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推崇糟粕「女德」的「致良知四合院」,真有良知嗎?

2020-12-22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近日,「致良知四合院」陷入「精神傳銷」的「偽國學」爭議。據媒體報導,有受訓女員工曝出,該機構在學習會場公開宣揚「女性應該完全服從男性」等女德思想,侮辱了自己多年接受的教育。但也有企業負責人稱,該機構傳播的「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是正能量。」這就呈現出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現實狀態,那到底孰是孰非呢?「致良知四合院」到底是邪是善呢?

答案從媒體披露出來的細節中或許能窺探一二。據媒體報導,「致良知四合院」有一則案例稱,女人要放棄事業,回歸家庭,更好地照顧家中男性,必要時可以犧牲自己。另一個案例則提到,若男方出軌,女方首先要思考自身原因,如對家庭、丈夫沒有照顧周全,沒盡到妻子的責任,要想想是不是自己沒做好,導致家庭破裂。甚至還在相關直播裡直言,離婚是有基因遺傳的。也曾公開表示,獨立自主的女性陰氣過多,會影響家庭和諧。

照著「致良知四合院」的邏輯,女性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更像是家庭以及男性的附庸,也可以稱之為「工具」。所謂的責任和義務就是照顧丈夫和家庭,家庭破裂後要多問責自己而不是去理性客觀反思,甚至還直接將獨立自主的女性置於家庭和諧的對立面。試問,女性的獨立自主、自尊自立,就真的是「洪水猛獸」嗎?

從中我們看不到對女性的基本認同和尊重,更多的是一種盲目苛責和過度矮化。喪失的是現代的女性價值觀,更別談什麼「男女平等」了,呈現出的是對「男尊女卑」思想的一種順從或者說屈服。其就差直接說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絕不離婚」這十六字「女德」四項基本原則,如果這還不是糟粕女德,那什麼是呢?這樣的邏輯和觀點,如果能稱之為「正能量」,簡直就是對這三個字的現實揶揄。

所謂「致良知」,是明代王陽明提出來的心學主旨,「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其追求的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這個「致良知四合院」,打著學習王陽明「致良知」的旗號,卻行著宣揚糟粕女德觀這樣與現代社會邏輯現實不相符甚至嚴重脫節的思想觀點,這哪裡是「致良知」,明明是「無良知」,也挑戰者社會的公序良俗。

更甚的是,這樣的變異版「致良知」,還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蔓延。據悉,「致良知四合院」在暑假舉辦的青少年學習會,主要內容包括三小時工作坊的學習及現場實踐、聖賢文化、「心-道-德-事」四部曲及「明心」「淨心」兩大功夫的學習及實踐。這樣的學習內容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一個宣揚糟粕女德的機構,所謂的傳統文化培訓又有多少含金量呢?是真的在讓孩子受傳統文化薰陶,還是演變成一種「精神傳銷」或「精神控制」?恐怕都有待商榷。

不否認,傳統道德文化應該得到重視甚至是重建,這契合時代發展的實際脈絡,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基本要義,不能背離現代文明,尋求的是應該是傳統與現代的正向共鳴。

就現實而言,可怕的不是這種宣揚糟粕女德機構的存在,而是這種機構明明在宣揚糟粕傳統文化,可身處其中的「擁躉們」卻不自知,讓「道德失範」越走越遠。這也說明,囊括優質傳統道德文化的現代文明塑造,任重道遠。(據紅網 作者:默城)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焦點

