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輕的飛奔裡,你是迎面而來的風 | 追憶楊牧

2020-12-24 澎湃新聞

原創 沈雪晨 鳳凰網讀書

在那夜 那失戀的滂沱裡

摧燒你的寂寞和晨起的鈴當

那俯視是十八歲的我

在年輕的飛奔裡 你是迎面而來的風

——楊牧《星是唯一的嚮導》

驚聞詩人之死。楊牧今年80歲,近年來一直身體欠佳,他從上禮拜開始昏迷,昨晚在臺北國泰醫院去世,走時十分安詳。此刻的世界,疫情蔓延肆虐,人類面臨著百年來未有之考驗。

陳芳明曾評價說:「臺灣的詩人如果有機會進入諾貝爾文學獎,楊牧應該是其中的一個。」他的詩作被翻譯成多種語言,英、德、韓、日、土耳其文都有。在得知楊牧的死訊後,陳芳明聽著窗外早春的寒雨,感到生命從此更加寂寞。

在我眼中,楊牧是一位學者型的詩人,他的作品富有秩序感,充滿了哲思。同樣是抒情,他採取的方式更加克制;論及敘事,則不逞句讀間的強硬,而在整體結構中體現力量感。他提醒著我,在寫作中需將每一個方塊字都放在最恰當的位置,最終所指向的目標,是真理與美感。他因此成為我在文學上的精神導師。

楊牧

楊牧的名字常常和余光中、白先勇、鄭愁予、瘂弦、陳映真這些人放在一起,他們都參與過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IWP)。到美國後,他們生活在氛圍良好的詩人群體中,開展過漫長的北美大陸旅行,完成過大部頭的英文著作,有些拿到了博士學位,回臺後便在大學任教。楊牧便是其中最具典型色彩的一位,當然,也可以說是最經典的一位。

他的寫作始於對詩歌的內在強烈動機。父親開了一家印刷廠,在當時地域偏僻的花蓮,用家裡的印刷機給兒子印製了第一本詩集,筆名葉珊。高中畢業後,楊牧跨過臺灣中央山脈,到東海外文系就讀,開始融入以藍星詩社為代表的青年詩人群體。

葉珊時期,他的詩歌創作是極富浪漫色彩和抒情性的,紓解著內心對愛的渴望,尋找著終極情感寄託。開篇這首《星是唯一的嚮導》寫於十八歲,在時空、情緒、思維的穿梭曲折中,所見唯一不變的是那顆星。面對即將到來的成年,有對戀情失落的迷惑,有對宇宙渺茫的不安,企圖在命運散亂的安排裡,找到一條可能的路徑,並緊緊依循。

而楊牧找到的這條路,就是詩歌。當他在文壇展露頭角,獲得去美國進修的機會後,便加倍努力地在這條道路上求索。那句「孤獨是一匹衰老的獸/潛伏在我亂石磊磊的心裡」,或可視為他在創作中的內心獨白。在一次聚會上,他向一位伯克利的教授遞出了自己的詩集,由此獲得了前往加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頗具傳奇和勵志色彩的是,這本詩集,便是他的父親在家庭印刷廠裡,親手為他排版印製的第一本書。

隨後他到華盛頓大學任教,開始寫作散文專集《疑神》,在特定的知識層次上檢驗宗教、神話、真理等問題,探索詩歌的智慧與美。楊牧有一種不作偽的生命情調,這體現在他對生命歷程中所見事物的思索和質疑中,「疑神」便是對神意存在的終極質疑。

但在寫完這本大部頭著作後,他似乎又相信神了。有一次在旅途中,楊牧經歷了長途駕駛,十分疲憊,在路邊停下來,在樹下休息。醒來後,目中所見,是一棵巍然龐大的樹,驚異於怎會有如此偉大的造物。在那樣的瞬間,心突然變得謙卑起來。

楊牧對神意的探索如此,對人世的質疑也從不間斷。那首著名的《有人問我公理與正義的問題》,關懷的便是臺灣社會的現實。詩中所寫,一個外省籍青年在社會的夾縫中奮力求生,卻無法擺脫身份和階層的桎梏,陷於內心認同的迷亂與掙扎:「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寫在一封不容增刪的信裡/我看到淚水的印子擴大如乾涸的湖泊/濡沫死去的魚族在暗晦的角落。」

