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名作《格爾尼卡》背後的故事

2021-01-08 鳳凰江蘇

1936年的《百葉窗前沉睡的女子》,畫的還是瑪麗,她枕著手臂,在夢裡仍有淚水盈於睫,流露出悽迷哀怨的況味,這是一個在愛情中被辜負的傷心女子。1936年以後,朵拉•瑪爾介入了畢卡索的創作和愛情,而他仍然維持著和瑪麗的關係。1937年,畢卡索為兩位情人各畫了一幅肖像畫,讓她們擺出同樣的姿勢,畫風也相近,只是《朵拉•瑪爾肖像》在筆法上直接地向梵谷致敬,線條的使用大幅減少,取而代之是濃豔色塊。1939年,他又為瑪麗和朵拉各畫一幅肖像,仍然用同一個畫室的背景和相同的姿勢,分別是《躺著看書的女人》和《躺在沙發上的女人》。

瑪麗和朵拉唯一的一次交集,是一貫順從的瑪麗在畢卡索創作《格爾尼卡》時突然闖上門,當時朵拉剛好在他身邊,男人正畫著抗議戰爭暴行的《格爾尼卡》,他的一雙情人就在畫室裡大打出手。這兩個女人的交鋒在她們死後延續到拍賣場上。以朵拉為模特的《坐在花園中的女人》,1999年以4960萬美元成交,描繪瑪麗的《夢》則在1997年拍得4840萬美元。這兩個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燃燒在畢卡索畫作裡的女人不會想到,當年她們在情愛戰場上的廝殺,半個世紀後成了藝術商叫賣的籌碼。

阿波利奈爾的玫瑰送給畢卡索

阿波利奈爾的死成了畢卡索人生中不能痊癒的創傷:「他想起1918年11月那個悲痛的日子,在鏡子裡他看到自己錯愕的、驚慌的表情。」

1909年,狄亞傑列夫帶著俄國芭蕾舞團來到巴黎,他的愛人、首席舞者尼金斯基讓巴黎瘋狂。1913年,《春之祭》在香榭麗舍劇院首演,戲院像在地震,尼金斯基站在椅子上用俄語數拍子,斯特拉文斯基躲到後臺,有淑女拔起帽針撲向考克託……啊,考克託,當時巴黎的文藝八卦界有一說,只要這個穿著細緻的年輕詩人出現在咖啡館,話題就會轉到俄國芭蕾舞團和狄亞傑列夫。

所以不奇怪在1916年,考克託把認識了才幾個月的畢卡索介紹給狄亞傑列夫。之後的五年裡,畢卡索和狄亞傑列夫合作了三部芭蕾舞劇:《遊行》、《三角帽》和《女丑》。畢卡索設計的戲裝,從民間傳統服飾中得靈感,又更重色彩的裝飾感,在布景上他捨棄了舞臺的景深,而趨近二維的平面裝飾風格。1917年,他隨《遊行》巡演到羅馬和龐貝,途中和舞團的女星歐嘉•寇克洛娃定情。1918年7月,他和歐嘉在巴黎舉行婚禮,證婚人是阿波利奈爾。

阿波利奈爾,畢卡索最親密的戰友和知己,這位法國詩人在1913年寫過一份迷人又滑稽的宣言,在宣言裡他發送「大便」和「玫瑰」,大便送給但丁、莎士比亞、託爾斯泰、惠特曼和波德萊爾,玫瑰送給他自己,玫瑰送給畢卡索。把玫瑰送給畢卡索的阿波利奈爾,在給他證婚幾個月後就猝然死去,阿波利奈爾的死訊傳到畢卡索耳中時,他在異鄉的小旅館裡,正在刮鬍子。那個消息的衝擊有多大?自那以後,他不再畫自畫像,他討厭鏡子,受不了鏡面凝視。畢卡索作品的研究者布赫塞猜測,阿波利奈爾的死成了畢卡索人生中不能痊癒的創傷:「他想起1918年11月那個悲痛的日子,在鏡子裡他看到自己錯愕的、驚慌的表情。」

畢卡索死後,人們在他的畫室裡找到了這幅《讀信》,畫面上兩個年輕的男人依在一起讀信,斂著眼瞼,看不清他們的表情,只有肢體傳遞了彼此間的信任和親密。這是一個安寧憂傷的瞬間,在畫家深深的凝視中,時間停滯。畫風上,它一目了然地屬於畢卡索的「古典時期」,在1915至1925年間,他重塑了安格爾留下的傳統,以小丑的反諷精神重返了秩序。然而在《讀信》裡,沒有戲仿,沒有諷喻,只有自永恆的時間裡漫出的悲傷滲透在畫面上。畢卡索生前從沒有和人提起這幅畫,是在他死後,人們從他的日記裡得知,這畫完成在1921年,為了紀念死去的阿波利奈爾。

