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楊牧:「文學沒辦法讓你為所欲為」

2021-01-09 新京報

楊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代表作包括《水之湄》《花季》《燈船》《瓶中稿》《海岸七迭》《禁忌的遊戲》等。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叔坤 2013年攝

採寫 |新京報特約記者 姜妍

希望我的詩出版合理化

新京報:大陸很多讀者最早是從《臺港文學選刊》上接觸到你的作品。

楊牧:那個我都不知道。最近一年(編註:2013年左右)我才將詩授權給《中國新詩百年大典》,這應該是我第一次授權給大陸正式出版。希望以後我的詩歌在這裡出版合理化,我應該知道什麼時候印了多少本。

新京報:2013年3月,你領取紐曼華語文學獎,你覺得獲獎是否有利於臺灣詩歌推廣?

楊牧:我不太清楚別人的感受,自己是沒覺得很特別。倒是領獎後一個月,我領獎去的俄克拉何馬州遭遇龍捲風災難,打掉好幾個小學校,讓我印象很深。

文學不僅僅是往內看

新京報:在你很年輕的時候,詩歌裡就有異鄉主題,為什麼會有那樣的感受?

楊牧:可能跟讀的書有關係,有了很多想像力。還有所謂「異鄉」這兩個字構成,年輕時會當做精神上或者神學上的另外國度或是另外思考方式,並不是我真的去到那裡。我退伍後到美國念書,第一站是西雅圖,一下飛機才真切感覺那塊土地真的是異鄉,而且大得不得了。

新京報:所以才有了你後來《瓶中稿》這樣的詩。

楊牧:對,那時候覺得自己的腳踢到這邊的海水,海水就會湧到亞洲的土地上。

新京報:真正的異鄉和少年時的異鄉會有不同嗎?

楊牧:也不見得不同,少年時比較敏感,大概可以預見未來的趨勢。

新京報:你的作品裡一直貫穿著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如你很早寫到阿美族人,那是你關注現實的萌芽嗎?

楊牧:也可能,當時我感受到阿美族和漢族確實不一樣,風俗習慣等。五六歲我就知道他們不一樣。後來我觀察外面,常常注意比較弱小族群。我常寫到別人不會注意、不會去想的事。我覺得文學不僅僅是自己往內看,也要觀察外界。

新京報:文學關注外在世界有可能影響到現實嗎?

楊牧:我做的文學他們有沒有看我就不知道了,我就是參與和思考他們應該過什麼樣的日子。原住民有原住民的問題,漢族有漢族的問題。但一般漢族人思考原住民問題的不太多。能不能有所貢獻我自己不知道,我想做一點事情,很投入就好。

每個人應該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新京報:你曾寫文章《詩的自由與限制》,說「文學的創作是有許多不得已的限制」,今天還是如此?

楊牧:所謂「自由」,我是在提倡形式、思考的自由,「限制」也是如此。四五十歲時我開始覺得,文學不見得有什麼都辦得到的力量。那時我開始檢查是不是有辦不到的或是錯誤的。比如當我去寫科幻小說肯定大錯特錯,這是我的限制。

新京報:可以理解為每個人要知道自己限制在哪?

楊牧:對,而且文學沒辦法讓你為所欲為。

新京報:形式也是?

楊牧:有,假如我寫首200行的詩,大家會覺得剛剛好。假如日本海嘯我寫首5萬行的詩,就有點找不到藝術上的根據。

新京報:現代詩已經比古體詩限制少了很多。

楊牧:還是承認應該有限制,不能為所欲為。我的意思就是要有紀律,並不是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

新京報:這種限制和文學上需要創新是不是矛盾?

楊牧:創新絕對鼓勵,文學有不同形式,我們要認識每個形式的條件,在紀律裡從事。

新京報:那怎麼找到這個限制的框架?