這一時期的臺灣詩壇,正經歷風風火火的詩歌論爭,各派詩人面對警備總署嚴格的文化管制,希望藉文學呼吸到自由的空氣。相較而言,楊牧詩作的即時政治色彩並不鮮明,更強烈流露出來的,是他的人文關懷。他所致力於去解決的問題,是在我們這個世界中,讓大家如何更好地、共同地活下去。時代變化著,那些迫在眉睫的政治事務逐漸被改良、忘卻了,但楊牧的人文關懷,卻成為了我們至今回味「有人問我公理與正義的問題」這句詩的原因。

他非常樂於為年輕人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提攜。陳芳明二十四歲時,在臺大歷史研究所就讀,看了楊牧的詩,一整夜無法入睡,隨後用一周時間寫了一篇兩萬餘字的文論,發表在《書評書目》上。楊牧看到了這篇文章,從美國給陳寫信,幫助他把以往的文章匯集成書出版,並邀請他前往華大從事研究。

陳芳明回憶道,作為一個歷史系學生,他以往在心頭的最大夢想,便是尋找事實。但歷史學者的工作,總是和枯燥的檔案文獻材料在一起,還不一定能真的找到事實。而文學提供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容許我們在虛空中放置一個感覺,將內心潛藏的喜怒哀樂行諸紙上。它要求我們在處理每一個用字時,都必須非常準確,在這一方面,「楊牧示範了我白話文應該要怎麼寫,示範了我一首詩應該怎樣展現。」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

楊牧的詩歌創作論述收錄在他的文論集《一首詩的完成》中,這本書的原題是「給青年詩人的信」。在書中,除了梳理文學在不同階段的歷時性演變,還提供了許多處理形式與內容、修改與發表、交友與聯誼方面的建議,可見其用心。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有關「音樂性」的部分,楊牧的詩歷精雕細琢而成,在綿密的知識討論、典雅的遣詞用字之外,一併呈現出漢字獨有的節奏和韻律:

他們到處找我,從喀什米爾

出發,沿那恆河東南走

在烈日下風雨中穿過鄉野

村莊,出入河曲和山阿

……

來吧來吧,來到安答路西亞

找我找我在遙遠的格拉拿達

讓我們歌頌永恆的格拉拿達

一朵金花開在安答路西亞

楊牧說,寫到這裡的時候,恰如收音機的電波到了最恰當的頻段,感到自己不得不將前面的一兩百行詩歌收尾,於是便以這段「來吧來吧」結束了全詩。

而當我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正在圖書館裡,當即內心洶湧澎湃,收拾書包,跑去停車場,騎機車飛馳回家,用一把吉他,兩個和弦,在很短的時間裡,將這首《喇嘛轉世》譜好了曲。我並不知道這首歌是如何完成的,我只知道它內在強烈的節奏和律動驅使著我,選擇以搖滾樂的方式將它呈現出來。

隨後我與樂隊將它編曲、錄製、混縮完成。一首歌無法把所有詩中的內容都涵蓋進去,我私自做了一些刪改,感到十分不好意思,於是就寫信將歌曲小樣寄送給楊牧。他很快回信給我,並說:「年輕人,你們做得很不錯,這首詩在往後的使用中,歌詞的版權暫時不會收取任何費用,請好好表演,祝事業順利。」那一年我二十四歲,在臺大歷史研究所就讀。

《喇嘛轉世》其實是楊牧一系列敘事詩作品中的一部。他從二十歲左右的年紀,就開始嘗試在做這樣一種創作,即在詩題中,有一個人,有一個動作——《妙玉坐禪》、《林衝夜奔》、《鄭玄寤夢》,都是這樣的形態,取材可以自《紅樓夢》、《水滸傳》,也可以自《後漢書》或藏傳佛教經典。這類詩很好地把握了事件敘述的流暢性,在架構上形成前後呼應,同時照顧到文字安排的節奏。敘事詩並非中文詩歌創作的傳統,中文詩往往更側重抒情,古典現代皆然,楊牧的這一類作品,經翻譯仍能保持住藝術強度,令他在國際範圍內產生更大的影響。