米洛陶在淪陷的巴黎

他是現代的米洛陶,但這個半人半獸的怪物心裡同樣有善感的一面——有時充滿雄性的攻擊力,有時脆弱得不堪一擊。

「如果有人在地圖上標示我所有的旅程,然後用一條線連接起來,那一定是牛頭人身的怪物米洛陶。」畢卡索在80歲時的這番自白,是對他人生最妥帖的概括——不是他的經歷塑造了他的繪畫,恰恰相反,繪畫哺育了他,塑造了他,繪畫對他為所欲為。

由畢卡索設計舞美的芭蕾舞劇《墨丘利神》宣告了他的超現實主義時代的來臨,在此之前,他曾向神話要素材,在1920-1930年代,神話是培育畢卡索的子宮。對禁忌的迷戀縈繞在神話裡,他在酒神、陰陽神、信使和牧神,尤其是牛頭人身的怪物米洛陶身上,找到了個人認同,那既是他的新身份的象徵,也會成為他後半生作品裡恆久不變的元素。因禁忌而生、之後被囚禁在迷宮中的米洛陶,以它半人半獸的可怖形象,隱喻了曖昧的人性,也隱喻著人類潛意識裡暴力和死亡本能的黑暗原動力,這些,正是畢卡索迷戀的。傳記作家約翰•理察森把畢卡索形容成一個現代的米諾陶:「最終他會把他深愛的女人當作祭品。」但這個悚然的怪物心裡同樣有柔軟善感的一面,他的畫總是悲喜交織,有時充滿雄性的攻擊力,有時脆弱得不堪一擊。

1935年5月,畢卡索暫停作畫,到1936年2月,期間他在寫詩。之後到1943年的幾年裡,他的創作被世人看作以畫從戎,而他自己是這樣說的:「我並未畫戰爭,當然,戰爭存在於我的畫中。」1937年,整個歐洲山雨欲來,畢卡索在畫室裡貪婪又迷戀地畫著情人們天使般的面容,那時的他,被第三帝國視作反面教材,成了「墮落藝術」的代言人。1940年,畢卡索來到魯瓦揚,完成了《魯瓦揚的咖啡館》,被碧海藍天包圍的南方小城,在陽光下斑斕如童話,而這座夢一般奇幻的城市,不久後在德軍的空襲下成為廢墟。畢卡索的畫,是它在被毀前最後的記憶。

畢卡索在魯瓦揚過完夏天后回到淪陷的巴黎。他為他的勇氣和道義承擔著難以想像的危險,他被蓋世太保監視,不能自由活動,德國人揚言隨時要把他遣返西班牙,弗朗哥政府號稱只要他一回西班牙就會被槍斃。困守在奧古斯汀大街的畫室裡,畢卡索開始專注於日常生活的細節,專注於生命的脆弱和珍貴,先後創作了《抓龍蝦的男孩》、《小孩與鴿子》和《貓》。畫面上,孩子的臉詭異地扭曲變形了,孩童與鴿子這些純真的生物被置在陰沉壓抑的空間裡,冷灰的色調透著危險和不安。在這些既天真又可怖的畫面上,投影著畢卡索的自我形象:孤獨無依。1946年,戰爭結束後畢卡索搬遷到南部,此時在《生之喜悅》裡,畫家的形象又一次回歸了神話裡的牧神:愛美,愛音樂,愛飲酒狂歡。

1950年代以後的畢卡索,被認為是沉浸在「田園時期」的老頑童。這個以「一幅畫是破壞的總和」為信條的頑童,在80歲的年紀畫了《變奏》,他重繪了委拉斯蓋茲、戈雅、倫勃朗、提香和馬奈的代表作,超現實的漩渦弧線和抽象的幾何造型重塑了古典繪畫至印象派的經典,他用孩童般肆無忌憚的破壞完成了繪畫中的轉化——從真實到符號,從再現到表現,從現實到超現實。以《仿<草地上的午餐>》為代表的這些畫,因為情感和形式上奇特的混雜而讓人移不開眼睛,畢卡索的雙眼凝視在繪畫每一次變革產生的傷痕上,或許,他心中真正的夢想是偉大的綜合——綜合幾個無從和解的時代,他不是亦步亦趨的後繼者,然而這個逆子全然自覺地,傳承了一整部繪畫史。

