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到有,尋求本我良知,達到人生的另一個高度

2020-08-28 花開正當時

前一段時間,電視劇《三十而已》在各大衛視熱播,時間關係零星片段看了一下,電視劇是圍繞三個女主人公在三十歲階段不同的人生故事,一個是江疏影扮演的王曼妮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一個人在大城市打拼而成為了一個剩女的勵志故事。一個童謠扮演的顧佳,十足的接近完美的女性,有自己煙花廠、帥氣老公和兒子,並且家庭和事業所有大麻煩的處理和兜底的人,出現了老公的背叛,導致離婚,最後帶著老爸、兒子去了山區經營茶廠而告終。一個毛曉彤扮演的鐘曉芹,中規中矩的按照父母的安排正常結婚後,發現和老公性格和生活方式有很大問題,決然離婚,然後又復婚的人生蛻變。在這部電視劇裡面,能看到王漫妮和顧佳都有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走捷徑的方式,來改變自己的生活,但是最後也都得到了應有的挫折和懲罰。

人生不易,三十歲的女人更難,一方面有工作事業的關鍵期,一方面有婚姻家庭的關係纏身,如同顧佳那樣幾乎接近完美的高顏值女人,事業和家庭方面,裡裡外外的強人能手,最後竟得到了丈夫背叛而離婚的結果。靜下心來,讓我們從電視劇回到我們日常工作生活的現實生活裡面,發現我們的生活不比電視劇裡面的故事情節簡單,同樣是工作、生活、煙油醬醋茶錯綜複雜,稍微不慎,就會陷入困局。因此,我們是不是有一種智慧,能充分的應對這一切,來讓我們的工作生活處於一種遊刃有餘的輕鬆狀態,來活出一個真正的人的樣子呢,那就是遇事不外求,反求諸己,拋開自己的情慾念,光復我們的內心良知,依靠我們的良知指引,自然的去實踐工作和生活一切事務,這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這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只要我們立志願意去改,靠我們的真誠去做,就能活出我們想要的樣子。

那麼良知怎麼去尋求呢,良知不用刻意去尋,它就在我們內心,是上帝造人時人人都具備的最本源的存在著,如未涉世的兒童,開心就笑,傷心就哭,並且還是可以隨機轉換的,這是人的最本真的良知狀態,隨著年齡增加,伴隨著上學成績評比、工作生意賺錢、人事職位升遷競爭等等各種攀比和欲望每天覆蓋著我們的內心,猶如烏雲遮蓋了藍天,天氣都是陰沉沉的,不是沒有了太陽,而是太陽被烏雲遮蓋而已,在這樣的狀態下的指引下,我們就會偏離了大道,工作生活就會陷入重重的困難和障礙,人生不僅三十歲不容易,四十、五十又何嘗容易呢,遮蓋了良知的判斷和實踐猶如閉著眼睛開車,翻車不就是大概率事件嗎。

作為平凡的我們,不能對自己拔苗助長,不要奢望自己幾天時間,就把自己多少年積累的遮蓋良知的陰霾去除掉,我們要做的首先是立志,相信我們的良知在本體的存在,並且通過我們長時間的努力,一定讓它從現光明來指導我們的實踐而成為一體。有了志向,就試著把自己歸零,把自己的雜念放空,從無開始,梳理自己的情慾念,並且要在事情上去靜觀,先看到我們的情慾念,在已經放空的心裏面,把情慾念放進去,就可以逐一分析了,分析自己的情慾念和別人的情慾念,往復循環,形成一個常態,我們的良知就會逐漸而自然的顯現並且指導我們的實踐,幫我們接近大道,最終實現自己人生的一個一個高度,以不辜負此生為人。

如同三十而已的三個女主人公,經過他們的事上歷練以後,也算是一種修行,她們最後都能體悟到人生的價值,光復良知,事上歷練,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美滿的三十、四十、五十......

