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國際大行謀求券商牌照!外資券商接連落地 鯰魚效應幾何?

2020-12-28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又見國際大行謀求券商牌照,這次是渣打銀行!外資券商接連落地,鯰魚效應幾何?

摘要

【又見國際大行謀求券商牌照!外資券商接連落地 鯰魚效應幾何?】10月10日,證監會網站信息顯示,渣打銀行(香港)遞交證券公司設立審批的申請材料,並於同日獲得證監會接收。作為紮根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外資行之一,渣打銀行在國內已涉及多項證券基金相關業務。早在2013年7月,渣打就已啟動國內基金代銷業務;2018年10月,證監會核准渣打銀行(中國)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格。(券商中國)

  在十一假期的餘韻中,又有外資力量意圖殺入國內證券業「大部隊」。

  10月10日,證監會網站信息顯示,渣打銀行(香港)遞交證券公司設立審批的申請材料,並於同日獲得證監會接收。

  作為紮根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外資行之一,渣打銀行在國內已涉及多項證券基金相關業務。早在2013年7月,渣打就已啟動國內基金代銷業務;2018年10月,證監會核准渣打銀行(中國)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格。如此次新設證券公司申請能如期落地,渣打銀行在華業務將如虎添翼。

  此外,在十一長假之前,青島國資方面申請設立的青島意才證券已正式加入牌照申請隊伍當中。從公司名稱判斷,其外資股東應為義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如此接二連三的外資排隊申請,將對國內券商產生怎樣的鯰魚效應?

  渣打謀求券商牌照

  又見「外來的和尚」來念中國資本市場的「經」,這一次意圖拿下國內券商牌照的是銀行界熟悉的面孔:渣打銀行。

  10月10日,證監會網站信息顯示,渣打銀行(香港)遞交證券公司設立審批的申請材料,並於同日獲得證監會接收。

  對於國內銀行圈來說,渣打銀行並不陌生。公開信息顯示,渣打銀行總部位於英國倫敦,業務網絡遍及全球59個市場。早在1858年,渣打銀行就在上海設立了首家分行,在華展業年限已超過160年。在改革開放之後,渣打銀行率先重建國內服務網絡,陸續在北京、深圳、廣州、廈門等多地設立辦事處、分行,成為在華網絡最廣的外資行之一。

  2007年3月,渣打銀行(中國)與滙豐、東亞、花旗4家外資銀行成為首批本地註冊的法人銀行,獲批的外資行可以在我國境內率先正式開展全面人民幣業務。目前,渣打中國的營業網點已覆蓋近30個沿海和內陸城市,是外資銀行中牌照最全的銀行之一。

  在華業務全面鋪開之際,渣打在證券基金業務方面也早有布局。2013年7月,渣打就已啟動國內基金代銷業務。2018年10月,證監會核准渣打銀行(中國)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格。如此次新設證券公司申請能如期落地,渣打銀行在華業務將如虎添翼。

  根據渣打集團2019年年報,大中華及北亞地區當年貢獻收入佔比為40%,在各地區中佔比最高。即便是在疫情的影響下,2020年上半年該地區收入仍上升了2%。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渣打銀行宣布在廣州天河區斥資4000萬美元,設立渣打銀行大灣區中心。該項目是渣打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戰略項目,將落址於廣州中軸線新地標項目-廣州環貿中心。由於目前新申請設立的證券公司股東名單未明確,後續這家嶄新的券商註冊地所在還有待觀察。

  外資控股券商接連落地

  國有大行何時能拿下證券牌照,這一曾經引起業內譁然的話題漸漸又歸於沉寂。不過,外資行對國內證券牌照的「惦記」,在近期又掀起一個小高峰。

  在此次渣打謀求證券牌照之外,在十一長假之前,青島國資方面申請設立的青島意才證券已正式加入牌照申請隊伍當中。

  雖然遞交材料的股東方為青島國資旗下的青島國信集團,但結合公司名稱來看,意才證券的外資股東應為義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該行在青島的金融布局上,陸續設立發展青島意才財富、青島意才基金等公司。今年5月,意才方面更是公開宣布,將與青島國信等重要的股東一起,申請合資證券公司執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來我國金融行業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力度,證券行業同樣如此。去年10月11日,證監會明確提前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措施,外資持股比例可至100%,外資股比限制取消的政策時間提前至2020年12月1日。今年3月13日,證監會再次明確提前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措施,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

  回顧2003年-2012年間,我國證券業陸續已有十餘家合資券商落地,但大多面臨「水土不服」的局面。直至2018年《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落地,外資開拓中國證券市場的熱度復甦,外資控股券商也接連落地。

  盤點來看:

  2018年12月,瑞銀率先完成瑞銀證券的股份收購,其持股比例由24.99%增加至51%,成為業內首家外資控股券商。

  2019年3月,證監會核准設立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有限公司,摩根大通野村控股均持股51%。目前,兩家外資控股券商均已順利開業,首年業務發展狀況有待觀察。

