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瑜悼念楊牧|他永遠嚴肅的表情,直到他讀詩……

2021-03-03 深港書評

「我堅持這世界仍然是有秩序的,誰來安排這個秩序呢?是我們自己的心靈,這種追求真和美的心靈在安排這個世界。」——《花季》後記

我是先認識葉珊還是楊牧的呢?時日久遠,我也分不清了。但是我記得,在他的家鄉也是我的家鄉花蓮,中學時,我捧著他那一本《柏克萊的精神》,由花蓮女中的金華街走向隔著一條大馬路就抵達的海邊。太平洋就是那麼近在眼前展開,沿著長長的海岸線你可以一直走到美侖山。而書寫《柏克萊的精神》的詩人楊牧則在加州燦爛的陽光和廣大的校園裡。他走在棕櫚樹下,篩下的碎光覆蓋著他,他思考著詩的命題、文學與人生的相對論,二十多歲的青年,腦中有一個細緻而多彩的世界,是對孤獨寫手的賞賜。


「我不是果園/我是莽林/我不是湖泊/我是沉劍的巨洋」(《在旋轉旋轉之中》)


「蝸牛在睡覺,薯甲蟲躲在土裡/悲觀的人有思維深刻的權利」(涉事/主題)

而我,讀著他書裡面所寫的花蓮,南下到瑞穗的溫泉,或半小時經木瓜溪到鯉魚潭,都是那麼地熟悉,想像他在花蓮東海岸的海邊,白浪拍打著岸上的防風堤,厚重的風呼嘯,他背對著所有土地,望向海洋。那時候,十六歲的少年蘊釀著詩,也以詩壯大他的靈魂,準備好半個世紀的文學旅程。那美國西岸陽光下獨行的詩人,和《奇萊前書》裡回歸到他有海有山的故鄉的少年,重疊互換倒影在永遠藍天白雲的太平洋上,他是水手,在詩文的水上,揮灑成文,成為一個被凝鑄而不朽的塑像。

而詩人,終於如他所說的:「揮霍想像,作別。記之以文字的追蹤,而當文字留下,凡事就無所謂徒然。」(《奇萊前書》)而離開了。

楊牧於2020年3月,作別。

他當然不徒然,如余光中說的,左手寫詩,右手寫散文。他還做著他的研究,教書、翻譯外國詩集。

三十歲就在志文出版社和林衡哲合編一套新潮叢書。宣告這一代的知識分子可以拿出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只有翻譯作品。之後和瘂弦等人創立了洪範出版社,古典的洪範出版社,將臺灣的散文、詩.、小說⋯⋯.所有純粹文學的典範都如花灑下。許多的新人舊人在這裡出書,或因而得獎,或從此寫下去。每本書的折頁介紹都是由楊牧自己寫。它不隨俗從流,像一個靜謐的花園生長的花草,園丁門都為此細心栽培,不讓它有雜草與躁音。

這是守門人的規則,就像他對待自己的創作一樣。

這樣一個人,可以那麼出世的孤獨的寫詩與散文,又可以那麼入世的開一家出版社;回到東臺灣偏遠的花蓮成立人社學院並開辦文學系;跑到香港科技大學籌辦人文學院。

本來是內與外捍格不和,但他都做到了。以詩人感性精密的想像和他自身對社會負載的理想主義。他同時兼顧了浪漫與務實的責任。

他曾以「搜索者」自稱,他說:「搜索是象徵的說法,也是同時我通過事件的疊起和消退所認識的實際經驗。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搜索著,試探著……我們左右反顧前後張望,恐懼過,失落過,也堅毅地試探著,搜索著。」他不僅在文學、哲理和學術上是個搜索者,還將之理念置放,實現於現實之中。他不只追求自身的美,也願延伸那美感讓更多人可以感觸。

「什麼是美呢?美存在於一種全心全意的信仰中,這信仰不必是宗教的,但必須超乎宗教,美存在於自然的沉默,存在於人間的溫暖,也存在於痛苦中。寫詩只是生命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自己的沉思和默想。」(《花季》後記)

做為一個詩人的楊牧,他如何肯定詩的必要呢?在《方向歸零》其中的一篇,《陳健雄和詩與我裡面》有著動人而堅定地賦義。當有人問他為什麼要寫新詩呢?十五歲的少年說他們寫的是真性情。他憤慨的說,「他怎麼可以說詩沒有用,沒有前途呢?」後來四十歲的詩人回到記憶深處,他終於可以成熟的回應為什麼要寫詩這個問題了:「詩於你想必就是一巨大的隱喻,你用他抵制哀傷,體會悲憫,想像無形的喜悅,追求幸福。詩使你現實的橫逆遁於無形,使疑慮沉澱,使河水澄清,仿佛沒有遭遇過任何阻礙。詩提升你的生命。」

