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8 0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舌尖上的中國》展現了
象山的年糕、淡菜……
而在新一季的《風味人間》,
象山的花岙鹽場和紅膏熗蟹,
也登場亮相啦!
近日,《風味人間2》第二集「螃蟹橫行記」播出,為身在禁漁期的象山人送來一次「頂級」的美食體驗——和全球觀眾一起在《風味人間2》裡品味家鄉美味紅膏熗蟹。
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然而,花岙鹽場的勞作還沒停歇。持續日曬,鹽滷逐漸析出晶體,拖拽長繩,打散結塊的鹽花,傳統工藝稱作打花。
潘阿菊要趕在歲末最後一次收鹽,打過花的海鹽顆粒均勻,擁有上乘品相。曬鹽是潘阿菊的營生。
數千年來,鹽影響著人們的飲食方式。抗衡時間對食材的改變,古人想到了風乾、糟醉等多種方法。現在,海邊人家仍然用鹽處理魚鮮,晾曬成魚鯗,能保存半年以上。鹽是廚房中最基礎的調味品,在各種加工烹飪中,參與滋味的調和。蟹糊,做法源自古代,簡單、快速,洗手的功夫就能完成。在古人記述中,也被稱為洗手蟹。中國人善於在生與熟的變幻中探索食物。鮮蟹生食,鹽的加入不僅殺菌,更能激發和調動蟹的鮮美。
老兩口半生沒有離開海中小島,而孩子們都在島外安家。臨近春節,潘阿菊就開始準備兒孫們惦念已久的食物。挑選膏肥肉厚的母蟹,僅用海鹽和水醃製。每個家庭有自己偏愛的鹽水配比,潘阿菊認為1:4鹹度最佳。用鹹味浸透食物,寧波方言叫熗。如果說蟹糊是一道家常小菜,熗蟹,則是潘阿菊家年夜飯的重頭戲。
大年三十,這是一年中潘阿菊除了曬鹽最忙碌的時候。廚房裡,兒媳也幫忙打下手。在眾多海味的簇擁下,母蟹熗制完成。這時,它有了一個新的名字——紅膏熗蟹。醃製後的紅膏,像果凍一般晶瑩彈潤。
另一種處理方式能讓它更為驚豔。冰凍的熗蟹,半融時切塊,讓紅膏停留在每一塊蟹肉上。享用的最佳時機,在冰霜將化未化之際。細膩的冰碎逐漸柔順,鮮味在溫暖的口腔中不斷延展。時空的界限仿佛隨之消解。相似的味道,同樣慰藉今人與往昔。
對於家的記憶,被寫在勞作的鹽田、微涼的海風、燦爛的煙花裡,也寫在一道道的食物當中。它像手掌紋一樣被我們緊握。日月輪轉,再揉眼時,風景變了,味道還在。
覺得不錯,點個讚吧!
原標題:《象山紅膏熗蟹亮相《風味人間》第二季,光是看看都下飯!》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