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WE劇場】10/4 朝向一首詩的完成——楊牧

2021-02-11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文學大師系列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

未有燭而後至︱陳傳興攝影展(公教項目)

片名:《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類型:紀錄片

導演:溫知儀

文學大師:楊牧

時間:10月04日 19:00

時長:75min



-劇情簡介

和孤獨同樣不朽的是什麼?從奇萊到柏克萊,亂石磊磊的心間正在上升完成的,是詩……《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從楊牧朗誦的聲音,展開對於一個龐大文學生命的追索。那個花蓮中學裡踟躕的少年,大度山下論辯學習的身影,在愛荷華選讀古英文的執著與好奇,乃至其穿梭於歐美、內地與臺灣地區的文化資源,融會知識進入文學寫作的嘗試,那對於音韻與想像的計較的決心,均使人重讀楊牧詩文時,更深刻地重新被撼動一次。



-導演簡介

溫知儀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畢業。2008年,以公視人生劇展《娘惹滋味》獲新聞局電視金鐘獎八項入圍,獲得最佳迷你劇集導演等三項大獎,正式開始影像創作導演之路。影像風格內斂,富涵深度,以影像語言為訪談紀錄片開啟了新風格。劇情片《娘惹滋味》獲得金鐘獎八項入圍,並抱走三大獎項。短片《片刻暖和》更贏得金馬獎、亞太影展和杜拜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文學大師簡介

楊牧(1940-)臺灣花蓮縣人,加州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中學時代起以葉珊為筆名發表作品。1972年後改用楊牧為筆名,作品風格亦為之一變。赴美後後楊牧嘗試敘事詩寫作,詩意深湛雋永。1977年《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曾指出楊牧詩表現「美的溢出」、「古典的驚悸」、「自然的律動」。於此之外,也富有對鄉土的認同,對現實的關懷。其詩文多變,深沉,摸索傳統與現代之平衡。


-關於文學大師系列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

《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是華語影壇和華語文壇的一次卓越創舉。陳傳興等5位風格在手的臺灣精銳導演、余光中等六位臺灣文學巨擘,六部紀錄片讓人耳目一新,回味無窮,極致文藝的題材在寶島創下了不俗的成績。作為21世紀臺灣文壇最重量的文學紀錄和影壇最深刻的文學電影,六位文學大師的創作靈魂,五位電影導演的生命追尋,以電影式敘事手法與影像風格,紀錄與詮釋了文學的心跳與電影的光影火石交會。

電影是藝術,也是媒介,電影和文學之間沒有邊界。作為公共文化場所,民生美術館希望通過未有燭而後至——陳傳興攝影展「文學大師系列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的展映和交流,跨界於電影、詩歌、文學、音樂等各種領域,讓人們因文藝而相聚,泅水上岸,觸摸它曲折的海岸線和波濤起伏的心跳。

-精彩預告


-觀影指

歡迎您親身前來美術館,體驗不同於家庭和影院的觀影效果。

放映計劃
9/10 周四19:00 《兩地—林海音》
9/19 周六19:00 《化城再來人—周夢蝶》
9/20 周日19:00 《尋找背海的人—王文興》
9/24 周四19:00 《逍遙遊—余光中》
10/3 周六19:00 《如霧起時—鄭愁予》
10/4 周日19:00 《朝向一首詩的完成—楊牧》

本次活動名額有限,請點擊「閱讀原文」進行預約!

特別提醒:請確保預約後參與活動。凡累計三次預約不到者,將取消其任何活動的預約資格,以留予他人更多機會。感謝您的理解與配合!

感謝您的關注!