所有現在進行的,過去都發生過,而且勢必在未來重複。(《介殼蟲》)

楊牧在寫什麼詩呢?《完整的寓言》裡,他說,「思考著政治跟牽涉鬼神的種種活動,無神論者和安其那在詩裡出現」,中年楊牧有著更嚴謹的訓練,不違背修辭但在文法聲韻中找到一種輕快的逸出所有實物所透露的小小神秘的光。

那是面紗裡頭你的想像力,那是神話寓言傳說所釋放的延伸與打破,我讀著抒情的但詩人避免太濃的情感而收攏的詞句,什麼都是小心謹慎的,愛,放蕩,甚至對著公理與正義的問題,詩人總是掩藏著,含蓄著,以詩的特性。

經過中年,詩人對於身邊的自然景象更為多情了。鳥獸蟲魚本來就是楊牧從小生活在東部海域旁的自然之物,山川的靈氣所灌養的孩子,令他的視線從書本稿紙到一棵樹一片雲,到一座山一個森林,彷佛能一下跳出現實,他的心神具在他所關注的,一個所有一草一木所有存在皆是由文學所構築的殿堂裡,有時他想一個人獨行,但有時他又召喚著同伴,矛盾、猶疑、悲觀著;一個只信奉文學的無神論者。

然後就是作為一個散文家的楊牧了。

他終於承認,「另外有一種更具體的愛更長遠的關注,竟不是詩所能印證的」。他右邊第二個抽屜裡,那疊稿紙,也寫下大量的散文,精鑠的默想與溫柔的抒情,由更宏觀而堅固的結構,透過散文而自成一格:「原來我再在詩以外曾經用散文的形式記載了這些試探和搜索的經驗,而且已經這麼多年了。現在我必須承認散文對我來說是跟詩一樣重要的。」(《搜索者》)

如是那永遠俯首在書桌前累積歷練如一位武林隱士般,但臺灣文學地圖的指標依然少不了楊牧的身影。七十壽時,臺灣為他舉行了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由陳芳明主持主編了《詩人楊牧 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許多的文學家評論家如陳芳明、楊照、郝譽翔、陳義芝都參與了,為詩人讀詩,討論作品,總結這七十年作家孜孜矻矻的,無有一日不對真善美所服膺的教條,稽首皈依。並以各種形式展示在他所有的創作研究、行動生活之中。

他說:「我學文學,而且這輩子也不可能改行學別的東西(雖然我還常常夢想做醫生)。勢非和文學糾纏周旋下去不可了。可是我總認為文學固然重要,一般的人文精神對於社會的進步也非常重要。文學固然不能變成其他東西的副作用,但文學也不可以自絕於一般的人文精神,和廣大的社會關懷。」

是時候回花蓮一趟了,像楊牧所寫的,民歌手楊弦改編所唱的《帶你回花蓮》:

讓我們向那山谷滑落 你是那夏天回頭的海洋

翡翠色的一方手帕 帶著白色的花邊

手帕繡幾朵白雲 再繡六條捕魚船

你是冬季遙遠的山色 青玉的寒氣在懷裡

一群飛鳥無聲掠過 多露水的稻草堆

讓我們向那山谷滑落 你是那櫻樹的出生

三月的羞澀 四月的狂野 多飾物的陽傘 在眼前打開了

你是冬季遙遠的山色 青玉的寒氣在懷裡

讓我們向那種植的山谷 讓我們向那收穫的山谷

讓我們向那山谷滑落 這是我們的家鄉

我會到東華大學楊牧書房那裡,默想詩人在這裡,或是在他西雅圖地下室的書房,窗外有綠樹花草,有隨季節變幻的雲霧和風雨,他永遠嚴肅的表情,直到他讀詩:「比宇宙還大的可能說不定是我的一顆心吧/否則你旅途中憑藉了什麼嚮導?「我憑藉愛」他說,「一個普通的觀念,一種實踐⋯⋯」他放鬆並溫和了,緩緩的流洩在室內流出室外,飄向遠方。

