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將拿券商牌照?證監會回應了!「狼來了」還是大利好?航母級券商...

2020-11-20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銀行將拿券商牌照?剛剛,證監會回應了!「狼來了」還是大利好?券商高管激辯,航母級券商還有多遠?

摘要

【銀行將拿券商牌照?證監會回應了!「狼來了」還是大利好?航母級券商還有多遠】有龍頭券商高管表示,有競爭才會進步,如果銀行獲取券商牌照,會強迫券商思考、改變,促進券商的整合和成長。從資本市場發展角度來看,不見得是壞事。(券商中國)

  近日,銀行將獲得券商牌照的傳言再起,在監管著力打造航母級券商的背景下,此事迅速成為業界討論焦點。

  6月27日,有媒體援引權威人士消息稱,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或將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至少兩家試點設立券商。

  28日晚間,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就此回應稱,「證監會目前沒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場通報。發展高質量投資銀行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資本市場發展決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進和擴大直接融資的重要手段。關於如何推進,有多種路徑選擇,現尚在討論中。不管通過何種方式,都不會對現有行業格局形成大的衝擊。」

  有龍頭券商高管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民族產業或者品牌都是在市場中成長起來的,而不是保護出來的。有競爭才會進步,如果銀行獲取券商牌照,會強迫券商思考、改變,促進券商的整合和成長。從資本市場發展角度來看,不見得是壞事,「市場是競爭出來的,而不是保護出來的。」

  券商高管熱議傳聞

  近年來,金融行業能否實行混業監管一直是行業熱門話題。早在2015年3月,時任證監會發言人張曉軍表示,證監會正在研究商業銀行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券商牌照的制度和配套安排,但政策落地尚無明確時間表。

  近幾年來,銀行將獲得券商牌照的傳言屢屢出現。而對於券商行業來說,雖然一方面大家普遍認為混業經營牽涉面複雜,監管定會謹慎研究;但另一方面,時移世易,金融開放大踏步推進,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外資狼」、「網際網路狼」、「銀行狼」……各種「狼」應接不暇,券商早已不再「躺著數錢」過日子,在市場的大潮中,大家深知競合才能做大。

  去年11月份,監管層表態要打造航母級券商,而133家內資券商的體量才等於一個高盛,要快速產生能與國際投行抗衡的航母,內生發展談何容易?

  而近日銀行獲取券商牌照的傳聞再度襲來,券商中國記者在這一日的採訪中,明顯感受到券商人士不再「談之色變」,更多談及的是如何尋找自身突破之路。

  「這個傳聞已經有好幾年了,相信不是空穴來風。」多位券商高管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那麼,銀行如果獲取券商牌照,將會對券商行業帶來什麼影響,券商應該抓住哪些機遇,並彌補哪些短板?即便能實現混業經營,我國距離打造航母券商還有多遠?券商中國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多位券商高管及研究人士。

  觀點一:加速證券業兼併重組,利好頭部券商

  「銀行狼」來了,其遍布各地的營業網點、客戶資源都非券商所能抗衡,必然利空券商嗎?前述頭部券商高管向記者表示,在人才資源、薪酬激勵、專業能力等方面,銀行系短時間無法和國內頭部券商相比。

  資深券商研究人士、券商中國專欄作家程大爺向記者表示,如果銀行獲取券商牌照,對券商行業尤其是頭部券商形成利好:

  第一是會加速券商行業的改革開放,尤其是兼併重組。過去是行業內的兼併重組,未來有望出現行業內與跨行業的兼併重組,券商航母出現的速度會明顯加快。

  第二是銀行業裡先是頭部銀行獲得牌照,以後可能是一些非頭部的銀行通過收購中小券商來建立證券業務團隊。這對中小券商來說,也不是壞事。

  第三,如果頭部銀行可以獲得券商牌照,則意味著頭部券商也有可能獲得銀行牌照。混業經營格局破題,券商中也有望出現更大的金融控股集團,改變現在券商頭部不強,市值偏小的現狀。