  • 致良知三部曲之「致真誠」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文東茅教授,在2015年3月15日第一次邂逅致良知四合院,邂逅陽明學。對於這個特殊的日子,他可謂「刻骨銘心」。文老師說,那一天是他的人生打假日——打掉從前被蒙蔽的「假我」,開始找尋真正的自我。 學習致良知,文老師最大的體會就是「至誠」——最最誠心,最最誠懇。
  • 女德怎麼解釋?為什麼成了糟粕?
    女德,指婦女應具備的品德。女德,又是一個有爭議的詞。有人把女德視為封建思想,體現男尊女卑。近年,由於一些實質為奴化女性的所謂「女德班」、「女德教育」,更促使人把女德視為封建糟粕。事實上,傳統的女德教育,還是以導人向善為主旨,只是強調女人應有女人的特點,例如溫柔、母愛等。女德,不應該違背男女平等,然而男女生各有優勢,可以各自發揮所長。女德,應該是積極向上的,追求男女各頂半邊天。
  • 致良知四合院:陽明先生與《易經》的因緣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易經》為五經之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之一。陽明先生與《易經》有著不解之緣,他一生精通《易經》,在貴州龍場悟道的天然溶洞就被命名為「玩易窩」。在《玩易窩記》中,陽明先生記述自己在困境中日夜讀《易》。
  • 我潛入女德戒色群,差點沉迷到無法自拔
    這個全稱為「致良知四合院」的號看起來歲月靜好,但細看就賊邪門。       在「致良知」的開導下,阿菊當晚炒了四個菜向家暴男低頭認錯。不出意外,我搜到了「致良知四合院」涉嫌精神控制學員的新聞。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憂慮,那個與我萍水相逢的雨蓮大姐到底有沒有被洗腦。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六):品德修為「致良知」
    這誰不知道啊,不就是那個提「致良知」的聖人嗎?不就是那個立德立言立功都第一的「明朝一哥」嗎?不就是那個能呼風喚雨,讓日本大將軍也「一生惟拜」的傳奇戰神嗎? 「我不是這個樣子!」 分明聽到王陽明一聲斷喝。 哪來天生的聖人?我只不過是個肯下笨功夫的庸人;哪來不朽的「第一」?
  • 什麼是良知——良知主義認為正確的良知釋義
    這是我用了約十年時間、撇家舍業、苦熬智慧、廢寢忘食研究創立的,自認為對任何人、任何群體、任何組織、任何國家都有用,而且有絕對大的用處,但是否被認可還需時日檢驗。您現在看到的只是七百多節中的一小節。所以請閱讀者連續閱讀,並提出相關意見或建議。您不願意閱讀,或者對良知不感興趣,或者您出於某種原因反對良知都無妨,人畢竟都各自的認知與言行習慣,也會有各種各樣的人,但我堅信您一定會重視我所說、所論的。
  • 致良知四合院:一位法官的醒悟:絕不把不明與貪慾傳給兒子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貴州一位法官有臨,今年46歲,碩士研究生畢業,妻子是大學老師,兒子就讀於國防科技大學。這原本應該是一個人人稱羨的榜樣家庭。有臨(右)和妻子、兒子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夫妻打架,叫來了110。有一次有臨和妻子打架,打得過於激烈,以至於110都出警了。年輕的小警察首先詢問身份做登記,有臨說自己是法官、妻子是大學老師。
  • 致良知四合院:陽明先生在此破山中賊,建和平縣 - 如今怎樣?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十家牌法,一直延續至今,直到改革開放前,我們還是幾家人家住在一起,從同一個大門進。鄉約裡的內容,我們還一直延續著這個傳統。陽明先生留下的這些文化,幾百年來一直在我們這裡運行著。」
  • 高健龍 |「心中的良知」需要「頭頂的星空」
    而哲學家穆勒(John Stuart Mill)的觀點恰成鮮明的對比,他認為良知是我們自己內心的一種情感,一種隨著對責任的違反而來的強烈程度不同的痛苦。盧梭是西方一位高度推崇良知的思想家,他認為,良知是我們每個人的靈魂深處,與生俱來的正義和道德的原則。弗洛伊德站在深層心理學的角度,認為良知是一種自我和超我之間的張力。存在主義者海德格爾認為良知乃是叫人進入最本真的自我之種種可能性的那種召喚。
  • 法理與良知
    法理與良知——觀《我不是神藥》電影有感 在生命面前,一切或者那怕是犯罪都會顯得極其渺小。在生命面前,折射出的是人的道德良知毫無掩飾的本質。篤信生命至高無上,所有的一切都變得渺小,否則,道德良知乃至生命隨時可能被踐踏或漠視。
  • 王陽明大智慧:做人有良知,才能當明白人,做正確事!