相關焦點

  • 冬日讀詩楊牧:我的孤獨是木,在冬日熊熊燃燒
    字辭易解,沒有太多要講的,楊牧微微抬頭,看著教室裡某一個虛空的點,像是怔住了。他想起讀花蓮中學時,有一天老師說,今天不要上課了,「他在黑板上寫了一首詩給我們看,就是《蒹葭》,」他回憶著,「老師用廣東話念了一遍,那時候似懂非懂,完全不確定,這是男的還是女的,什麼都不確定,和數學老師教的都不一樣,可是覺得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好聽的詩。」這是楊牧第一次讀到《詩經》。
  • 這是沒有終點的詩 | 楊牧逝世
    字辭易解,沒有太多要講的,楊牧微微抬頭,看著教室裡某一個虛空的點,像是怔住了。他想起讀花蓮中學時,有一天老師說,今天不要上課了,「他在黑板上寫了一首詩給我們看,就是《蒹葭》, 」他回憶著,「老師用廣東話念了一遍,那時候似懂非懂,完全不確定,這是男的還是女的,什麼都不確定,和數學老師教的都不一樣,可是覺得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好聽的詩。」這是楊牧第一次讀到《詩經》。
  • 詩人楊牧逝世|他說,詩是舞蹈也是治癒靈魂創傷的偏方
    2013年,楊牧受邀來大陸宣傳以他本人為主角之一的紀錄影片《他們在島嶼寫作——朝向一首詩的完成》並參加文化論壇、高校講座、訪談等,他與陳平原、杜維明等學者談詩歌,談傳統文化,讓不少普通讀者認識了這位詩人。直到2014年,楊牧最重要的散文作品《奇來前書》《奇來後書》才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2015年《楊牧詩選》出版,楊牧的書出現在各大新書推薦榜單中,引發閱讀熱。
  • 楊牧 他是《詩經》裡走出來的
    老師在臺上說了15分鐘,楊牧收拾書本,離開了教室。 沒多久,楊牧轉到外文系。他讀加繆、讀英詩,最喜歡浪漫主義詩人濟慈。同時,他仍到中文系修課,在那裡受教於「新儒家四傑」之一的大學者徐復觀,這對他日後的寫作風格影響極大,多年後為師友寫悼文,雖是白話文,行文結構卻是韓柳文的氣勢。
  • 詩人楊牧去世:他的語言,始終讓人感到新鮮
    諾獎評委馬悅然非常喜歡楊牧的作品,因此,楊牧也被一度認為是非常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語詩人。在晚年,楊牧回到故鄉花蓮教學,經常下課後在湖畔與學生一起讀詩。他依舊寫詩,並一直堅持用古樸的鋼筆和過時的打字機。楊牧作品融古今、中外於一體,在詩歌、散文和文學翻譯方面留下了大量獨具一格的文本。面對這些文本,我們應作何評價?我們採訪了同為花蓮詩人的陳黎。
  • 傳薪者楊牧:他締造了1980年代臺灣文學出版與閱讀的高峰紀錄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臺灣發表,每一本書都在臺灣出版。」在楊宗翰看來,楊牧一直在直接介入著臺灣文壇,在臺灣文壇素有「文學守門人」和「典律塑造者」的形象,而且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臺灣的關懷。 詩人向陽在文章裡也談到,1985年他到華盛頓大學拜訪楊牧,見面首先即聊臺灣時局,隨後起身贈予他一本《廈門音英漢大辭典》,囑道:「你寫臺語詩,這本辭典或許用得到。」
  • 臺灣文學專家梁燕麗:楊牧的詩想空間
    楊牧本人既寫現代詩也寫古體詩。他說自己寫現代詩時,很少會想到用典故,用的是一種思想模式;可是如果要寫一首詩寄給朋友,可能就寫律詩,可能從第二句就開始用典。然而白話文畢竟是現代人的寫作工具,楊牧自述:「我到哪裡都提細讀古文,可是就寫作而言,我相信唯有白話文可以依靠」。
  • 楊牧:山海寂寂,長江東流如昔丨單讀
    字辭易解,沒有太多要講的,楊牧微微抬頭,看著教室裡某一個虛空的點,像是怔住了。他想起讀花蓮中學時,有一天老師說,今天不要上課了,「他在黑板上寫了一首詩給我們看,就是《蒹葭》,」他回憶著,「老師用廣東話念了一遍,那時候似懂非懂,完全不確定,這是男的還是女的,什麼都不確定,和數學老師教的都不一樣,可是覺得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好聽的詩。」這是楊牧第一次讀到《詩經》。
  • 臺灣 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
    臺灣 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時間:2020-03-14 14:47   來源:澎湃新聞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灣 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 根據臺灣媒體報導,3月13日,詩人楊牧病逝,終年80歲。
  • 楊牧作品在大陸:遲來的授權出版
    3月13日,臺灣詩人楊牧逝世,享年80歲。相對於余光中,楊牧在大陸的知名度並沒有那麼高,有人說這是因為前者的詩作被編進了課本,也有人說楊牧的高度難以企及,「詩神」一般。對於楊牧,了解他的人更為熟知的是他的長詩《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而伴隨他的逝世,最顯著的標籤卻是「離諾貝爾文學獎最近」的臺灣地區作家,而不是某一詩句。