  九州證券合規總監陳美興表示,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打造航母級券商,必需混業經營,銀行資本參與證券行業才能做大做強。但這並不意味著券商發展會遭遇更多困境。「頭部券商有自己的生存法則,中小券商有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二者可以共存。但是,那些沒有特色的、依靠政策紅利生存的券商,未來展業中將會越來越消耗掉政策紅利。」

  觀點二:客戶資源是銀行優勢,銀行背景券商未來發展空間更大

  銀行獲得券商牌照雖然會對券商行業帶來一些利好,但不可否認的是,銀行本身的客戶資源、資本體量對券商形成碾壓式的優勢。

  銀河證券副總裁羅黎明表示,若銀行獲取券商牌照,對證券行業影響較大,在財富管理轉型方面,無論從客戶資源、產品和服務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程大爺對記者表示,首先,銀行的機構客戶和個人高淨值客戶遠多於券商,對券商的投行、資管與財富管理都構成衝擊;第二,銀行的業務體系本來就很全面,未來如果可以持有券商牌照,對構築銀行的金融服務與財富管理的全業務生態系統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第三,銀行與國際接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更加強大。

  行業排名靠前的一家中部券商副總裁向記者表示,大型商業銀行參與進來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最重要的應該是對兩個方向會有大的影響:一個是經紀業務財富管理;另一個是投行業務,應該都會創造不一樣的格局。

  「未來,有銀行資源背景的券商肯定會得到更好發展,主要就是它龐大的客戶基礎,還有廉價的負債來源。在公司業務上,有貸款支持,完全可以做到投貸聯動,這都是現階段券商做不到的。從這些角度來看,有銀行背景或者銀行能夠參與的券商,未來業務會有很大的發展。」上述中部券商副總裁認為。

  觀點三:資本市場改革是提升券商實力的根本途徑

  去年底以來,當業內人士探討國內券商和頂級投行差距時,首先提及的是資本規模以及槓桿率。昨日,有券商高管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國內證券行業和國際投行的根本差距不是資本金,但和銀行相比的首要差距是資本金,所以即便銀行能獲得券商牌照,也不意味著航母級券商就能呼之欲出,也並不必然會對券商行業造成致命衝擊。

  淨資產排名前20的一家券商副總裁認為,券商行業並不會因為銀行的進入就會在短期內帶來大的改變。「銀行客戶已經被券商開發了多年,預計未來零售客戶增量可能並不可觀;在服務機構客戶上,銀行相較券商也存在短板,比如在IPO保薦、再融資、併購重組等,銀行和券商的差距不是一丁半點。」「如果有錢就能做好投行的話,在美國市場上也就輪不上高盛了。」該副總裁表示。

  該副總裁認為,雖然券商行業存在很多問題,但是銀行在服務資本市場方面和券商還是存在很大差距。即便給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效果就和外資進入中國一樣,最終還是要依靠國內券商自身能力的內生發展。當然,通過完成大的併購來實現外延式發展是可行的,銀行若想另起爐灶新設券商,並不容易。

  有行業排名前列的券商財富管理負責人表示, 國內外券商的根本差距在於制度,證券行業欠缺的不是錢,而是資本市場的改革,註冊制、場外市場、買方投顧業務、國際業務等等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券商行業有望和國際投行匹敵。

  觀點四:券商獲得銀行牌照也可期待

  在銀行有望獲取券商牌照的消息傳出後,不少業內人士都表示,若要實現混業經營,券商業應該獲取銀行牌照。程大爺表示,頭部券商也有可能獲得銀行牌照,混業經營格局破題,券商中也有望出現更大的金融控股集團。

  程大爺表示,相對銀行巨大的不良資產包袱,頭部券商資產質量更高,包袱更輕,也有可能發展得更快更好。

  此外,假如頭部券商也獲得銀行牌照,券商現有的客戶保證金就不需要銀行的第三方存管了,券商就可擁有天量的存款客戶與客戶保證金,這對銀行極為不利。

  「一般認為銀行體量巨大,券商體量小,券商牌照對銀行而言只是多了一隻碗,銀行牌照對券商來說是多了一口鍋。」程大爺表示。

  分業監管下銀行系券商發展受限,未來諸多細則有待完善

  1993年之前,中國實行銀行、證券、保險、投資等業務全方位分叉,由央行統一監管。但後來由於出現多種金融亂象,1993年至1995年,監管逐漸確立「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原則。1996年至今,我國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的模式,但商業銀行可以從事保險代理、境外信託和證券等業務。

