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詩選|據媒體報導,楊牧先生於2020年3月13日病逝,終年80歲

2020-12-28 小樓聽雨詩詞

楊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本名為王靖獻,出生於臺灣省花蓮市。高中時期,以「葉珊」為筆名,向詩歌雜誌投稿。1972年,將筆名從「葉珊」改為「楊牧」。

據臺灣媒體報導,楊牧先生於2020年3月13日病逝,終年80歲。

時光命題

作者:楊牧(臺灣)

朗誦:白巖松(中央電視臺主持人)

配樂:範宗沛-十三月

燈下細看我一頭白髮:

去年風雪是不是特別大?

半夜也曾獨坐飄搖的天地

我說,撫著胸口想你

可能是為天上的星星憂慮

有些開春將要從魔羯宮除名

但每次對鏡我都認得她們

許久以來歸宿在我兩鬢

或許長久關切那棵月桂

受傷還開花?你那樣問

秋天以前我從不去想它

吳剛累死了就輪到我伐

看早晨的露在葵葉上滾動

設法於脈絡間維持平衡

珠玉將裝飾後腦如哲學與詩

而且比露更美,更在乎

北半球的鱗狀雲點點反射

在鯖魚遊泳的海面,默默

我在探索一條航線,傾全力

將歲月顯示在傲岸的額

老去的日子裡我還為你寧馨

彈琴,送你航向拜佔庭

在將盡未盡的地方中斷,靜

這裡是一切的峰頂

雪止

作者:楊牧

朗誦:曾湉

雪止,四處一片寒涼

我自樹林中回來

不忍踏過院子裡的神話與詩

兀自猶豫,在沉默的橋頭站立

屋裡有燈

彷佛也有飄零的歌,在緩緩遊走

一盆臘梅低頭凝視

凝視自己的疏影

我不能不向前走

因為我聽見一聲嘆息

我聽見像臘梅的香氣的聲音

我聽見翻書的聲音

你的夢,讓我來解析

我自異鄉回來

為你印證,晨昏氣溫的差距

哦,若是,若是你還覺得冷

你不如把我放進壁爐,為今年

有人問我公理與正義的問題

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寫在一封縝密工整的信上,從

外縣市一小鎮寄出,署了

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

年齡(窗外在下雨,點滴芭蕉葉和圍牆上的碎玻璃),籍貫,職業

(院子裡堆積許多枯樹枝一隻黑鳥在撲翅)。他顯然歷經

苦思不得答案,關於這麼重要的

一個問題。他是善於思維的,

文字也簡潔有力,結構圓融

書法得體(烏雲向遠天飛)

晨昏練過玄秘塔大字,在小學時代

家住漁港后街擁擠的眷村裡

大半時間和母親在一起;他羞澀

敏感,學了一口臺灣國語沒關係

常常登高瞭望海上的船隻

看白雲,就這樣把皮膚曬黑了

單薄的胸膛裡栽培著小小

孤獨的心,他這樣懇切寫道:

