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致良知四合院」陷入「精神傳銷」的「偽國學」爭議。據媒體報導,有受訓女員工曝出,該機構在學習會場公開宣揚「女性應該完全服從男性」等女德思想,侮辱了自己多年接受的教育。但也有企業負責人稱,該機構傳播的「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是正能量。」這就呈現出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現實狀態,那到底孰是孰非呢?「致良知四合院」到底是邪是善呢?
答案從媒體披露出來的細節中或許能窺探一二。據媒體報導,「致良知四合院」有一則案例稱,女人要放棄事業,回歸家庭,更好地照顧家中男性,必要時可以犧牲自己。另一個案例則提到,若男方出軌,女方首先要思考自身原因,如對家庭、丈夫沒有照顧周全,沒盡到妻子的責任,要想想是不是自己沒做好,導致家庭破裂。甚至還在相關直播裡直言,離婚是有基因遺傳的。也曾公開表示,獨立自主的女性陰氣過多,會影響家庭和諧。
照著「致良知四合院」的邏輯,女性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更像是家庭以及男性的附庸,也可以稱之為「工具」。所謂的責任和義務就是照顧丈夫和家庭,家庭破裂後要多問責自己而不是去理性客觀反思,甚至還直接將獨立自主的女性置於家庭和諧的對立面。試問,女性的獨立自主、自尊自立,就真的是「洪水猛獸」嗎?
從中我們看不到對女性的基本認同和尊重,更多的是一種盲目苛責和過度矮化。喪失的是現代的女性價值觀,更別談什麼「男女平等」了,呈現出的是對「男尊女卑」思想的一種順從或者說屈服。其就差直接說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絕不離婚」這十六字「女德」四項基本原則,如果這還不是糟粕女德,那什麼是呢?這樣的邏輯和觀點,如果能稱之為「正能量」,簡直就是對這三個字的現實揶揄。
所謂「致良知」,是明代王陽明提出來的心學主旨,「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其追求的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這個「致良知四合院」,打著學習王陽明「致良知」的旗號,卻行著宣揚糟粕女德觀這樣與現代社會邏輯現實不相符甚至嚴重脫節的思想觀點,這哪裡是「致良知」,明明是「無良知」,也挑戰者社會的公序良俗。
更甚的是,這樣的變異版「致良知」,還在青少年學生群體中蔓延。據悉,「致良知四合院」在暑假舉辦的青少年學習會,主要內容包括三小時工作坊的學習及現場實踐、聖賢文化、「心-道-德-事」四部曲及「明心」「淨心」兩大功夫的學習及實踐。這樣的學習內容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一個宣揚糟粕女德的機構,所謂的傳統文化培訓又有多少含金量呢?是真的在讓孩子受傳統文化薰陶,還是演變成一種「精神傳銷」或「精神控制」?恐怕都有待商榷。
不否認,傳統道德文化應該得到重視甚至是重建,這契合時代發展的實際脈絡,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基本要義,不能背離現代文明,尋求的是應該是傳統與現代的正向共鳴。
就現實而言,可怕的不是這種宣揚糟粕女德機構的存在,而是這種機構明明在宣揚糟粕傳統文化,可身處其中的「擁躉們」卻不自知,讓「道德失範」越走越遠。這也說明,囊括優質傳統道德文化的現代文明塑造,任重道遠。(據紅網 作者:默城)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