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老實人,或曰樂觀主義》

2020-12-28 澎湃新聞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第十二周 第二天

巴西 伏爾泰 《老實人,或曰樂觀主義》

託馬斯·莫爾爵士是在歐洲與新大陸接觸之始創作了《烏託邦》,到1759年伏爾泰撰寫《老實人》時,南北美洲已經在歐洲的牢牢掌控之下,全球性的商業化和帝國擴張,意味著新大陸已不再是虛無縹緲的伊甸園。踏著拉斐爾·希斯拉德的足跡,伏爾泰的永遠樂觀的年輕人憨第德闖入巴西,希望在那裡找到一個比腐敗並飽受戰爭蹂躪的歐洲更美好的世界。伏爾泰的南美風光純粹是想像出來的,裡面充斥著從探險文學裡刨出來的細節,比如對巴拉圭的一個鳥舍的描述:「憨第德立即被領進一個綠葉繁茂的花園之角,四周由玉色和金色大理石的精美柱廊環繞,鸚鵡、天堂鳥、蜂鳥、珍珠雞等各種最珍稀的鳥兒在鳥籠中嬉戲。」

在巴西,他遇到了高貴的野蠻人。他們好像是從蒙田的散文《食人族》(1580年)裡走出來的。蒙田在魯昂遇見過一群巴西圖皮南巴人(Tupinambá):在他的散文裡,蒙田描繪他們被所看到的歐洲社會的不平等嚇壞了;他因此意識到食人族對敵人的消費儀式,其實相對於歐洲軍隊更殘酷的行徑還體面一些。伏爾泰更進一步,暴露了正肆虐一時的奴隸交易所造成的破壞對歐洲理想的嚴峻挑戰。

土著人還促使伏爾泰貶低基督教的虔誠。憨第德和加剛菩(Cacambo)穿上耶穌會士的外套,從一個邪惡的耶穌會團體那裡逃脫後,逃進荒野,卻又被食人族的一個小部落抓住,並要被吃掉。憨第德抗議說食人者違背了基督教倫理,但這麼講於事無補。加剛菩爭辯說,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這才使得抓他們的人心軟下來:

加剛菩說:「先生們,你們今天想吃個耶穌會士是吧?好主意;沒有比這樣對待敵人更恰如其分的了。是啊,自然法則教導我們說,要殺死你的鄰居,全世界的人都是這麼幹的。雖然我們歐洲人並不行使吃自己鄰居的權利,但那只是因為我們發現在別處找好吃的更容易。」

食人族為找到這些反耶穌會的盟友而興高採烈,於是釋放了俘虜。

為尋找憨第德失散的戀人居內貢,他們繼續深入內陸,來到了埃爾多拉多

(譯者按:El Dorado,傳說中的黃金國或黃金城)

。關於埃爾多拉多的傳說激發了一系列現實生活中的探險,最著名的有沃爾特·羅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一行,他從蓋亞那出發,順奧裡諾科河(Oronoco)而下,去尋找這座神奇的城市,那裡的國王全身披金,那裡的街道撒滿珠寶。我從我的藝術家兼探險家海倫姨媽那裡,繼承了一幅1647年的荷蘭地圖。 這幅地圖在其他方面還算相當準確,但為方便感興趣的訪問者,畫出了埃爾多拉多或叫馬努阿(Manōa,據信是它的印第安語名字)的位置,它位於遼闊的(但可悲的是,並不存在的)帕理瑪湖的邊緣(Lake Parime): 

憨第德和加剛菩到達埃爾多拉多時,他們看到大街上的精美珠寶,被孩子們當作玩具玩耍。跟莫爾的烏託邦裡一樣,這個原始又高尚的城邦不需要律師、法院或鋪張的宗教場所。歐洲遊人常常對這些機構的缺失而議論紛紛並大肆誇張,有時候是表示讚賞,當更多的是為了論證其徵服與讓人皈依入教計劃的合理性,正如我們從康拉德和阿契貝的書裡讀到的。在《憂鬱的熱帶》(

Tristes Tropiques

)中,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引用了一位十七世紀的耶穌會士的話。那人將人類學和語言學結合在一起,開玩笑說,巴西土著人沒有法律、沒有國王,也沒有信仰,因為他們的語言裡沒有「l」「r」或「f」這三個音素