微信訂閱號:MinshengArtMuseum

微信服務號:msartmuseum

新浪微博: @民生現代美術館

豆瓣小站: 民生現代美術館

相關焦點

  • 楊牧 他是《詩經》裡走出來的
    楊牧,《他們在島嶼寫作: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 「我要出海了,請你不要為我悲傷」 少年楊牧有一顆銳敏的詩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據洪範書店負責人葉步榮在紀錄片《朝向一首詩的完成》中回憶,其實楊牧在高中時看起來蠻孤獨的。「有次他沒來,寫了個請假條,事假,事由他就寫了『苦悶』兩個字。他一個人自己跑到海邊去,待了老半天。」 枯坐、沉默、遺忘……這樣的字眼似乎常常出現在楊牧的詩作中。
  • 臺灣文學專家梁燕麗:楊牧的詩想空間
    楊牧在《一首詩的完成》中說:「我們膜拜大自然,豈不是因為它那堅定的實質存在嗎?而當我們全面理解了大自然的力,孳孳勤勉以生命的全部去模仿他,藉我們的藝術之完成,企及那堅定的實質,說不定就可以同意東坡所說的『我』竟然也是無盡的,長存於藝術的整體完成之中。」[15]從古今中西文化的漂泊,回歸生命本源和萬物本性,自然生態或生態寓言,詩人隨筆寫下,都是視角和感受千古獨步,意象新奇而深邃的詩句。
  • 這是沒有終點的詩 | 楊牧逝世
    他想起讀花蓮中學時,有一天老師說,今天不要上課了,「他在黑板上寫了一首詩給我們看,就是《蒹葭》, 」他回憶著,「老師用廣東話念了一遍,那時候似懂非懂,完全不確定,這是男的還是女的,什麼都不確定,和數學老師教的都不一樣,可是覺得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好聽的詩。」這是楊牧第一次讀到《詩經》。二十歲時,他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由父親的工廠印刷,妹妹校稿,書名就叫作《水之湄》。
  • 詩人楊牧逝世|他說,詩是舞蹈也是治癒靈魂創傷的偏方
    2013年,楊牧受邀來大陸宣傳以他本人為主角之一的紀錄影片《他們在島嶼寫作——朝向一首詩的完成》並參加文化論壇、高校講座、訪談等,他與陳平原、杜維明等學者談詩歌,談傳統文化,讓不少普通讀者認識了這位詩人。直到2014年,楊牧最重要的散文作品《奇來前書》《奇來後書》才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2015年《楊牧詩選》出版,楊牧的書出現在各大新書推薦榜單中,引發閱讀熱。
  • 冬日讀詩楊牧:我的孤獨是木,在冬日熊熊燃燒
    他想起讀花蓮中學時,有一天老師說,今天不要上課了,「他在黑板上寫了一首詩給我們看,就是《蒹葭》,」他回憶著,「老師用廣東話念了一遍,那時候似懂非懂,完全不確定,這是男的還是女的,什麼都不確定,和數學老師教的都不一樣,可是覺得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好聽的詩。」這是楊牧第一次讀到《詩經》。二十歲時,他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由父親的工廠印刷,妹妹校稿,書名就叫作《水之湄》。
  • 4月全球文藝外刊關鍵詞:波伏瓦、史蒂芬·金、希拉蕊·曼特爾、楊牧
    2020年4月,疫情下許多知名書店尋求眾籌支援,同時一些作家如希拉蕊·曼特爾、史蒂芬·金依然推出了新作與專訪。最新的重要資訊是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小說遺作法文版將於秋季初版,而且還有更多遺作在整理中。28日,《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題為《即將面世:西蒙娜·德·波伏瓦小說遺作》的報導,講述了這部176頁的小說被隱藏與重新發現的經過。
  • 在年輕的飛奔裡,你是迎面而來的風 | 追憶楊牧
    楊牧楊牧的名字常常和余光中、白先勇、鄭愁予、瘂弦、陳映真這些人放在一起,他們都參與過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IWP)。到美國後,他們生活在氛圍良好的詩人群體中,開展過漫長的北美大陸旅行,完成過大部頭的英文著作,有些拿到了博士學位,回臺後便在大學任教。楊牧便是其中最具典型色彩的一位,當然,也可以說是最經典的一位。
  • 詩人楊牧:假如潮水不斷以記憶的速度,我以同樣的心|一詩一會
    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生於臺灣花蓮,是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自十六歲起,楊牧便開始寫作,早期曾用筆名「葉珊」發表詩歌作品,三十二歲之後更名為「楊牧」。1964年,楊牧從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保羅·安格爾及其妻聶華苓創辦的「國際寫作計劃」詩創作班。
  • 楊牧:山海寂寂,長江東流如昔丨單讀
    他想起讀花蓮中學時,有一天老師說,今天不要上課了,「他在黑板上寫了一首詩給我們看,就是《蒹葭》,」他回憶著,「老師用廣東話念了一遍,那時候似懂非懂,完全不確定,這是男的還是女的,什麼都不確定,和數學老師教的都不一樣,可是覺得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好聽的詩。」這是楊牧第一次讀到《詩經》。二十歲時,他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由父親的工廠印刷,妹妹校稿,書名就叫作《水之湄》。