楊牧曾說,我雖然是一個詩人,但我也是一個大學教授。學者型詩人的特質在他的詩歌內涵和人生軌跡中都有所呈現。他對中國古典文學非常熟悉,而外文系畢業的背景,又使得他可以作更大視野內的比較探索。他從臺灣鄉下的一個普通家庭出生,憑藉內心對詩歌最赤誠的熱情走向世界,關心這片土地的福祉,但不限於腳下一隅,而關懷人類普遍的生存狀態。他從學生變成教師,從兒子變成父親,在每個階段的人生體驗裡,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意義。他嘗試告訴後來創作者們,抒情和浪漫也要有一個秩序,而年輕時期最強烈的激情和衝動,也需要找到理性和美感的歸依。

至今,在臺大社會科學院的走廊裡,還豎立著他的詩——《學院之樹》,言辭懇切而充滿敬意地寫著:「在書頁裡擁抱,緊靠著文字並且/活在我們所追求的同情和智慧裡。」

楊牧離開了我們,我不知道在未來、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分鐘,是否都有會人對他反覆提起引述。推開窗戶,春天已經到來。對我來說,他是我在年輕的飛奔裡,那陣迎面而來的風。

(許滸對本文亦有貢獻)

作者 | 沈雪晨,向日葵樂隊主唱

編輯 | _童_指杏花村

圖片 | 網絡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文章已於修改

原標題:《在年輕的飛奔裡,你是迎面而來的風 | 追憶楊牧》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在年輕的飛奔裡,你是迎面而來的風」 | 楊牧詩選
    中學時代起使用「葉珊」作為筆名,在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等詩刊發表作品,1972年後改用「楊牧」作為新筆名,標誌著創作風格的轉變,由浪漫抒情轉為更多指向介入現實的思考。楊牧主要代表作包括《水之湄》、《花季》、《燈船》、《瓶中稿》、《海岸七迭》、《禁忌的遊戲》等。內地出版有《楊牧詩選1956-2013》、《奇來前書》、《奇來後書》。本文摘選楊牧詩歌十首,表以哀悼。
  • 在年輕的飛奔裡,你是迎面而來的風
    快復甦,去見溫柔在年輕的飛奔裡,你是迎面而來的風。【組詩】文/曹立麗《你……》春天的腳印裡有落花覆蓋三月下起了雨然後簷下又有一點青苔你沒有來-五月裡野薔薇遍地山楂花也在開我吹起一管葦笛六月蟬鳴初起一聲一聲的說著心事你沒有來-十月裡稻浪裹住草香
  • 楊牧 他是《詩經》裡走出來的
    楊牧本名王靖獻,從早期的「葉珊」(筆名)時代就有詩集 《水之湄》、《花季》,在浪漫抒情風格上奠定他的名聲。上世紀60年代赴美求學,親見當地平權運動雲湧風起,他更易筆名為楊牧,嘗試以詩介入社會,成功轉型為古典與現代相融、抒情與批判並存的詩人。
  • 著名詩人楊牧去世,臺媒稱其為最可能獲諾獎的臺灣作家
    落葉辭空山飄零像那沒有顏色的雲朵有人在河岸吹簫,晚霞寂寞地照著——小園雨如三月柳,你在風中哭過不再飄泊,不再飄泊當我行過一座桃花林,晚霞寂寞地照著——照著一片破葉我就在這樹下躺臥,讓你來尋我因為我的孤獨就是那顆星你就快快渡河來尋我,渡河來尋《星是惟一的嚮導
  • 專訪|楊牧:「文學沒辦法讓你為所欲為」
    新京報:2013年3月,你領取紐曼華語文學獎,你覺得獲獎是否有利於臺灣詩歌推廣?楊牧:我不太清楚別人的感受,自己是沒覺得很特別。倒是領獎後一個月,我領獎去的俄克拉何馬州遭遇龍捲風災難,打掉好幾個小學校,讓我印象很深。文學不僅僅是往內看新京報:在你很年輕的時候,詩歌裡就有異鄉主題,為什麼會有那樣的感受?