(譯者按:這三個輔音分別是法律law、王權royalty和信仰faith三個英語單詞的首字母)

伏爾泰的埃爾多拉多倒是有國王的,但他反對專制(他宣稱「這裡的所有人都是自由的」),而且妙語連珠,這很讓憨第德驚訝,因為他講的確實很好笑

(譯者按:這是對應第一章裡,男爵「講什麼故事,大家都哈哈大笑」,憨第德因此曾以為大人物不會有真正的幽默)

。套用亞馬遜戰士的經典神話,國王的侍衛全部由強壯(但依然優雅)的女人組成:

在關於原始亞馬遜人美德的描繪中,伏爾泰的烏託邦的最大特色在於,埃爾多拉多是一個高科技天堂。在把科學作為埃爾多拉多人生活的基本特色這一點上,他比莫爾走得更遠:「最令憨第德吃驚,也最讓他開心的是科學殿堂,他在裡面看見一個長達兩千英尺的畫廊,擺滿了研究數學和物理學的儀器。」

如果說莫爾的烏託邦是人文主義的天堂的話,那麼伏爾泰的就是一個啟蒙運動的理想。然而,在埃爾多拉多待了一個月後,憨第德決定要離開:「如果我們待在這裡,就跟其他人毫無區別。」他建議帶走一些馱滿黃金和珠寶的綿羊,這樣他和加剛菩就會擁有「比亞洲、歐洲和非洲加起來還多的財富」——這可是放眼全世界戰利品的大視野。幾乎是轉念一想,憨第德才補充說,一旦成為世界首富,他就肯定能把居內貢贏回來了。

埃爾多拉多的高級工程師們架起一套精巧的系統,使他們能翻越把埃爾多拉多與外面世界隔絕開來的懸崖,然後他們便出發了。他們到達的下一站是蘇利南(Surinam),這個情節是伏爾泰向阿爾塔·貝恩(Alta Behn)的《奧羅努科》(

Oronooko

)(1688)致意。《奧羅努科》講的是當地一次流產的奴隸起義的悲劇故事。在蘇利南,憨第德和加剛菩碰到一個嚴重傷殘的黑奴。他平靜地解釋說:「如果我們在工作的糖廠裡被磨子碾去了一根手指,他們就會砍下我們的手;如果我們想逃跑,他們就會砍下我們的腿:我兩樣事兒都碰上了。這就是你在歐洲吃的糖的代價。」

早期旅行記錄中常見的一個主題是,歐洲探險家在遙遠的地方,驚訝地發現一個懂得他的語言的人,這個被語言聯繫到一起的瞬間,使得他有可能與當地人交流並得到幫助。伏爾泰為這類場景提供了一個諷刺性的版本。仍在歐洲時,憨第德和居內貢遇到一個平生累遭不幸的老婦人(她本是教皇和公主的女兒),她被摩洛哥海盜綁架,跟語言不通的人生活在一起,當這些海盜又被來爭奪戰利品和俘虜的對手襲擊時,情況變得更糟。目睹母親被強姦並被肢解後,她昏迷過去,醒來後卻發現她的同胞,一個義大利俘虜正想要強姦她,他邊呻吟邊嘆道:「啊,沒有睪丸是多麼的不幸啊!」

(譯者按:O che sciagura d』essere senza coglioni,用的是義大利語,老婦人的母語)

這位老婦人並沒有被激怒,反而說她「聽到自己的母語而感到驚訝和高興」。伏爾泰故事中的女人們尤其具有適應能力,使得她們能熬過各種不幸遭遇而得以倖存。後來,當憨第德犯法而不得不逃跑時(他在倉促之中殺掉了葡萄牙的大審判官和一個猶太放債人,他們逼居內貢成為他們的共同情婦),他擔心居內貢獨自一人怎麼辦。務實的加剛菩回答說,「她會有辦法的」「女人總能找到讓自己有用的事做」。加剛菩建議去巴拉圭,在那裡憨第德可以靠訓練當地部隊掌握最新的歐洲軍事技術來致富(這是伏爾泰的又一個諷刺)。