  今年3月,證監會核准高盛集團控股高盛高華證券(佔股權51%),核准摩根史坦利控股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佔股權51%),兩家合資券商得以晉級成為外資控股券商。

  今年4月,證監會核准瑞信方正證券變更控股股東,瑞士信貸增資後,瑞信方正註冊資本提升至10.89億元,瑞士信貸持股也增至51%。

  今年8月-9月,大和證券和星展證券的設立先後獲得證監會核准,日本大和證券和星展銀行分別持股51%。在其他股東方面,兩家外資控股券商「不約而同」地拉上地方國資作為陪客,北京國資和上海國資旗下企業均有參與。

  目前來看,近年國內新落地的外資控股券商已多達8家。在義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和渣打銀行外,此前花旗集團、法國興業銀行也曾表示有意在中國設立全資或獨資券商,進軍中國證券市場。

  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經濟學家陳靂發布研報指出,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外資控股券商正在加速進入中國市場。外資券商的加入,短期內可能會加劇行業競爭,中小券商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但是另一方面也會敦促國內券商提升自身競爭力,推動行業結構優化調整,在專業化道路上越走越遠。

  渤海證券研報則認為,相比外資券商,本土券商在衍生品做市、主經紀商業務、資管主動管理能力以及財富管理等業務上的差距較大,隨著國內資本市場逐步成熟,外資券商在以上創新業務的布局和開展上會具備優勢,將會加大對國內券商的競爭衝擊。

(文章來源:券商中國)

(責任編輯:DF358)