  • 詩人楊牧逝世|水仙在古希臘的典籍裡俯視自己
    楊牧二○一四年七月《奇來前書》,楊牧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水仙花過去的星子在背後低喊著我們不為什麼地爭執躺下,在催眠曲裡我細數它們墜落谷底,寂然化為流螢輕輕飄過我們星光花影的足踝唉!這許是荒山野渡而我們共楫一舟順時間的長流悠悠滑下不覺已過七洋千載一夢,水波浩瀚回首看你已是兩鬢星華的了水仙在古希臘的典籍裡俯視自己─今日的星子在背後低喊著我們對坐在北窗下矇矓傳閱發黃的信札延陵季子掛劍
  • 紀念|成為楊牧_文化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楊宗翰看來,楊牧一直在直接介入著臺灣文壇,在臺灣文壇素有「文學守門人」和「典律塑造者」的形象,而且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臺灣的關懷。詩人向陽在文章裡也談到,1985年他到華盛頓大學拜訪楊牧,見面首先即聊臺灣時局,隨後起身贈予他一本《廈門音英漢大辭典》,囑道:「你寫臺語詩,這本辭典或許用得到。」
  • 「風裡飛奔、難得有情人」
    剛萌芽不久便著急含苞待放,是青蔥歲月裡特有的熱情與期盼。第一次總是最認真的,專注、痴心,撩起對方的心弦。甜蜜地與愛人 風裡飛奔高聲歡呼你有情 不枉這生一聲你願意 一聲我願意驚天愛再沒遺憾愛情中你儂我儂,甚是甜蜜,我與愛侶牽手相約在「風裡飛奔」,高呼愛的宣言,有你有情,也算不枉此生。驚天戀愛是什麼樣子的呢?或許就是,「一聲你願意 一聲我願意」,最好的時光遇見你,再沒有遺憾。
  • 詩人楊牧去世:他的語言,始終讓人感到新鮮
    在詩創作、散文創作,還有文學翻譯這三個方面,楊牧可說是二十世紀中文世界裡非常難得的典範。 他的博士論文寫《詩經》,不過他也不只是從《詩經》以降的中國古代文學裡得到滋養,他還曾編選了很多「五四」、民國時期作家的文集,比如周作人等。我覺得楊牧的好處就是可以安於寂寞,自信、專注地寫作。
  • 這是沒有終點的詩 | 楊牧逝世
    「我明白了,是從這裡到那裡的關係,是這裡和那裡的對比,衝突,調和,於是就產生了詩……詩於你想必就是一巨大的隱喻,你用它抵制哀傷,體會悲憫,想像無形的喜悅,追求幸福。詩使你現實的橫逆遁於無形,使疑慮沉澱,使河水澄清,仿佛從來沒有遭遇過任何阻礙。詩提升你的生命。」
  • 臺灣文學專家梁燕麗:楊牧的詩想空間
    你的夢讓我來解析我自異鄉回來為你印證 晨昏氣溫的差距若是 你還覺得冷你不如把我 放進壁爐裡,為今夜重新生起一堆火「雪止」與「新火」兩個相反相成的自然意象,構成「抒情沈靜」的內在意蘊,詩人心目中真愛純潔無暇和飛蛾撲火的形象
  • 詩人楊牧:假如潮水不斷以記憶的速度,我以同樣的心|一詩一會
    《楊牧詩選:1956-2013》楊牧 著理想國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01風在雪林裡追趕風在雪林裡追趕以車輪的姿勢,快樂地互相戲謔著,褪色的喧囂,所以風在雪林裡追趕越過一片片衰弱的陽光零亂的欲望,下陷的床和昨晚最最黑暗的水柳;越過昨晚最黑暗的水柳,果然風在雪林裡追趕從沙灘上回來
  • 楊牧:山海寂寂,長江東流如昔丨單讀
