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券商年底加急物色副總裁,中小券商需求更大,2020成券業人才...

2020-12-27 財聯社

財聯社(上海,記者 劉超鳳)訊,券商高級別崗位批量釋放,甚至是副總裁職位。今年投行招聘最為火熱,中小券商的機會更多。

專注於券業中高層行業交流的機構——「券業行家」告訴財聯社記者,「近期收到大量高端人才的招聘需求,包括多家上市券商的副總裁崗位。上海本地營業部、分公司總經理的需求也很多,但分支機構年底的用人需求一直都有。」

據財聯社記者進一步了解,副總裁級別以上崗位招聘主要集中在中小券商,而分支機構重要崗位需求則屬於常年旺盛的狀態。

據財聯社此前統計,今年以來,至少20位上市券商高管(包括總裁、副總裁、首席信息官、首席風險官等級別)因辭職、工作調動、換屆、退休等原因離任。一方面原高管離任會帶來新的崗位機會,另一方面隨著業務拓展,券商也會有分管副總裁等高管崗位的新需求。

高級別崗位空缺

高級別崗位空缺情況,從今年離職高管方面可見一斑。據財聯社記者統計,今年券商的董事長、總裁、副總裁級別的高管離任不在少數。

根據相關數據和公司公告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2月3日,超過8家上市券商或券商上市主體的董事長職位發生變動,其中換屆和辭職是主要原因,包括東方證券原董事長潘鑫軍、中泰證券原董事長李瑋等;除了董事長崗位外,超過20位上市券商高管(包括總裁、副總裁、首席信息官、首席風險官等級別)離任。

董事長職務一般由大股東委任。而根據券商規模的不同,總裁、副總裁則可能公開招聘。今年離任且暫無人接任的券商高管包括國聯證券副總裁楊明、國泰君安副總裁朱健、中原副總裁趙慧文、華林證券副總裁兼財務總監潘寧等等。

國泰君安分管投行的副總裁朱健,於2020年8月31日離任,更換賽道並擔任上海銀行行長。朱健離任後,副總裁職務暫無人接任。根據wind數據,目前國泰君安僅有3位副總裁。值得一提的是,國泰君安副總裁人事變動大概率不會公開選聘。

高管職位空缺的還有國聯證券、華林證券。2020年10月13日,國聯證券原副總裁楊明因工作調動離任,副總裁職位空缺,且沒有確定人選。2020年2月26日,華林證券副總裁、戰略委員會委員、風險控制委員會委員潘寧提出離職,副總裁職務出現空缺,暫時無人替補。隨著董事長夫人主動請辭,華林證券告別「夫妻店」的爭議。

而另一方面是券商高級別崗位雖無空缺,但存在高管層面大換血的情況,比如中郵證券、國元證券等。

據此前報導,中郵證券董事長、總經理職務將雙雙變更,中國郵政集團黨組成員、總會計師郭成林將出任中郵證券董事長,中郵理財總經理步豔紅擬任中郵證券總經理。中郵證券的高管層面似乎面臨大變更。

國元證券高管層今年也是大換血,分管投行、債券業務副總裁沈和付、副總裁陳平和陳益民先後離任,範聖兵、劉錦峰、廖聖柱均於今年一月份到任,於強於2020年8月份履新國元證券副總裁。

此外,國海證券原總裁劉世安於2020年1月17日離任,由副總裁盧凱暫行代總裁。2020年7月3日,盧凱正式被聘為國海證券總裁。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除了總裁人事變更外,董秘同樣如此,覃力於2020年9月4日擔任國海證券新任董秘。目前,國海證券共有5位副總裁。

多位券業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大型券商的高端崗位幾乎處於飽和狀態,而一些中小型券商仍有機會。近兩年,華泰證券、光大證券、國信證券均高調發布過全球招聘計劃。據wind數據,華泰證券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新設立的執行委員會委員已在去年底、今年初基本敲定。一般情況而言,大型券商的高管人事變動直接由國資確定委任,極少公開選聘。

投行招聘最為火熱,中小券商機會更多

如果從券商細分業務板塊來看,大投行招聘是今年的大熱點。財聯社早於9月份就發布過投行「不缺項目就缺人」的報導。德邦證券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邢端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大投行招聘算得上是今年的『兵家必爭之地』,不僅僅是『三中一華』,在整個行業內都是非常火熱的板塊。」