早熟脆弱如一顆二十世紀梨

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對著一壺苦茶,我設法去理解

如何以抽象的觀念分化他那許多鑿鑿的

證據,也許我應該先否定他的出發點

攻擊他的心態,批評他收集資料

的方法錯誤,以反證削弱其語氣

指他所陳一切這一切無非偏見

不值得有識之士的反駁。我聽到

窗外的雨聲愈來愈急

水勢從屋頂匆匆瀉下,灌滿房子周圍的

陽溝。唉到底甚麼是二十世紀梨呀——

他們在海島的高山地帶尋到

相當於華北平原的氣候了,肥沃豐隆的

處女地,乃迂迴引進一種鄉愁慰藉的

種子埋下,發芽,長高

開花結成這果,這名不見經傳的水果

可憐的形狀,色澤,和氣味

營養價值不明,除了

維他命C,甚至完全不象徵甚麼

除了一顆猶豫的屬於他自己的心

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這些不需要象徵——這些

是現實就應該當做現實處理

發信的是一個善於思維分析的人

讀了一年企管轉法律,畢業後

半年補充兵,考了兩次司法官……

雨停了

我對他的身世,他的憤怒

他的詰難和控訴都不能理解

雖然我曾設法,對著一壺苦茶

設法理解。我想念他不是為考試

而憤怒,因為這不在他的舉證裡

他談的是些高層次的問題,簡潔有力

段落分明,歸納為令人茫然的一系列

質疑。太陽從芭蕉樹後注入草地

在枯枝上閃著光。這些不會是

虛假的,在有限的溫暖裡

堅持一團龐大的寒氣

有人問我一個問題,關於

公理和正義。他是班上穿著

最整齊的孩子,雖然母親在城裡

幫傭洗衣——哦母親在他印象中

總是白皙的微笑著,縱使臉上

掛著淚;她雙手永遠是柔軟的

乾淨的,燈下為他慢慢修鉛筆

他說他不太記得了是一個溽熱的夜

好像仿佛父親在一場大吵鬧後

(充滿鄉音的激情的言語,連他單祧籍貫香火的兒子,都不完全懂)

似乎就這樣走了,可能大概也許上了山

在高亢的華北氣候裡開墾,栽培

一種新引進的水果,二十世紀梨

秋風的夜晚,母親教他唱日本童謠

桃太郎遠徵魔鬼島,半醒半睡

看她剪刀針線把舊軍服拆開

修改成一條夾褲一件小棉襖

信紙上沾了兩片水漬,想是他的淚

如牆腳巨大的雨黴,我向外望

天地也哭過,為一個重要的

超越季節和方向的問題,哭過

復以虛假的陽光掩飾窘態

有人問我一個問題,關於

公理和正義。簷下倒掛著一隻

詭異的蜘蛛,在虛假的陽光裡

翻轉反覆,結網。許久許久

我還看到冬天的蚊蚋圍著紗門下

一個塑膠水桶在飛,如烏雲

我許久未曾聽過那麼明朗詳盡的

陳述了,他在無情地解剖著自己:

