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李悝的《法經》問世,標準著戰國法家學派的新起

2021-01-17 深夜聊歷史

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李悝的《法經》。春秋末期與戰國初期,社會新潮的根本點就是私有經濟的確立。對私家田產、私家水面、私家山林、私家工匠、私家商賈等的保護,已經是當時國家明確的法律意識。所以,「賊法是僅次於「盜法」的根本性的私有制保護法。第三,囚法。這是當時的斷獄法,監獄管理法。其實際內容有兩方面:一是對罪犯刑審勘問的規定,也就是後世的斷獄律;二是對罪犯的關押規定,也就是後世的監獄法。可以說,這是專業性很強的部分。第四,捕法。這是當時關於偵查、捕拿犯人的法律,後世稱為「捕亡律」。

第五,雜法。這是當時關於其他犯罪形式的制裁法。其主要包括的內容是:輕狡(一切輕狂的犯罪)、越城(偷越城牆)、博戲(賭博行為)、借假(經濟欺詐行為)、不廉(官吏貪汙或個人行賄受賄)、淫侈(過度荒淫奢侈)、逾制(言行或器物用度超過規定的等級制度)等七種情況。第六,具法。這是依據犯罪的實際情形,酌情加減罪行的規定。所謂「以其律,具其加減」,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說,當時的立法理念,已經意識到了法律在實際運用中可能的缺陷與必要的靈活性。從總體上說,李悝的《法經》具有前所未有的兩個方面的特質。

其一,它第一次突破了法在官府的歷史定式,而由庶民士人整理出體系化的法典;其二,它第一次突破了既往法律公開的局限性,不是僅僅公開法律,而是由專門的法律家整理,並向社會傳播的實用法律,具有最為前沿的社會實踐意義。唯其如此,李悝的《法經》,成為戰由既定的貴族階層產生並承襲,使國家官吏隊伍很容易凝滯僵化。這些基本缺陷,在戰國初期所有大國與中小國都普遍存在。另外一個因素,是歷經近三百年的春秋動蕩,各個諸侯國都或多或少地對本國舊官制進行過一些變革,但都很不全面。由此,各國以官職為軸心的政治體制,呈現出從名稱到體制都各自為政的混亂現象。李悝變法對政治體制的設定,就是第一次在魏國創造性地建立了趨於中央集權制的新型權力體制。這一體制,主要包括下述幾個方面:其一,國君最高權力與國家政事權相對分開,設定國君權力與政務權力兩個系統。

國君系統由既往的各個公室事務官署組成,再新設立秘書長性質的「長史」機構,負責協助國君處理國家大政,保證君權對國家的最高領導權。君權的核心是官職任免權與國家榮譽賞賜權,以及對軍隊的掌控權。其二,政務系統由相國(丞相)統領,為百官之首。丞相府下轄諸多屬官,處置各個領域的專門問題。丞相權力運行的基礎,是實行「開府」制。開府制,就是有權在丞相府邸獨立處置政務,以保證國家政務的高效運轉。其三,全國軍權分為兩個系統,一是統帥軍隊作戰的「上將軍」系統,一是防守要塞關隘及保障軍隊後援的「國尉」系統。這兩個系統的運轉,其主要方面都由國君以兵符的形式直轄。其四,官員遴選的基本點,由承襲制變為任免制。

其五,地方治理權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舊諸侯制時代的封地私兵權、司法權、官員任用權、民治權等全部統歸國家,由國家設置「守」來治理。封地的主人,只保留賦稅徵收權。總體上說,這是對分封制基本面的廢除,但還保留了相當殷實的經濟權力。這時,在中國法家的開山之作,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以李悝的《法經》及其在魏國的第一次變法為標誌,戰國法家宣告正式破土而出了。自此之後,這個學派便以空前的歷史高度,主導了戰國變法潮流的歷史走向,使中國原生文明的內涵得到了決定性擴展、決定性提升。多年之後,商鞅入秦變法,攜帶的法典藍本正是這部《法經》因此,李悝《法經》的歷史作用,某種意義上已經貫穿了整個戰國時代的變法運動。