相關焦點

  • 《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挫折商的高度,決定你人生的高度
    在她自己寫的《人生不怕從頭再來》,有這樣一個自述片段:只要給我錢,我什麼角色都演。從一天50元,沒臺詞只是「打醬油」的群眾演員,到有兩三句臺詞、一天300元的龍套,再到主要配角,我都盡心盡力地去演。每天我準時到現場,安靜地坐在角落。細細看劇本的臺詞,等待著拍我的鏡頭。一句再普通不過的「小姐,請喝茶」,我都要琢磨出十幾種表現方案。
  • 我的發燒影音夢1——從無到有
    初期,是為了將一些我在器材組建和器材調試玩耍的體驗總結,算是寫給自己的(曾今也發過論壇)。當申請了個人公眾號後,想著發在我的公眾號裡。《我的發燒影音夢》包括了:我的客廳影院、我的閣樓臥室影院、我的小黑屋(獨立影音室)、我的顯示器校準。從2000年到2021年,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細緻」、「從買換器材到學習聲學」,從小白到能學能想能做的愛好者程度。
  • 良知本體 真正的長生不老丹
    不待他求,自己本有。若下肯心,直登聖域。性定命凝,永久不壞。是良知良能之本性,長生之大藥也。」即認為良知本體,本來真性,就是真正的長生不老丹,是眾生本有而非後天造作而成的,是性命一體的。在修煉中,只需要守住這個大根大本,其他一切都是輔助功夫,所謂「修真第一要著,須要認得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即前所云天良真心也……識得此心,守而不失,則大本已立,其餘易事耳。」
  • 《子女心、父母情》訴諸良知和強調神的救贖
    因著良知的作用,他們能在思想裡知道自己的是非對錯而寬恕或譴責自己。神所賜予的良知,是你在管教和糾正時的幫手;能震撼兒女良知的力量或方法是最有效的,當他們的良知被激動起來時,你才能達到管教的目的。聖經裡有兩個例子說明了這個要點。箴言二十三章正面應該使用杖,十三和十四節說:「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
  • 許知遠 |「這本書也是個避難所,我常躲入另一個時空尋求慰藉」
    原標題:許知遠 |「這本書也是個避難所,我常躲入另一個時空尋求慰藉」 118年前的今天,1902年12月17日,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遭到破壞的京師大學堂恢復開學,風雨飄搖中的清政府指派吏部尚書張百熙為管學大臣,吳汝綸和辜鴻銘任正副總教習,嚴復和林紓分任大學堂譯書局總辦和副總辦
  • 一個沒有良知的人會是什麼樣的?
    杭州保姆縱火案,一把火,將一個原本美好的家庭燒得支離破碎;留美學者章瑩穎綁架案,嫌犯被捕時竟還自如微笑;這些案件令人震驚之餘又惶惶不安。誰也不知道,身邊是否就潛伏著一個無良者這樣可以瞬間翻臉絕情的熟人,不動聲色就能將你的人生摧毀。良知是伴隨我們行走在人生荒原的白鴿,它有時藏身起來,有時被人抓去,卻總會再次回到我們身邊。而有的人,卻從無良知,可以毫無內疚地傷害你,他們不是惡魔,卻勝似惡魔。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六):品德修為「致良知」
    這誰不知道啊,不就是那個提「致良知」的聖人嗎?不就是那個立德立言立功都第一的「明朝一哥」嗎?不就是那個能呼風喚雨,讓日本大將軍也「一生惟拜」的傳奇戰神嗎? 「我不是這個樣子!」 分明聽到王陽明一聲斷喝。 哪來天生的聖人?我只不過是個肯下笨功夫的庸人;哪來不朽的「第一」?
  • 什麼是良知——良知主義認為正確的良知釋義
    作者說在前面:我所創立的良知主義總計近約八百萬字,分為四大部分,共約四十章、一百六十多節、七百多小節。這是我用了約十年時間、撇家舍業、苦熬智慧、廢寢忘食研究創立的,自認為對任何人、任何群體、任何組織、任何國家都有用,而且有絕對大的用處,但是否被認可還需時日檢驗。您現在看到的只是七百多節中的一小節。
  • 良知「網紅」內森·裡奇:把「真相」告訴世界
    內森·裡奇:香港的情況已經達到了一個可怕殘忍的新境地。暴徒毆打某男子後,用易燃液體放火把他點燃。內森·裡奇:這位被燒的老人只是一個普通的香港市民,他想阻止暴力抗議者破壞地鐵。暴徒卻在在光天化日之下放火燒他。
  • 視點|推崇糟粕「女德」的「致良知四合院」,真有良知嗎?
    照著「致良知四合院」的邏輯,女性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更像是家庭以及男性的附庸,也可以稱之為「工具」。所謂的責任和義務就是照顧丈夫和家庭,家庭破裂後要多問責自己而不是去理性客觀反思,甚至還直接將獨立自主的女性置於家庭和諧的對立面。試問,女性的獨立自主、自尊自立,就真的是「洪水猛獸」嗎?
  • 「我思故我在」?思想決定你是誰,你在哪裡和你能達到的人生高度