相關焦點

  • 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死亡與幾何學
    【編者按】《格爾尼卡》是畢卡索極為知名的作品之一。這幅畫誕生於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下,也有著自己的特殊使命——在海外為西班牙共和國搖旗吶喊。也正因為如此,《格爾尼卡》並沒有隨著西班牙共和國事業的失敗而被歷史遺忘,反而不斷被新的歷史事件重新喚醒,並逐漸登上神壇,成了永恆的反戰符號。在《格爾尼卡》一書中,詹姆斯·艾德禮為我們深度解析了這幅曠世名作的來龍去脈、其背後的社會文化意義,以及它是如何影響了無數現代藝術家,並在不斷變遷的社會形態中被賦予了永恆的價值。
  • 一抹.陽光:畢卡索的史詩巜格爾尼卡》賞析
    畢卡索的史詩巜格爾尼卡》賞析 作者:一抹,陽光一看到畢卡索的名字,我就會想起那幅黑白灰為主打色調的畫作《格爾尼卡》,那是一個3歲孩童畢生難忘所經歷過的災難與惡夢,與殘酷的戰爭場景又是那麼的吻合。
  • 918,從畢卡索《格爾尼卡》談戰爭反思與藝術
    關於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今天就來繼續說一本書,同樣來自要記錄人類高光時刻的「未讀·裡程碑」系列。這本書全名是《格爾尼卡——畢卡索的憤怒與人類戰爭反思》,《格爾尼卡》是畢卡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過因為名字的問題,估計非藝術領域對這個作品並不那麼熟悉。
  • 《格爾尼卡》:西班牙內戰催生了畢卡索最優秀的作品
    就是在這裡,1937年5月1日,畢卡索在對格爾尼卡遭到毀滅深感震驚,對佛朗哥栽贓共和軍深感厭惡的情緒下,用鉛筆在一張藍色速寫紙上迅速地畫下了他對《格爾尼卡》的初步構思。最初的草圖上對作品基本要素的組織,與最終的形式幾乎是一樣的。
  • 具有教育意義和欣賞意義的名作《格爾尼卡》,你知道嗎?
    《格爾尼卡》創作於1937,該作可以說是世界上既有欣賞意義,又有教育價值的作畫,可惜並沒有像它的創作者畢卡索那樣為人所熟知。《格爾尼卡》背景故事:1937年4月26日下午四點德國納粹飛機密集轟炸了無軍事防備的格爾尼卡,狂轟濫炸足足持續了三個半小時,整座小鎮被夷為平地,到處是坍塌被毀的房屋,滿目瘡痍,悽慘異常,突然而至的轟炸讓人無處可逃,一千多名居民在空襲中喪生。
  • 畢卡索《格爾尼卡》:油畫不是用來裝飾公寓的,它是一種戰爭工具
    因為這幅畫背後有一個宏大的主題:呼籲和平。1937年4月26日下午四點,德國納粹空軍用飛機密集轟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狂轟濫炸足足持續了三個半小時,整座小鎮被夷為平地。格爾尼卡並不是西班牙的軍事重鎮,但是卻是巴斯克人的精神家園。
  • 《格爾尼卡》背後的歷史真相,還有人記得1937年的那件事嗎?
    1937年,畢卡索在展出自己的畫作時,一位德國軍官指著一幅超現實的畫,問:「先生,這是您的傑作嗎?」 畢卡索回:「不,先生,這是你們的傑作」。 他們討論的,是畢卡索於30年代創作的一幅名作——《格爾尼卡》。
  • 《格爾尼卡》的哀歌
    然而,大約到了1915年,畢卡索就已對立體主義產生了厭棄之心,他開始揮舞畫筆盡情展現自己多樣多變的藝術風格。儘管畢卡索從未成為過超現實主義運動的正式成員,但在他最重要的一幅「歷史作品」中卻顯示了超現實主義的影響,這幅畫就是《格爾尼卡》(Guernica,1937)。
  • 畢卡索和《美國恐怖故事》
    講他們的生平也就是複述一個故事。而這些故事又是真實的故事,閱讀的時候,如果你作為讀者的想像力能和作者的文採直接咬合,那麼這種快感是一發不不可收拾的,哈哈。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畢卡索的那一集。作者講畢卡索的生平比較少,集中討論了《格爾尼卡》的誕生。
  • 詩與名畫,控訴戰爭,盡在十三分鐘內 《格爾尼卡》
    雷乃用了保羅·艾呂雅的超現實主義詩歌,將畢卡索名畫的背後故事一一呈現。憤怒情緒的宣洩,以及怪誕交響樂的配合使用,使紀錄片帶上強烈的實驗性質,仿若從陰暗的現實中點燃新生的希望,是一次非常奇妙的嘗試。當畢卡索碰上艾呂雅,當立體主義繪畫碰上超現實主義詩歌,這樣的奇妙組合碰撞產生的激烈火花,在導演阿倫·雷乃的鏡頭下,被具象為這部《格爾尼卡》。繼1948年的作品《梵谷》之後,雷乃再次將畫家的作品搬上螢屏,繼續他的「繪畫紀錄片」之旅。這次,他選擇的是著名畫家畢卡索的反法西斯繪畫作品《格爾尼卡》。
  • 畢卡索名畫被撕背後:人心總是那麼的難以捉摸!