籍貫教我走到任何地方都帶著一份

與生俱來的鄉愁,他說,像我的胎記

然而胎記襲自母親我必須承認

它和那個無關。他時常

站在海岸瞭望,據說煙波盡頭

還有一個更長的海岸,高山森林巨川

母親沒看過的地方才是我們的

故鄉。大學裡必修現代史,背熟一本

標準答案;選修語言社會學

高分過了勞工法,監獄學,法制史

重修體育和憲法。他善於舉例

作證,能推論,會歸納。我從來

沒有收到過這樣一封充滿體驗和幻想

於冷肅尖銳的語氣中流露狂熱和絕望

徹底把狂熱和絕望完全平衡的信

禮貌地,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寫在一封不容增刪的信裡

我看到淚水的印子擴大如乾涸的湖泊

濡沫死去的魚族在暗晦的角落

留下些許枯骨和白刺,我仿佛也

看到血在他成長的知識判斷裡

濺開,像炮火中從困頓的孤堡

放出的軍鴿,繫著疲乏頑抗者

最渺茫的希望,衝開窒息的硝煙

鼓翼升到燒焦的黃楊樹梢

敏捷地迴轉,對準增防的營盤刺飛

卻在高速中撞上一顆無意的流彈

粉碎於交擊的喧囂,讓毛骨和鮮血

充塞永遠不再的空間

讓我們從容遺忘。我體會

他沙啞的聲調。他曾經

嚎啕入荒原

狂呼暴風雨

計算著自己的步伐,不是先知

他不是先知,是失去嚮導的使徒——

他單薄的胸膛鼓脹如風爐

一顆心在高溫裡熔化

透明,流動,虛無

風起的時候

風起的時候

廊下鈴鐺響著

小黃鸝鳥低飛簾起

你依著欄杆,不再看花,不再看橋

看那西天薄暮的雲彩

風起的時候,我將記起

風起的時候,我凝視你草帽下美麗的驚懼

你肩上停著夕照

風沙咬齧我南方人的雙唇

你在我波浪的胸懷

我們並立,看暮色自

彼此的肩膀輕輕地落下

輕輕地落下

1971年獲柏克萊比較文學博士學位

你住的小鎮

那兒的海灘像絲帶

細細地,白白地繞著

你住的小鎮像一面溜溜的鏡子

溜過風雲,溜過星月

卻系住一百畝柔軟的陽光

陽光只為你一人的草帽

你住的小鎮,古老地

伸著手臂,在河岸上

在你的窗外描繪著一幢使館,一幢學院

在港口淺睡的小浪上

你走去,你是夕照

但這不是我的小鎮

當星光升上你的肩膀,你是黃昏

我悠閒泊船

「我家在山後

那兒的海灘像絲帶」

星 問

我沉沒塵土,簪花的大地

一出無謂的悲劇就此完成了

完成了,星子在西天輝煌地合唱

雨水飄打過我的墓志銘

春天悄悄地逝去

我張開兩臂擁抱你,星子們

我是黑夜——無邊的空虛

精神如何飛升?

永恆如雲朵出岫,默坐著

對著悲哀微笑,我高聲追問

是誰,是誰輕叩著這沉淪的大地?

晚風來時,小徑無人

樹葉悉悉的低語

陽光的愛

如今已幡然變為一夜夢魘了

你是誰呢?輝煌的歌者

子夜入眠,合著大森林的遺忘

你驚擾著自己,咬齧著自己

而自己是誰呢?大江在天外奔流

去夏匆匆,小船的積苔仍厚

時間把白髮,皺紋和蹊蹺

覆在你燦爛的顏面上

帷幕揭開,你在蘋果林前

撫弄著美麗的裙裾

而我呢?五月的星子啊

我沉沒簪花的大地……

我在雨中渡河

主要成就

詩宗獎(1971)

時報文學獎(1979、1987)

吳三連文學獎(1990)

財團法人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講座(1996-2001)

國家文藝獎(2000)

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2007)

紐曼華語文學獎(2013)

個人作品

《水之湄》(臺北:藍星詩社,1960)

《花季》(臺北:藍星詩社,1963)

《燈船》(臺北:文星書店,1966)

《非渡集》(臺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再版(臺北:晨鐘出版社,1972)[6][7]

《傳說》(臺北:志文出版社,1971)

(以上為葉珊時期所著之詩集)

《瓶中稿》(臺北:志文,1975)

《北鬥行》(臺北:洪範書店,1978)

《楊牧詩集Ⅰ》(臺北:洪範,1978)[8]

《禁忌的遊戲》(臺北:洪範,1980)

《海岸七疊》(臺北:洪範,1980)

《有人》(臺北:洪範,1986)

《完整的寓言》(臺北:洪範,1991)

《楊牧詩集Ⅱ》(臺北:洪範,1995)[9]

《時光命題》(臺北:洪範,1997)

《涉事》(臺北:洪範,2001)

Susanne Hornfeck、汪珏譯,中、德文對照,《和棋》(Patt beim Go,臺北:洪範,2002)

《介殼蟲》(臺北:洪範,2006)

《楊牧詩集Ⅲ》(臺北:洪範,2010)[10]

馬悅然譯,中文、瑞典文對照,《綠騎:楊牧詩選》(Den grone riddaren,臺北:洪範,2011)

《吳鳳》(臺北:洪範,1979)

《葉珊散文集》(臺北:文星,1966);再版(臺北:洪範,1977)

《楊牧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1975)

《年輪》(臺北:四季出版社,1976);再版(臺北:洪範,1982)

《柏克萊精神》(臺北:洪範,1977)

《搜索者》(臺北:洪範,1982)

《交流道》(臺北:洪範,1985)

《飛過火山》(臺北:洪範,1987)

《山風海雨》(臺北:洪範,1987)

