《格爾尼卡》背景故事:
1937年4月26日下午四點德國納粹飛機密集轟炸了無軍事防備的格爾尼卡,狂轟濫炸足足持續了三個半小時,整座小鎮被夷為平地,到處是坍塌被毀的房屋,滿目瘡痍,悽慘異常,突然而至的轟炸讓人無處可逃,一千多名居民在空襲中喪生。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區的一座不大城鎮,但對於巴斯克人來說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格爾尼卡是巴斯克地區的精神中心,當時鎮上幾乎所有的青壯年早已出徵前線保家衛國,鎮上只有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孺老弱,法西斯納粹的這次轟炸是針對無辜平民的大規模轟炸,只為了震懾共和政府軍,打擊他們的心理防線讓他們崩潰。
該作是畢卡索的《格爾尼卡》,這幅畫誕生於二戰時期德國納粹法西斯轟炸西班牙的格爾尼卡,整個畫作展現了法西斯納粹轟炸後格爾尼卡遭遇轟炸後的廢墟。
《格爾尼卡》的畫面色調是由黑白灰三色組成,錯亂不堪的畫面給人帶來了混亂的觀感體驗,畢卡索運用立體主義和抽象主義的風格,揭露了納粹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無辜平民的大規模轟炸。
畢卡索以抽象畫的形式手法繪出了戰爭的慘痛,畢卡索用自己的畫作警醒世人,必須堅決地同法西斯納粹對抗到底,這幅畫蘊含的教育價值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
可想而知,懂得欣賞這一幅畫的人,或許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戰爭帶來的毀滅與混亂,這一作畫,同樣讓人感慨我們有幸生活在當今這一和平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