11月份,阿爾法諮詢的一張券商漲薪調研圖火爆網絡,引發市場一片譁然。圖中提到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海通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和申萬宏源等多家大型券商,其中投行部門固薪漲幅30%,是漲薪幅度最高的部門,海通證券、中金公司給投行應屆生月固薪最高開到3.6萬、3.8萬。

一位券業資深人力負責人李俊(化名)告訴財聯社記者,「行業內大部分投行都在提高固薪,市場上關於漲薪的傳言也並非捕風捉影。」

受益於註冊制改革的紅利,券商投行業務迎來規模的爆發式增長。Wind數據顯示,從2020年初截至12月23日,59家券商投行合計保薦承銷了433單IPO項目,較上年同期增長87%;累計募集資金4560億元,同比增長83%。

不僅頭部券商不缺業務外,業務排名靠前的某中型券商投行人士曾告訴財聯社記者,「公司投行也不缺項目,當務之急是多招聘投行人才,計劃年內招聘上百人,招聘的最高崗位是董事總經理(MD)。」

邢端也告訴記者,德邦證券定下了「3年招聘3000人」的戰略目標,投行、資管及賣方研究是重點招聘方向,其中投行業務計劃三年內招聘500人以上,行業高級管理人員和行業組負責人是招聘重點。資管業務會逐步增加主動管理專家的比例。與此同時,德邦正在搭建賣方研究所,前期以核心人才招聘為主,包括所長、副所長、行業首席等等,計劃一年內達到100人左右規模,三年招聘300人。

雖然投行業務釋放了更多的崗位需求,但在人才選聘方面,頭部券商有很大的優勢。有業內人士曾告訴財聯社記者,「排名靠前的投行確實在擴招。之前大投行已經把標準高的人都招進去了,再大範圍招聘就得稍微降低標準了。」

另一方面,對於投行高級別人才而言,去往頭部券商的機會比較渺茫,這些券商投行的高級別崗位幾近飽和且穩定;相比之下,中小券商的機會更多。

「對於投行的高級別人才招聘方面,中小券商的機會更多。頭部券商連董事總經理(MD)都不太需要,實際需要的是項目承做人員,他們的痛點是項目多到做不過來。大型券商投行的高級別人員一般是內部培養為主,比如中金、中信等。所以一般來說,排名前20的券商高級別人才跳去頭部的機會很小。反而是中小券商對中高級崗位的需求很多,也需要能帶團隊、能做項目的MD。」李俊告訴財聯社記者。