《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1989)

《方向歸零》(臺北:洪範,1991)

《疑神》(臺北:洪範,1993)

《星圖》(臺北:洪範,1995)

《亭午之鷹》(臺北:洪範,1996)

《下一次假如你去舊金山》(臺北:洪範,1996)[11]

《昔我往矣》(臺北:洪範,1997)

《奇萊前書》(臺北:洪範,2003)[12]

《人文蹤跡》(臺北:洪範,2005)

《掠影急流》(臺北:洪範,2005)

《奇萊後書》(臺北:洪範,2009)

《The Bell and the Drum──Shih Ching as Formulaic Poetry in an Oral Tradition》(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譯名《鐘鼓集──毛詩成語創作考》

《傳統的與現代的》(臺北:志文出版社,1974);再版(臺北:洪範,1979)

《文學知識》(臺北:洪範,1979)

《文學的源流》(臺北:洪範,1984)

《陸機文賦校釋》(臺北:洪範,1985)

《隱喻與實現》(臺北:洪範,2001)

《失去的樂土》(臺北:洪範,2002)

《葉慈詩選》(臺北:洪範,1997)

《英詩漢譯集》(臺北:洪範,2007)

編輯/章雪芳 審核/河沙子 校對/馮 曉

相關焦點

  • 詩人楊牧去世,詩選曾被漢學家馬悅然譯成瑞典文
    3月13日晚,臺灣詩人楊牧的社交媒體主頁「楊牧書房」發出一張黑白照片,上書「再見,楊牧 1940-2020」,宣告了他去世的消息。據臺灣多家媒體報導,楊牧3月13日病逝於臺北國泰醫院。近年來,他身體狀況欠佳,幾日前病情惡化,被送進了加護病房。
  • 詩人楊牧去世,多年來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
    ,寺廟更遠更遠的是海我從海上來——楊牧《我從海上來》據媒體報導,3月13日,詩人楊牧病逝,終年80歲。楊牧自十六歲開始寫作,超過半世紀的創作生涯,累積出無數難以超越的文學經典,並曾分別於美國、中國臺灣和香港等地任教,長期從事教育工作,身兼詩人、散文家、翻譯家與學者多重身身份,作品譯為英、韓、德、法、日、瑞典、荷蘭等文,獲吳三連文藝獎、紐曼華語文學獎等多項重要文學獎(其中,馬悅然翻譯《綠騎:楊牧詩選》[Den grone riddaren]中文、瑞典文對照版,榮獲
  • 臺灣 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
    臺灣 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時間:2020-03-14 14:47   來源:澎湃新聞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灣 詩人詩人楊牧去世 他的代表作會歷久彌香值得細細品味 根據臺灣媒體報導,3月13日,詩人楊牧病逝,終年80歲。
  • 「在年輕的飛奔裡,你是迎面而來的風」 | 楊牧詩選
    ■ 鳳 凰 網 文 化 ■ 時 代 文 化 觀 察 者據臺灣媒體報導,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楊牧,2020年3月13日於臺北國泰醫院病逝,終年80歲。楊牧,1940年生,本名王靖獻,臺灣花蓮縣人。中學時代起使用「葉珊」作為筆名,在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等詩刊發表作品,1972年後改用「楊牧」作為新筆名,標誌著創作風格的轉變,由浪漫抒情轉為更多指向介入現實的思考。楊牧主要代表作包括《水之湄》、《花季》、《燈船》、《瓶中稿》、《海岸七迭》、《禁忌的遊戲》等。內地出版有《楊牧詩選1956-2013》、《奇來前書》、《奇來後書》。本文摘選楊牧詩歌十首,表以哀悼。