  • 張家瑜悼念楊牧|他永遠嚴肅的表情,直到他讀詩……
    之後和瘂弦等人創立了洪範出版社,古典的洪範出版社,將臺灣的散文、詩.、小說⋯⋯.所有純粹文學的典範都如花灑下。許多的新人舊人在這裡出書,或因而得獎,或從此寫下去。每本書的折頁介紹都是由楊牧自己寫。它不隨俗從流,像一個靜謐的花園生長的花草,園丁門都為此細心栽培,不讓它有雜草與躁音。這是守門人的規則,就像他對待自己的創作一樣。
  • 紀念|成為楊牧_文化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楊宗翰看來,楊牧一直在直接介入著臺灣文壇,在臺灣文壇素有「文學守門人」和「典律塑造者」的形象,而且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臺灣的關懷。詩人向陽在文章裡也談到,1985年他到華盛頓大學拜訪楊牧,見面首先即聊臺灣時局,隨後起身贈予他一本《廈門音英漢大辭典》,囑道:「你寫臺語詩,這本辭典或許用得到。」
  • 楊牧詩選|據媒體報導,楊牧先生於2020年3月13日病逝,終年80歲
    楊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本名為王靖獻,出生於臺灣省花蓮市。高中時期,以「葉珊」為筆名,向詩歌雜誌投稿。1972年,將筆名從「葉珊」改為「楊牧」。據臺灣媒體報導,楊牧先生於2020年3月13日病逝,終年80歲。
  • 專訪|楊牧:「文學沒辦法讓你為所欲為」
    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叔坤 2013年攝採寫 |新京報特約記者 姜妍希望我的詩出版合理化新京報:大陸很多讀者最早是從《臺港文學選刊》上接觸到你的作品。楊牧:那個我都不知道。最近一年(編註:2013年左右)我才將詩授權給《中國新詩百年大典》,這應該是我第一次授權給大陸正式出版。希望以後我的詩歌在這裡出版合理化,我應該知道什麼時候印了多少本。
  • 楊牧作品在大陸:遲來的授權出版
    3月13日,臺灣詩人楊牧逝世,享年80歲。相對於余光中,楊牧在大陸的知名度並沒有那麼高,有人說這是因為前者的詩作被編進了課本,也有人說楊牧的高度難以企及,「詩神」一般。對於楊牧,了解他的人更為熟知的是他的長詩《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而伴隨他的逝世,最顯著的標籤卻是「離諾貝爾文學獎最近」的臺灣地區作家,而不是某一詩句。
  • 臺灣詩人楊牧的詩歌《雪止》《黑衣人》《水之湄》賞析
    粗覽其作品,覺得楊牧深受中國古典詩歌影響,講究詩歌意境美,其語言溫柔優美輕緩,情感含蓄細膩深沉。《雪止》四處一片寒涼我自樹林中回來不忍踏過院子裡的神話與詩 兀自猶豫我把掛在窗前的雨景取下把蒼老的梧桐樹取下把你取下這首《黑衣人》同樣有古典詩詞中意象的痕跡,比如「梧桐」「雨」,讀完全詩,頓生「疏雨滴梧桐」之蕭然,使人從一首詩跳入到另一首詩中
  • 著名詩人楊牧去世,臺媒稱其為最可能獲諾獎的臺灣作家
    1940年楊牧出生於中國臺灣花蓮,本名王靖獻,最早筆名其實不叫「楊牧」,而是「葉珊」,1966年赴美國伯克利攻讀博士學位,見證了1960年代的美國平權運動,並將筆名改為楊牧,嘗試以詩介入社會。代表作有《柏克萊精神》《搜索者》《水之湄》《花季》《燈船》《瓶中稿》《海岸七迭》《禁忌的遊戲》等,以及文學自傳《奇來前書》《奇來後書》。
  • 詩人楊牧去世:他的語言,始終讓人感到新鮮
    1984年,楊牧還出版了散文《交流道》,以更直接的文字觀察社會現象。2012年,楊牧將詩歌授權給《中國新詩百年大典》,這也是楊牧首次向大陸出版社正式授權。此後,楊牧的詩集開始逐漸出版。2014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楊牧的早年回憶錄,《奇來前書》。
  • 詩人楊牧去世,多年來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
    ,寺廟更遠更遠的是海我從海上來——楊牧《我從海上來》據媒體報導,3月13日,詩人楊牧病逝,終年80歲。楊牧,本名王靖獻,早期筆名葉珊,1940年生於臺灣花蓮,著名詩人、作家。1964年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保羅·安格爾及其妻聶華苓創辦的「國際寫作計劃」詩創作班,獲藝術碩士學位,在愛荷華的前後期同學有餘光中、白先勇、王文興等日後引領臺灣文壇的作家。
  • 傳薪者楊牧:他締造了1980年代臺灣文學出版與閱讀的高峰紀錄
    在楊宗翰看來,楊牧一直在直接介入著臺灣文壇,在臺灣文壇素有「文學守門人」和「典律塑造者」的形象,而且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臺灣的關懷。 詩人向陽在文章裡也談到,1985年他到華盛頓大學拜訪楊牧,見面首先即聊臺灣時局,隨後起身贈予他一本《廈門音英漢大辭典》,囑道:「你寫臺語詩,這本辭典或許用得到。」
  • 詩人楊牧逝世|水仙在古希臘的典籍裡俯視自己
    楊牧,本名王靖獻,早期筆名葉珊,1940年生於臺灣花蓮,著名詩人、作家。1964年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保羅安格爾及其妻聶華苓創辦的「國際寫作計劃」詩創作班,獲藝術碩士學位,在愛荷華的前後期同學有餘光中、白先勇、王文興等日後引領臺灣文壇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