伏爾泰用他的世界舞臺來破壞讀者對自己的社會狀況的滿足感,那種滿足感是「在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但他不是激進的相對主義者,也不對其他文化本身感興趣。憨第德、居內貢和同伴們發現,人性在哪裡都差不多,雖然這並不是一個讓人欣慰的發現。總而言之,加剛菩在巴西時對憨第德說:「你看見了,這一半的世界並不比那一半更好。」顯然,即使在烏託邦裡也沒有烏託邦。

回到歐洲後,憨第德問一位老哲學家馬丁,他是否認為,「人自古以來就像今天一樣相互殘殺?是否他們從來就是騙子、叛徒、忘恩負義的人、盜賊、懦弱之身、偷雞摸狗之徒、懦夫、背後捅刀子的人、貪吃的人、酒鬼、吝嗇鬼、往上爬的人、殺人犯、誹謗之徒、狂熱分子、偽君子和傻瓜?」

馬丁說:「你相信老鷹抓到鴿子後,總是會吃掉的嗎?」

憨第德說:「那當然啊。」

馬丁說:「好啊,如果老鷹歷來如此,那你為什麼認為人已經變了?

終於團聚之後,憨第德和居內貢在土耳其的周邊地區定居下來,決定專心過日子。故事以「我們必須耕種我們的園地」這個名句結尾。正如但丁的《神曲》始於我們人生的中途,這是一種社會的、而非個人的責任:「我們必須耕種我們的園地。」南美之旅使憨第德和居內貢獲得了一種普世人性的哲學意識,同時對歐洲先天優越的幻想也有所批評。雖然更廣闊的世界並沒有提供名利、財富或徵服的永久機會,但它確實為冒險和重新發明自己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正如加剛菩對憨第德所言:「如果在這個世界裡沒有找到你的權利,你可以在另一個世界裡找到。發現新事物,做做新鮮事,不是挺好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食人族宣言》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Staden)的著作,1557年他在《荒蠻之地的真實歷史講述,美洲新世界的可怕食人族》(Wahrhaftig Historia und Beschreibung einer Landschaft der wilden, nacketen, grimmigen Menschenfresser-Leuten in der Neuen Welt America gelegen)這本書中講述了一段駭人聽聞的經歷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日本:《豐饒之海》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日本:《豐饒之海》 [美]丹穆若什/文 宋明煒/譯 2020-08-06 15:27 來源:澎湃新聞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墨西哥:胡安娜修女《作品選》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墨西哥:胡安娜修女《作品選》 [美]丹穆若什/文 朱生堅/譯 2020-08-19 15:08 來源:澎湃新聞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黎:《情人》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這本書具有強烈的自傳性,從此書封面上不斷使用的一張她早期的照片上就可以看出來。這張照片後來也成為了1992年讓-雅克·阿諾(Jean-Jacques Annaud)拍攝的同名電影版本中無名女主人公的形象模版:L』Amant這並非杜拉斯第一次把早年經歷寫成小說。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李斯佩克朵 《短篇小說全集》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十二周 第五天巴西 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 《短篇小說全集》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Clarice Lispector)變成巴西現代作家中的偶像人物,這應該比馬查多·德·阿西斯的成就更不可思議。首先,她不是巴西人。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日本:《春葉影下》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我們對阿京的丈夫——或曰主子——所知甚少,但情感關係已然被簡化為一種經濟交易。阿吉由此認識到了成人兩性關係的腐朽,就如同亨利·詹姆斯的小說《梅奇知道什麼》(What Maisie Knew)中的年輕女主人公所經歷的一樣——比《岔路》晚一年,詹姆斯的小說在一本美國的「小雜誌」《小冊子》(The Chap-Book)上開始連載。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威尼斯:《看不見的城市》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今天意識到卡爾維諾的模式包含八十一個城市,這數目正好比儒勒·凡爾納和我自己多出一個,真令我開心。)卡爾維諾於1967年移居巴黎。他很快就成為我們在喬治·佩雷克的作品中已經碰到過的那個實驗性的「烏力波」團體的成員。
  • 丹穆若什︱八十天,八十本書環遊地球