  • 紀念|成為楊牧_文化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楊宗翰看來,楊牧一直在直接介入著臺灣文壇,在臺灣文壇素有「文學守門人」和「典律塑造者」的形象,而且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臺灣的關懷。詩人向陽在文章裡也談到,1985年他到華盛頓大學拜訪楊牧,見面首先即聊臺灣時局,隨後起身贈予他一本《廈門音英漢大辭典》,囑道:「你寫臺語詩,這本辭典或許用得到。」
  • 在年輕的飛奔裡,你是迎面而來的風 | 追憶楊牧
    陳芳明二十四歲時,在臺大歷史研究所就讀,看了楊牧的詩,一整夜無法入睡,隨後用一周時間寫了一篇兩萬餘字的文論,發表在《書評書目》上。楊牧看到了這篇文章,從美國給陳寫信,幫助他把以往的文章匯集成書出版,並邀請他前往華大從事研究。陳芳明回憶道,作為一個歷史系學生,他以往在心頭的最大夢想,便是尋找事實。但歷史學者的工作,總是和枯燥的檔案文獻材料在一起,還不一定能真的找到事實。
  • 詩人楊牧去世,詩選曾被漢學家馬悅然譯成瑞典文
    3月13日晚,臺灣詩人楊牧的社交媒體主頁「楊牧書房」發出一張黑白照片,上書「再見,楊牧 1940-2020」,宣告了他去世的消息。據臺灣多家媒體報導,楊牧3月13日病逝於臺北國泰醫院。近年來,他身體狀況欠佳,幾日前病情惡化,被送進了加護病房。
  • 人生就是要放肆:馬家輝和張家瑜的愛情故事
    這句話,正是他與夫人張家瑜的愛情寫照。▲馬家輝與張家瑜這樣的愛情點滴,散落在馬家輝新書《馬家輝家行散記》文章裡的各個角落,讓我們偶爾遇見那些文字時,在某個充滿陽光的下午,猝不及防的收穫滿心的感動,於是靜靜的,津津有味的讀著那二位的往事,想起自己那些塵封許久的故事
  • 【民生WE劇場】10/4 朝向一首詩的完成——楊牧
    影像風格內斂,富涵深度,以影像語言為訪談紀錄片開啟了新風格。劇情片《娘惹滋味》獲得金鐘獎八項入圍,並抱走三大獎項。短片《片刻暖和》更贏得金馬獎、亞太影展和杜拜國際電影節特別獎。-文學大師簡介楊牧(1940-)臺灣花蓮縣人,加州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 楊牧詩選|據媒體報導,楊牧先生於2020年3月13日病逝,終年80歲
    楊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本名為王靖獻,出生於臺灣省花蓮市。高中時期,以「葉珊」為筆名,向詩歌雜誌投稿。1972年,將筆名從「葉珊」改為「楊牧」。據臺灣媒體報導,楊牧先生於2020年3月13日病逝,終年80歲。
  • 香港作家馬家輝帶著媳婦兒張家瑜,來談(sa)旅(gou)行(liang)了!|人生大不同·回顧 No.209
    在美國讀芝加哥大學、讀碩士班,還有讀博士班的時候,生活、讀書的一些筆記、小感想、小確幸——今天讀了誰的書,讀了誰的詩?這是我的部分。張家瑜的部分是在旅途上,在印度、在埃及、在日本,寫她的經歷。張家瑜的部分寫得好不好?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各位,我不知道,因為我沒看。我女兒也是寫作的,她用英文寫了一個短篇小說,「星雲獎」就推薦了我女兒的小說。
  • 小S冒雨現身靈堂悼念劉真,口罩墨鏡遮面表情嚴肅,全程一言未發
    而在這三天裡,除了丈夫辛龍和劉真爸爸媽媽外,劉真許多演藝圈的好友也都有前往悼念。吳宗憲、邱黎寬、餘天等人就不說了,在辛龍情緒不穩定還要照顧女兒的時候,三人完全代為處理了劉真的後事,深厚情誼顯而易見。與劉真合作過《舞力全開》和《女人我最大》的節目製作人也分別前往悼念,就連林志玲也送上了花籃慰問。
  • 詩人楊牧:假如潮水不斷以記憶的速度,我以同樣的心|一詩一會
    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生於臺灣花蓮,是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自十六歲起,楊牧便開始寫作,早期曾用筆名「葉珊」發表詩歌作品,三十二歲之後更名為「楊牧」。1964年,楊牧從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保羅·安格爾及其妻聶華苓創辦的「國際寫作計劃」詩創作班。
  • 張家瑜:臺灣最後一代女文青 先生是她的伯樂
    有讀者說這是她的新書活動,卻被馬先生佔去了大半,她不以為然,只是淡淡地說:「希望最好他能一直講下去,我不說話就好。」馬家輝有時會在媒體前談起妻子,說她「可以好幾天不說一句話」。  沉默,似乎是她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哪怕在很多朋友的聚會上,她依然少言寡語。先生時常受不了和她家人在一起吃飯,整張飯桌上都很寂靜。可張家瑜說,那就是她和家人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