    一:名畫背後可能太另類了,放眼全世界你也找不到如此風格的畫作,所以畢卡索才有點貴!格爾尼卡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被毀的畫作名為《女子半身像》是畢卡索在1944年創作的,原型是畢卡索的情人朵拉名畫的背後永遠都是一篇經典的故事;永遠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永遠都是畫不完的酸甜苦辣鹹。二:難以捉摸的人心我想形容人心的句子沒有施耐庵的這句更經典了: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 從圖像學角度分析《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1937年初,畢卡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一罪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譴責。畢卡索義憤填膺,決定就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以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抗議和對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於是《格爾尼卡》就此誕生了。
  • 畢卡索背後神秘女子:藝術家朵拉·瑪爾的故事
    畢卡索這個名字可能人們並不陌生。這位西班牙20世紀最著名的畫家可以說是現代藝術的鼻祖。然而,朵拉·瑪爾這個名字未必就廣為人知。她經常被人以畢卡索的情人而提起,但實際上,瑪爾本人也是一位極富天分的藝術家。其實,在瑪爾1935年在法國遇到畢卡索之前,就已經由於自己的攝影作品而聞名。
  • 《哭泣的女人》:畢卡索風流一生,她也只是其中一個
    世界級畫家畢卡索是代表20世紀的現代美術風向標。他在90餘年的人生中創作了3萬多幅作品,14歲時的繪畫實力就已經能與拉斐爾相媲美了。這個天才畫家的愛情故事也被人津津樂道,他一生共與7個女人同居,並與其中2個女人結婚。除了這7個女人,當然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女人。
  • 《畢卡索》:畢卡索是個巨大的迷宮,這本書給你一個線索
    一、天才沒有雞湯2019年6月15日至9月1日,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了中國迄今為止最為重要的巴勃羅·畢卡索(1881-1973)作品展——「畢卡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展覽基於國立巴黎畢卡索博物館的館藏,從中精心挑選出103件作品,全面回顧畢卡索創作生涯的前三十年,力求呈現出畢卡索從早期到中期的藝術成長經歷。
  • 【請您欣賞】畢卡索著名人物油畫作品《熟睡的農民》
    畢卡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之一。 畢卡索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其一生,作品風格豐富多樣,後人用「畢卡索永遠是年輕的」的說法形容畢卡索多變的藝術形式。
  • 畢卡索1.8億天價名畫被撕毀:揭開一場比泰劇還狗血的愛情故事…
    最後她以把和畢卡索所生的 兒子保羅帶走完事。畢卡索後來回憶說: 「1935年真是我一生中最糟糕的年頭……」但就在這倒黴的年頭的第二年, 新年伊始, 朵拉就出現在畢卡索的面前。畢卡索支持共和派一方, 他激烈頌揚為祖國殉難的愛國者。受西班牙政府的委託, 畢卡索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 西班牙館創作一幅油畫。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 他即完成了長7.76米, 高3.49米的巨幅名作《格爾尼卡》。
  • 朵拉·瑪爾:畢卡索的繆斯和掌中釘
    畢卡索向朵拉索要了手套,甚至後來還鎖進了他珍藏物品的展示櫃裡。 很快兩人成為了戀人,朵拉和畢卡索互相淪陷在愛情漩渦中。她是他的繆斯,他也是她的騎士。有趣的靈魂碰撞在一起,同時激起了他們關於創作及思想的火花。 甜蜜故事並不能長久,藝術家的移情別戀使繆斯墜落神壇。
  • 你看到的不定是你看到的——世界名畫背後的奇趣故事
    狂風巨浪洗不盡的人性之惡——《梅薩杜之伐》泰奧多爾·傑裡柯如果說倫勃朗的遭遇只是天才的個人悲劇,那麼《梅薩杜之伐》背後的故事則會讓每一個凡人都如臨其境,毛骨悚然。立體主義背後的無聲控訴——《格爾尼卡》畢卡索法國的現代藝術藏品十分豐富,尤數羅浮宮之盛,同時也盛產現代藝術大師,畢卡索是首當其衝的一位。由於畢卡索成名在法國,作品遺留在法國的也非常多,導致許多人以為他就是法國人。其實,他是法國人的鄰居。
  • 走進藝術大師畢卡索的「藍色時期」
    提起畢卡索,你會想到什麼?是恐怖又悲慘的《格爾尼卡》還是誇張又怪誕的《亞威農少女》?是喪失摯友的孤獨還是縱情縱慾的一連串情人和緋聞? 西班牙畫家 畢卡索《亞威農少女》你知道他的「藍色時期」,可是否知道它背後的故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畢卡索那段憂鬱而悲傷的初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