雖然,商鞅變法在法律內容的創造性、在變法的全面性與徹底性方面,已經遠遠超越了《法經》,已經遠遠超越了李悝本人的第一次變法。但是,李悝及其《法經》永遠都是戰國法家的第一座裡程碑。李悝變法的實際內容關於李悝在魏國的這場大變法,史料斷裂太多,我們只能大體呈現其主幹面貌。李悝變法的第一個方面是整合併創造魏國的新政治制度。關於新的政治制度的創立,通常在涉及李悝變法時是被忽略不提的。但是,這恰恰是魏國大變法最為要害的一個方面。魏文侯即位後,魏氏雖然距離成為正式諸侯國還有41年的時間,然其政權形式已經在長期的磨鍊中完全的國家化了。儘管如此,魏氏政權如同趙氏、韓氏政權一樣,都還帶有天子諸侯制時代的特質。

所謂諸侯制的特質,其基本方面是:一則,國家政務的實際處置權與國君最高權力的囫圇化,既使國君過分陷入具體政務,又使國家缺乏處置政務的體系化官署;二則,官員職能太過籠統,不適應日益發展的社會領域;三則,官員具有承襲性,沒有大臣任免制度,而是央權力與地方權力的體制上,系統完整的郡縣制還沒有出現。雖然,李悝變法在政治體制上尚有不徹底性。但是,在當時條件下,作為第一次探索性的大變法,已經創造出了戰國初期最為先進的國家政權模式。此後的列國官制,大體上都以魏國為藍本而加減。包括後來的商鞅變法,也是以魏國開創的政權模式為基礎向前推進的。李悝變法的第二個基本方面是「盡地力之教」所謂「盡地力之教」,用現代語言說,就是在激發農耕者的積極性上做文章,全面實行私田制經濟,以達到最大限度發揮土地潛力的目標。

從歷史邏輯說,這肯定是具有體系化性質的一整套新經濟政策。但是,史料只給我們留下了其中關於督導耕作的幾個斑點:其一,關於推行私田制經濟的總體原則—盡地力之教。其二,督導農民治田勤謹,精耕細作,提高產量的三項辦法。辦法一,「必雜五穀,以備災害」的多元種植法也就是說,要每家土地同時種植穀子、高粱、麥子、大豆等多種農作物,以防備自然災害對某種單一作物的摧毀。辦法二,「力耕數耘,收穫如寇盜之至」的耕耘法則與搶收搶種法則。耕耘法則是:大耕要深翻,中耕除草(鋤地)要頻繁。收種法則是:搶種搶收,如同應對寇盜搶劫一樣緊張。辦法三,多元經營法。具體法則是:「環廬樹桑,菜茹有畦,瓜果苽,殖於疆場。」也就是說,住宅周圍要栽樹種桑,菜園裡要種多種蔬菜,田壟上也要多種瓜果,要充分利用空閒土地。

其三,國家實行平糶法,保證應對饑荒災害。李悝發明的平糶法,是後世常平倉、均輸制的基礎。其核心,是以公平的價格在豐年,收購餘糧的方式,建立國家糧食儲備制度,再在災年以相對低的價格進入市場,以平易糧食價格。這種方式,在春秋末期許多新興集團的封地內已經實行,但是都沒有形成穩定的制度。範蠡的老師計然,曾經在越國提出過推行。但是,計然的目標是「農末俱利」,要使農民與商人都得利。如此目標之下,國家對糧食價格事實上是允許保持較大的浮動價格的,大約在三十錢到八十錢之間。李悝平糶法的根本不同點,是要通過「使民適足,價平而止」的平法,達到「使民無傷,而農益勸」的目標。

這種平法的唯一目標,是保護與激勵農耕者的積極性,自覺抑制商人階層的利益,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最終目的。相比較於計然的平糶法,這是一個重農抑商的農本位的制度體系,而不是農商並重的制度體系。顯然,這是更適合戰國時代的新的經濟制度。李悝變法的第三個基本方面是放棄禮治,推行法治。春秋時代兩百餘年,發生了許許多多的社會變革。但是,在國家治理總體方式的選擇上,依然大體是西周禮治的基礎。此時,各諸侯國雖然都普遍公開了法律,但法律在國家制度體系中的地位,仍然是模糊不清的。王道、禮治、德治、人治,以及不成熟的局部法治,都是當時各種政權形式交錯使用的混雜方式。自李悝變法開始,魏國以《法經》為法律藍本,普遍推行了相對全面的法治,取代了以往混雜不清的治國方式。