    從上周開始,他在哈佛大學網頁上開始每天發布一篇文章,每天討論一篇世界文學經典,丹穆若什教授預期在八十天內完成一次世界文學之旅,如同凡爾納《八十天環遊地球》中的福克與路路通那樣,他預定的路線從倫敦出發,途徑巴黎、開羅、耶路撒冷、加爾各達、上海、南北美洲,直到再回到倫敦。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日本:《源氏物語》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她的日記《枕草子》可為這本書描繪的宮廷生活提供最好的背景。她是這樣描述一個理想情人在破曉時的舉止的:一個好情人在黎明時的表現會與其他時候一樣優雅。他依依不捨地起床,表情沮喪。女人催促道:「快點啊,朋友,天快亮了。你不想讓人在這裡碰上你啊。」他深深地嘆口氣,好像在說離別是多麼的痛苦。站起來後,他並不趕緊系好褲子,而是靠近女人,竊竊私語尚未說完的話。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緬因州:《杜立特醫生歷險記》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沒有哪本書能夠像休·洛夫廷(Hugh Lofting,1886-1947)的杜立特醫生(Doctor Dolittle)的冒險故事那樣引起我的興趣。這位好心的醫生居住在沼澤泥塘鎮(Puddleby-on-the-Marsh),看起來是個地道的英國人,但他的創造者前往美國時,甚至比瑪格麗特·尤瑟納爾去美國的時間還要年輕。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紐約:《時間的皺紋》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這一點在本書的示意圖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當啥太太(Mrs. Whatsit)解釋超時空挪移(tesseract)的概念時,她讓梅格、凱文(Calvin)和梅格的弟弟查爾斯·華萊士(Charles Wallace)想像一隻小蟲子,試圖穿過誰太太(Mrs.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黎:《暗夜伍德》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剛果:《黑暗之心》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他在《剛果及其自由邦的創立:一則工作和探險的故事》(The Congo and the Founding of Its Free State: A Story of Work and Exploration,1885)這本書裡詳細地記錄了自己作為一位殖民帝國建造者的成功事跡,書裡也滿是對「剛果國際協會慷慨尊貴的創立者」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倫敦:《遠大前程》
    正確閱讀這一本書的方式,是將其作為閱讀作者全集的一個部分。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熱衷購買這樣的文集,在沒有HBO或奈飛劇集的時代,他們可以在漫長的冬夜裡,一氣兒讀上好幾本。狄更斯親自監督編訂1867年他的第一個選集,但他的讀者們首先讀到的,是他通過連載形式刊登的小說。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以色列/巴勒斯坦:《新約全書》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七周第二天以色列/巴勒斯坦 《新約全書》古代近東的各種文化之間儘管有各種衝突,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包括相近的書寫文化。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墨西哥:阿茲特克貴族詩歌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跟著「羈風之人」環遊世界八十天 | 儒勒·凡爾納原著改編舞臺劇
    《環遊世界八十天》是凡爾納於1873年完成的一部引人入勝的小說,筆調生動活潑,富有幽默感。小說敘述了英國人Fog先生因和朋友打賭,而在80天內克服重重困難完成環遊地球一周的壯舉。書中不僅詳細描寫了Fog先生一行在途中的種種離奇經歷和他們所遇到的千難萬險,還使人物的性格逐漸立體化,如沉默寡言、機智、勇敢、充滿人道精神的Fog,活潑好動易衝動的僕人「路路通」等等。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加勒比海:《島嶼書》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這本書的前言以「天堂是島,地獄也是」為標題。莎蘭斯基書寫了遙遠島嶼的雙重性,也即人們通常認為的「烏託邦實驗的完美假想地」(這令我們想到了託馬斯·莫爾的烏託邦),以及「人間天堂」。正如她所言:「人類在船上宣告革命爆發,在島嶼上建立烏託邦。總覺得有些什麼不同於當下以及此處——這確實是一種給人帶來安慰的信仰。」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開羅:《一千零一夜》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當摩薩德特工暗殺他的時候,祖埃特正在將《一千零一夜》翻譯成義大利語;他被暗殺之後,在他身上發現了一本《一千零一夜》——上面有一個貫穿了整本書的彈孔。這本書被贈予了雅各爾,她的反應則是創作一件藝術作品以及一部關於這個作品的電影。首先她定做了一千本空白的書;然後她使用和摩薩德同一種型號的手槍開槍擊穿了每一本書。
  • 八十天環遊世界
    1872年法國「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的代表作《八十天環遊地球》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