  • 著名詩人楊牧去世,臺媒稱其為最可能獲諾獎的臺灣作家
    楊牧據臺灣當地媒體報導,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楊牧,2020年3月13日於臺北國泰醫院病逝,終年80歲。1940年楊牧出生於中國臺灣花蓮,本名王靖獻,最早筆名其實不叫「楊牧」,而是「葉珊」,1966年赴美國伯克利攻讀博士學位,見證了1960年代的美國平權運動,並將筆名改為楊牧,嘗試以詩介入社會。代表作有《柏克萊精神》《搜索者》《水之湄》《花季》《燈船》《瓶中稿》《海岸七迭》《禁忌的遊戲》等,以及文學自傳《奇來前書》《奇來後書》。
  • 楊牧 他是《詩經》裡走出來的
    3月13日午後,曾吟著「我從海上來,浪聲滿袖」的詩人楊牧,在臺北國泰醫院走完了自己80歲生命的最後旅程。如今,詩人真的要去遠航了…… 「多年來,他一直被認為可能是臺灣第一個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臺媒在報導楊牧去世消息時如許評價。 「我感到很哀傷,楊牧不像有那麼急促。
  • 這是沒有終點的詩 | 楊牧逝世
    ■鳳 凰 網 文 化■時 代 文 化 觀 察 者 據臺灣當地媒體報導,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楊牧,2020年3月13日於臺北國泰醫院病逝,終年80歲。
  • 楊牧作品在大陸:遲來的授權出版
    3月13日,臺灣詩人楊牧逝世,享年80歲。相對於余光中,楊牧在大陸的知名度並沒有那麼高,有人說這是因為前者的詩作被編進了課本,也有人說楊牧的高度難以企及,「詩神」一般。對於楊牧,了解他的人更為熟知的是他的長詩《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而伴隨他的逝世,最顯著的標籤卻是「離諾貝爾文學獎最近」的臺灣地區作家,而不是某一詩句。
  • 詩人楊牧逝世|他說,詩是舞蹈也是治癒靈魂創傷的偏方
    近日,作家、翻譯家、學者楊牧病逝,享年80歲。作為重要的文化傳播者、教育家,他的逝世讓寶島臺灣又失去一位文化巨擘。楊牧1940年出生於花蓮,本名王靖獻,十幾歲開始寫詩,《水之湄》《花季》《燈船》等多部詩集成為文學經典,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臺灣最有可能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 詩人楊牧逝世|水仙在古希臘的典籍裡俯視自己
    楊牧自16歲開始寫作,超過半世紀的創作生涯,累積出無數經典詩作,並曾分別於北美、臺灣、香港等地任教,長期從事教育工作,身兼詩人、散文家、翻譯家與學者多重身身份,作品譯為英、韓、德、法、日、瑞典、荷蘭等文,獲紐曼華語文學獎等多項重要文學獎(其中,馬悅然翻譯《綠騎:楊牧詩選》[Den grone riddaren]中文、瑞典文對照版,榮獲
  • 詩人楊牧:假如潮水不斷以記憶的速度,我以同樣的心|一詩一會
    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生於臺灣花蓮,是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自十六歲起,楊牧便開始寫作,早期曾用筆名「葉珊」發表詩歌作品,三十二歲之後更名為「楊牧」。1964年,楊牧從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保羅·安格爾及其妻聶華苓創辦的「國際寫作計劃」詩創作班。
  • 臺灣文學專家梁燕麗:楊牧的詩想空間
    原創 梁燕麗 復旦青年2020年3月13日,楊牧病逝於臺北國泰醫院。在漫長的創作生涯中,楊牧留下了十四本詩集;而學者、翻譯家、詩人三重身份合於一身,更讓楊牧的詩歌融匯世界文學的深厚傳統。因此,每一本詩集的出版,都拓展了漢語詩歌的潛能,甚至革新了詩風。
  • 楊牧:山海寂寂,長江東流如昔丨單讀