相關焦點

  • 中國券商行業2020年十大事件來了
    2020年,券商行業同資本市場一同邁過「三十而立」門檻。年初,受疫情影響的特殊階段,金融機構在線業務卻意外迎來爆發,萬億成交行情頻頻見諸報端,券商經紀、兩融等業務也快速被點燃。更重要的是,今年在註冊制改革不斷深化的情況下,券商投行也迎來了「黃金時代」,快速湧現的IPO等各類融資項目,推動券業江湖重新排序。
  • 去年超27家券商「換帥」 人才流動助推行業轉型
    去年年底,就職僅4個月的粵開證券分管投行副總裁王安安提出辭職。北京一中型證券公司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近幾年,券商高管招聘的市場化程度在逐步增強,人才流動也更加市場化,閃電離職現象時不時出現也是正常的。高管閃電離職可能是由於業績壓力、分管業務調整等原因。」去年高管離職的主要原因是個人原因,國元證券原副總裁陳平、天風證券副總裁劉翔等均因個人原因離職。
  • 2020券商人事大盤點!換了至少10家董事長或總裁
    證券行業迎來高管變動潮券商機構「求賢若渴」2020年,券商「換帥潮」洶湧,至少27家券商出現高管變動,其中不乏頭部券商。去年7月,中金公司原首席信息官呂旭因退休而卸任;8月,國泰君安原副總裁朱健因工作調動而離職;12月,中信建投證券原監事會主席李士華因年齡原因辭職。年底是券商高管變動的高峰期。
  • 中小券商配股短融齊上陣,補充資本金布局特色化經營
    在此之前,中信證券(600030.SH)、興業證券(601377.SH)、西南證券(600369.SH)等多家券商發布業績快報,淨利潤增幅搶眼,讓市場提前收穫驚喜。龍頭券商之外,多數中小券商在2019年賺得盆滿缽滿。
  • 中小券商年底挖人上癮?老牌券商太受傷, 頭牌分析師被「一鍋端」
    年底的這個時刻,是被其他券商集體挖牆腳?還是另有隱情?《華夏時報》記者致電光大證券,公司相關人員對該消息並未直接否認,但表示不予以回應。事實上,2020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發展,註冊制的到來,券商們無疑成為最大的制度紅利受益者。老牌券商的研究所頻頻遭遇人事「地震」,資深所長、行業首席分析師紛紛被中小券商重金挖走,如魚得水好不熱鬧。
  • 2020年進擊的證券業:「做大做強」萬億元規模券商誕生 「以攻為守...
    2020年,中國證券公司同資本市場一道,邁過了「而立之年」。也是在這一時期,券商迎來了註冊制改革、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打造航母級券商等歷史時刻和機遇。  在此背景下,券業「馬太效應」愈演愈烈。在今年,A股「集齊」總資產前十大券商,上市券商隊伍擴充至40家、國內第一家總資產破萬億元的券商誕生、券商大手筆融資意圖做大做強;另一方面,行業整合分化進程提速,第五次券業合併潮漸進。  一個全新的券業格局正在顯現。
  • 轉角遇到愛 中小券商為攬客戶逆勢招納證券經紀人
    事實上,除世紀證券之外,還有一些券商也在2020年實現了證券經紀人隊伍的逆勢擴容。據中證協數據,在有數據統計的96家證券公司中,共有17家2020年證券經紀人人數實現增長。其中,華西證券經紀人規模增速最快,從2019年年底的93人增長至如今的162人,增長率為74.19%;其次是華寶證券,從2019年年底的211人增長至如今的244人,增速為15.64%。考慮到已經入職但尚未完成中證協備案手續的情況,這些券商的經紀人增長規模可能更大。
  • 資管投行等多項業務「踩紅線」,月內已有4家券商領罰單
    第一財經記者據證監會及地方證監局網站統計,近兩個月至少5家券商合計領到監管10餘張罰單,其中不乏大型券商,涉及中山證券、招商證券、湘財證券、恆泰證券等。券商因何被罰?債券業務、資管業務、承銷保薦均是券商被罰的業務「重災區」。券業從嚴監管態勢持續,存在內控缺陷、業務遊走在違規邊緣的券商相繼受重罰。
  • ...家券商,你的帳戶安全嗎?券商火速提示風險,第三方軟體成"牛夫人"?
    開戶券商雖然不同,但使用同花順軟體是投資者的共同點之一,因此投資者們也將矛頭對準了同花順。此後,同花順也對此作出聲明,稱「網絡傳言與事實不符」, 呼籲用戶加強帳戶安全防範意識。  在受害者報警、券商配合調查、同花順自證清白之際,關於此次風險事件的產生卻在業內引發一場大討論,更有多家券商通過各種方式提醒投資者注意安全。同時,券商與第三方軟體的「相愛相殺」,也被不斷復盤。
  • 光大證券研究所又現多骨幹同時離職 券業為何頻現「組團離職」?