這種最初的法治,其基本點是:第一,法律體系在全部國家制度體系中開始居於最重要的位置,而不再是王道禮治的手段。第二,法制體系取代了禮制體系,成為社會生活中唯一的強制性規範。禮制的絕大部分內容已經被自然拋棄,其中適合社會發展的保留部分,只作為一種道德規範在起作用,而不再具有強制性。第三,法律對國君權力的規範開始發生作用,但還只是局部的規範和限制。第四,由於戰爭不斷,這種最初的法治帶有明顯的戰時特點,其表現形式就是相對重視刑法的實施,重刑色彩很鮮明。

在小編看來雖然如此,李悝的《法經》六法,第一次以全面的社會規範的形式,將法治文明推上了中國歷史舞臺,取代了奉行兩千餘年的王道為本的人治、禮治的治世規範。無論這種最初的法治體系具有什麼樣的缺陷,它的文明生發意義都是無可估量的。各位讀者朋友,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

以上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大局勢,法家如何走向政治舞臺?
    文丨老金聊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百家爭鳴的歷史狀態出現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這對於東周是政治上的大分裂,是更是少見的混戰。隨著長時間的戰爭,人們在思想開始不斷的變革。
  • 法家思想花開三晉,果結秦國
    法家在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之學,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治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
  • 在《戰國的星空》中尋找中華文明的星象圖
    一部戰國史,縱看是歷史,橫看是哲學。而撐起這一切的,是人,是平凡的人,是偉大的人。墨翟、孫臏、商鞅、孟軻、莊周、屈原、藺相如、荊軻等等,命運彼此勾連的一個個人,微妙地影響著歷史的走向。墨家、兵家、法家、儒家、道家、縱橫家、雜家,諸子百家輪番登場,能量彼此傳遞,終於,在兩千兩百年前,點亮了戰國的星空。
  • 《資治通鑑》如何介紹戰國前中期的各國變法?
    李悝,師從儒家學說集大成者———孔子「賢人七十二」、「孔門十哲」之一的卜子夏,法家學說的鼻祖,於公元前4 世紀末魏國魏文侯時期任相,在其生命中最後 11 年主持變法,即 406 年開始變法,至395 年壽終正寢、溘然長逝。
  • 戰國魏國能成為首強,在魏文侯領導下的「李悝變法」功不可沒
    這是李悝的第二層理論。以上述理論為依據,李悝為使「盡地力之教」得以落實,提出並採取了以下具體措施:1,國家直接幹預糧食生產過程,運用若干農業立法,督促、鼓勵百姓努力增產。這些農業立法為農民規定了生產指標。不同土質有不同的畝產標準,如上等地只有下等地的收成,便受懲罰,反之,下等地能達到上等地的收成,就有獎賞。
  • 自漢武帝以來,儒家便是正統,為何歷朝執行的卻是法家?
    到了戰國,儒法之學才開始成為顯學,有其時代的發展需要。就格局而言,前兩者更像「民學」,而後兩者則像「官學」。韓非子說,先秦四大顯學是儒、法、道、墨,可見法家不是儒家分支。早期法家與儒家的西河學派關係淵源很深,法家的李悝師從子夏,吳起先是師從曾申,後又師從子夏。後期法家則與荀子這一派關係很深。
  • 2020軍隊文職基礎知識:諸子百家——法家
    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有所發展,《管子》中就有比較系統的法學思想。到春秋時期,子產鑄刑鼎,開始有了成文法的實踐。法家開始在社會上產生廣泛的影響。到戰國時期法家得到極大的發展,達到頂峰。後續法家延續不絕,直到現代。   法家強調「不別親屬,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特別注重法律、法治。
  • 簡述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與改革,你有什麼看法?
    魏國的李悝變法魏國的變法是中國的變法之始,其影響十分深遠,並對當時各諸侯的觸動都很大。三家分晉後,魏國作為戰國時期的新國家,在軍事與經濟等方面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和困難。魏文侯為了使魏國的實力變強,任命李悝為相推行變法。
  • 吳起一生不敗,曾5萬打敗50萬秦軍,為何無緣戰國四大名將?
    談及中國古代真正的不敗名將,除了我們熟知的殺神白起之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人物,這就是吳起!  吳起,姜姓,吳氏,名起,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人,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曾經用5萬新練之兵大敗50萬秦軍,整體能力超越白起。