    這還真不能怪我們學識淺薄,因為這本來就是儒學的千古謎團。一南宋朱熹很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他發現《大學》裡並沒有對這四個字有解讀。所以怎麼辦呢?只見朱熹大筆一揮,寫了篇《格致補傳》,其中有一句話說到:「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很顯然,朱熹認為「天理」在「外物」之中,需要在外物中求理。
  • 良知本體 真正的長生不老丹
    金丹至善無惡(資料圖)而丹法上常講的煉己築基,也就是認得此「天良真心」,此天良真心就是丹法上說的真鉛汞、真種子,「祖宗真種、橐籥真鉛,皆天良真心之別名。噫!天良真心,豈易知哉?若有知之者,則得其一,而萬事畢矣。」
  • 知識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
    有一次我坐計程車,司機正在收聽一檔知識競賽節目。節目中,主持人放了五個音樂片段,每個片段幾秒鐘,隨後提問:這五個音樂片段,有兩個片段屬於同一首歌,你們誰知道?一個小夥子搶答說他知道,並且回答正確。緊接著第二個問題是:其中有兩首歌出自同一張音樂專輯,你知道嗎?這時我緊張了,我怕他知道。
  • 致良知四合院:幸福路上,十個深坑。看清越過,一路順平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俗話有: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今人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哲人言:存在即合理。「有錢就有一切」從農村走出的方曉東,真切體會過貧窮的味道。因而一旦有機會擺脫貧窮,她甚至能豁上性命,那時的她以為「有錢就有一切」。因而為了工作,她可以放棄家庭、放棄孩子。可結果卻是,婚姻破碎,孩子抑鬱。17年來,曉東的日子過得提心弔膽。
  • 心學的三個要點:知行合一、致良知和心外無物
    王陽明之所以提出知行合一,就是因為他看到了知與行的分離所造成的惡果,看到了當時以及後來很多時代的人們都有可能走上只說不做的錯誤道路。知行合一是道德與誠信的基礎。只知不行,不如不知。只行不知,如同傻子。只有把知與行完全徹底地融合於生活實際,我們才能在人性自我剖析的道路上走得堅實穩重。
  • 「致良知四合院」女人的哲學
    要點一女性既然有孕育生命的能量一定有孕育事業成功的能量當前社會中,有一些女子身上有著「等、靠、要」的心態,總想等著長輩、父母、丈夫,來為自己包辦一切。既然能圓滿地完成「孕育生命」這樣一件大事,難道女人還不能孕育一個幸福的家庭和一份成功的事業嗎?所以,這份自信要永遠洋溢在我們臉上,女人當自強,要敢於去創造自己的幸福!陽明先生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要想創造自己的幸福,成為生命的主人,首先是要立志。
  • 新時代:女性意識覺醒不易,「女德」糟粕應及時摒棄!
    近年來,女德學堂裹著傳統文化的外衣,高舉公益文化事業的旗號,在全國各地大肆興辦。他們口中所倡導的所謂「女德原則」竟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絕不離婚」。而蒙正國學館的館長黃城曾在課堂上,將「德行」解釋為三道:姑娘道、媳婦道、老太太道,並稱「每道都有女人要守的本分」。
  • 國學天地 是非之心:良知的正義感
    換句話說,是非之心的一個必要前提是一種「知」,即孟子所說的「良知」這種直覺的是非判斷能力。所以,所謂「是非之心」,作為一種內在感受,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正義感」。正義感作為一種「感」,乃是一種內在感受,它產生於良知這種直覺判斷能力的實際運用情境之中。這就是說,「是非之心」或正義感乃是良知這種能力的「發用」,王陽明謂之「致良知」(《傳習錄下》)。
  • 陳耀忠致良知家書: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今年的春節相聚,與往年不同的是,我對「家」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家裡,看到年少的小孩,看到中年的兄弟,看到年老的父親,我都有種特別的感受。 春節前,拜讀了白立新老師的《中國人的家文化》一文,感觸頗深。尤其是春節這兩天家族相聚時,我切實感受到「家是生命的起點」,家一路呵護我們成長,是我們的生命之根,也是我們的心靈港灣。
  • 王陽明電視劇28集何為良知
    《致良知》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