    近來,多家券商首席、明星分析師發生崗位變動。光大證券研究所更是迎來一輪較大範圍的人事動蕩,有媒體報導,光大證券研究所所長胡雅麗、副所長裘孝峰、所長助理金星先後離職,胡雅麗或將加盟中金公司。光大證券和中金公司均未對外回應此事,但有券商從業人員告訴券業觀察,傳聞大概率屬實。
  • 這家券商怎麼了?兩位監管背景高管加盟 董事會都有反對聲音 股東...
    儲鋼漢的任命由半個月前國都證券新任總經理韓本毅提名,韓本毅工作履歷中也有監管工作經驗,曾任證監會西安證券監管辦公室稽查處副處長、稽查二處負責人,亦曾在醫藥、化工領域有工作經驗,還曾擔任世界華夏(北京)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長,2020年6月起在國都證券任黨委書記。
  • 銀行將拿券商牌照?證監會回應了!「狼來了」還是大利好?航母級券商...
    這對中小券商來說,也不是壞事。  第三,如果頭部銀行可以獲得券商牌照,則意味著頭部券商也有可能獲得銀行牌照。混業經營格局破題,券商中也有望出現更大的金融控股集團,改變現在券商頭部不強,市值偏小的現狀。  九州證券合規總監陳美興表示,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打造航母級券商,必需混業經營,銀行資本參與證券行業才能做大做強。但這並不意味著券商發展會遭遇更多困境。
  • 分拆、借殼、引戰投 中小券商「奔A」在路上
    某中型券商非銀分析人士林藝(化名)告訴記者。國聯、中銀、中泰,年內至今,上市券商隊伍又添新面孔。較之掌握業務和資源優勢的大券商,在業內看來,中小券商存在被溢價收購的可能性。形勢不等人。站在130餘家的大隊伍裡,前後夾擊,上市或被併購,成為擺在眾多中小券商面前的選擇。
  • 旗下已有一券商牌照,此番入股粵開...
    在被廣州開發區金控收購後,嚴亦斌出任粵開證券董事長,2019年底,聯訊證券更名粵開證券。嚴亦斌此前曾表態稱,「當前券商IPO上市已經擴展到了中小券商階段,作為新三板掛牌券商,粵開證券不排除通過轉板等方式完成上市」。這次股權轉讓動作,背後又意味著什麼?
  • 金融科技人才儲備大戰!國君海通廣發國信等多頭部券商競開IT專場...
    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靖)訊,在金融科技領域加大投入,已成為券業共識,各券商紛紛通過加大科技投入來促進業務發展,與此同時,金融科技人才爭奪也已進入白熱化。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科技+」的複合型人才最受歡迎,也往往一將難求。
  • 請回答2020:除了合併,券業今年還有這些關鍵詞
    2020年接近尾聲,證券行業在這一年中規範穩健發展,行業中除了高頻出現的「合併」關鍵詞,還有基金投顧、註冊制、金融科技、外資券商等行業大事。關鍵詞一:合併資本市場改革倒逼券商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國內打造航母級券商亟待「破冰」。
  • 券業大佬的2019:有人辭職下海,有人遭調查,還有人要去教書
    券業市場瞬息萬變,券業人事變動更不乏見。2019年,80後券業新星繼續冉冉升起,然而老將卻上演了一曲「乾坤大挪移」,惹人關注。蔡詠在國元證券任職接近27年,親眼見證了國元證券從籍籍無名的地方券商成為A股上市公司。截至2018年底,國元證券總資產為603.79億元,在98家券商機構中排名23位。「明年年中正式退休之後,我想回母校任教,跟學生們在一起。」蔡詠曾在公開場合講到。蔡詠於1982年畢業安徽財經大學,剛畢業的他並沒有離開學校,一直在學校財政金融系教書8年。
  • 券業重磅!2020分類評級結果出爐 AA級增至15家 招商、國君連續13年...
    原標題:券業重磅!2020分類評級結果出爐,AA級增至15家,招商、國君連續13年入選!   共有15家券商在2020年獲得AA殊榮,分別是:安信證券、光大證券、國金證券、國泰君安、國信證券、海通證券、華泰證券、平安證券、申萬宏源、銀河證券、招商證券、中金公司、中泰證券、中信建投、中信證券。   其中,安信證券、光大證券、國金證券、申萬宏源、銀河證券、中泰證券6家系2020年新晉AA券商。
  • 頭部券商強勢佔據第一方陣 中小機構搶食增量蛋糕
    IPO項目暴增74%承銷規模「馬太效應」加劇券商投行迎來大發展之際,同業競爭也變得異常激烈,而馬太效應無疑也正在加劇。今年,券商投行業務發展迅猛,不少投行人頻頻在社交圈上感慨「打工人拼命的日常」,也有不少投行部門在年底仍然馬不停蹄發起英雄帖、廣發吸納投行賢才,進而補充業務的需求。而這些動作的背後,實際上折射著券商投行業務速度迅猛的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