  • 《大秦賦》中李斯韓非結局悲慘,法家思想為何能幫助秦統一六國?
    當然,在歷史上,關於韓非之死其實有很多爭議,不過今天我們要聊的是,法家思想。在群雄逐鹿的戰國,秦國能完成一統大業,法家思想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作為法家思想家的韓非和李斯也被歷史銘記。今天我們來簡單聊聊法家思想。
  • 戰國七雄之一魏
    戰國七雄之一。姬姓。 戰國初年,魏國曾是最強大的諸侯國。魏文侯先後任用其弟魏成子和翟璜、李悝為鋪佐,師事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儒者,並任用樂羊為將攻取中山。當時,吳起為西河郡守,西門豹為鄴縣令,屈侯鮒為傅。李悝在魏國變法,提出「盡地力之教」和「平糴法」,使經濟得以鞏固。其所撰《法經》是中國古代影響甚大的第一部系統的成文法典。
  •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大家人物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曾擔任宋國大夫,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學說的創立者。 韓非,又稱韓非子,戰國末期韓國新鄭。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法家學派代表人物。
  • 戰國時期,魏國是如何變化的,於秦國的商鞅變法有什麼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文明達到了空前文明的程度,諸子百家出,人人有才皆可施,晉國也在王室爭奪中被瓜分為趙國,魏國,韓國,並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既然分了家,難免不會再有爭鬥,為了各自的富強,三晉都開始自己的努力治國。
  • 《抱犢》文學雜誌 2020年 第二期 重點作品展 (三) 國學茶座 《韓非子:法家之集大成者》 千裡草
    法家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韓非並不是法家的開創者,在他之前,就有不少主張以法治國的學者、政治家,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戰國時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是其代表人物。法家經過不斷發展,戰國時期,已成為一個重要學派。到了韓非子,他對先人的學說加以總結、概括、改造創新,集法家之大成,從而形成了一套成型而完整的國家治理及法制體系。
  • 中國古代刑律的禮教化與去禮教化
    下文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授權摘編自《為政》「禮法」篇。作為中國古代法政思想中最重要的兩種概念,「禮」「法」可謂淵源久遠。 故第法家多實行家:子產鑄刑書,變法以救世;李悝相魏文侯,「盡地力之教」,所撰《法經》,開漢、唐法典之先河;吳起以兵家名,曾為楚國令尹,有著名的「吳起變法」;申不害為韓相十九年,行法、術之治,終其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商鞅喜刑名法術之學,以李悝《法經》入秦,大舉變法,富強秦國;而出於荀子門下的李斯,輔佐秦王贏政並六國,一天下,奠定郡縣帝制,而令法家的事業達於登峰造極之境
  • 戰國之世:七大戰國崛起與滅亡概況
    最近央視熱播劇《大秦賦》,再次掀起了戰國,這個百家爭鳴時代的歷史熱。每每看到戰國百家爭鳴,人才輩出,文化紛呈,就恨不得也來一次穿越,去那個讓人心馳神往的時代,一睹風採。戰國地圖要講韓、趙、魏的崛起與滅亡,就必須得從三家分晉說起。三家分晉,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開篇略述一番。
  •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五次變法,你了解多少?
    嗨咯大家好,古代的一個國家要想積弱變強唯有變法,改變舊制,更改根本的制度問題,才能使國家強盛,縱觀中國五千年歷史,變法家層出不窮,但是真正變法成功的卻寥寥無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變法。 1.商鞅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