楊牧:所以要檢討啊,每個人應該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採寫 |姜妍

編輯 | 羅東

相關焦點

  • 臺灣文學專家梁燕麗:楊牧的詩想空間
    梁燕麗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戲劇、臺港澳文學、世界華文文學▲楊牧/圖源國藝會網站楊牧(1940-2020)生於中國臺灣花蓮,美國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華盛頓大學教授,旅美多年之後,回到臺灣東華大學等校任教;作為著名詩人、散文家,兼具文論、翻譯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
  • 傳薪者楊牧:他締造了1980年代臺灣文學出版與閱讀的高峰紀錄
    臺灣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批評家楊宗翰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臺灣文學成就最高的三位先生的先後離世,對整個臺灣文學來說是非常巨大的損失。 在楊宗翰看來,楊牧一直在直接介入著臺灣文壇,在臺灣文壇素有「文學守門人」和「典律塑造者」的形象,而且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臺灣的關懷。 詩人向陽在文章裡也談到,1985年他到華盛頓大學拜訪楊牧,見面首先即聊臺灣時局,隨後起身贈予他一本《廈門音英漢大辭典》,囑道:「你寫臺語詩,這本辭典或許用得到。」
  • 楊牧 他是《詩經》裡走出來的
    遠在斯德哥爾摩的臺灣作家陳文芬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表示,她將先夫馬悅然(瑞典著名漢學家)翻譯編輯的《綠騎士:楊牧詩選》祭上案頭,「悅然說過,楊牧不僅是一名大詩人,也是一位最深刻了解西方文學跟中國文學關係的學者,這方面幾乎沒人能超越他。楊牧有很多面向,既是詩人、學者,又是教師,他在提攜後進上做了很多工作,還以編輯的方式擔當了文學界的推手,架起讀者跟作者之間的橋梁。」
  • 4月全球文藝外刊關鍵詞:波伏瓦、史蒂芬·金、希拉蕊·曼特爾、楊牧
    月末月初,我們縱覽近一個月內全球文學期刊聚焦的話題,遴選其中有趣、新穎、觀點介紹給大家。2020年4月,疫情下許多知名書店尋求眾籌支援,同時一些作家如希拉蕊·曼特爾、史蒂芬·金依然推出了新作與專訪。最新的重要資訊是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小說遺作法文版將於秋季初版,而且還有更多遺作在整理中。
  • 詩人楊牧去世:他的語言,始終讓人感到新鮮
    我自己寫了不少關於我的家鄉花蓮或臺灣的歷史詩或地誌詩,每以為自己奮力勇進、做了別人沒有做到的,沒想到楊牧都先於我開頭了!他年輕時寫的散文集《年輪》,獨創的文體,駁雜的文本,跳躍的想像力,讀之讓人一驚。他早期的散文作品《葉珊散文集》幾乎人手一冊,一如他抒情、婉約的早期詩作,但他毅然地棄筆名葉珊為楊牧,不斷改變他的寫作風格,攻略文學城池有成,馬上挺向新的境地。
  • 在年輕的飛奔裡,你是迎面而來的風 | 追憶楊牧
    原創 沈雪晨 鳳凰網讀書在那夜 那失戀的滂沱裡摧燒你的寂寞和晨起的鈴當那俯視是十八歲的我在年輕的飛奔裡 你是迎面而來的風——楊牧《星是唯一的嚮導》在我眼中,楊牧是一位學者型的詩人,他的作品富有秩序感,充滿了哲思。同樣是抒情,他採取的方式更加克制;論及敘事,則不逞句讀間的強硬,而在整體結構中體現力量感。他提醒著我,在寫作中需將每一個方塊字都放在最恰當的位置,最終所指向的目標,是真理與美感。他因此成為我在文學上的精神導師。
  • 這是沒有終點的詩 | 楊牧逝世
    在這些外省老師那裡,他受到了最早的文學啟蒙,包括粵語念出的《秦風·蒹葭》。 另有一位胡老師,是湖南湘西人,閒時談天,他跟楊牧說,「趕屍」是真的。胡老師說得天花亂墜,楊牧聽得張口結舌。為了轉移話題,他說:「湘西出了一位大作家,對不對?」老師吃驚反問:「你怎麼知道的?」 留在大陸的作家,因為「附匪」已被國民黨禁了。
  • 紀念|成為楊牧_文化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楊宗翰看來,楊牧一直在直接介入著臺灣文壇,在臺灣文壇素有「文學守門人」和「典律塑造者」的形象,而且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臺灣的關懷。詩人向陽在文章裡也談到,1985年他到華盛頓大學拜訪楊牧,見面首先即聊臺灣時局,隨後起身贈予他一本《廈門音英漢大辭典》,囑道:「你寫臺語詩,這本辭典或許用得到。」
  • 楊牧作品在大陸:遲來的授權出版
    攻讀兩年滿了,又入加利福尼亞大學比較文學系,在這裡鑽研過《詩經》和希臘文學、英國詩學、古代英國文學、中世紀歐洲文學,以及中國的訓詁學和元明戲曲,並習日文、希臘文、德文、古英文。結業後獲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先後在美國的兩個大學任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並在臺灣大學任客座教授。1974年他出版過一本研究《詩經》的專著,是用英文寫的。