    然而你的思想決定你去做什麼,你怎麼想,就怎麼做,這是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所以,不論思是在存在之前還是在存在之後,思在做之前就對了。如果,一定要選一個隊站的話,我選笛卡爾。洛克菲勒在《寫給兒子的38封信》這本書中寫道:「每個人的人生起點不盡相同,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人生的最後結果就被出身定型。在這個世界上,永遠不存在窮富世襲,也不存在成敗罔替,有的只是「 我奮鬥,我成功」的真理。我堅信,我們的命運由我們自己的行動決定,而絕對不是完全由我們的出身決定」。
  • 王陽明:良知即是非之心
    王陽明認為:「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說心印相似,真是個試金石、指南針。」可見,「良知」在陽明看來首先是判斷道德上好善惡惡的依據、尺度,即道德情感的根據;同時,也是前面提到的判別是非曲直的根據,即道德評價。換句話說,「良知」是道德情感與道德評價的統一。 王陽明認為:「凡意念之發,吾心之良知自知之。
  • 王一菲 從無到有,從零到一
    有些時候為了生存,我們千萬不要等待機會,而是努力創造機會,這便是從無到有,從零到一。
  • 高健龍 |「心中的良知」需要「頭頂的星空」
    而哲學家穆勒(John Stuart Mill)的觀點恰成鮮明的對比,他認為良知是我們自己內心的一種情感,一種隨著對責任的違反而來的強烈程度不同的痛苦。盧梭是西方一位高度推崇良知的思想家,他認為,良知是我們每個人的靈魂深處,與生俱來的正義和道德的原則。弗洛伊德站在深層心理學的角度,認為良知是一種自我和超我之間的張力。存在主義者海德格爾認為良知乃是叫人進入最本真的自我之種種可能性的那種召喚。
  • 5本十分優秀基建種田類小說,低調慢慢發展,體驗從無到有的感覺
    大家好,我是爽哥,今天推薦5本十分優秀基建種田類小說,低調慢慢發展,體驗從無到有的感覺第一本:《超級浮空城》 作者:諸生浮屠書評:正如書名,主角用雙手打造一個能夠屠神的超級浮空城。基建種田流,一個傳奇鍊金師穿越異界,誓要打造一座史上最強大的浮空城,從擼樹開始,一步步走上巔峰。一個鍊金師學霸被時空亂流捲入到了另外一個類巫師體系的鍊金術流派宇宙中,從而開始了鍊金師最喜愛的種田升級之旅,兩個宇宙共同的敵人是上古邪物和神明。文中涉及很多遊戲類型的數據對比,充分建立了西幻類DND體系。
  • 日本足球教父川淵三郎:從無到有,逆風翻盤
    (我是直播吧寫手看透足球,本篇文章首發於直播吧)1.引言一提到日本足球,大家會想到什麼呢?於是,川淵三郎提出了兩個方案:一個是「外教政策」,聘請歐洲教練到日本進行嚴格的技術訓練,從此之後,日本走上了規避自身身體素質弱點的「技術流」足球風格;另一個就是「大牌戰略」,即吸收歐洲的大牌球星來J聯賽踢球,一方面嘗試跟棒球爭搶「客源」,一方面讓這些外援帶動國內的足球提高。
  • 《魔鬼代言人》:在名利與正義的交織過程中追尋良知才能充滿生機
    換個角度來說,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魔鬼,當要逐私利、保名利時便會出現誘導,只有堅持良知的善與正義方能打敗潛藏惡的侵蝕。面對無處不在的誘惑,內心的惡與原罪如何毀滅需要良知的支撐和正確價值觀的引導。現實中的美國,律師職業一直是高端白領職業,為政者、為利者前期的人生無不參與角逐。在形形色色的職業中,作為律師又是敢於將利益放在臺面商談的逐利者,所以如何保持較高的職業操守和良知,如何緩解正義與為當事人服務到底的心理衝突?電影給出了方向指引。
  • 法理與良知
    法理與良知——觀《我不是神藥》電影有感 在生命面前,一切或者那怕是犯罪都會顯得極其渺小。在生命面前,折射出的是人的道德良知毫無掩飾的本質。篤信生命至高無上,所有的一切都變得渺小,否則,道德良知乃至生命隨時可能被踐踏或漠視。
  • 致良知三部曲之「致真誠」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文東茅教授,在2015年3月15日第一次邂逅致良知四合院,邂逅陽明學。對於這個特殊的日子,他可謂「刻骨銘心」。文老師說,那一天是他的人生打假日——打掉從前被蒙蔽的「假我」,開始找尋真正的自我。 學習致良知,文老師最大的體會就是「至誠」——最最誠心,最最誠懇。
  • 從《倒帶人生》到「搞丟人生」,148本日記,原來藏著另一個蘿拉
    01偶然機會,丟在英國劍橋廢料箱裡的148本日記,被某人撿起交給了「我」,從此「我」就像一個攜帶秘密的福爾摩斯,踏上了揣摩日記、尋找作者、實地拜訪、聯繫私家偵探、走訪筆相學家新書照片「我」抽絲剝繭,又一波三折,解鎖148本日記幾乎耗盡五年的時間和閱歷,最終呈現出來,就有了這本書《被搞丟的人生:廢料箱裡的148本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