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良知的人會是什麼樣的?

2020-12-23 育兒健康秘籍

杭州保姆縱火案,一把火,將一個原本美好的家庭燒得支離破碎;

留美學者章瑩穎綁架案,嫌犯被捕時竟還自如微笑;

這些案件令人震驚之餘又惶惶不安。

誰也不知道,身邊是否就潛伏著一個無良者這樣可以瞬間翻臉絕情的熟人,不動聲色就能將你的人生摧毀。

良知是伴隨我們行走在人生荒原的白鴿,它有時藏身起來,有時被人抓去,卻總會再次回到我們身邊。而有的人,卻從無良知,可以毫無內疚地傷害你,他們不是惡魔,卻勝似惡魔。

假設一個人,忘記給寵物狗餵食就出門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並且他開完會就得立即出差,最終,他卻選擇放棄參加會議,回家先安頓好自己的狗再去出差。良知是他因為對狗的感情,所以只要一想到在他出差期間,狗會一直又餓又渴,心裡就受不了,這就是良知了。

良知,是一種建立在情感依附上的義務感。它會激勵我們做出不符合理性判斷,甚至有損自我的決定。

有良知的人們通常會用更平常、易接受的視角來為他們解釋這些事情:他太忙所以忘記給孩子飯錢了、她一時沒看清錯拿了同事的公文包……然後我們就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並將疑問藏再心底。我們對自己由良知做出的判斷產生了懷疑和動搖,良知被蒙蔽了,真相與人們認為的恰好相反。