  • 楊牧:山海寂寂,長江東流如昔丨單讀
    楊牧是中國著名詩人,是臺灣戰後最重要的文學家之一,也曾主編《新潮文庫》,影響一代臺灣知識界。今天我們重讀郭玉潔撰寫、刊載於《單讀 07》的文章《在花蓮聽楊牧講詩》,緬懷這位在文學與為人上同樣傑出的詩人。「當細雨掩去你浪人的歸路 / 你蒼白的吹簫人啊 / 山海寂寂,長江東流如昔",當年楊牧先生懷著深情寫下句句好詩,如今先生隨東流而去,我們願他安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 冬日讀詩楊牧:我的孤獨是木,在冬日熊熊燃燒
    在這些外省老師那裡,他受到了最早的文學啟蒙,包括粵語念出的《秦風·蒹葭》。另有一位胡老師,是湖南湘西人,閒時談天,他跟楊牧說,「趕屍」是真的。胡老師說得天花亂墜,楊牧聽得張口結舌。為了轉移話題,他說:「湘西出了一位大作家,對不對?」老師吃驚反問:「你怎麼知道的?」留在大陸的作家,因為「附匪」已被國民黨禁了。
  • 詩人楊牧去世,詩選曾被漢學家馬悅然譯成瑞典文
    3月13日晚,臺灣詩人楊牧的社交媒體主頁「楊牧書房」發出一張黑白照片,上書「再見,楊牧 1940-2020」,宣告了他去世的消息。據臺灣多家媒體報導,楊牧3月13日病逝於臺北國泰醫院。近年來,他身體狀況欠佳,幾日前病情惡化,被送進了加護病房。
  • 詩人楊牧去世,多年來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
    ,寺廟更遠更遠的是海我從海上來——楊牧《我從海上來》據媒體報導,3月13日,詩人楊牧病逝,終年80歲。楊牧自十六歲開始寫作,超過半世紀的創作生涯,累積出無數難以超越的文學經典,並曾分別於美國、中國臺灣和香港等地任教,長期從事教育工作,身兼詩人、散文家、翻譯家與學者多重身身份,作品譯為英、韓、德、法、日、瑞典、荷蘭等文,獲吳三連文藝獎、紐曼華語文學獎等多項重要文學獎(其中,馬悅然翻譯《綠騎:楊牧詩選》[Den grone riddaren]中文、瑞典文對照版,榮獲
  • 臺灣 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
    臺灣 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時間:2020-03-14 14:47   來源:澎湃新聞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灣 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 根據臺灣媒體報導,3月13日,詩人楊牧病逝,終年80歲。
  • 詩人楊牧:假如潮水不斷以記憶的速度,我以同樣的心|一詩一會
    在超過半世紀的創作生涯中,楊牧出版了數十部詩集、散文集和論著,包括代表作《楊牧詩選》(1956-2013)、散文集《柏克萊精神》《搜索者》以及文學自傳《奇來前書》《奇來後書》等。除此之外,楊牧也是華語文學界重要的教育工作者,他曾長期在北美、臺灣、香港等多地任教,身兼作家、翻譯家與學者多重身份。2013年,楊牧成為首個獲得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的臺灣作家,被視為當今最重要的華語詩人之一。
  • 詩人楊牧逝世|他說,詩是舞蹈也是治癒靈魂創傷的偏方
    近日,作家、翻譯家、學者楊牧病逝,享年80歲。作為重要的文化傳播者、教育家,他的逝世讓寶島臺灣又失去一位文化巨擘。楊牧1940年出生於花蓮,本名王靖獻,十幾歲開始寫詩,《水之湄》《花季》《燈船》等多部詩集成為文學經典,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臺灣最有可能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 臺灣著名詩人楊牧去世,曾一度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有力競爭者
    楊牧,本名為「王靖獻」,1940年9月6日出生於中國臺灣省花蓮市。此時臺灣還處於日本帝國主義的控制之下,幼年時代的楊牧就展示了語言天賦,很小就認識臺語、日語和部分阿美語。1946年秋,6歲的楊牧考入了花蓮市國民明義學校,正式學習國語,接觸到了《血滴子》等漢語作品。
  • 【民生WE劇場】10/4 朝向一首詩的完成——楊牧
  • 張家瑜悼念楊牧|他永遠嚴肅的表情,直到他讀詩……
    ——《花季》後記我是先認識葉珊還是楊牧的呢?時日久遠,我也分不清了。但是我記得,在他的家鄉也是我的家鄉花蓮,中學時,我捧著他那一本《柏克萊的精神》,由花蓮女中的金華街走向隔著一條大馬路就抵達的海邊。太平洋就是那麼近在眼前展開,沿著長長的海岸線你可以一直走到美侖山。而書寫《柏克萊的精神》的詩人楊牧則在加州燦爛的陽光和廣大的校園裡。
  • 楊牧詩選|據媒體報導,楊牧先生於2020年3月13日病逝,終年80歲
    楊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本名為王靖獻,出生於臺灣省花蓮市。高中時期,以「葉珊」為筆名,向詩歌雜誌投稿。1972年,將筆名從「葉珊」改為「楊牧」。據臺灣媒體報導,楊牧先生於2020年3月13日病逝,終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