相關焦點

  • 「鯰魚」真的來了:首家外資獨資券商浮出水面,高盛集團收購高盛...
    「鯰魚」真的來了:首家外資獨資券商浮出水面,高盛集團收購高盛高華100%股權!高盛高華也從合資券商變為外資控股券商。2018年中國宣布將合資證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的外資投資比例限制放寬至51%,三年後不再設限,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逐步提高。同時,旺盛的市場需求和外資擁抱中國市場的渴求也讓外資搶灘中國市場的步伐更加積極。
  • 首家外商獨資券商要來了!中資券商如何應對「鯰魚」?
    原標題:首家外商獨資券商要來了!中資券商如何應對「鯰魚」? 摘要 【首家外商獨資券商要來了!中資券商如何應對「鯰魚」?】
  • 中國市場首家外商獨資券商呼之欲出!中資券商如何應對「鯰魚」
    12月8日,高盛集團向媒體確認已啟動收購合資券商高盛高華全部股權的程序,中國市場首家外商獨資券商呼之欲出。  數位業內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外資券商的入場短期內不會有很大「威脅」,但將驅動中資券商提高競爭能力。
  • 銀行將拿券商牌照?證監會回應了!「狼來了」還是大利好?航母級券商...
    券商高管熱議傳聞  近年來,金融行業能否實行混業監管一直是行業熱門話題。早在2015年3月,時任證監會發言人張曉軍表示,證監會正在研究商業銀行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券商牌照的制度和配套安排,但政策落地尚無明確時間表。  近幾年來,銀行將獲得券商牌照的傳言屢屢出現。
  • 高盛集團將100%持股高盛高華 首家外商獨資券商來了
    在金融業擴大開放的大背景下,中國正成為外資巨頭的「搶灘寶地」。籤署100%持股協議早在今年3月份,證監會表態自4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之後,多家外資控股券商的外方股東就公開表態要謀求對控股券商的100%持股。
  • 暴漲背後,外資券商跑步入場!「狼來了」or水土不服?27年資深投行人...
    2020年4月1日起,中國全面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這是自2018年4月允許外資持股51%後,國內證券行業進一步開放之舉。多家外資行正聞風而動,爭當中國第一家外商獨資券商。境內外投行將正面拼殺,一時之間,「鯰魚效應」之說在國內證券業流傳。
  • 國際大行再度公開「表白」 外資一季度新進226股!央行也在...
    國際大行再度公開「表白」,外資一季度新進226股!央行也在放大招,外資正虎視眈眈中國資產 摘要 【超配A股!國際大行再度公開「表白」 外資一季度新進226股!
  • 首家兩岸合資券商面世 金圓統一證券終獲批
    來源:券商中國原標題:券業大事件!首家兩岸合資券商面世,金圓統一證券終獲批!一舉拿下三張業務牌照,兩岸股東都有大來頭?決勝之年開局不久,證券行業已是喜訊頻傳。在各行各業積極復工復產、各領域開始走上正軌之際,金圓統一證券正打響了鼠年合資券商落地的第一槍。
  • 基金託管牌照審批加速 券商如何搶佔賽道?
    原標題:基金託管牌照審批加速 券商如何搶佔賽道?來源:FUND部落見習記者 王雲龍年內證監會對金融機構基金託管資質的審批速度加快,銀行、券商、外資金融機構紛紛投入基金託管領域,試圖從中分一杯羹。年內託管牌照審批加速2020年金融機構取得基金託管資質獲批加速。據統計,今年已有10家金融機構摘得基金託管牌照。
  • 中國券商行業2020年十大事件來了
    在這一年,上市券商隊伍快速擴充,但行業「馬太效應」越演越烈;各項業務蛋糕做大之際,券業併購浪潮的氣息也隨之席捲;IT信息轉型不斷深化,也讓科技型券商應運而生;金融科技開發加速,外資券商卻如「鯰魚」攪動市場;基金投顧風口來臨,也意味著券商財富管理轉型也將刻不容緩。可以預計,未來全新的券商行業格局將逐步清晰。
  • 2020年進擊的證券業:「做大做強」萬億元規模券商誕生 「以攻為守...
    也是在這一時期,券商迎來了註冊制改革、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打造航母級券商等歷史時刻和機遇。  在此背景下,券業「馬太效應」愈演愈烈。在今年,A股「集齊」總資產前十大券商,上市券商隊伍擴充至40家、國內第一家總資產破萬億元的券商誕生、券商大手筆融資意圖做大做強;另一方面,行業整合分化進程提速,第五次券業合併潮漸進。  一個全新的券業格局正在顯現。
  • 國際大行再度公開「表白」,外資一季度新進226股!央行也在...
    外資正虎視眈眈中國資產!摩根史坦利剛剛發布報告強調,應超配中國A股,正值這家國際巨頭不久前在中國獲批控股一家證券公司和一家基金公司,並將在中國申請更多的牌照業務。美股一季度期間連續熔斷,巴菲特在美股市場接連踩雷,而中國公募基金卻在全球疫情爆發的前四個月內,超過八成權益類基金都實現正收益,最高收益率接近40%,這也是外資QFII一季度強力增持中國資產的重要原因。數據顯示,有226家A股公司成為外資QFII一季度重倉的新寵,而QFII同期減持的A股公司僅為86家。
  • 外資控股券商大和證券(中國)公司即將開業,已拿到營業執照
    券中社訊,12月24日北京市金融融監管局表示,大和證券(中國)有限責任公司在15日召開創立大會,18日拿到營業執照,擬於年前開業,「兩區」政策發布後首家外資控股券商落地北京。大和證券是繼瑞銀證券、瑞信方正證券、高盛高華證券後北京第四家外資控股合資券商,由大和證券集團總公司、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出資比例、北京熙誠資本控股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三家股東出資比例分別為51%、33%、16%。市金融監管局表示,從2018年起派專人對接大和證券,幫助大和證券協調落地北京的各類事項,持續為大和證券落地北京保駕護航。
  • 光大證券:券商反轉來臨 期待「騰必九天」
    截至2020年7月2日,券商板塊今年以來累計上漲10%,跑贏滬深300指數4 pct,跑贏上證綜指6 pct。市場政策利好頻出,券商板塊優先受益。進入2020年以來,資本市場改革進入加速階段,政策利好集中釋放,從二月再融資新規落地、三月新《證券法》落地、四月創業板註冊制落地,六月滬指迎來三十年大修,再度釋放積極信號,監管改革力度與決心空前,建議持續關注券商作為資本市場深改首要受益行業的投資價值。深改「大招頻出」,券商α與β共振可期。
  • 「傳說」中的銀行系券商對銀行和證券業會有哪些影響?詳細解讀來了...
    受制於牌照,銀行無法參與除銀行間市場債券債務融資工具承銷及諮詢其他資本市場業務。而相比之下,券商則,可從事股票一、二級市場融資及上市公司財務顧問,也可承銷絕大多數的固收品種。目前,招商銀行(招銀國際)、交通銀行(交銀國際)、農業銀行(農銀國際)、工商銀行(工銀國際)、建設銀行(建銀國際)等均通過中國香港子公司開展證券業務,其中交銀國際更是於2017年5月完成港股上市。
  • 券商概念股有哪些?證券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正式取消
    綜投網(www.zt5.com)4月3日訊  券商板塊2日盤中震蕩上揚,截至發稿,華鑫股份(16.88 -2.03%,診股)漲停,中銀證券(22.22 -3.85%,診股)漲約7%,招商證券(17.86
  • 首家外資獨資券商來了?高盛啟動收購高盛高華100%股權程序
    外資券商股比限制放開速度加快背景下,證監會已核准多家外資控股的證券公司。分析人士認為,證券業加快對外開放,將倒逼國內金融機構改革和創新。繼2019年滬倫通業務開通、QFII和RQFII投資額度限制被取消、A股和中國債券被國際主流指數公司納入或提高納入權重後,證監會2020年3月13日表示,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可根據法律法規、證監會有關規定和相關服務指南的要求,依法提交設立證券公司或變更公司實際控制人的申請。這意味著外資券商持股比例可至100%。
  • ...頭部券商、外資行都在搶,中信、國君、華泰、渣打、花旗…已官宣
    原創 王玉玲 券商中國11月1日起,QFII/RQFII新規正式實施,境外投資者的境內證券期貨投資範圍大幅拓寬,滿足了國際投資者的多元化境內證券期貨投資需求。11月2日以來,中信證券、國泰君安、國信證券、中金公司、華泰證券、瑞銀證券等多家券商完成了QFII轉融通證券出借交易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