  據一位中型券商人士研究,目前國內屬於銀行控股的券商主要為國開證券(國家開發銀行持股80%)、中銀證券(中國銀行子公司中銀國際控股持股33.42%)、交銀國際、工銀國際、建銀國際證券、農銀國際證券、中德證券、滙豐前海證券、東亞前海證券、瑞銀證券、瑞信方正證券等。

  其中,國開證券、中德證券、交銀國際、滙豐前海證券、東亞前海證券、瑞銀證券、瑞信方正證券等7家是由銀行直接控股;中銀證券、工銀國際、建銀國際、農銀國際證券等由銀行間接控股。

  這些券商中,大多銀行系券商不能在內地展業,目前能在內地展業的內資銀行系券商有國開證券和中銀證券。國開證券是由國家開發銀行直接控股的證券公司,是開發銀行在收購原航空證券全部股權基礎上增資更名而來,成立於2003年12月29日,2010年完成工商變更登記;中銀證券成立於2002年,於2020年2月在上交所主板成功上市。這兩家券商的2018年淨資本規模排名三十名之後,淨利潤排名行業20名左右。

  有熟知銀行系券商發展的金融人士表示,目前,銀行控股證券公司的模式實質上是在分業經營的格局下,金融業初步探索和有限制地實現綜合經營的一種組織形式,不能直接進行資本和資源的輸送,因此發展受到抑制。

  該人士提醒,銀行控股證券公司可能會出現風險傳遞,如果要重新實現混業監管,需要構建風險隔離機制。「銀行控股證券公司,可能使資本市場的震蕩更容易傳播,特別是由於銀行的負債主要來自客戶存款,流動性較強,銀行投放到證券市場的資金很有可能會出現短期行為,不僅使得證券市場的波動性加大,同時也會對證券公司風險防控產生影響。現在銀保監會對銀行實行並表監管,也就是只要納入報表的就要進行監管,而券商又歸證監會管。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分屬不同的監管部門,制度必須明確。」

  【評論】證券業需要放真正的「狼」進來!

  近日,有媒體援引權威人士消息稱,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該消息引爆端午期間整個金融圈,不少證券行業從業者高呼「狼來了」。

  金融混業源自德國,後續被歐洲大陸其他國家、日本和美國所仿效,並由此推動了金融創新和風險管理的發展,也逐漸成為現代國際金融業發展的主導趨勢。中國香港地區也將不同的金融子業務分成不同的牌照,企業只需滿足各自子牌照要求,都可以申請展業,實質也是一種金融混業經營狀態。

  中國金融市場隨著改革開放推進而逐步發展起來,出於防範風險需要和對金融業務的謹慎探索,一直實行著分業經營和監管。此前,央行、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各自分管著一塊,對應的銀行、保險、證券業分屬不同部委監管。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過往分業監管顯然應對不了危機,臨時組建了以央行為首的「一行三會」金融監管協調機制。2017年,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出爐,銀監會保監會合併為銀保監會。銀保會的成立,對金融子行業而言,意味著銀行、保險、信託三大牌照進入混業監管,但證券依然處於單列狀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也一直延續至今。

  此次消息所言,就是將銀行與證券再次打通,實質就是打破當前證券單列的狀態,讓中國徹底進入金融混業時代。從大的意義上來說,這是中國融入世界的必然,尤其是讓中國金融業融入現代國際金融業的需要;從小的事件來看,近幾年國內發生的一些風險事件,其實基本囊括了所有的主流金融機構,如包商銀行事件、安邦保險事件,無一不閃現著銀行、保險、信託和券商身影,機構展業已實際進入混業,分業已隔離不了當初期望的風險不互相傳導。