    另有一位胡老師,是湖南湘西人,閒時談天,他跟楊牧說,「趕屍」是真的。胡老師說得天花亂墜,楊牧聽得張口結舌。為了轉移話題,他說:「湘西出了一位大作家,對不對?」老師吃驚反問:「你怎麼知道的?」留在大陸的作家,因為「附匪」已被國民黨禁了。但是圖書館的管理老師看楊牧每天借翻譯文學,惋惜他沒有機會讀中國小說,於是從上鎖的柜子裡拿出一本薄薄的書《八駿圖》,叮囑他不必登記,也不要轉借別人。
  • 楊牧作品在大陸:遲來的授權出版
    「走了,」你說「橫豎是徒然。」沉默裡聽見隔壁的婦人在呼狗男人堅忍地打著一根鋼針他們在生活。「我在生活」我說:「雖然不知道為了什麼」[三]好不容易揣摩你信裡的意思——我畫一片青山一座墳,成群黃蝴蝶我畫一棵白楊樹蝴蝶飛上白楊樹
  • 詩人楊牧逝世|他說,詩是舞蹈也是治癒靈魂創傷的偏方
    在空屋子裡穿過的時候,我仿佛感到有人在鼓勵我必須從事創作」。他在二十歲上下時就寫出了膾炙人口的詩歌《行過一座桃花林》:「當我行過一座桃花林,晚霞寂寞地照著——照著一片破葉,我就在這樹下躺臥,讓你來尋我,因為我的孤獨就是那顆星……」這首詩歌因被劉嘉玲用於紀念張國榮,廣泛流傳。
  • 傳薪者楊牧:他締造了1980年代臺灣文學出版與閱讀的高峰紀錄
    在楊宗翰看來,楊牧一直在直接介入著臺灣文壇,在臺灣文壇素有「文學守門人」和「典律塑造者」的形象,而且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臺灣的關懷。 詩人向陽在文章裡也談到,1985年他到華盛頓大學拜訪楊牧,見面首先即聊臺灣時局,隨後起身贈予他一本《廈門音英漢大辭典》,囑道:「你寫臺語詩,這本辭典或許用得到。」
  • 楊牧詩選|據媒體報導,楊牧先生於2020年3月13日病逝,終年80歲
    楊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本名為王靖獻,出生於臺灣省花蓮市。高中時期,以「葉珊」為筆名,向詩歌雜誌投稿。1972年,將筆名從「葉珊」改為「楊牧」。據臺灣媒體報導,楊牧先生於2020年3月13日病逝,終年80歲。
  • 冬日讀詩楊牧:我的孤獨是木,在冬日熊熊燃燒
    但是圖書館的管理老師看楊牧每天借翻譯文學,惋惜他沒有機會讀中國小說,於是從上鎖的柜子裡拿出一本薄薄的書《八駿圖》,叮囑他不必登記,也不要轉借別人。第二天,楊牧去還《八駿圖》,管理員從柜子裡拿出了《邊城》。1950年代的臺灣,國民黨宣導「反共文學」,文壇肅殺,詩歌最早出現新氣象。
  • 臺灣詩人楊牧的詩歌《雪止》《黑衣人》《水之湄》賞析
    粗覽其作品,覺得楊牧深受中國古典詩歌影響,講究詩歌意境美,其語言溫柔優美輕緩,情感含蓄細膩深沉。>楊牧《雪止》描述的梅花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林逋《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詩意流淌,一下將讀者帶入優美的意境之中。
  • 4月全球文藝外刊關鍵詞:波伏瓦、史蒂芬·金、希拉蕊·曼特爾、楊牧
    而不幸的是,扎扎本人在很年輕的時候便死於病毒性腦炎。這部小說因被薩特評價為「沒有內在必要性,也不能引起讀者興趣」,而被波伏瓦一度擱置在案,甚至都沒有取名。現在,波伏瓦的養女西爾維·勒邦·德·波伏瓦決定從其繼承的遺產中發行母親的小說作品,她計劃在未來發行更多波伏瓦未出版的小說。今年秋天,法文原版會率先出版,同時17個國家的出版商已購買了版權,英文版將於明年在北美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