所以這些無良者,或許天生就沒有任何良知的感覺,我們能做的,就只能辨認出他們,並遠遠避開他們。

相關焦點

  • 一群沒有良知的人
    ①   然而近日有小丑登臺發表了一些觀點,他說:有的國家給每個人發錢,但那屬於哄大家,都發錢就基本等於都不發錢。​這放的是啥屁?如果發給那些真正生活在困境中的人無疑是雪中送炭,有個網友說得好:胡的邏輯忽略了一個重要前提:社會有貧富差距,國家給窮人發錢是雪中送炭,給富人發錢是錦上添花。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能一樣嗎?如果發錢了,去年那個被老闆欠薪4千的餓了麼騎手就不會絕望而自焚,留下一句話:「我不想活了,我活夠了,太累了」嗎?
  • 《喜寶》:貧窮真的會讓人喪失良知嗎?
    誠然物質是生活的基礎,沒有物質的支撐,再濃烈的愛也會一點點消失殆盡。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比較均衡,得到一些愛,再得到一些物質,普普通通的度過平凡的一生。只是有一部分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的愛異常貧瘠,為了讓內心達到平衡轉而只追求金錢。
  • 父母的恩情:人若有良知,生活就沒有忘恩負義
    01生活在小光環裡的幸福那時候的我們,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沒有逆行站。或許,生活中來個小的磕磕碰碰,我們總能挺過去。充滿了泥濘的路口,只是一跨而過的短暫光陰。從你出生起,諸多的條條框框是熟記的規則。那時的你,最多只會為學習與工作努力奮鬥。
  • 呂雉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呂雉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呂雉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的首領。雖然呂后並沒有當過皇帝,但是我們依然要承認,在公元前195年到公元前180年這十幾年中,呂后是作為一個首領來統治整個國家的。因為有如此之高的地位,所以司馬遷才會把呂后的故事寫出了專門為皇帝使用的本紀之中。
  • 對沒有良知的人友好,就是對自己不友好,對家人不友好
    吃那碗飯的人,大多都是良知喪盡,為人低劣! ★我這人真的沒有什麼才華,可以說,很多搞寫作的人都比我才華豐沛,我唯一的資本,就是我不斷在向我靈魂中的渺小作鬥爭,我一直在努力地把我這個小船駛向人們最難抵達的純粹與仁慈。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不時會有痛苦,悲哀,傷感,但一旦小船持續向前,向前,我的心境就會重新變得開闊,寧靜,清澈。
  • 人貴有良知: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人之初,性本善」,一般情況下,如果不是特殊環境的負面影響,人的良知確實可以與生俱來,是一種天賦的道德,誠如孟子所言:「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陽明也說:「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良知。」
  • 什麼是良知——良知主義認為正確的良知釋義
    良知的「良」字限定了「知」的範圍與方向,這會使人大幅度地減少偏見、衝動、盲目、惡俗、傷害等認知,會使問題特別是難解問題減少化、容易解決化。人類通過「良知」可以把事物的好、人的好、認知的好「類聚」起來,交融起來,使世界良性循環起來,世界在良知下美好起來,各種事物會更加靈動並趨良向好地進步、發展。
  • ● 「沒有良知的人從不承受痛苦」→百合花PNG素材圖
    伍/一個好看的人,因為外表整潔,一定是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因為服飾自然和諧,一定是有正確的審美觀;因為表達觀點簡潔明快,一定是讀過適量的書;而直視對方,微笑,適當的傾聽,也可以看出他對待事物積極、客觀的態度,並且心懷善意
  • 法理與良知
    法理與良知——觀《我不是神藥》電影有感 在生命面前,一切或者那怕是犯罪都會顯得極其渺小。在生命面前,折射出的是人的道德良知毫無掩飾的本質。篤信生命至高無上,所有的一切都變得渺小,否則,道德良知乃至生命隨時可能被踐踏或漠視。
  • 馬思純去精神中心遭爆料,媒體的良知在哪裡?
    媒體如此缺乏良知的爆料,正常人尚且都會患上抑鬱症,已經抑鬱的人更容易激化病情惡化,試問此類媒體不以傳播正能量為宗旨,難不成以摧毀他人作為自己的樂趣嗎?如此媒體,怎麼稱得上是媒體?有句話說,國民有什麼樣的價值觀,看一個國家有什麼樣的媒體。如果一個媒體缺乏良知地報導,就會有一大片媒體緊跟其後,正能量的媒體如果無法趕超無良媒體,國民的價值觀也將會帶進無良媒體的價值觀裡頭,上升到國家層面,國家的各方面水平都不會有所提高,逐步走向落後。
  • 從無到有,尋求本我良知,達到人生的另一個高度
    一個童謠扮演的顧佳,十足的接近完美的女性,有自己煙花廠、帥氣老公和兒子,並且家庭和事業所有大麻煩的處理和兜底的人,出現了老公的背叛,導致離婚,最後帶著老爸、兒子去了山區經營茶廠而告終。因此,我們是不是有一種智慧,能充分的應對這一切,來讓我們的工作生活處於一種遊刃有餘的輕鬆狀態,來活出一個真正的人的樣子呢,那就是遇事不外求,反求諸己,拋開自己的情慾念,光復我們的內心良知,依靠我們的良知指引,自然的去實踐工作和生活一切事務,這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這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只要我們立志願意去改,靠我們的真誠去做,就能活出我們想要的樣子。
  • 視點|推崇糟粕「女德」的「致良知四合院」,真有良知嗎?
    近日,「致良知四合院」陷入「精神傳銷」的「偽國學」爭議。據媒體報導,有受訓女員工曝出,該機構在學習會場公開宣揚「女性應該完全服從男性」等女德思想,侮辱了自己多年接受的教育。但也有企業負責人稱,該機構傳播的「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是正能量。」
  • 知識給人力量,良知才是方向(深度好文)
    莊子這是在告訴我們,喜歡一個人,只有愛得其法,才可以使別人幸福快樂,愛不得其法,則會讓人難過傷痛。愛,本來是愉快的經驗,愛所以會變成負擔、壓力,主要是不得其法,真正的愛不是自己喜歡什麼,就給對方什麼,而是別人需要什麼,你能給對方什麼。
  • 高健龍 |「心中的良知」需要「頭頂的星空」
    說某人「喪盡天良」,也不是說他徹底完全地沒有良知,而是說他的良知如同死灰,吹熄了火,發不出來光。但只要他能「反身」,死灰便可以復燃。王陽明有詩云「誰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卻是誰」。良知實存於人的存在之中,它不是某種哲學的假設前提,也不是某種倫理學的邏輯公設。它是經驗性的心靈、意識、情感、信念和意志的綜合現象。
  • 鬼滅之刃:猗窩座的良知讓自己輸掉了戰鬥,但換取的是自我的救贖
    擺脫感情束縛的人雖然夠強,但同時他的信念卻沒有擁有感情的人強,但是能夠利用感情的人或許才能夠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強者。論力量猗窩座放在鬼滅之刃都是一個強者,他的敗和自身的良知存在著極大的關係,雖然輸掉了戰鬥但換取的是別人對他的認同,在鬼滅之刃這部動漫當中,鬼並不像我們平時中想像的那麼一個樣子,所謂的鬼也和人並無區別,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仍然存在著良知。
  • 良知與憤怒造就真正的人:《羅根》(Logan)
    這句話吐露了每個人身上的身不由己,放在【X戰警】系列也是相去不遠的道理。「人」這個字本來就是一個基礎單位與統稱,因為生理於是區分成男人與女人,因為年齡區分老人與小孩,因為基因排列形成了凡人與超人,因為作為決定了好人與壞人。事實上這些分類都是以自己角度出發,以自身利益、智商高低或威脅與否的區分法,但「人」一開始就只是人罷了。
  • 假如沒有豔照門事件,現在會是一個什麼樣的陳冠希?
    假如沒有當年的豔照門事件,現在陳冠希的事業會是什麼樣子?如果沒有豔照門事件,想必如今的陳冠希在影視圈一定是風聲水起。(三)潮牌 陳冠希初出道時的形象是痞帥炫酷吊炸天,他的穿搭方式引領著當時的潮流風向,國內潮人奉他為時尚教父,爭相模仿他的穿衣風格。
  • 《三十而已》一個不經意的細節,彰顯女性良知,見證什麼是良心劇
    這一切努力和付出,並沒有使王漫妮得到夢寐以求的升職,現有的收入也難以支撐她在一個大城市的花銷,自己使用的許多東西還得買廉價的促銷貨。幸虧王漫妮急中生智,用微信告訴陳女士改天再來,這才使琳達的陰謀沒有得逞。
  • 透過《十二怒漢》,探尋潛藏在人性中的良知
    案件的結果是小男孩將被判無罪,12名陪審團進過激烈的討論,最後拯救了一個男孩的生命。天空放晴,投票結束後他們各自從莊嚴的法院離去,在門口沒有做任何的告別,因為事先他們都不互相認識,他們只是法院臨時從各行業請來組成的臨死陪審團。05 主題:並非是案件真相,而是人性的良知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刑偵電影,電影最後也沒有給出男孩到底有沒有罪的結論。
  • 一個有良知的日本作家——井上晴樹
    仔細閱讀之後,他發現一段真實的歷史被掩蓋了,近兩萬人被一丘黃土掩埋了。井上晴樹在旅順龍引泉說來難以置信,55歲的井上晴樹在1993年之前對於日本侵略者在甲午戰爭中製造的旅順大屠殺竟是一無所知。究其原因,正如作者所說:「這決不是我對歷史課不熱心或對歷史不感興趣,而是因為當時日本的教科書不僅沒有記載,就連日本歷史教師也根本不知道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