  從現實中客戶需求角度看,單獨的銀行、券商、信託或保險,顯然並不能完全服務好客戶,也滿足不了客戶全部的金融需求,客戶金融服務需求呈現多樣化趨勢。銀行客戶除了需要銀行本身服務外,往往還有證券投資需求、保險、信託等需求。反過來,證券客戶除了證券投資外,還有儲蓄、保險、信託等需求。從這一點來看,混業也是金融業服務好客戶多樣化需求的需要。

  從另一方面來說,一國投行強則金融強,在當前國際國內錯綜複雜的環境下,發展資本市場提升直接融資佔比已成共識,其中券商或投行的作用是關鍵。去年證監會也喊出要打造航母級券商,要對標高盛、摩根等國際大行。很顯然,以目前國內133家券商的體量和能力,尚無一家可與之相提並論。要速成,唯有「金主爸爸」銀行出手。

  至於銀行持牌券商對當下證券業的影響,其實已經並不那麼重要。首先,中國的證券業本身是從銀行分離出來的,而且就當前中國證券業這個賺錢效應和風險態勢,相信也並非每家銀行都那麼想獲得一張券商牌照。

  其次,目前證券業133家公司,本身銀行直系或旁系的就有不少,近的如中銀國際與中國銀行、國開證券與國開銀行;兄弟關係的更多,如中信證券中信銀行、平安證券與平安銀行招商證券招商銀行光大證券光大銀行等。這些公司包括中信證券在內,似乎也並未成長為監管所期望的航母級券商。

  換個角度來看,行業內做得相對好的券商,拿當前處於龍頭地位的幾家來說,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國泰君安證券、海通證券華泰證券等也並未有多麼高度依賴銀行資源,當下的實力和規模也基本都是自身在市場上打拼而來的。

  最後,筆者想說的是,證券業上一次高呼「狼來了」,還是中國加入WTO前後,這麼多年過去了,海外的「狼」已然放進來了不少,但似乎並未如當初大家高呼的那麼可怕。從行業發展角度來看,我國證券業也的確需要放一些真正的「狼」進來,如此整個國內證券業才能真正「強」起來。

  一句話,金融混業是趨勢。但給銀行發放券商牌照真的會「狼來了」嗎?希望是真的,但實際效果還有待觀察。

  相關報導:

  銀行要設立券商?證監會回應來了!明確發展高質量投資銀行 多種路徑選擇正在討論

  商業銀行運營券商牌照可能成為金融改革的一招妙棋

  證監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誰會拔得頭籌 對金融市場有何影響?

  「航母級券商」方案破冰 商業銀行有望獲券商牌照!資金熱捧銀行系券商

  商業銀行獲取券商牌照 混業經營閉環最後一塊拼圖?來看這三個核心問題

  銀行「搶食」投行業務 券商股還能買麼?

  給銀行發券商牌照?分業走向混業須掃除法律障礙

(文章來源:券商中國)

(責任編輯:DF512)