    昨天,3 月 13 日,楊牧先生不幸逝世,享年 80 歲。
  • 4月全球文藝外刊關鍵詞:波伏瓦、史蒂芬·金、希拉蕊·曼特爾、楊牧
    月末月初,我們縱覽近一個月內全球文學期刊聚焦的話題,遴選其中有趣、新穎、觀點介紹給大家。2020年4月,疫情下許多知名書店尋求眾籌支援,同時一些作家如希拉蕊·曼特爾、史蒂芬·金依然推出了新作與專訪。最新的重要資訊是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小說遺作法文版將於秋季初版,而且還有更多遺作在整理中。
  • 詩人楊牧去世:他的語言,始終讓人感到新鮮
    據楊牧作品出品方「理想國」消息,詩人楊牧於3月13日下午在臺北市國泰醫院去世,享年80歲。詩人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9月6日出生於臺灣省花蓮市。彼時臺灣尚處於日本管制下,童年時代的楊牧也只認識臺語、日語和部分阿美語。
  • 專訪|楊牧:「文學沒辦法讓你為所欲為」
    楊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代表作包括《水之湄》《花季》《燈船》《瓶中稿》《海岸七迭》《禁忌的遊戲》等。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叔坤 2013年攝採寫 |新京報特約記者 姜妍希望我的詩出版合理化新京報:大陸很多讀者最早是從《臺港文學選刊》上接觸到你的作品。楊牧:那個我都不知道。最近一年(編註:2013年左右)我才將詩授權給《中國新詩百年大典》,這應該是我第一次授權給大陸正式出版。希望以後我的詩歌在這裡出版合理化,我應該知道什麼時候印了多少本。
  • 臺灣國寶級詩人因病突逝享年80歲,最有可能拿諾貝爾獎
    3月13日,據臺灣媒體報導,著名詩人以及散文作家楊牧於2020年3月13日在臺北國泰醫院去世,享年80歲,他的去世震驚了整個文壇。據悉,楊牧近些年身體狀況一直不好,呼吸系統與心臟都出現過問題,前幾天身體狀況惡化,被家人們緊急送往醫院,直接住進了加護病房,經過幾天搶救,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楊牧一直被認為臺灣最有可能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是臺灣文壇舉足輕重的人物,直接推動了文壇的發展。
  • 紀念|成為楊牧_文化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向陽是60後,楊宗翰是70後,而楊書軒則是80後,三代人的肯定,可見楊牧在臺灣詩人心目中的地位。「在臺灣詩壇,流傳有現在的臺灣詩人基本上都是余光中和楊牧的『徒子徒孫』的說法,基本上是不錯的。」詩人白靈曾這樣對澎湃新聞表示。
  • 冬日讀詩楊牧:我的孤獨是木,在冬日熊熊燃燒
    他自十六歲開始寫作,超過半世紀的創作生涯,累積出無數難以超越的文學經典,作品譯為英、韓、德、法、日、瑞典、荷蘭等文,獲吳三連文藝獎、紐曼華語文學獎等多項重要文學獎(其中,馬悅然翻譯《綠騎:楊牧詩選》[Den grone riddaren]中文、瑞典文對照版,榮獲2011年瑞典皇家圖書館書籍藝術大獎),影響後進無數。照片攝影王叔坤。對不少內地讀者來說,楊牧這名字,可能是完全陌生的。
  • 在年輕的飛奔裡,你是迎面而來的風 | 追憶楊牧
    原創 沈雪晨 鳳凰網讀書在那夜 那失戀的滂沱裡摧燒你的寂寞和晨起的鈴當那俯視是十八歲的我在年輕的飛奔裡 你是迎面而來的風——楊牧《星是唯一的嚮導》楊牧今年80歲,近年來一直身體欠佳,他從上禮拜開始昏迷,昨晚在臺北國泰醫院去世,走時十分安詳。此刻的世界,疫情蔓延肆虐,人類面臨著百年來未有之考驗。陳芳明曾評價說:「臺灣的詩人如果有機會進入諾貝爾文學獎,楊牧應該是其中的一個。」他的詩作被翻譯成多種語言,英、德、韓、日、土耳其文都有。在得知楊牧的死訊後,陳芳明聽著窗外早春的寒雨,感到生命從此更加寂寞。