相關焦點

  • 「傳說」中的銀行系券商對銀行和證券業會有哪些影響?詳細解讀來了...
    有一種觀點比較普遍:監管若向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或從 2 個方面進行考量,一是發展直接融資;二是,金融對外開放背景下,打造「航母級券商」勢在必行。證監會官方公布,按法定程序同意以下企業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述企業及其承銷商將分別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協商確定發行日程,並陸續刊登招股文件。
  • 又見國際大行謀求券商牌照!外資券商接連落地 鯰魚效應幾何?
    原標題:又見國際大行謀求券商牌照,這次是渣打銀行!外資券商接連落地,鯰魚效應幾何? 摘要 【又見國際大行謀求券商牌照!外資券商接連落地 鯰魚效應幾何?】
  • 基金託管牌照審批加速 券商如何搶佔賽道?
    原標題:基金託管牌照審批加速 券商如何搶佔賽道?來源:FUND部落見習記者 王雲龍年內證監會對金融機構基金託管資質的審批速度加快,銀行、券商、外資金融機構紛紛投入基金託管領域,試圖從中分一杯羹。其中包括萬聯證券、華鑫證券、光大證券、華安證券、長城證券、國元證券、財通證券和長江證券等8家券商;另外還有花旗銀行(中國)和德意志銀行(中國)兩家外資金融機構。至此,已持有基金託管牌照的金融機構數量增至58家,其中包括30家國內銀行、25家券商,以及3家外資金融機構。另外,目前還有西部證券以及滙豐銀行(中國)正在排隊申請基金託管資格。
  • 首家外商獨資券商要來了!中資券商如何應對「鯰魚」?
    原標題:首家外商獨資券商要來了!中資券商如何應對「鯰魚」? 摘要 【首家外商獨資券商要來了!中資券商如何應對「鯰魚」?】
  • 中國投行:面對「華爾街之狼」,還要盯著金融街的「宇宙行」
    走完監管流程後,高盛高華將成為首家外商獨資券商。一枝獨秀不是春。自2020年4月1日起,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正式取消。此後半年,外資布局中國證券業動作頻頻。高盛以外,還有多家合資券商的外方股東公開表態,將謀求100%持股。一度「火熱」的合資券商,表現十分「溫馴」高盛、摩根等「華爾街之狼」回應政策迅速、積極性高,並不讓人意外。
  • 中國券商行業2020年十大事件來了
    10月10日,渣打銀行(香港)遞交證券公司設立審批的申請材料並於獲得接收。12月8日,有最新消息稱,高盛已啟動收購合資公司高盛高華100%股權的程序,據悉,高盛集團正在籌劃和合資夥伴籤署相關協議,收購高華證券全部剩餘股權。截至目前,證監會核准批覆的外資控股券商數量有8家。
  • 證監會再提全面註冊制 藉助券商ETF(512000)投資券商股勝率更優
    市場推行註冊制條件已經逐步具備,下一步證監會將保持定力、循序漸進、紮實穩妥辦好註冊制改革這件大事。易會滿受國務院委託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報告時表示,證監會將選擇適當時機全面推進註冊制改革,著力提升資本市場功能。   近期管理層頻繁公開提及全面註冊制,這一改革或將很快提上日程。而從近期的一系列動作表示,資本市場建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新高!
  • 暴漲背後,外資券商跑步入場!「狼來了」or水土不服?27年資深投行人...
    在他第一次到上海時,這裡還是一片灘涂之地。2020年4月1日起,中國全面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這是自2018年4月允許外資持股51%後,國內證券行業進一步開放之舉。多家外資行正聞風而動,爭當中國第一家外商獨資券商。境內外投行將正面拼殺,一時之間,「鯰魚效應」之說在國內證券業流傳。
  • 18家全國性銀行九類牌照大點兵,這些股份行混業金控最牛
    券商牌照,誰與爭鋒?近日,關於對商業銀行開放券商牌照傳言的議論甚囂塵上。雖然證監會已官方回應:關於如何推進高質量投資銀行的發展,有多種路徑選擇,現尚在討論中。對於混業經營而言,不少人將目光聚焦在券商、基金、期貨這三塊牌照之上。相較而言,這三類牌照屬於輕型業務牌照,其盈利方式主要以管理費等中間業務收入為主,歸屬於證監會體系之下。
  • 中國市場首家外商獨資券商呼之欲出!中資券商如何應對「鯰魚」
    高盛高華證券成立於2004年,是由高盛集團與北京高華證券合資、擁有全牌照的券商,可從事A股證券經紀和交易、自營、資產管理等業務。  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是世界領先的投資銀行、證券和投資管理公司。今年前三季度,高盛集團實現總營收328.19億美元,歸母淨利潤49.53億美元。截至第三季度末,總資產為1.13萬億美元。最新市值為820億美元。
  • 券商股瘋漲!中信建投市值一度超過中信證券,兩家合併機會有多大?
    在打造航母級券商實際需要下,市場對頭部券商合併期待較高,中信建投與中信證券合併在技術上不存在問題,A+H的上市公司合併方面,可參考中國南車與中國北車重組先例。近期券商股大漲的邏輯是什麼?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當前A股市場逐漸活躍、創業板註冊制改革、打造航母級券商等多重因素,有利於券商股上漲。
  • 「鯰魚」真的來了:首家外資獨資券商浮出水面,高盛集團收購高盛...
    「鯰魚」真的來了:首家外資獨資券商浮出水面,高盛集團收購高盛高華100%股權!,對於國內券商而言,順應資本市場改革和行業變革的趨勢,加大科技投入,提升金融科技實力,修煉好內功,才是當下最重要的。
  • 中信建投市值超越「一哥」中信,6000億航母級...
    近期,券商行業重磅消息不斷,混業經營無疑最受關注,傳聞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儘管券業為之顫抖,不過「銀行系」的券商早已按捺不住衝動。光大證券8天漲幅70%,招商證券40%,後起之秀浙商證券連續封板。 當時就有業內人士對天眼君表示,混業經營對券商不一定是壞事,接下來行業的併購整合可能會非常精彩。
  • 上市券商果然合併!國聯、國金官宣,千億券商正式起航,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周五(18日)兩家券商均雙雙漲停;19日相關合併公告在各大社交媒體上流傳,被網友質疑可能存在內幕交易的情況。若兩家上市券商合併,市值將達到930億,有望衝入第一梯隊券商。未來兩家券商業務將如何整合,我們拭目以待。
  • 華爾街之狼高盛來襲,搶灘高淨值客戶,小券商將臨滅頂之災?
    公開信息顯示,證監會核准批覆的外資控股券商數量有8家。其中,瑞銀證券、高盛高華證券、瑞信方正證券、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等為外資股東通過提高持股比例實現控股。此外,滙豐前海證券在CEPA協議下設立的首家外資控股券商,成立於2017年,滙豐銀行持股比例為51%。
  • 高盛集團將100%持股高盛高華 首家外商獨資券商來了
    高盛集團已經率先完成了對高盛高華證券100%持股的協議籤署,接下來尚有一些監管流程要完成,高盛高華證券大概率將成為首家外商獨資券商。截至三季度末,高盛集團總資產為1.13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7萬億元。公開信息顯示,證監會核准批覆的外資控股券商數量有8家。
  • 30家上市券商業績曝光!龍頭券商位次初定 中信、海通、華泰、國君...
    龍頭券商位次初定 中信、海通、華泰、國君暫居前四】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至2月初,共有30家A股上市券商發布2019年業績預告或者業績快報,半數券商歸母淨利潤增幅在1倍以上,其中5家增幅超3倍,全行業業績整體向好,僅1家券商歸母淨利潤可能同比下滑。
  • 老虎證券被罰,券商「鑽空子」出海的時代結束了
    同時,也意味著券商出海的一條「捷徑」,可能沒有以前那麼好走了。老虎證券被重罰據華爾街日報報導,2020年7月23日,紐西蘭金融市場紀律法庭公布了一份長達27頁的裁決。紐西蘭市場監管與老虎證券的分歧主要在於,老虎證券在新加坡星展銀行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展銀行」)開設的帳戶性質。
  • 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合併傳聞再遭「澄清」 券商板塊多股漲停
    本報記者 羅輯 北京報導日前,中信證券(600030.SH)、中信建投(601066.SH)合併傳聞再起,並在近幾個交易日,直接拉抬了券商股熱度,A股券商板塊整體大漲,多隻券商個股衝擊漲停。7月5日晚間,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再度對傳言予以澄清,同時這一輪澄清中,直接「祭出」了兩家券商的當事股東方親自回應,對合併予以了否認。
  • 2020年進擊的證券業:「做大做強」萬億元規模券商誕生 「以攻為守...
    也是在這一時期,券商迎來了註冊制改革、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打造航母級券商等歷史時刻和機遇。  在此背景下,券業「馬太效應」愈演愈烈。在今年,A股「集齊」總資產前十大券商,上市券商隊伍擴充至40家、國內第一家總資產破萬億元的券商誕生、券商大手筆融資意圖做大做強;另一方面,行業整合分化進程提速,第五次券業合併潮漸進。  一個全新的券業格局正在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